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5 07:30
(來源:中原證券研究所)
投資要點:
板塊業績短期承壓,走勢弱於滬深300指數。2023年鋰電池板塊營收和淨利潤分別增長6.65%和-33.61%;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下降5.21%和26.56%,增收和淨利潤均負增長,且細分領域顯著分化。2024年以來,鋰電池指數上漲7.67%,跑輸滬深300指數8.90個百分點。
全球及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持續增長,預計2025年我國增長超20%。2024年1-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售1172.66萬輛,同比增長24.05%,其中比亞迪穩居全球第一。2024年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975.10萬輛,同比增長34.85%,主要系供需發生變化、政策持續鼓勵,且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驅動力過渡至產品驅動。我國宏觀政策持續鼓勵新能源汽發展,充電基礎設施穩步向好,預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約1260萬輛,同比增長33.36%;2025年約1540萬輛,佔比約50%。
板塊業績將恢復增長。鋰電池增長主要關注動力和儲能。鋰電池出貨量預計仍將增長,2024年1-9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599.0GWh,同比增長23.40%,Top10中我國動力電池企業佔比提升至68.05%;2024年1-10月我國動力和其它電池產量847.50GWh,同比增長38.30%。展望2025年,鋰電池需求持續增長,關注動力和儲能領域需求;結合產能釋放及下游需求增速,產業鏈價格總體震盪為主;行業盈利總體仍不樂觀,分化將持續。總體預計2024年板塊業績將承壓,2025年板塊業績恢復增長,但分化加劇。
行業評級及投資主線。截止2024年12月2日:鋰電池和創業板估值為25.13倍和38.06倍,目前鋰電池板塊估值顯著低於2013年以來45.37倍的行業中位數水平。結合行業政策、行業發展前景、業績增長預期及估值水平,維持行業「強於大市」投資評級。結合我國鋰電產業競爭特點、產業鏈價格走勢,以及細分領域特點和行業發展趨勢,建議重點關注投資主線包括:一是產業鏈特別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總體承壓,下游鋰電池企業相對將受益,重點關注具備技術和規模優勢企業;二是磷酸鐵鋰裝機佔比持續提升,磷酸鐵鋰細分領域具備技術優勢企業將勝出;三是鋰電關鍵材料細分領域市場佔有率逆勢增長優勢企業,重點關注具備成本優勢標的;四是固態電池進展超預期和造車新勢力銷售超預期的主題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國內外宏觀經濟下滑超預期;新能源汽車銷售不及預期;行業政策執行力度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細分領域價格大幅波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
1. 業績與行情回顧
1.1. 業績回顧
1.1.1. 板塊營收與淨利潤
根據萬得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鋰電池板塊營收總體持續增長,板塊增速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17年-2020年增速總體回落;二是2021年-2022年的高增長階段;三是2023年以來,板塊營收增速持續回落,並首次負增長。2023年板塊營收2.25萬億元,為近年來的最高值,較2022年同比增長6.65%。
2024年前三季度,鋰電池板塊營收1.57萬億元,同比下降5.21%,板塊營收自2017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營收增長中位數為-6.21%,其中46只個股營收同比增長,營收增長個股佔比43.81%,顯示板塊細分領域標的營收增速出現顯著分化,營收同比增長個股自2023年以來改善。板塊營收同比負增長主要系產業鏈細分領域產能持續釋放,行業需求放緩等多因素疊加導致產業鏈價格總體持續承壓。考慮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車出貨增速將回落,以及上游原材料價格走勢,總體預計2024年全年鋰電池板塊營收小幅下降。
2017年以來,板塊淨利潤增速總體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17-2019年板塊淨利潤增速持續回落,其中2019年板塊淨利潤出現少有的虧損;二是2020-2022年淨利潤恢復爲正且增速持續提升,與板塊營收呈現高度正相關;三是2023年以來,板塊淨利潤增速持續回落。2023年板塊淨利潤為1414.1億元,同比下降33.61%,淨利潤增速顯著低於板塊營收增速,主要系產業鏈價格下行時,行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行業存在一定的減值。
2024年前三季度,鋰電池板塊淨利潤870.14億元,同比下降26.56%,跌幅持續收窄,但淨利潤增長中位數為-37.19%,顯示個股淨利潤差異化顯著,其中38只個股淨利潤同比增長,淨利潤同比增長個股佔比36.19%,淨利潤增長中位數和淨利潤增長個股佔比大幅低於營收增長中位數和營收增長個股佔比。淨利潤增速大幅回落最主要因素為產業鏈細分領域產能持續釋放疊加需求增速放緩,從而導致產業鏈價格短期持續大幅回調,以及行業競爭顯著加劇。
1.1.2. 細分領域業績
2024年前三季度,鋰電池板塊業績出現營收和淨利潤均同比下降。同時,我們注意到2023年以來鋰電產業鏈細分領域價格趨勢總體持續承壓,且價格大幅波動對板塊業績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我們進一步分析2023年、2024年以來鋰電池板塊和細分領域的營收、淨利潤增長中位數,以及正增長公司佔比,並結合2024年以來鋰電池板塊營收和淨利潤增速比對。根據萬得數據統計,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結論:
一是2024年以來板塊業績總體持續改善。2024年以來,板塊營收和淨利潤增速跌幅持續收窄,其中營收增速相比淨利潤增速跌幅較小。
二是鋰電池板塊營收表現環比持續改善。2024年一季度,板塊營收增長同比下降9.38%,上半年同比下降6.62%,2024年前三季度為6.21%,呈現持續改善跡象。同時,正增長公司佔比自2023年以來持續提升,由2023年的37.14%提升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43.81%。
三是鋰電池板塊淨利潤增長中位數總體下移。2023年板塊淨利潤增長中位數為-42.09%,2024年一季度為-27.67%,但2024年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為-27.48%和-37.19%,顯示淨利潤增長中位數仍未觸底。淨利潤增長公司佔比總體改善,由2023年的22.86%提升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36.19%,但前三季度佔比較上半年下滑。
四是細分領域業績存在較大差異。鋰電產業細分領域業績差異顯著,營收方面動力電池、隔膜和電解液表現較好,2024年前三季度增長中位數分別為-5.82%、-5.98%和-7.56%,且增長公司佔比均超過33%;淨利潤方面表現則偏弱,各細分領域淨利潤增長中位數總體均弱於營收增長中位數。
1.1.3. 盈利能力
根據萬得數據統計:鋰電池板塊盈利能力走勢總體與淨利潤趨同,2017-2019年持續回落,2020-2022年回升,2022年以來則持續承壓結。2023年板塊銷售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19.87%和6.29%。
2024年前三季度分別為19.79%和5.53%,較2023年前三季度仍承壓,但環比2024年上半年均改善,環比分別提升0.53和0.23個百分點。板塊盈利能力承壓主要原因是行業產能短期顯著釋放,疊加需求增速放緩,行業競爭顯著加劇,多因素共振導致產業鏈價格總體承壓。
板塊商譽顯示:2017年板塊商譽為279.3億元為近年來最高,2018年和2019年板塊商譽分別減少57.8和31.8億元,對板塊淨利潤產生較大影響。2020-2022年,板塊商譽在190億元左右波動;2023年增至241.3億元,較2022年增加47.5億元,其中比亞迪商譽增加43.62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板塊商譽合計爲248.7億元,后續需重點關注商譽增長顯著標的。
在建工程顯示:2021年以來板塊在建工程大幅增加,2021和2022年增速維持在高位,其中2022年板塊在建工程2334.8億元,同比增長66.1%。2023年以來增速顯著放緩,2023年上半年板塊在建工程為2879.3億元,為近年來最高值,2023年為2491.0億元,同比增長6.7%;2024前三季度為2647.7億元,同比下降5.6%。
1.2. 行情回顧及展望
根據萬得數據統計:2013年以來,鋰電池板塊最高漲幅約14倍,於2021年11月底見頂。2024年以來,鋰電池指數走勢總體與滬深300趨同,但全年走勢總體弱於滬深300指數,其中9月以來顯著上漲,一方面與宏觀政策表態及政策預期相關,其次行業基本面呈現改善跡象。截止12月2日:鋰電池板塊指數上漲7.67%,而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16.57%,鋰電池指數跑輸滬深300指數8.90個百分點;個股方面,2024年以來,鋰電池板塊中上漲個股59只,下跌個股46只,個股漲幅中位數為5.38%。板塊跑輸主要指數主要與板塊業績下滑相關,而板塊業績下滑與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速回落,以及鋰電產業鏈價格總體承壓等因素相關。
2024年以來,全球及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總體持續增長,但增速較2023年回落;鋰電池上游原材料價格總體仍顯著承壓,板塊業績總體承壓但季度環比改善。政策方面,我國持續鼓勵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展望2025年,鋰電池增量重點關注動力和儲能電池,消費電子將持續復甦,鋰電產業鏈價格總體震盪為主;板塊業績將恢復增長。
2. 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速回落
2.1.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
根據Clean Technica和第一電動研究院統計數據: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售1368.58萬輛,同比增長35.84%,佔整體市場16%份額(其中純電動車型佔比為11%)。全球新能源汽車高增長,主要受益於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佔比由2021年51%提升至2023年的69%。
2024年1-9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合計銷售1172.66萬輛,同比增長24.05%,佔比20%。其中9月銷量170.63萬輛,同比增長32.15%,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份額26%。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Top20車企中,比亞迪以260.08萬輛穩居第一、特斯拉為和寶馬位居第二和第三,我國多家企業上榜,顯示我國新能源整車在全球具備較強競爭力。
2.2. 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
2.2.1. 銷售持續增長且集中度提升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根據中汽協和工信部數據統計: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合計銷售944.81萬輛,同比增長37.48%,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合計佔比31.45%。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集團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中的佔比為86.8%,較2022年提升4.4個百分點。
2024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合計銷售975.10萬輛,同比增長34.85%,合計佔比39.60%;Top 10市場佔比84.7%,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我國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於2022年底退出,退出后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持續高增長,主要邏輯包括:一是需求端看,消費者正在選擇一種綠色、智能、可持續的出行方式。隨着「雙碳」和環保相關政策深入實施,消費者環保認同度提升,疊加智能化使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認同度顯著提升。二是供給端看,新能源汽車體驗和性能持續提升。2023年以來,鋰電池產業鏈上游價格總體持續承壓,動力電池價格下降、疊加新能源整車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等,特別是小米等造車新勢力的加入加劇了行業內卷,多因素共振致新能源整車價格總體下降;其次,新能源汽車智能體驗較好,車企對高階智駕重視提升,且高階智駕進一步向中低價位產品滲透,隨着滲透率提升,車企在高階智駕上的成本將下降。2024年11月廣州車展展車總數1171輛,其中新能車512輛,佔比43.72%。三是伴隨基礎充電設施完善充電技術提升,以及需求端和供給端變化,新能源汽車行業驅動力已從補貼驅動過渡至強產品驅動。四是2024年3月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系列相關政策,包括以舊換新補貼、新能源汽車下鄉等。商務部數據顯示:截止11月11日,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188.6萬份,置換更新補貼申請超180萬份。
2.2.2. 純電動佔比回落
中汽協統計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體持續以純電動為主:2023年合計銷售665.46萬輛,同比增長24.31%,合計佔比70.54%;2024年1-10月累計銷售579.90萬輛,同比增長13.09%,純電動合計佔比59.47%,佔比大幅回落主要系插混技術進步顯著。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和歷史佔比,總體預計2024年我國純電動佔比將在60%上下波動。
2.2.3. 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佔比回落
中汽協統計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企業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83%;其中新能汽車出口120.30萬輛,同比增長120.03%,2020-2023年其出口增速均高於汽車出口增速。2024年1-10月,我國汽車出口495.5萬輛,同比增長23.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5.8萬輛,同比增長6.3%,增速回來主要受海外貿易保護影響。2021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增速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長期來看,伴隨我國新能源汽車全球競爭力加強,新能源汽車出口仍將保持較高增速。
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相關佔比顯示:一是2019-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和我國汽車出口中的佔比持續顯著提升,其中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中的佔比由2019年的3.07%提升至2023年的12.73%,成為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國汽車出口中的佔比由2019年的3.61%提升至2023年的24.50%。二是2024年1-10月,二者佔比首次回落,佔比分別為10.85%和21.79%,主要受累於海外貿易保護。長期看,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具備較強競爭力,二者佔比仍將提升。
2.3. 龍頭及造車新勢力
比亞迪為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先行者和領導者,憑藉精準的戰略佈局、領先的技術實力、前瞻的市場洞察、完善的產業體系,穩步提升品牌力,汽車業務出海全面提升,為中國汽車打開新的市場窗口和國際化機遇,推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加速提升。公司公告顯示: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302.44萬輛,同比增長62.30%,其中海外合計銷售24.28萬輛,佔公司銷量的8.03%。公司連續十一年穩居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龍頭,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桂冠,開創我國車企首次躋身全球銷量前十的歷史。
2024年1-10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合計銷售325.05萬輛,同比增長26.80%,其中海外銷售32.90萬輛,在公司新能源汽車銷售中佔比提升至10.12%。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售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中的佔比顯示:2018-2021年總體維持在18%左右,2022年公司戰略轉型后佔比顯著提升,2023年佔比提升至32.01%,2024年1-10月佔比33.34%,其中海外銷售在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中佔比31.10%。
比亞迪長期堅持自主創新,用顛覆性技術催生壯大新質生產力,加速推出一系列全球領先的前瞻性技術,從電動化到智能化,逐步構建出獨特的競爭力。2023年研發投入399.18億元,同比增長97.39%,研發投入在公司營收中佔比6.63%;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333.19億元,同比增長33.61%。2024年5月,公司推出第五代DM技術,實現全球量產最高發動機熱效率46.06%、全球最低百公里虧電油耗2.9L和全球最長綜合續航2100公里,重新定義插混技術新標杆。依託核心技術迭代與創新,公司逐步完善由「比亞迪」品牌、「方程豹」品牌、「騰勢」品牌及「仰望」品牌所構建的多品牌梯度佈局,覆蓋從家用到豪華、從大眾到個性化,更好地滿足用户多方位全場景用車需求。
2023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80.86萬輛,同比增長37.65%;2024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129.37萬輛,同比下降2.30%。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以來,其交付量總體持續提升,2023年合計交付94.77萬輛,特斯拉中國在特斯拉全球交付中的佔比總體維持較高水平,2023年為52.80%;2023年前三季度交付67.58萬輛,同比下降3.33%,佔比52.24%,全球交付下降主要與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相關。
近年來,我國部分造車新勢力交付持續增長。2023年,廣汽埃安和理想汽車交付分別為38.20萬輛37.6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7.76%和182.21%;2024年1-11月,埃安和理想汽車分別交付36.61萬輛和44.20萬輛,其中理想汽車歷史累計交付107.51萬輛。中高端車領域,鴻蒙智行2024年10月全系交付新車4.16萬輛,上市32個月累計交付新車50萬輛,其中問界M9連續7個月蟬聯我國豪華車市場50萬元以上車型第一、問界M7系列2024年累計交付新車17萬輛、亨界S9上市以來連續8周蟬聯40萬以上純電動轎車銷量第一、智界R7累計大定突破3萬輛。
2024年3月,小米汽車發佈會官宣價格:小米SU7標準版售價21.59萬元、小米SU7 Pro版定價24.59萬元、SU7 Max為29.99萬元。11月18日,小米集團創始人表示:小米SU7交付已超過10萬輛,其中10月銷量20726輛,已提前完成全年10萬輛的目標,將衝刺全年交付13萬輛的新目標。同時,在10月底的小米新品發佈會上:小米SU7 Ultra量產版正式亮相併開啟預售,預售價格為81.49萬元。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實現收入97億元、淨虧損15億元,較上一季度減少3億元;毛利率為17.1%,環比提升1.7個百分點,考慮規模效應預計第四季度盈利將持續提升。
綜上,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全面發展,其中龍頭企業對行業發展貢獻發展、包括小米在內的造車新勢力一方面使行業競爭加劇,同時全方面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特別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全面開花,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其中以鴻蒙智行、比亞迪等為代表的高端車型顯著發力,進一步搶佔統燃油車的高端市場份額。
2.4. 我國政策鼓勵但海外貿易保護加劇
2.4.1. 我國宏觀政策持續鼓勵,以舊換新和新能源汽車下鄉拉動顯著
宏觀政策方面,我國持續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2024年3月,國常會再次提及積極開展汽車、家電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依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組織開展全國汽車以舊換新促銷活動,促進汽車梯次消費、更新消費;4月商務部等聯合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對汽車以舊換新的補貼範圍和標準、補貼申報等做出明確指導,其中對報廢符合條件的兩類舊車併購買新能源乘用車的,補貼1萬元;5月國務院印發《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提出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落實便利新能源汽車通行等支持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車市場擴容;7月發改委等提出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其中對更新車齡8年及以上的新能源公交車及動力電池,平均每輛車補貼6萬元。
2024年5月,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組織開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活動以「綠色、低碳、智能、安全——賦能新生活,樂享新出行」為主題,時間為5月至12月,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車型目錄共99款。相比2023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2024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開始時間提前1個月,下鄉車型也由2023年的69款提升至2024年的99款。工信部等統計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對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具備重要積極作用,202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銷售在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中佔比均保持在30%以上,其中2023年佔比33.96%。
值得關注的是,6月生態環境部等聯合印發《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發佈與國際接軌的國家產品碳足跡覈算通則標準,制定出台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覈算規則標準;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其中,重點產品中包括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建立,將對行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11月26日,財政部等公佈了部分產品出口退税政策,其中光伏、電池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調至9%,並自12月1日期實施。
2.4.2. 海外貿易保護加劇
2023年以來,歐、美相繼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設置不同程度的貿易壁壘,主要包括反傾銷調查、關税提升等,且2024年以來貿易保護進一步加劇。
2024年5月,美國將電動汽車關税從25%提升到100%,動力電池關税則由7.5%提高到25%。2024年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消息稱結束了反補貼調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BEV)徵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税,反補貼税將於10月31日起正式實施:被抽樣的中國出口生產商將被徵收以下反補貼税,其中比亞迪為17.0%,吉利為18.8%,上汽集團高達35.3%,其他合作公司將被徵收20.7%關税。11月22日,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向德國廣播公司n-tv透露,布魯塞爾和北京即將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税問題達成解決方案。預計中歐電動汽車進口關税問題還存在緩和可能,如通過相關技術合作降低關税,后續積極關注相關進展。
Clean Technica數據顯示:2023年歐洲新能源車銷量301.6萬輛,同比增長15.93%,佔比23%;2024年1-7月,合計銷售166.26萬輛,同比下降0.5%。
2.5. 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穩步向好
根據中國充電基礎設施聯盟統計:2024年1-10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新增328.8萬台,同比增長19.8%,充電基礎設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快速增長;樁車增量比為1:2.6,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截止2024年10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0188.4萬台,同比增加49.4%。2024年10月全國充電總電量約50.0億度,較上月減少0.4億度,同比增長55.6%。
截止到2024年10月,公共充電樁運營企業中Top5、Top10和Top15分別合計佔比64.9%、80.6%和87.1%,顯示行業集中度較高。其中,前三分別為特來電運營65.14萬台,佔比19.21%;星星充電59.53萬台,佔比17.56%;雲快充56.66萬台,佔比16.71%。
得益於近年來多部門聯合發佈的各項政策,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向居住區、高速服務區、公路沿線、縣鄉等範圍持續延伸,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換電服務網絡。同時,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邁上千萬輛臺階,也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驅動力。充電基礎設施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鏈在不斷完善,移動充電、無線充電、兆瓦級大功率充電等新技術實現突破,同時智能充電裝備得到較快發展。
2.6. 我國新能源汽車將持續增長
結合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驅動力已過渡至強產品驅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鏈優勢顯著,龍頭企業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貢獻巨大,同時造車新勢力大力助推行業發展,疊加充電基礎設施穩步向好,預計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約1260萬輛,同比增長33.36%,佔比約40.65%;2025年銷量約1540萬輛,同比增長超20%,佔比約50%。
3. 2024年板塊業績承壓,2025年將恢復增長
3.1. 增量關注動力與儲能電池
高工產研(GGII)統計顯示:我國鋰電池出貨量總體持續增長,其中2022年以來增速回落。2023年我國鋰電池出貨886GWh,同比增長35.27%,其中動力、儲能和消費鋰電池出貨佔比分別為71.11%、23.25%和5.64%;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鋰電池出貨786GWh,同比增長30%,其中動力、儲能和消費鋰電池佔比分別為67.81%、27.48%和4.71%。鋰電池市場增量重點關注動力和儲能電池,其中動力電池2021年以來出貨佔比維持在70%左右,主要系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力;而消費電池佔比總體持續回落,與智能手機終端需求弱相關。高工產研預計2024年我國鋰電池出貨超1.1GWh步入Twh時代,同比增長24.15%。
從應用邊界來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滲透率后,車市增長將會相對放緩,但是在其他應用領域,如船舶、礦卡、人形機器人、eVTOL將帶來新的驅動力,特別是2024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系列eVTOL相關的政策,且該領域對電池成本相對不敏感。如在6月25日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首次透露:寧德時代已經成功試飛4噸級民用電動飛機,正在「積極投入」並加速8噸級研發;該8噸級飛機預計於2027到2028年發佈,屆時可支持約2000到3000公里的航程。11月25日,寧德時代發佈天行重型商用車系列電池,含超充版、長壽命版、長續航版以及高強度版(工程機械專用);寧德時代國內商用車事業部CTO發佈會上表示:新品全系支持1000V高壓,充電效率提升43%,損耗降低50%。
3.2. 動力電池裝機持續增長
3.2.1.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
韓國SNE Research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705.50GWh,同比增長36.22%,持續高增長;2024年1-9月,合計裝機599.0GWh,同比增長23.40%,增速持續回落。
行業集中度方面總體持續提升,2018年全球動力電池Top10企業裝機佔比81.2%,2022年提升至91.37%,2023年合計佔比92.98%,較2022年提升1.61百分點;2024年1-9月為90.05%,2020年以來均維持在90%以上。
3.2.2. 我國動力和其它電池產量及出口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統計:伴隨我國新能源汽車高增長及鋰電產業鏈總體競爭優勢,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持續增長。2023年,我國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產量778.10GWh,同比增長42.5%,增速回落但持續高增長。2024年1-10月,我國動力和其他電池累計產量847.50GWh,累計同增長38.30%,增速回落。
出口方面,2023年我國動力及儲能電池合計出口152.6GWh,其中三元電池出口佔比63.09%、磷酸鐵鋰佔比36.08%。2024年1-10月,我國動力和其它電池合計出口146.0GWh,同比增長26.50%,其中三元電池出口佔比44.25%、磷酸鐵鋰電池出口佔比54.86%,磷酸鐵鋰出口較2023年大幅提升59.89%,側面顯示海外動力電池磷酸鐵鋰裝機佔比在提升。同時,我國動力電池出口在我國動力電池產量中的佔比顯示:2022年出口佔比12.49%,2023年我國動力和其他電池合計出口佔比19.61%,2024年1-10月為17.23%,佔比總體提升,而2024年小幅回落與海外貿易保護有關,基於我國鋰電產業在全球已具備較強競爭力,長期看鋰電池出口佔比將持續提升。
3.2.3. 我國動力電池裝機與行業集中度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合計387.65GWh,同比增長31.56%;2024年1-0月累計裝機405.90GWh,同比增長37.66%,增速止跌回升,主要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預期。細分市場看:2023年我國乘用車合計市場佔比提升至90.85%,2024年1-10月乘用車合計裝機佔比小幅回落至88.55%,顯示增量仍主要源自乘用車。
我國動力電池裝機行業集中度總體較高,2019年以來Top10市場佔比超90%,2023年Top10合計佔比97.90%,較2022年提升了5.20個百分點;2024年1-10月小幅回落至95.90%,其中寧德時代佔比45.40%,同比提升2.64個百分點。
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提升,一方面與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集中度提升高度相關;其次與動力電池行業特性相關。動力電池為典型的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行業,具備規模優勢企業在成本方面將更具優勢,總體預計該趨勢仍將延續,同時對上游材料供應企業競爭格局產生影響,長期看具備顯著規模和成本優勢企業將在新一輪行業競爭中勝出。
3.3. 技術體系LFP和三元並存
動力電池技術體系中,目前主要包括磷酸鐵鋰和三元材料,二者市場佔比變動與政策變化、材料和電池技術進步高度相關。2019年以來,我國政策對高能量動力電池補貼力度減弱,同時疊加磷酸鐵鋰材料技術進步,磷酸鐵鋰裝機佔比持續顯著提升。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中LFP佔比67.34%,較2022年提升4.98個百分點,2024年1-10月提升至72.53%;三元材料2023年佔比32.54%,2024年1-10月回落至27.32%,其中10月佔比20.61%,為近年來的新低。結合動力電池和磷酸鐵鋰企業訂單概況,預計短期酸鐵鋰仍將在動力電池中佔據主導地位。
3.4. 積極關注固態電池進展
2024年6月,工信部印發《2024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圍繞固態電池、電動汽車換電、車用人工智能等新領域,前瞻研究相應標準子體系,支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開展動力電池耐久性、規格尺寸、回收利用等標準制定,以及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一代動力電池標準預研,提升動力電池性能水平。
2024年以來,固態電池總體呈現加速發展態勢,部分電池和整車企業相繼發佈了相關進展。寧德時代、南都電源、億緯鋰能、廣汽埃安等相繼發佈相關技術,以及通過投資者互動平臺迴應固態電池相關進展。
固態電池憑藉其高安全性、高比能量優勢,預計將成為下一代動力電池技術突破的關鍵。鋰電池可分為液態和固態兩類,而固態電池包括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三種,如半固態鋰電通過減少液態電解質、增加固態電解質的方式,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經濟性,有望成為當下的最優選擇。
依據電解質材料不同,固態電池技術路線主要包括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種。三種技術路線各具特色,其中氧化物技術路線能量密度適中且材料成本較低;硫化物技術對應能量密度高,但材料和製作成本較高。后續密切關注相關技術路線進展,重點關注龍頭企業市場化進展。2024年4月,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在CIBF 2024先進電池前沿技術研討會上稱,如果用技術和製造成熟度作為評價體系(以1-9打分),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研發目前處於4分的水平,目標是到2027年達到7-8分的水平。下游應用場景方面,目前半固態、固態電池在部分高端車型有明確應用,特別是低空場景有望加速固態電池量產和市場化進展,主要系低空場景受到政策廣泛關注,且對電池成本相對不敏感。
考慮固態電池技術特點、電池廠及主機廠進展及產業化需要解決的問題,預計2026-2027年固態電池有望實現批量量產。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顯示:2024年1-7月,我國半固態電池累計裝機2678MWh,主要配套企業包括衞藍新能源等。
另外,鈉離子電池技術持續進步。在 11 月 17 日舉行的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表示:寧德時代第二代鈉離子電池已經研發完成,能夠在零下 40 度的嚴寒環境中正常放電,可在極嚴寒地區大規模應用;第二代鈉電池有望於 2025 年推向市場。
3.5. 消費電池需求將弱復甦
IDC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11.63億部,同比下降3.54%,連續兩年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為8.91億部,同比增長6.47%,且連續5個季度增長。PC出貨方面,2023年全球出貨2.54億台,同比下降13.17%,連續兩年下滑;2024年前三季度為1.94億台,同比增長3.64%,已連續三個季度同比增長。
IDC預計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同比增長5.8%約12.3億部;2025年出貨12.6億部,同比增長2.5%。
3.6. 我國儲能出貨持續增長
GGII統計顯示:2016-2023期間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複合增長率高達82.12%,其中2023年出貨206GWh,同比增長58.46%。受益於上游原材料價格端下降,為產品降價和出貨走高提供了支撐,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量216GWh,同比增長70%。根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數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9月,我國儲能企業海外市場獲取訂單超85.78GWh,特點之一是全球儲能市場需求顯著增長,GWh儲能項目成為常態,我國企業GWh級別訂單約79GWh,其中9月億緯鋰能子公司億緯動力與美國儲能解決方案供應商AESI簽署協議,承諾供應約19.5GWh的儲能電站,刷新全球最大訂單記錄。
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高增長主要驅動力在於海外,一方面海外產能供不應求,且我國儲能鋰電池企業在全球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根據InfoLink統計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Top10中我國企業有9家企業入圍,海外僅韓國三星一家企業入圍;行業集中度持續維持高位,其中寧德時代和億緯鋰能Top2出貨佔比總體50%以上。二是海外市場競爭格局相對穩定,其盈利相對較好。三是海外新能源裝機持續增長。
2019年,特斯拉正式推出Megapack大型儲能系統,現儲能產品主要有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 等,分別針對家庭、中小型企業、大型企業和公共事業單位。2022年,特斯拉儲能系統出貨量6.5GWh,同比增長64%;2023年出貨14.7GWh;2024年前三季度出貨20.4GWh,其中第二季度交付儲能產品裝機量9.4GWh。特斯拉在財報中顯示:上海超級工廠預計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開始發貨Megapack;特斯拉上海儲能工廠於2023年4月宣佈,初期規劃年產商用儲能電池1萬台,規模近40GWh。
根據高工產研預測,2024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出貨將超過240GWh,其中電力儲能將成為最主要驅動力;綜合預計2024-2025年我國儲能鋰電池出貨將保持兩位數增長。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在第29屆氣候大會(COP29)上提出2030年三倍可再生能源、兩倍效能目標,並表示正在推動各方達成新的全球儲能裝機承諾:到2030年全球儲能裝機達到1500GW,其中電池儲能達到1200GW。
3.7. 我國鋰電產業具備全球競爭優勢
工信部表示:我國已經建成全世界最完備的上中下游和后市場為一體的大宗產業鏈條,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主材全球出貨量高達70%以上。
動力電池領域,韓國SNE Research統計顯示:2020年以來,Top 10動力電池企業中中國入圍6家、韓國3家、日本1家,其中中國入圍企業合計市場佔比總體持續提升,如2020年佔比38.35%,2023年合計佔比63.54%,2024年1-9月佔比64.92%,較2023年同期提升2.47個百分點。2024年1-9月,韓國3家企業佔比20.83%,日本1家企業佔比4.29%,韓國和日本分別較2023年同期回落3.34和2.37個百分點。
2024年11月,歐洲最大的電池製造上Northvolt宣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並尋求業務重組。Northvolt成立於2016年,累計籌集資金超過150億美元,其工廠位理論上可為27萬輛汽車提供動力電池,但2023年實際量產低於預期。
3.8. 上游原材料價格總體承壓
根據百川盈孚和萬得數據統計:2023年,鋰電產業鏈主要關鍵材料及上游材料價格總體全面承壓;2024年以來,產業鏈材料價格總體持續仍承壓,后續價格走勢主要關注需求增速和產能釋放進展,以及鋰礦和碳酸鋰進口情況。
2024年以來產業鏈材料價格總體持續承壓的主要邏輯包括如下方面:一是需求增速下滑,無論是動力電池還儲能鋰電池需求增速較2023年均回落。二是鋰電產業鏈細分領域新增產能持續釋,行業產能全面過剩。受行業高景氣影響,2023年以來鋰電產業鏈擴產顯著提速,新增產能在2023年以來持續釋放,開工率總體位於較低水平。如2024年10月碳酸鋰產能166.74萬噸,較2024年1月增長44.39%,2024年以來碳酸鋰開工率在50%上下波動,其中2024年10月回落至42.23%;磷酸鐵鋰產能540.0萬噸,較2024年1月增長6.15%。結合鋰電行業在建工程,2024年以來產能仍在釋放中,但部分領域產能增速放緩,如隔膜、磷酸鐵鋰、三元材料、六氟磷酸鋰,其中鈷酸鋰、三元材料和六氟磷酸鋰產能較2024年8月略有降低。三是庫存因素。結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裝機量及海外出口,我國動力電池存在一定的庫存。四是海外貿易壁壘短期對我國鋰電池需求有影響。受海外貿易壁壘影響,2024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在我國汽車出口中的佔比較2023年回落2.79個百分點;我國動力電池出口在我國鋰電池產量中佔比也較2023年回落2.38個百分點。綜上,多因素共振導致產業鏈價格總體承壓,其中產能釋放及需求增速回落是產業鏈價格承壓最主要因素。
值得關注的是,碳酸鋰價格與正極材料、六氟磷酸鋰和電解液價格高度正相關,碳酸鋰價格主要受行業供需影響,但短期突發事件將對其價格產生顯著影響,如鋰礦停產、碳酸鋰企業檢修等,如11月以來碳酸鋰價格短期反彈主要與海外碳酸鋰回收企業爆炸、部分澳礦宣佈減產等因素相關。
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總體於2022年12月見頂以來持續回落,2023年總體回落;2024年以來總體承壓,截止2024年12月2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7.75萬元/噸,較2024年初下跌21.72%;氫氧化鋰價格7.20萬元/噸,較2024年初下跌23.20%。結合產能釋放預期及下游需求增速,總體預計碳酸鋰和氫氧化鋰長期價格仍承壓,短期預計震盪為主,后續重點關注產能釋放預期、進口鋰礦和碳酸鋰量價情況。
鋰礦是碳酸鋰上游原材料,2023年我國進口鋰礦646萬噸,同比增長53.56%;2024年1-10月進口670萬噸,同比增長30.11%。2024年以來,鋰礦月度進口均價同比顯著回落,全年月度均價為676美元/噸。預計全年鋰礦進口量將持續增長,且價格中樞下降。
碳酸鋰進口方面,2023年合計進口15.87萬噸,同比增長16.65%;2024年1-10月進口18.77萬噸,同比大幅增長54.64%,增速較2023年顯著提升。價格方面,2024年進口價格總體回落,2024年以來月度進口均價為12503美元/噸,其中10月為9721美元/噸,為2024年以來的新低。結合海外碳酸鋰成本及產能釋放預期,總體預計進口量仍將持續增加,進口均價將下降。
2021年,電解鈷和鈷酸鋰價格總體上漲。2022年以來總體衝高回落,截止2024年12月2日:電解鈷和鈷酸鋰價格分別為17.75萬元/噸和13.90萬元/噸,分別較2024年初下降21.11%和下降19.19%,短期總體預計震盪為主。
2021年,三元和LFP價格總體大幅上漲。2022年以來,二者價格總體震盪向上,並於2022年11月見頂后總體顯著回落,截止2024年12月2日:三元523和LFP價格分別為10.72萬元/噸和3.55萬元/噸,分別較2024年初下跌16.94%和下跌16.86%,長期預計仍將承壓,后續重點關注碳酸鋰價格走勢。
下表匯總了鋰電產業鏈主要原材料價格變動及漲跌幅情況。
3.9. 板塊淨利潤總體承壓,細分領域持續分化
鋰電池板塊業績主要關注出貨量和價格。首先,鋰電池出貨將持續增長,增長主要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消費電池需求預計小幅增長。考慮基數及海外政策不確定性,預計2025年增速仍將回落。其次,鋰電產業鏈價格長期看總體仍承壓,2025年預計總體震盪,部分材料價格或小幅反彈。一方面鋰電池下游需求持續增長,且應用領域在拓展,同時行業產能釋放速度在減少,考慮具備規模和成本優勢企業產能開工率將高於行業水平,有助於加速低端產能出清;鋰礦及碳酸鋰進口預計仍將增長,但鋰礦和碳酸鋰企業停產保價意圖顯著。第三,行業盈利預計總體仍不樂觀。2025年新能源整車競爭加劇預計仍將倒逼上游動力電池及材料企業讓利,考慮產能總體仍處於過剩狀態,以及行業需求增速將回落,總體預計行業盈利不樂觀,但細分領域和不同企業盈利水平將持續分化,具備規模、技術和成本優勢企業盈利將高於行業水平。綜上,總體預計2024年鋰電池板塊業績將承壓,其中淨利潤將持續下降,且細分領域、細分標的將持續分化;2025年板塊業績將恢復增長,但分化將持續。
4. 投資評級及主線
4.1. 維持行業「強於大市」評級
根據萬得數據統計:2021年鋰電池和創業板估值均值分別為85.20倍和51.10倍,且鋰電池板塊估值見頂后總體持續回落;2023年均值分別為19.14倍和34.74倍;2024年以來均值分別為19.13倍和29.58倍。截止2024年12月2日:鋰電池和創業板估值分別為25.13倍和38.06倍,目前鋰電池板塊估值顯著低於2013年以來45.37倍的行業中位數水平。基於行業政策、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鋰電池板塊業績增長預期及估值水平,維持鋰電池行業「強於大市」投資評級。
4.2. 投資主線及重點標的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2024年4月以來,國家和部分省市相繼出臺以舊換新相關政策。展望2025年,動力和儲能電池仍將持續增長,鋰電產業價格總體震盪為主,行業盈利總體仍不樂觀,預計2024年板塊業績將承壓,其中淨利潤持續下降;2024年板塊業績將恢復增長,但分化持續。結合我國鋰電產業競爭特點、產業鏈價格走勢,以及細分領域特點和行業發展趨勢,建議重點關注投資主線包括:一是產業鏈特別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總體承壓及行業集中度提升,下游鋰電池企業相對將受益,重點關注具備技術和規模優勢企業;二是磷酸鐵鋰裝機佔比持續提升,磷酸鐵鋰細分領域具備技術優勢企業將勝出;三是鋰電關鍵材料細分領域市場佔有率逆勢增長優勢企業,重點關注具備成本優勢標的;四是固態電池進展超預期和造車新勢力銷售超預期的主題投資機會。在上述四條投資主線基礎上,結合ROE財務指標進一步篩選,其主要篩選原則:近兩年ROE或兩年ROE均值總體大於10%,研發投入在公司營收中佔比較高,一般大於3%,同時鋰電產業鏈標的中鋰電池產業相關業務營收佔比在50%以上。
根據上述投資主線和相關篩選指標,同時結合行業投資評級、投資主線和公司成長性預期,建議關注寧德時代(300750)、湖南裕能(301358)和尚太科技(001301)等。
5. 風險提示
1) 國內外宏觀經濟下滑超預期;2) 新能源汽車銷售不及預期;3) 行業政策執行力度不及預期;4) 行業競爭加劇;5) 細分領域價格大幅波動;6)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
證券分析師承諾:
本報告署名分析師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分析師執業資格,本人任職符合監管機構相關合規要求。本人基於認真審慎的職業態度、專業嚴謹的研究方法與分析邏輯,獨立、客觀的製作本報告。本報告準確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觀點,本人對報告內容和觀點負責,保證報告信息來源合法合規。
重要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