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海最后兩家Daiso大創閉店,百元店鼻祖淪為「時代的眼淚」

2024-12-04 12:00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方鳳嬌 上海攝影報道

近日,上海最后兩家DAISO大創宣佈閉店,分別為上海高島屋DAISO大創和上海金虹橋DAISO大創。隨着這兩家店的謝幕,大創在上海將再無門店。關於閉店原因,有店員稱是「老闆不想做,到期撤出了」。但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9月,天貓大創旗艦店也已終止經營。

大創以其所有商品售價均為100日元(約合人民幣5至6元價格隨匯率波動)而著稱。里面有種類繁多,價廉物美的生活用品。對於DAISO大創的閉店,有不少網友感到惋惜。

作為百(日)元店鼻祖、一元店(這里的一元指西方貨幣)商業模式先驅,大創為何淪為「時代的眼淚」?多位受訪者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對中國市場瞭解不足是一大主因,DAISO大創在進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對中國市場的瞭解不足,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並且,其在對消費者需求和消費習慣的適應、選址和運營策略、商業模式、產品、品牌打造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百(日)元店鼻祖折戟滬上

近日,位於長寧高島屋百貨商店內的大創生活館宣佈將於2024年12月1日起正式停止營業;上海金虹橋大創則將於2024年12月24日起停止營業。隨着這兩家店的謝幕,DAISO大創在上海將再無門店。

大創的創始人為日本知名企業家矢野博丈,其於1972年開設第一家折扣連鎖店,將之命名為大創,也有「創造大的契機」的意味。大創被視為百元店模式的先驅,曾風靡全球。

早年間大創的成功,引發了海外零售企業爭相模仿,創始人矢野博丈的「一元店」商業模式及其背后的經營哲學對零售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名創優品在內的許多企業都受到了大創啓發,借鑑其思路並結合本土市場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大創在日本有4360家門店,在亞洲擁有576家門店,南美的巴西有153家門店,在北美的美國和加拿大有125家門店,在中東擁有94家門店,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有42家門店。

但大創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並不順利。據大創官網,截至2023年12月末,其在中國大陸共有28家門店。但在今年4月12日,DAISO大創生活館公眾號推送的「店鋪一覽」中,門店的數量變爲了25家。這意味着,在四個多月的時間內,DAISO大創關閉了3家門店。

回顧大創在華發展歷程,2001年大創在中國臺灣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2012年,大創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首先落子廣州花城匯、中華廣場,兩家門店同日開業。

彼時,大創表示,要在2013年底在廣州將店鋪數量擴張到20家,計劃在廣東地區開100家門店。但花城匯門店在2015年閉店,廣州、佛山地區的DAISO大創生活館也在2018年陸續關閉。

大創在中國的第三、第四家門店開在上海市郊,但拓展並不順利,淮海中路店在開業次年被強行要求搬走,另外兩家門店在缺乏宣傳的情況下,客流情況不佳。

隨后,大創啟用了日本的選址模型進行嘗試,以低成本運營為核心,選址租金較低或者位置相對較差的地點開設店鋪,選址在地下停車場或百貨商超4、5層,但這種不宣傳、不重視選址的策略,並不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目光。

如今,隨着上述兩家門店的關閉,大創在上海將無門店。受訪者分析認為,大創在進入中國市場初期,由於對中國市場的瞭解不足,導致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

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大創的知名度包括在線上聲浪、線下排隊方面的表現都不佳,規模也不大。近年來,實體零售尤其是百貨類,受到兩個方面的衝擊較大。其一是受線上電商衝擊嚴重,其二是被大量的細分競爭者對標划走了市場份額。

大創也有其線上店鋪,但今年9月,天貓大創旗艦店已終止經營。李維華認為,當今時代做線上要具備三類玩兒法:第一類是傳統貨架,比如「東寶貓多」;第二類是興趣電商,比如抖音、快手、直播、微信短視頻;第三是社區團購。大創在這些方面做得並不好。

顯然,大創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遇到了挑戰。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挑戰首先體現在消費者需求和消費習慣的適應問題;其次,大創在中國的選址模型和運營策略未能吸引中國消費者,例如選擇在地下停車場或百貨商超的高層開設店鋪,這種低成本運營策略並未奏效。

「在價格和商品質量上,大創在國內的商品價格總體貴過日本、韓國,商品質量也相對遜色,存在豐富度不足、吸引力不高等問題。包括國內假貨氾濫的現象對正品商家構成挑戰,貨真價實的競爭在這種環境下處於不利地位。此外,在中國市場大創要面對眾多競爭對手,包括本土品牌和低價電商。還有產品設計也不適應中國市場。」柏文喜表示。

大創沒落啓示錄

大創作為百元店模式的先驅,卻被名創優品等后來者趕超。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和弘諮詢總經理文志宏對本報記者表示,大創是名創優品曾經的學習對象,但當名創優品這個徒弟在中國市場做大了之后,大創作為老師在中國市場卻很難找到立足之地,很難有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因為中國除了名創優品之外,現在其他類似的品牌在國內市場的風格和品牌影響力都較強,隨之大創也很難在這方面體現出競爭優勢。

相比之下,名創優品在中國乃至在全球市場能夠發展如此之快,而且佔據領先的優勢,除了其前端的門店模式和擴張模式非常有競爭力之外,很重要一點在於商品和供應鏈方面的能力。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給了名創優品生產高性價比商品的巨大優勢,這種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都極為難得。

如今其沒落,也能在國內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和消費習慣下,給零售業帶來一些啟示。

李維華將其歸結於四點:首先,產品是根,包括品類、品質、價格,要具備高顏值、高品質、高性價比,物美價廉。同時,產品上新爆款與時俱進性方面也非常重要。

其次是商業模式。「目前行業或一心做線下,比如名創優品;或堅信線上做電商;或來回跳躍,不清楚誰為主流。」李維華認為,實際上如今時代是線上加線下,是「互聯網+」疊加老模式以及新模式大特許,即以複製連鎖加盟為主線,融入四個內容——老模式比如傳統的經銷代理,融入新的模式比如電商、直播、短劇、微劇、眾籌等,融入現代科技,再加上特許經營思想,四合一纔是真正的商業模式主流。要根據自己的品牌、地域、產品、戰略、目的、資源打造獨特的商業模式,否則很難立足。

「此外,品牌是對象更是工具。DAISO大創知名度嚴重不夠,其互聯網活躍指數也不高。其在品牌的應用、打造方面做得不足。還有人才和團隊。基於上述分析,大創在人才和團隊打造方面存在不足。」李維華説。

文志宏則認為,一個創新的業態或模式,進入市場的時機非常重要;同時,一個業態或細分行業的發展具有發展周期,包括零售企業在內,企業要把握好時機及行業發展的節奏,否則很難立住腳。

在柏文喜看來,相關品牌要深入瞭解本土市場,包括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習慣,以便更好地適應市場。根據市場反饋靈活調整選址和運營策略,重視店鋪的宣傳和選址,以吸引消費者。在保證商品質量的同時,合理控制成本,保持價格競爭力,以應對低價電商等競爭對手的挑戰。產品設計應考慮本土市場的特點和需求,進行本地化調整,以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借鑑DAISO大創的經營邏輯,結合本土市場進行創新,發展適合本土市場的商業模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