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3 23:42
作者吉姆·保羅(Jim Paul)從事期貨交易生涯長達25年,先后擔任過自營交易員、市場交易員及研究部主管。他從肯塔基州北部的小鎮迅速竄起,年紀輕輕就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擔任董事、摩根士丹利國際能源部第一副總裁等要職,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身的聰明過人。(令人遺憾的是,保羅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不幸遇難。)
他從髒兮兮的鄉下小孩變成百萬富豪交易員,直到他的一次虧損,150萬美元利潤全部吐回,並還欠了一屁股債后轟然倒下,才領悟到之前的所向披靡,只是碰巧和運氣。
保羅從虧損中學到的教訓就是,與其研究賺錢,應該研究賠錢和失敗,知道怎樣纔不會賠錢比較重要。賺錢的方法儘管是人人各有一套,虧錢的方式卻是寥寥可數。
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告訴我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聰明人,另一種是有智慧的人。聰明人會從本身的錯誤學到教訓,而有智慧的人可從別人的錯誤學到教訓。
各位都有機會成為一位有智慧的人,因為我現在非常聰明。我因為在市場上犯了錯所以虧掉150萬美元(約人民幣1007萬元),也因此學到很多教訓。我從金牌交易員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執委會成員的生涯巔峰直接摔到地上,這段故事固然搶眼,但一樣精彩的是,身處雲端卻預先鋪下日后崩潰的整個過程。
金牌交易員人生慘摔落地:從一天狂賺25萬美元,不到3個月虧光150萬美元
我賺了24.8萬美元(約人民幣167萬元)。我在一天之內,就賺了將近百萬美元的四分之一。這筆錢多到令人不敢相信。這種感覺真像上帝還得打電話問你,明天早上可不可以讓太陽升起。
我有一張很特別的桌子,底下是根銅柱,撐着一面6英尺長、3英尺寬、7英寸厚的桃花心木,桌面看來像是懸在半空。書架跟桌子一樣,也是栓在牆上,像是懸空。一走進辦公室就會看到整片地毯,一根銅柱豎起,然后是兩片木板浮在半空,無視地心引力。
當時我想做的就是這個:挑戰地心引力。我坐在那張漂亮桌子前,迫不及待地等市場開盤,準備今天再賺個5 萬美元。我心想應該不會再有比現在更好的生活了吧!我沒説錯,是不會更好了。
那天早上市場低開,然后就再也沒有回升到前一個交易日,也就是8月最后一個星期五的價位。股市在那個星期一之后就開始跌,我大概每天平均虧掉2萬到2.5萬美元,就這樣連續虧了好幾個月。
空頭最是無情,偶然的回升像是痙攣抽搐。幸虧我已開始安排客户退出,他們大都還賺到一些,有些人就算賠也僅是小賠。但我自己當然還是繼續撐下去,我打的是持久戰,這會是一場大輸贏。科比(保羅同事)和我準備靠這次交易賺個千把萬!
到了10月中旬,原本賺錢的倉位已轉盈為虧。我不知道到底虧多少,但我知道大部分的錢都虧掉了。因為倉位狀況越來越糟糕,我開始接到保證金追繳的通知。我等了幾天看看市場會不會反彈,要是回升了,我就不必補足保證金。要是回升反彈就萬事大吉;萬一沒有,之后幾天我就得向朋友借錢了。
我兩三天就要補繳一次保證金,但經紀商的態度是:「我們知道你是個大户啊!你是交易所的董事嘛,而且也是執行委員。你還是自家公司的高級主管。我們都知道錢對你來説不是問題。」
11月的第一個星期,我的保證金缺口已經是個大窟窿, 大概有二三十萬美元。究竟是多少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黃豆油從每磅36、37美分跌到25美分,因此從8月時的高價算下來,已經跌掉七八十萬美元。更糟的是,我還跟朋友借了40萬美元。
最后經紀商總算大發慈悲,幫我砍倉斷頭,因為我自己辦不到啊。11月17日,經紀商派一位高級主管到我辦公室, 清算所有倉位。
我在8月26日那天還是個「什麼都有」的人,到了11月17日卻變成「幾乎失去所有」的人。但我不會放棄交易。我就當是在賭21點,我不會退出市場,但我要想辦法不再賠錢。
我不是隻因分析錯誤就虧掉那麼多錢。當然分析錯誤是有影響,但一定還有一些別的什麼,讓我緊抱着虧錢單子不放手,甚至到需要借錢來補窟窿。我在一連串成功后造成的心理扭曲,把交易倉位和「自負」捆綁在一起,讓我落入如此「悲慘」的虧損境地。
價值百萬美金的一堂課:想賺錢,要先學會「不虧錢」
我更關心的是,怎麼控制失利狀況。要學會接受虧損。想賺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虧損失控。—馬蒂·舒華茲
相對於賺錢,我比較注意賠錢。別光想賺錢,要專注於保護你的戰果。—保羅·都鐸·瓊斯
投資法則只有兩條:第一條是絕對不要賠錢。第二條是絕對不要忘了第一條。—沃倫·巴菲特
大多數菜鳥散户在虧損還算少的時候死抱不放。他們原本可以在受傷不重的情況下退出,卻受制於情緒和人性,一廂情願地一再拖延,造成虧損越來越大,終致損失慘重。—威廉·奧尼爾
要學會迅速而利落地砍斷虧損。不要期待自己永遠不犯錯,而是在錯誤發生時,儘快砍掉虧損。—伯納德·巴魯克
要是賺錢有那麼多種不同方法,我從那里面怎麼可能找到什麼祕密呢?我自己就知道怎麼賺錢,之前我在市場上就賺到100萬美元了,可是我對虧錢卻一無所知。
那些專家儘管方法各異,但因為他們都知道怎麼控制虧損,因此仍然可以賺到錢。當張三的方法賺錢的時候,李四運用相反的方法應該會賠錢——如果李四迟迟不退場的話。
而關鍵就在這里,李四不會傻傻地待在市場里頭,他會在虧損還少的時候就退場觀望。專家們都知道,不要賠錢就是自己的重責大任。
要是玩21點的方法都不只有一種,那麼在市場上賺錢的方法當然也不只一種。顯然如何賺錢沒什麼祕密可言,因為專家的方法都不一樣,甚至常常相互矛盾。
學會怎麼不賠錢,比學會賺錢重要。不幸的是,專家們卻都沒説要怎麼學會這套技能。因此我決定好好研究虧損,特別是我的虧損, 看看能否找出在市場上賠錢的根本原因。
也許我算不上明智,但現在我可是非常聰明。我總算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教訓。
優秀判斷力通常是經驗的總結,但經驗往往又來自於判斷失誤。—羅伯·羅維特,前美國國防部長
原本我是想找尋賺錢的祕密,結果卻變成要先研究怎樣纔不會賠錢。何以學會不賠錢這麼重要呢?
因為一旦在市場上虧錢,通常就會想要找到新的賺錢方法。我們很自然地認為顯然是之前的方法有缺陷,絕不會想到是投資者或操盤手的錯。但世上有那麼多種賺錢方法,你可能一輩子都在嘗試新方法,然后屢戰屢敗,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不賠錢。要是能先搞清楚別人是怎麼賠錢的,進而學會控制虧損,那麼獲利自然尾隨而來。
基本上,我發現賺錢的方法是人人自有一套,但賠錢的方式可就那麼幾個。而我説的賠錢,也不是在説交易中只賠一次而已。
你打網球的時候,不見得每一場的每一局的每一盤都會贏,總是有輸有贏的吧。你總會碰上許多虧錢的狀況,從事任何交易、做任何生意,都是如此。
以前花旗集團的首席執行官華特·里斯頓就説過,做他這一行的要是從沒碰過呆賬,那根本就是個菜鳥。這是真的。要是你完全不能接受虧損,那就什麼都別做了。
你該避免的,是那種沒有預先準備、沒提列備抵(會計術語),那種偷偷來襲令人猝不及防,最后會讓你淘汰出局的虧損。
避開虧損最重要的一件事:決定進場前,要先決定止損條件
各位請記住,賺錢的方法可説人人都有一套,計劃也是人皆有之,但能夠有效制定計劃的調配方法只有一套。不管各位準備使用什麼分析方法,在決定進場前, 就要先決定出場的時機、價位及原因。
對於制定計劃,幾乎所有建議都説要分成三項:「入場」、「止損」以及「盈利目標」。然而若希望可以發揮有效的控制機制,計劃的制定必須先決定「出場」、「入場」和「盈利目標」。
沒有設定盈利目標,可能造成交易轉盈為虧;入場位置選得不好,也許會擴大虧損或減少獲利,但若不事先設定止損點,可能會讓你虧損得非常嚴重。
通常大家都是在進場后纔會選擇出場位置或時機,有的甚至不設定。如此設定的出場點,完全是根據進場點來設置,通常就是代表他們覺得可以忍受的虧損金額。然后又據此算出錯誤的賺賠率來合理化自己的決定,比如説拿出500美元冒險,想賺1500美元,説這是「賠一賺三」的回報率,但盈利能否到達目標,根本就沒有統計根據。
我這套方法最特別的一點,是在決定進場前,要先決定止損條件。且讓我再次引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話:「不管是要進入任何活動或任何產品的市場之前,在制定計劃時首先要問:‘今天若非有所承諾,我們會做嗎?’答案若是否定,我們就要再問:‘要怎樣才能迅速退場?’」
身為市場參與者,各位也不必對市場有什麼承諾,所以在進入市場前要先問后面這個問題:如果知道自己在什麼狀況下會出場,也就會知道什麼價位和時機適合進場。
跟大多數人正好相反,你的進場點應該是根據出場點設定出來的。一旦知道在什麼價位或狀況下要出場,也明白自己願意承擔多少虧損,此時,也唯有此時,你才能去思考何時進場。
當然,要求在新倉位建立之前先設好限價單(Price-limit order)止損,可能會讓你錯失一些很棒的交易機會。但錯過這些「有望賺錢的交易」實際上並沒有損失,要是控制不當(交易后才設止損)甚至是根本不控制(未設止損)的話, 迟早會讓你賠得慘兮兮。先設定出場或虧損標準,決定好自己可以忍受的虧損額度,才進場建立新倉位。
等新倉位建立后,就不要再更改止損單了。或者,要是你採用技術分析方法,也可以在倉位開始賺錢后逐步調高止損價位,以便鎖住更多獲利;若你採用基本分析,那就依照原先設定的基本面條件來仔細觀察,判斷自己的出場時機。
要是你在倉位建立后才設定出場點,或者開始下調止損價位以包容更多虧損,或者改變決策時設定的基本面條件,那麼你就是:一、內化虧損,因為害怕丟臉;二、賭博,因為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三、做出從眾模式的交易,因為做出情緒化的決策。
結果,你的虧損會因此比原先願意承擔的,還要嚴重得多。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