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9 11:06
轉自:貝殼財經
比如:紅色的農夫山泉和綠色的怡寶,紅色的蜜雪和綠色的奈雪。
最近,紅色的網易雲將炮口對準了QQ音樂。
11月25日,網易雲音樂在官方微博發長圖指責QQ音樂「抄襲」其產品創意。
一時間,各大音樂平臺攪成一鍋粥,各家音樂平臺曬出證據,陷入「誰是原創者」的自證循環。
朴素的隔空喊話式商戰似乎又回來了。
產品創意「抄襲」的認定過程並不容易。
隔空吵架引發網友圍觀的同時,扯出了一個更深的問題:
「爲了聽歌,我們手機到底要安裝幾個音樂APP?」
01
多少音樂APP,才能好好聽歌?
只要你在生活中聽音樂,應該都有類似的感受。
歌曲版權分散在不同平臺,爲了聽歌我們往往需要下載很多個音樂APP。
「一個歌手火了三首歌,其中兩首歌在qq音樂,一首歌在網易雲,只能倒着用。」
這就造成一種奇怪的現象,儘管大家手機內存並不寬裕,身邊人手機里通常都有2個以上的音樂軟件。
國內有數十家音樂播放平臺,其中規模最大的是TME和網易雲音樂
兩個平臺都有自己的擁躉者和抱怨聲:
網易雲的優點在於:説唱、搖滾等垂類音樂版權優勢,以每日推薦和智能歌單的算法見長。
缺點是歌少。(比如沒有周杰倫)
很多用户調侃:「對於華語流行歌,網易雲除了原唱,誰唱的都有。」
QQ音樂優點在於:經典流行和偶像音樂上qq音樂更豐富儲備,尤其受Kpop愛好者、經典流行歌用户喜愛。
缺點是在原創和翻唱內容上相對較少,推薦歌曲有時與用户喜好不符。
但二者都因為廣告過多、二次消費被用户詬病。
時間向前撥動,音樂平臺間設計抄襲之爭由來已久:
網易雲音樂喊話的對象,不只一家平臺:
2013年,網易雲公開指責QQ音樂和百度音樂抄襲歌手入駐功能;2021年,網易雲公開指責酷狗音樂抄襲「一起聽」功能;2024年11月25日,網易雲音樂發佈聲明指責QQ音樂「剽竊式創新」......
02
為什麼音樂平臺總為設計吵架?
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侵權抄襲往往邊界模糊,難以界定。
資深UI設計師阿瑞告訴我們:「目前UI版權屬於比較混沌的狀態,即使有專利,界限也很模糊。」
「行業中很多排版相似度很高 ,即使長得像也很難維權,主要看你專利寫得是否詳細。」
在外觀和功能爭議之外,平臺間更核心的爭端在於音樂版權:
音樂流媒體市場實質上是版權的競爭,QQ音樂、網易雲、酷狗等平臺都可以看作是音樂版權為基礎,搭建出播放器。
網易雲音樂和QQ音樂之間版權爭端從建立之初就一直在發生。
音樂平臺間的競爭也促使它們通過獨家授權來吸引用户。
數字音樂時代,羣雄割據,各家平臺都紛紛構築起自己的流行音樂版權帝國。
2014年 QQ音樂和傑威爾、英皇、華誼兄弟等唱片公司達成進駐合作協議,佔據華語樂壇半壁江山。
2021 年 7 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叫停獨家授權,要求音樂平臺解除與上游版權方已達成的獨家協議、停止高額預付金搶佔市場、並且停止其他無正當理由而施行的一系列排除、限制競爭等壟斷行為。
后來,騰訊發佈聲明稱放棄之前所簽訂的獨家版權並且另一平臺網易雲也去除了「獨家」二字。
03
取消獨家,還是聽不到音樂?
歌曲發行業內人士芬達告訴我們:「儘管平臺無法獨家持有版權,但版權方會保留向其他平臺授權的傾向。」
「同時,音樂平臺會用其他方式運作,比如平臺設立了很多工作室,以工作室名義收歌收版權,最后還是會匯攏到某個平臺播放。」
音樂平臺擁有不同的版權是因為音樂版權的複雜性以及各平臺之間的差異化競爭策略。
到了用户這邊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要下載多個軟件,換着平臺聽。
芬達向我們補充,數字音樂消費經歷了三個階段:
1.0時代,盜版音樂氾濫,大家在網上免費下載音樂;
2.0時代,音樂平臺出現,大家可以在網上免費聽,但下載需要收費;
3.0時代,想聽音樂就必須開通音樂平臺會員;
目前,唱片發行公司正在促成3.0轉型,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採用全平臺、全球、全網發行的策略。
除了音樂平臺間的競爭,社交媒體也加入了音樂版權爭端。
今年年初,TikTok與環球音樂集團(UMG)間因音樂版權發生爭端,談判破裂后,環球音樂將其音樂從TikTok平臺移除,幾經波折才達成新協議恢復播放。
歌曲版權,對平臺來説是商業的競爭。
但對普通用户來講,最直觀的還是生活中的麻煩。
撰文:楊一凡
校對:柳寶慶
本文由硬殼INK出品,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使用
一起聊聊🎤
你日常喜歡用什麼平臺聽音樂?
你手機里有幾個音樂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