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8 15:38
新華財經上海11月28日電 2024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又誕生了一部熱度與話題度齊高的電影。
11月22日,由邵藝輝執導的《好東西》正式上映,豆瓣開分9.1,是2024年截至目前國產電影最高開分。25日,《好東西》官宣海外上映時間,11月27日起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英國、中國澳門、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陸續上映。截至11月28日,幾天時間內斬獲微博熱搜102個,討論量272.5萬。
儘管熱度極高,導演邵藝輝在《好東西》點映期間依然在微博表態,「我們都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雖然我的微博友圈都在刷《好東西》,但我們票房真不行,想看和預售都很低。」
正式上映后,電影票房增速漸長,截至11月28日,票房2.28億元,排名今年第38名。如照這樣的勢頭保持下去,有望衝擊年度票房前三十。但即便如此,這樣的票房成績相較9.1的評分,依然難令觀眾滿意。
邵藝輝不是第一個為票房發聲的導演。就在前不久,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對電影市場現狀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直言,對於觀眾在手機上觀看三分鍾電影解説的現象感到「很無語」,並強烈呼籲大家重返電影院,體驗大銀幕、環繞音效帶來的視聽盛宴。張藝謀強調,「這種氛圍是獨一無二的,它能讓電影的藝術魅力得到最完美的展現」。
導演們的呼籲並非沒有原因。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下滑嚴重,2024年第三季度,全國電影票房僅為108.6億元,同比下降43.8%,觀影人次2.65億,同比下降43.3%,均接近腰斬。
人們已經不愛走進電影院了嗎?
電影票房遇冷,影視公司營收慘淡
2024年的電影市場出人意料,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影總票房346.33億元,同比減少24%。熱門檔期均跌為近年來「最冷五一檔」「最冷暑期檔」和「最冷國慶檔」。
新華財經梳理了2014年至今11年的票房和觀影人次數據。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2024年票房不足400億元,照此趨勢全年預計435億元左右,對比2023年550億元的票房,跌幅或高達115億元。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產業評論專委會副會長、聚影匯創始人朱玉卿透露,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非節假日時段,部分影院的場均觀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
這一下滑趨勢在影視上市公司財報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新華財經統計了11家頭部影視公司財報,今年前三季度,11家影視公司中,10家公司營收同比下滑,8家公司淨利潤下滑,其中以院線業務為主的幸福藍海、金逸影視虧損幅度高達281.78%和225.28%,橫店營業、萬達電影、中國電影等4家公司跌幅50%以上。此外另有4家公司陷入虧損。
11家公司里「最賺錢」的光線影業,今年業績依靠的主要還是春節檔的《第二十條》,僅看第三季度業績的話,虧損同樣達到0.12億元。
不止在中國,線下電影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都面臨難關。全球最大的院線集團AMC,第三季度營收13.5億美元,同比下降4.1%,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金額2070萬美元;總觀影人數為6510萬人,同比下降11.5%;股價相比近兩年內最高點跌去約85%。全球第二大院線集團Cineworld更已於去年破產重組。
頭部影片減少,觀眾觀影熱情下降
相較原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受眾正悄然發生着變化,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阿里影業燈塔研究院發佈的《2024中國電影觀眾變化趨勢報告》顯示,從2019年至2023年,20歲以下的觀眾佔比從8%跌至5%,20歲至24歲的觀眾佔比從30%降至19%,而30歲以上的觀眾佔比越來越多。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稱,目前國內市場的觀影年齡從21歲上升到了27.5歲,「2000年起步的中國電影產業改革,培養了大量年輕觀眾,尤其是大學生觀眾。但全球疫情改變了年輕人的觀影習慣,從去電影院看電影變為在網上追劇、刷短視頻。而彼時已經大學畢業的這批觀眾,在工作后仍有觀影習慣,成為現在的電影消費主力。」這種「后勁不足」,是票房下降的前提之一。
據新華財經統計,截至11月22日,2024年已上映533部影片,今年還有大約40余部電影待映,預計年度影片數不足600部。
相比去年,今年影片數量本就不多,供給量減少前提下,強片缺失更導致市場大盤嚴重下挫。統計顯示,除春節檔延續往年火熱態勢外,今年五一檔、暑期檔、國慶檔的票房均表現慘淡。尤其是通常票房佔比全年超50%的最重要檔期——暑期檔,今年只收獲了116.4億元票房,相較於去年的206億元縮水嚴重,是導致今年總票房縮水的關鍵檔期。
其核心原因就是強片數量較少。對比2023年,間隔約7周時間內,有《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兩部票房「王炸」片上映,期間還有《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封神第一部》等高評分電影上映,推動暑期檔票房持續上漲。而2024年只有《抓娃娃》一部爆款,《雲邊有個小賣部》《默殺》《異性:奪命艦》等三部主力電影的評分僅為4.9、6.0和7.4,因此檔期拉新能力趨緩,無法保持2023年高位平穩的走勢。
萬達電影在其三季報公告中直言,暑期檔頭部爆款影片較2023年有所減少。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電影學院院長尹鴻同樣表示,「由於缺乏重點影片和頭部影片連續性地挑起市場熱情,導致整體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觀影熱情有所下降。」
反之近幾年的電影平均票價卻在不斷上漲,5年時間便從36.98元漲至42.30元。年輕觀影羣體本就在減少,在質價比下滑的背景下,票房乏力成為大概率事件。
流媒體擠佔市場,年輕人不為院線買單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流媒體成為年輕人觀影觀劇的重要平臺,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流媒體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各大流媒體平臺爭奪用户的戰火愈演愈烈。
近日,頭部影視集團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計劃將版權影片在院線下映后上線流媒體平臺,以進一步增加版權收入。此舉是對當前市場趨勢的積極應對,隨着近年來在家觀看流媒體電影的觀眾數量急劇上升,熱門電影在院線上映期內獲得收入,下映后同樣能借助上線流媒體收益倍增。
因此,除影片本身品質外,流媒體也對電影票房造成了一定影響,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電影從影院到流媒體平臺的窗口期在不斷壓縮。
新華財經統計了2024年票房排名較高的17部電影從院線上映到流媒體上線的間隔時間,統計結果顯示平均間隔僅為71.8天,也就是説一部電影上映兩個多月后,觀眾就能在騰訊、愛奇藝、優酷等平臺觀看。其中,《走走停停》《銀河寫手》等上映后1個月就上線了流媒體,《周處除三害》更是當日同步網飛上線。
相比之下,流媒體平臺以更友好的價格、更便利的體驗、以及隨時隨地可觀看的自由度,在用户選擇中居於優勢地位。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曾經調研了1000多名年輕人的電影消費習慣,數據顯示60.9%的觀眾網絡觀影頻率高於每月一次、但低於每周一次,與10年前影院觀影頻率相當,電影觀眾正在從過去的影院觀影向網絡觀影傾斜。
壞猴子影業CEO王易冰認為,現在的觀眾會更考慮消費一部電影的性價比和性時比,它值不值得花錢花時間進電影院,以及是第一時間就去電影院,還是等口碑穩定了再去或者等上線了再看。
2021年上映的高分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票房只有6700多萬元,但豆瓣打分人數達到75萬人,和票房高達24.54億元的《第二十條》處在同一量級,其用户來源正是流媒體。
流媒體顛覆傳統院線的浪潮幾年前已經席捲海外市場。2021年,漫威電影《黑寡婦》在影院和「迪士尼+」流媒體同日上映,首周末,北美市場收入8040萬美元,國際市場收入7880萬美元,而「迪士尼+」平臺收入為6000萬美元。由於不用像院線票房一樣扣除影院分成和税費,因此流媒體收入顯得更為可觀。也正是因為流媒體影響了院線和演員分成,院線與迪士尼矛盾迭出,主演斯嘉麗·約翰遜甚至將迪士尼告上法庭。更耐人尋味的是,同年,被喻為「視聽盛宴下的權力遊戲」的《沙丘1》,直接在電影上映前一天便在流媒體平臺HBO Max提前上線,即便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強烈反對也無濟於事。
此前徐崢導演的《囧媽》情況也類似,院線轉網的發行模式獲得了字節跳動支付的6.3億元版權費,且無需與任何平臺分成,「如果按照院線和片方的分成計算(43:57),這差不多相當於16億元的票房。」業內人士分析稱。
有諮詢公司此前調研過用户觀影偏好,結果顯示有34%受調查的成年人,更願意在影院里觀看電影;剩下的66%還是更情願安坐家中,靜待電影在流媒體上線。而吸引人們走進電影院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大銀幕體驗」「環繞聲系統」等視聽層面的原因,以及「這部電影只在影院能看到」等特殊情況。因此除IMAX、科幻類等視聽大片外,觀眾還是更願意在流媒體觀看普通電影。流媒體對傳統院線市場擠佔的情況已經發生。
其他娛樂分流,未來電影何去何從
除電影市場本身外,移動互聯網、短視頻、短劇的火爆也一定程度上對電影市場進行了分流。在這場休閒「時間爭奪戰」上,人們的注意力更容易被新鮮度更高的短視頻、微短劇等產品掌控。尹鴻稱,「年輕人更多地被遊戲、短視頻、微短劇,以及其他一些形態所吸引,進電影院變得越來越有門檻和難度。」很多人看電影都會選擇「倍速播放」,甚至直接在視頻平臺「三分鍾看完一部電影」。
閲文集團旗下新麗傳媒高級副總裁、新麗電影CEO電影製片人李寧則認為,電影票房下滑與線下文旅消費的火爆同樣有關,旅遊、演出等娛樂方式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影市場形成了競爭。攜程和同程旅行的報告顯示,今年暑期和十一假期,旅遊市場保持高景氣運行,出入境遊訂單也同比增長顯著。同時,線下演出的火爆也分流了一部分原本可能流向電影院的觀眾。
但放長遠看,電影市場票房的滑落並不一定意味着電影產業在衰落,如果流媒體未來能發展成為與院線同等重要的電影發行渠道,很多中小成本電影的製作壓力和宣發壓力將會減少,或許更容易觸達觀眾,並帶動更多年輕導演投入電影創作。
網飛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流媒體和影院之間不存在惡性競爭,兩者的共融只會促使整個電影行業誕生出合適的發行模式,讓各方均受益。」
展望2025年電影市場,部分機構仍然保持看好,中信建投研報指出,2024年影視行業供給波動,導致大盤表現平淡,但2025年國產與進口片供給均有望強勢恢復,2025年春節檔有望成為歷史頭部影片最集中的一個檔期,全年國產片類型豐富且數量多,同時北美已定檔多部影片,看好明年觀影需求的恢復。(文/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經濟分析師 李一帆)
編輯: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