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2-02 05:17
轉自:天津日報
機器人「主刀」是種怎樣的體驗?
眼下,北京納通醫療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通科技)正在對接天津的醫院,計劃將其研發的「智能手術室」進行推廣試用。
骨科手術通常高度依賴醫生的經驗,精確度不穩定。「智能手術室」中的關節機器人系統可穩定識別基於骨性結構病變的CT圖像(人體計算機斷層掃描圖像),以亞毫米級精度識別解剖位點,輔助醫生更快速、準確地規劃手術路徑。
最近,京津冀三地生物醫藥產業「互動」頻繁。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藉助「北京大腦」,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核酸新葯創制;納通科技「北京研發、天津落地」的可降解骨科植入物即將進入臨牀試驗階段……
近年來,三地攜手創新,積極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延鏈補鏈,重點發展化學藥、中藥、生物藥、醫療器械4條子鏈,擁有國藥集團、納通科技、凱萊英醫藥集團、天士力、石藥集團、以嶺藥業等企業超6000家,去年產業規模達3900億元,形成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
在此背景下,我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猛,現聚集生物醫藥企業近千家,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227家。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生物醫藥規上工業企業產值約650億元,同比增長8.1%。
創新提速
三地做大產業合作「朋友圈」
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眼下,我市生物醫藥領域一大批「金點子」落地開花。合源生物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CNCT19細胞注射液獲批上市,成為中國白血病治療領域首個上市的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產品;凱萊英醫藥集團通過對大腸桿菌進行改造,大幅提高了微生物合成紅景天苷的產量;津藥藥業主導產品地塞米松生產規模和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隨着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落地,京津冀三地企業聚力合作,不斷刷新項目「進度條」。
「這兩塊骨板有何不同?」在天津正天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書富指着桌上的兩塊形狀規格相似的骨板向記者問道。
見記者一頭霧水,他笑着解釋:「左邊的是金屬材質的骨板,待患者癒合后,需要從體內取出來;右邊的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可降解骨板,它使用的是生物活性材料,可在人體內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質排出體外,患者無需再進行二次手術將其取出。」據介紹,這種可降解骨板的研發來自正天醫療的母公司——納通科技。今年底或明年初,該產品將在京津等地的醫院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臨牀試驗。
「公司的骨科系列產品每年服務國內外患者100多萬人。我們對原材料需求很大,從成本方面考慮,通常會就近採購,目前京津冀供應商佔比近50%。」許書富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12%。
在京津冀三地積極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業間的攜手創新不斷深入。
日前,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天津法爾瑪製藥有限公司、艾斯拓康生物醫藥(天津)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核酸新葯創制。
核酸類藥物已經成為當下新葯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艾斯拓康是我們從北京引進過來的企業,負責上游mRNA(信使核糖核酸)藥物和小核酸藥物的發現、臨牀研究及申報;我們負責中游核苷及其衍生物的綠色生產工藝開發;法爾瑪製藥負責下游創新核酸原料藥的中試工藝開發及放大。」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賈暉説。
據瞭解,不只是艾斯拓康,目前,河北仁合益康、河北天成藥業等一大批國內大型醫藥企業在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設立研發中心。該研究院現已聚集18個企業的研發中心,其中,京冀兩地項目佔比近70%。「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有上百家企業,其中不少是生產型企業,我們正在對接,希望他們將研發中心設立在天津。」賈暉説。
作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近年來,京津冀三地不斷擴大產業合作「朋友圈」的同時,也在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推動拜耳醫藥、阿斯利康、GE醫療以及威斯克、上海創諾醫療、山東綠葉等超70個項目落地京津冀,總投資額超250億元;實現廣生堂藥業、微創醫療等數十家企業在京津冀新設主體。此外,三地依託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天津經開區、石家莊高新區等載體,形成化學藥、生物藥、中藥、醫療器械、合成生物等領域齊全的產業體系,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原始創新策源地和先進製造高地。
鏈羣融合
高端化產業集羣蓄能起勢
從「一城一企」創新到三地鏈羣融合,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京津冀企業間合作愈發緊密,三地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優勢側重也越來越明顯,「北京在創新研發領域具有較強優勢,項目到了分析測試、臨牀試驗等階段,天津的優勢就突顯出來」。
近日,記者走進今年6月正式投產的華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合成生物中試成果轉化平臺,10多家企業的項目正在這里進行中試孵化。算上2021年投產的一期成果轉化平臺,該公司已累計為近百個團隊提供了中試成果孵化服務,其中90%以上的項目完成中試放大或產業落地。
據華熙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擎介紹,作為集「創新研發、中試及產業轉化、市場轉化」三力合一的合成生物全產業鏈公司,該公司去年開展原料及合成生物研發項目共132項,其中超純麥角硫因、微真、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脂肽等原料產品已上市,紅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等物質完成中試。
在生物醫藥企業發展按下「快進鍵」的同時,我市總投資額超百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項目也在提速快跑。
北京納通科技集團在津建設的第二總部基地,投產后年產值將增加20億元;中美天津史剋制藥有限公司「芬必得」擴建項目達產后,產能將大幅提高,從19.5億粒/年提高至42億粒/年;天士力集團與華潤集團戰略重組項目將推動華潤集團把更多的投資、產業、資源落地天津,預計3至5年產值翻一番……這些項目達產后,預計新增總產值約300億元。
在重點項目推進和企業加速發展的「引力」下,京津冀已成為生物醫藥產業重要聚集地。目前,三地生物醫藥產業鏈以北京為核心,天津和河北省為兩極,通過產業園區合作共建、聯合開展「卡點」攻關與「堵點」招商、探索跨區域協同監管,初步形成「核心帶動、園區支撐、鏈式整合、協同發展」的格局。
在此背景下,我市積極打造載體建設,依託保税區打造生物製造谷,力爭建成全國領先的生物製造產業化基地;依託高新區打造細胞谷,構建干細胞、免疫細胞、基因藥物等共性產業化平臺,加快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建設;依託開發區建設核酸藥物產業園,搭建核酸藥物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依託北辰區建設京津醫藥谷,重點發展創新葯、現代中藥、醫養健康和醫療美容服務等領域;依託東麗區建設醫療器械產業園,聚焦醫療器械和高端裝備兩大核心產業賽道,構建醫療器械產業體系。
「我市現已形成體系完整、設備先進、人才豐富的產業創新體系。我們希望利用平臺載體吸引國內外優勢資源,帶動更多優質項目集聚,形成生物醫藥領域高端化產業集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