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匯豐否認退出信用卡業務 外資銀行發卡或收縮或調整

2024-11-29 20:2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在華的信用卡業務,正在成為外資銀行的燙手山芋。

11月29日,有消息稱匯豐銀行將退出在華信用卡業務,該行已停止發行新卡,同時設法縮減提供給大部分中國境內客户的服務。

對此,匯豐銀行(中國)發言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行沒有退出內地信用卡服務的計劃,如常提供包括新卡申請受理在內的各項服務。

儘管矢口否認,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2024年6月以來,匯豐中國停發了共7款信用卡產品,並對產品線進行整合,目前僅保留了「匯豐中國信用卡」一款產品。

此前,匯豐收購花旗銀行在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時,並未收購后者的信用卡業務。花旗被迫找到另一買家,且僅成功轉讓了應收賬款權利部分。

縱觀外資銀行的前20年,經歷了聯合發卡時期的躊躇滿志、獨立發卡時期的意氣風發、縮減發卡業務時的黯然失色。

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外資銀行信用卡在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是外資銀行的管理制度無法適應彼時「高舉高打」的國內市場風格。本次匯豐中國雖並未正式退出信用卡業務,但正在將其收縮為對特定類型客户提供的服務。未來該行可能的動作是,剝離在該行沒有其他個人業務的信用卡客户,以及剔除信用卡已到期的客户。

匯豐中國年內停發多款信用卡

據匯豐中國官網注意到,今年5月以來,該行已發佈三條調整信用卡產品公告,涉及7款信用卡產品的停發。

分別為,6月,匯豐中國停止了匯豐東航聯名信用卡、匯豐東航旅行聯名信用卡的發行;8月,停止匯豐生活信用卡、匯豐旅行信用卡的發行;9月末起,停止匯豐卓越理財信用卡、匯豐豐聚旅行信用卡、匯豐豐聚信用卡的發行。

匯豐中國公告稱,已持有相關產品的客户仍可正常使用該卡至卡片有效期結束。上述產品停發后,該行所有渠道均不再支持相關卡種的新申請。卡片有效期結束前毀損補卡、掛失補卡業務可正常受理。卡片到期后續安排請留意該行短信通知。

截至11月29日,匯豐中國官網的「全部信用卡產品」一欄,僅保留了匯豐中國信用卡一款「獨苗」產品,該產品系原匯豐卓越理財旅行信用卡。

21世紀經濟報告記者從接近匯豐中國人士瞭解到,該行將原旅行系列等信用卡進行整合,成為目前唯一保留的匯豐中國信用卡,該行近期已不再推出新款信用卡。

並未收購花旗中國信用卡業務

2024年6月,匯豐中國收購花旗銀行在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該行認為這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外資銀行財富管理賽道的競爭優勢。

然而,儘管是一項頗具特色的個人業務,花旗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沒有引發匯豐中國的興趣,並未得到后者的收購。

而后,花旗中國最終找到了另一買家——富邦華一銀行,轉讓了該行個人銀行信用卡還款服務停止后仍未結清的信用卡分期還款余額或欠款款項(即應收賬款債券部分)。

橫向比較來看,過去一年,花旗已宣佈退出亞洲、歐洲、中東和墨西哥等14個市場的個人銀行業務,其中大部分地區是將信用卡業務打包出售,但在中國內地則拆分成個人財富管理、信用卡、房貸等業務單獨轉讓。

資深信用卡專家董錚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信用卡業務需要規模效應,要滿足較大的發卡規模、足夠多的交易和投資余額、足夠低的風險等條件有才能帶來盈利。由於外資銀行的信用卡規模與中資銀行有着數量級的差距。若大中型銀行收購花旗中國信用卡,將面臨着較高的客户重疊率;而中小型銀行若要收購也要考慮地域限制和品牌對等。

他認為,匯豐中國的個人銀行業務在正常運營,該行並未採用直接關停信用卡業務的方式,將其收縮為僅對該行特定類型客户提供的服務。未來該行可能的動作是,剝離在該行沒有其他個人業務的信用卡客户,以及剔除信用卡已到期的客户。

外資銀行信用卡為何水土不服

時間回到20年前,外資銀行也曾享受到中國信用卡迅速增長的紅利時代。

早在2004年,浦發銀行與花旗銀行合作發行了首張由外資銀行參與管理和技術合作的、在全國發行的雙幣種信用卡「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信用卡」。發行儀式上雙方的合影顯得意氣風發,一時引得業內人士欣羨。

匯豐不遑多讓,不僅在2004年成爲了交通銀行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雙方合作成立了太平洋信用卡中心,還在2005年聯手發行了「交通銀行太平洋雙幣信用卡」。發行儀式上亦頗為隆重,北京市、人民銀行、原銀監會、交通銀行、匯豐銀行等各方領導均出席了儀式。

此外,恆生銀行也在當時攜手興業銀行發行了帶有「恆生圖形及文字標識」的興業信用卡。

時間來到2012年,多家外資銀行躊躇滿志,開始申請獨立發卡的相關資質。

2012年,花旗銀行(中國)發佈公告稱,該行將在中國發行花旗品牌信用卡。花旗成為首家在中國單獨發行信用卡的外資銀行。此后,南洋商業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相繼拿到了獨立發行信用卡的相關資質。而匯豐銀行(中國)於2016年宣佈在內地正式首次推出獨立品牌信用卡,藉此涉足消費金融領域。

董錚向記者分析稱,由於花旗等外資銀行的風控水平在當時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期初在中國市場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過去十年,中資銀行採取了「高舉高打」即高品質、高權益、高額度的策略,而外資銀行受限於一些國外管理制度,出現了「水土不服」,無法適應中國市場的這一特點,因此生存空間日趨狹窄。

此外,持續收縮競爭激烈的國內信用卡市場也使得外資行的份額被進一步擠壓。

截至目前,渣打銀行(中國)於2022年1月關閉了信用卡網上申請渠道,並在同年2月宣佈暫停接受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請。

花旗銀行(中國)於今年5月正式停用個人信用卡交易功能,並於7月6日起逐步調整/停止各信用卡相關服務渠道,終止所有尚未註銷的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賬户。

據央行發佈數據,截至2024年6月二季度末,我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49億張,環比下降1.53%,即環比減少1160萬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