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為入局人形機器人 傳明年量產

2024-11-29 05:00

11月中旬,傳言許久的華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生態夥伴名單終於陸續得到揭曉。

縱觀與華為簽訂諒解備忘錄的企業,除了大量在製造業中佈局的協作機器人本體企業大族機器人、拓斯達埃夫特、墨影科技公司外,締約方更多來自應用於各種場景的特種機器人企業,如智能交互、農具、建築、教育,甚至腦機接口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家都認為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未來應用最廣泛的場景時,華為選取的人形機器人本地生態合作伙伴,卻只有本地的樂聚機器人一家。

其他締約方如電機企業禾川電機、微電機企業兆威機電、具身智能機電控制企業自變量機器人,則更像是產業鏈更上游的企業。

華為似乎需要各個場景的生態夥伴,卻不需要沒有商業化實踐的人形機器人本體。原因也很簡單,華為自己想做中國最大的人形機器人企業。

巨擘下水

就在11月初,華為的汽車BU生態夥伴賽力斯就因被傳在招聘網站招聘人形機器人相關職位而引發討論。

過去幾年華為與賽力斯幾乎「秤不離砣」,因此大眾的視角自然而然被轉移到了華為通過賽力斯「廠牌」打造人形機器人的設想當中。

雖然彼時賽力斯通過一連串的否認迴應了外界關切,但隨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華為確有佈局人形機器人的籌謀。

11月5日,一份疑似來自中泰證券的調研資料在網上流轉。該資料稱,華為早在2022年就開始佈局人形機器人,其最早疑似只定位提供算法模型,但到2023年卻萌生做機器人本體的想法,並不斷改進自己的本體demo模型。

從公開資料來看,2023年6月,華為公開註冊成立全資子公司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並由主要負責製造業領域的華為董事李建國掛帥。

隨后7月,東莞極目機器有限公司競得塘廈近60萬㎡的產業用地,並宣稱投資72億元打造產業園區。極目作為華為人形機器人的資源整合平臺,將承擔產品化、面向供應商的整合與生態的建設的責任,華為入局人形機器人在此刻開始板上釘釘。

調研資料還顯示,2024年年初至今,華為內部的人形機器人已經進行了兩次測試版本的迭代,未來將很快鎖定方案,並儘快在2025年發佈並實現一定規模的量產。

這一節奏,也暗合此前工信部設想的2025年完成人形機器人「從0到1」量產的節奏。

在供應商的選取上,華為疑似會嘗試先使用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在華供應商,此后則會保留一部分,更換一部分,逐步推進產業鏈成本的下降與競爭優勢。

事實上,此次華為發佈的具身智能生態鏈合作伙伴中,包括禾川電機和兆威機電,均為去年以來就一直與特斯拉「傳緋聞」的供應商。

「在人形機器人這個領域,中國的華為、美國的特斯拉可能是一對映射,包括他們的發展節奏以及對供應鏈的把控等等。」某機械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全球競爭

隨着2024年年關將至,近期又有供應鏈消息指出,特斯拉基本確定人形機器人在12月有望周產50台,在2025年實現至少1萬台產量,並有望在2025年三季度或四季度正式開啟預售,到2026年三季度大規模量產,年產量約15萬台。

無獨有偶,海外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近期也紛紛祭出了量產計劃。

9月初,OpenAI支持的初創機器人企業1X Technologies宣佈,正式鎖定其新推出的NEO Beta為家庭場景下的雙足人形機器人原型。該公司還明確指出,1X將會作為家庭場景的選定機型,未來在挪威工廠進行大規模量產。

根據此前1X Technologies給出的指引,2025年該公司的產品儲備合計將達到1000台,2026年爬坡至1萬台,2027年則達到10萬台產能,相當於每年提升10倍。

同樣也是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的Figure AI,近期也傳出其更快的量產進度預測。消息稱,Figure AI 11月也已經有40台生產需求,2025年4月后預計達產2000台,2025年三季度生產2萬臺機器人。

另一家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家Agility的首批Digit機器人則計劃於2024年交付,2025年將全面上市。

另據記者瞭解,部分國內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家早前已經與汽車主機廠進行了簽約,在滿足設定工作表現的情況下將進行一定的量產人形機器人交付,預計交付時間將在2024年末或2025年年初。

這也意味着,全球各大頭部廠商已經基本確定了量產型機器人的型號與參數,並對齊關鍵部件供應商,以配合計劃的推進。

生態分化

在巨頭量產在即之時,華為入局攪局,人形機器人的生態會如何演變?

「華為進入,有利有弊。」一位人形機器人從業者告訴記者:「華為的影響力能讓終端市場認知快速提升,這是好的。但生態鏈靠后的玩家在華為進入之后一定會面臨比較大的淘汰風險,這種情況就類似於比亞迪與其他造車新勢力。」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中國國內已經有70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2024年行業內已發生約50起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融資事件,為歷年之最。

但是,仍有機器人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下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融資已經趨於理性,謀求融資的企業已經難以獲取理想的對價,但部分仍會迫於生存壓力,以較低的對價完成融資。

資方的擔憂來自於多方面。除了商業化進展緩慢外,入局者越來越多、生態位被逐漸擠向后排也是較大的擔憂。包括機器人本體企業也有自己的擔憂——投資方能否為機器人提供可商業化的場景,甚至要優先於給出真金白銀。

而以上訴求,導致了政府投資基金成爲了人形機器人企業的香餑餑。

近日,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銀河通用完成了5億元人民幣戰略輪融資。這是繼今年6月融資之后,該企業同年完成的第二輪融資。

比較惹眼的是,銀河通用同時吸引了包括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深創投、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和香港投資公司HKIC在內的多家機構參與融資,其中前三者分別為上海國資、深圳國資、北京國資持有,HKIC則由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持有。

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介入,則更多地與地方收入的增加或產業鏈升級的訴求綁定。對於被投企業來説,其優勢在於較易撬動地方資源對接,幫助被投企業順利介入更多商業化場景。

但這也意味着,早在進行初步的商業化探索之前,許多人形機器人企業就通過股東的觸角,搶佔到了場景先機。而部分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無法觸及一線資源,已經處在了被淘汰的邊緣。

(作者:趙雲帆 編輯:朱益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