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30 11:08
南向資金已連續第17個月淨買入港股。
11月29日,南向資金再度淨買入港股32.78億港元。月內南向資金淨買入1289.33億港元,這一數據僅次於2021年1月,創下逾3年來新高。
隨着11月港股行情收官,年內南向資金已淨買入港股7111億港元,超過2020年度6721.25億港元淨買入額的歷史高點,創下十年新高。港股科技龍頭成為近一個月南向資金流入的主要方向,且這些公司也是2024年的回購主力軍。
年內港股上漲
南向資金仍在持續加倉
在經歷了9月底以來市場連續上漲后,11月港股市場出現調整,月內恆生指數跌4.4%。不過,南向資金持續為港股「充值」,21個交易日內僅兩個交易日淨賣出港股。11月,南向資金共有3個交易日淨買入港股超過百億港元,其中11月6日淨買入超過200億港元。
2020年至2023年,南向資金分別淨買入港股6721.25億港元、4543.95億港元、3862.81億港元、3188.42億港元。2020年至2023年,恆生指數連續四年下跌。今年以來,恆生指數累計漲近14%,但南向資金仍在淨買入。
市場人士認為,2020年至2023年,南向資金主要是「抄底」港股。2024年,隨着股市上漲,南向資金仍在持續加倉,主要是因宏觀經濟改善、風險偏好回升以及特定行業和公司的吸引力等因素。國際機構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信心逐漸增強。作為全球價值窪地,港股資金面或將迎來實質性改善,港股互聯網平臺等板塊在經歷三年調整后估值已顯著低估,因而南向資金仍在不斷加倉港股市場。
一名香港私募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南向資金相較於海外資金來説投資策略更為長期與「理性」。「許多海外資金會跟隨市場交易情緒變化與個股盤中實時數據,開展頻繁的短線交易,但南向資金往往是買入后堅定持有。從長期看,由於港股估值較低,境內投資者對高股息的港股藍籌股較為青睞,往往是等待這些股票回升至合理價位后再考慮賣出。」
港股高股息與成長板塊獲青睞
2024年,南向資金主要增持央國企,尤為青睞銀行、能源股。互聯網龍頭也是南向資金增持重點。
按區間市值變動計算,滬深港通中央持股記錄顯示,南向資金年內增持額最大的前十大股票為騰訊控股、小米集團-W、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美團-W、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平安。
以建設銀行H股為例,年內南向資金累計增持了54.92億股。銀行板塊長期以「高分紅、高股息率」著稱,適合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高股息率使得銀行股在市場波動中表現出色。年初以來,建設銀行H股累計漲幅超過25%,南向資金勝率較高。
業內人士認為,「擁抱」高股息資產已成南向資金共識,能源、電信、公用事業等板塊較受資金青睞。高股息資產憑藉穩定的現金流和分紅優勢將持續獲得資金青睞,一定程度上可類比 「固收+」投資。「據統計,從3年到5年的時間跨度來看,高股息策略風險調整后的收益顯著高於主流的股票和債券指數。」 大摩多元收益債券基金經理方旭贇表示。
除了高分紅股票外,成長股也受到南向資金青睞。部分新消費、互聯網、醫藥板塊獲南向資金大幅增持。自9月以來,網易雲音樂、第四範式、友寶在線、十月稻田、鍋圈等獲得南向資金大幅增持。
以新消費行業為例,截至11月29日,今年9月以來,南向資金對十月稻田增持6838.95萬股。同期,南向資金對鍋圈的持股比例自0.94%上升至7.19%,增持了1.13億股。
業內人士認為,港股通指數今年9月新增快速納入規則,大大縮短了合資格港股新股納入港股通的時間,境內投資者對增持較為優質的內地企業越發感興趣。隨着南向資金不斷增持這些企業,南向資金對個股的定價權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