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30 07:04
最新赴港上市潮。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天天IPO
上海正在跑出一個自動駕駛IPO。
投資界-天天IPO獲悉,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縱目科技」)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華泰國際、法國巴黎銀行擔任保薦人。至此,一個估值90億的獨角獸要IPO了。
身后掌舵者唐鋭,本碩均畢業於清華,在汽車電子行業摸爬滾打十余年后,2013年來到上海張江成立縱目科技。至今,身后集結一支投資人隊伍——君聯資本、協同創新基金、小米、高遠投資、高通、朗泰資本、中遠海發、日本電裝、湖州國資、錦坤投資、兩江資本、復星國際……引人注目的是,縱目科技也是雷軍宣佈造車后出手的首家產業鏈企業。
這是一抹縮影。2024以來,國內獨角獸絡繹不絕地排隊奔向港交所,締造了IPO市場罕見且熱鬧的一幕。
清華學霸上海創業
要IPO了
出生於1976年的唐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學霸。他在1996年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畢業,隨后又留校讀研。碩士畢業后,唐鋭來到掌微電子擔任創始工程師,一手創建公司核心研發團隊。
此后,唐鋭加入英國半導體制造商CSR公司。一直到2012年底,唐鋭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年頭。彼時,他發現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但一直缺乏核心技術支撐,與此同時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等卻正在硅谷如火如荼地展開,他判斷這將是下一個風口。
於是,唐鋭在2013年回國創業,在上海張江正式成立縱目科技。「當時國內對於ADAS的理解還處於一個很模糊的狀態。」唐鋭曾在接受君聯資本訪談時表示,ADAS的本質是用傳感器和攝像頭感知周圍的世界。
創業之初,縱目科技選擇從環視ADAS的算法和相關軟件切入,並於2015年底在前裝市場出貨。但此時的縱目科技由於不具備硬件生產製造能力,只能扮演主機廠的Tier 2(二級供應商)的角色。
直到2016年,縱目科技迎來一個轉折點——參與了吉利博越2016款的供應,憑藉這個項目在一年之內逐步把代工轉成了自產,補足了生產製造能力,可以為主機廠直接供貨。
緊接着,縱目科技發佈第一代自主泊車產品Drop’nGo平臺,開始從環視ADAS向自動駕駛技術路線升級轉型。為何要聚焦自主泊車?唐鋭曾解釋,中國由於城市化建設仍然在持續,諸如堵車、停車難等問題隨處可見。「所以在中國,低速的場景非常關鍵。」
截至目前,Drop’nGo平臺已經迭代至第三代,應用場景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同時,縱目科技也在今年1月推出了新產品蠶叢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通俗來講就是一款搭載儲能設備的無人駕駛車。
説起來,縱目科技IPO一波三折。早在2017年,公司就曾掛牌新三板,但時隔不到一年就選擇終止掛牌。隨后在2022 年,縱目科技又申請科創板上市,最終卻在 2023 年9月主動撤回。
如今,唐鋭帶領縱目科技第三次來到IPO大門面前。
估值90億
雷軍官宣造車后投了
這個IPO成色幾何?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在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內地的供貨商中,縱目科技在中國乘用車ADAS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1.0%;而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則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4.9%。
外界最關心的業績方面,據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但隨着營收增長,虧損也在持續擴大,相應期間的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
對此,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虧損狀況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採購產生了大量銷售成本;於往績記錄期間產生了大量研發費用,以建立和保持市場領導地位、增加收入和實現盈利。
不過,縱目科技已經在2023年實現毛利轉正,當年毛利率為3.5%,而2021年和2022年的毛利率分別為-8.9%和-3.5%。
在招股書中,縱目科技還提及已和國內多家車企達成合作,其中包括2022年中國銷量前十的所有車企,量產車型數量已經達到58款。但需要指出的是,縱目科技同樣存在客户集中的風險——截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五大客户分別是理想、賽力斯、長安、嵐圖和中國一汽,貢獻收入達到總收入的93%。
回顧縱目科技的崛起歷程,離不開身后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早在2015年,縱目科技就獲協同創新基金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投資。此后,公司開啟了幾乎一年一輪的融資之旅。2017年,縱目科技完成由君聯資本和德屹資本投資的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
在2018年,縱目科技又完成C輪數億元融資,由廈門建發集團領投,君聯資本和德屹資本跟投。馬不停蹄,2019年公司又獲得近億元C+輪融資,由高通創投領投,君聯資本、創徒投資跟投。
時隔兩年后,縱目科技在2021年6月正式完成累計金額1.9億美元D輪融資。其中,D1輪由日本電裝領投、重慶兩江新區股權投資基金、湖州環太湖集團和晶凱資本投資。D2輪由同創偉業和高遠資本領投。
另外,D3輪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跟投方包括復星集團、朗泰資本、上海科創投集團、興業銀行以及戰略投資方重慶長信智汽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科博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君聯資本、高通創投和晶凱資本持續跟投。
彼時,雷軍剛宣佈進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縱目科技由此成為雷軍官宣造車后,投資的首家相關公司。當時,縱目科技表示通過本次投資,有望在小米智能場景應用領域展開多維度合作。
2022年3月,縱目科技迎來IPO前最后一筆重磅融資——完成超過10億元E輪融資,由東陽冠定領投,遠海基金、臨芯資本、佐譽資本、復朴資本、青島元盈、泰有資本及老股東湖州環太湖集團和創徒投資跟投。
招股書披露了E輪融資的更多細節,顯示縱目科技此輪認購價為93.56元/股。以此計算,公司估值超90億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2024,上市之困
獨角獸正擠爆港交所
港交所難得熱鬧。
就在幾天前,同爲自動駕駛獨角獸的地平線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 摩根士丹利和中信建投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地平線背后是一位低調的掌舵者——余凱。75后,本碩畢業於南京大學,后在慕尼黑大學讀博,余凱職業生涯歷經多家巨頭,最終選擇在2015年離開百度創辦地平線,闖入汽車芯片賽道,目前估值超600億元。這也意味着,今年港股最大IPO出現了。
與此同時,黑芝麻智能也正在爭搶港交所「自動駕駛芯片第一股」。港交所官網顯示,黑芝麻智能近日再次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此前曾於2023年6月30日遞表,但在2024年1月初失效。值得一提的是,黑芝麻智能為第一家按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C章申請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
另一家AI獨角獸也來了——雲知聲3月份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主板IPO上市。這是繼2023年6月遞表失效后的再一次申請。而同樣來自北京的出門問問,已在港交所披露聆訊后的招股書,有望很快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時間線再向前推移一個月,氫能獨角獸重塑能源也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創始人林琦2004年畢業於南昌大學,職業生涯起步於氫能行業。2015年,他在上海創立重塑能源,聚焦於氫燃料電池。
不止於此,一眾新消費獨角獸也正排隊去港交所。最新一幕是在今年3月,茶顏悦色被爆已經選定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負責香港IPO事宜,最早可能在今年進行香港IPO,預計募集資金數億美元。
回想春節期間,滬上阿姨宣佈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赴香港IPO。更為壯觀的是在1月,蜜雪冰城和古茗雙雙遞交招股書,準備在香港上市。
此時此刻,為何港股IPO那麼火爆?
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在香港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共67宗,全部來自主板65宗、GEM 2宗。在這67宗上市申請中,30宗為首次遞表,37宗為二次(至少遞表兩次以上)遞表。其中有14宗是醫療健康企業,5宗是餐飲企業,29宗來自TMT行業。
今年1月在「2024香港資本市場論壇」上,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目前港府正積極與內地相關的監管機構討論加快審批企業赴港交所上市的進度。他強調,正與內地監管機構緊密商議,加快推進相關工作,盼能吸引更多優質的內地和國際企業來港上市和融資等。
但在熱鬧之下,獨角獸們IPO壓力依然巨大。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港交所通過IPO上市的 12家上市公司一共募資47.32億,較2023年同期的66.60億減少19.28億,即下降28.94%。
港股流動性弱、估值低迷、活水資金不足一直襬在眼前,獨角獸們能否找到合適基石投資人,能否尋求到理想發行估值,甚至如何確保IPO首日不破發,凡此種種,都是一道道坎。換言之,即便上市成功也並不意味着上岸。
即便心情複雜,但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踏上了赴港上市路。
(轉自:IPO上市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