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6 19:02
即時零售朴實無華的商戰,還在繼續。
去年,阿里旗下的盒馬生鮮拿出 「 移山價 」 叫板山姆會員商店,兩家因為一款榴蓮千層蛋糕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兩邊輪番降價。打不過就加入,「 移山價 」 之后美團買菜悄悄上線 「 拔河價 」,意指盒馬。甚至連隔壁的大潤發都一度上線了 「 不吵價 」 想蹭一波特價熱度。
原先山姆售價 128 元/kg的榴蓮蛋糕,現在售價維持在 109 元,而盒馬 App 僅要 99 元一盒,某些地區甚至只要 68 元。比價還未結束,又一家巨頭加入了這場朴實無華的商戰。今年雙十一,京東七鮮貼臉開大,直接打出 「 擊穿價 」,並在宣傳海報里明晃晃地寫着 「 比價格、比質量、比速度,‘ 貨比三家 ’ 纔是真便宜 」。
而到了,11 月 15 日,七鮮再次表示擊穿價專區商品將比其他即時零售平臺平均便宜 10%,並直言 「 對手敢跟七鮮就敢繼續降 」。
巨頭們即時零售的戰火為何又重燃了?持續比價、低價背后,是京東怎樣的戰略?
京東七鮮的低價,正在線上線下全面鋪開。
目前,七鮮 App 圖標上標註着顯著的 「 擊穿價 」 字樣,打開 App 首頁正中間便是醒目的 「 不怕比擊穿價 」 以及 「 限時秒殺 」 專區。編輯部通過對比搜索發現,目前七鮮 「 擊穿價 」 專區的商品的確比其他幾家便宜不少。比如 475ml 53 度的黃蓋玻汾,七鮮售價 39.9 元一瓶,盒馬 App 標註最低價 43.9 元,小象超市售價 42.9 元。Driscoll‘s 的藍莓七鮮售價 24.8 元一盒,美團小象超市和盒馬都為 25.9 元一盒。
在北京通州領展七鮮超市線下店的入口處,擺着亮黃色的展示牌,上面陳列着 11 月 22 日至 11 月 28 日的部分擊穿價商品,主要以水果、肉類等生鮮產品為主,其中汾酒青花(20)53 度清香型標價 368 元一瓶,同款酒在小象超市和盒馬的價格皆為 458 元一瓶,便宜了近 100 元。
不止展示牌和宣傳冊上的商品顯示擊穿價,知危發現超市里幾乎大部分品類都有一兩款在做低價促銷。
今年京東七鮮的擊穿價,從 618 開始吆喝,到 11 月初直接推出 0.99 元好物清單,以華北區為例,當時 0.99 元的價格可以買到的單品包括 200g 原切白豬冷鮮肉絲、悦鮮活有機鮮牛奶等等。
京東內部的調整動作其實早就開始了,去年 6 月,京東成立了 「 創新零售部 」,包括七鮮、前置倉、技術研發和供應鏈運營四個部分,主打線下和即時零售場景。今年 2 月,七鮮再次升級商品種類,涵蓋肉禽蛋品、飲料酒水、休閒食品、蔬菜水果、烘焙、水產等品類。
儘管京東官方稱 「 沒有刻意針對誰打價格戰,只是堅持做低價 」。但七鮮低價攻勢的效果顯而易見,據多家媒體報道,七鮮活動發起 72 小時內,美團小象連續三輪緊急跟價調價。
這也意味着京東七鮮決定正面硬剛盒馬、小象超市等品牌。但實際上,京東卷即時零售的想法,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 9 年前。
根據《 晚點LatePost 》的報道,當時京東到家明確了未來人們通過線上在超市購物的頻率可能會超過點外賣,因為商超主要是更為廣闊的家庭用户,而外賣則面向單身白領。同年,美團外賣剛剛上線兩年,日訂單量已突破 300 萬單,在這一年的 11 月,美團外賣全面升級品牌,從 「 餐飲 」 擴展到 「 全品類 」。
思想很超前,但行動的路上磕磕絆絆。京東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也曾直言説,京東電子產品、服裝、日用百貨、袋裝食品,包括化粧品、母嬰,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有一個品類,是我們做了 12 年,嘗試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都覺得做不好的,就是生鮮。」
京東先是投資了永輝超市和天天果園,並且推出 「 京東到家 」 主打一小時極速達。2017 年,京東正式推出零售品牌七鮮,定位和盒馬類似。2018 年七鮮首店在北京開業,主要在京津冀地區發展。然而到 2022 年七鮮陸續關閉長沙、西安、武漢等非核心區域門店,收縮南方區域,撤出華東。
這次 「 貼臉喊話 」,顯然意味着,在即時零售巨大的發展空間以及盒馬、美團小象的壓力之下,京東再次把七鮮擺在了戰略優先級。
京東七鮮低價策略的同時,今年 9 月,京東七鮮在北京開出首個前置倉,主打 「 最快 30 分鍾送達 」。11 月初,有消息稱京東七鮮超市已經完成前置倉融合。
「 前置倉 」 是生鮮電商平臺運營模式之一,在社區附近建立倉庫儲存生鮮、快消品等,能保證配送環節生鮮產品的新鮮度和時效性,相比於線下門店可以節省運營成本。10 年前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品牌紛紛入局前置倉,成為資本追捧的風口。
然而好景不長,被稱為 「 第一買菜平臺 」 的每日優鮮接連虧損,在 2022 年 7 月傳出暴雷,而當時叮咚買菜也同樣處於虧損狀態。
原本是爲了節省線下店鋪運營成本存在,但 「 半小時達 」 和 「 高履約 」 卻在另一個層面上增加了運營成本,前置倉模式也因為每日優鮮的暴雷而被資本市場質疑盈利能力。
然而,今年,前置倉再次成為即時零售戰場上的必爭之地。先是美團買菜改名小象超市,加重前置倉佈局,后來盒馬重啟前置倉模式,然后是七鮮跟進。叮咚買菜三季度財報更是為前置倉模式添了一把火:GMV 72.7 億元,同比增長 28.3%;營收 65.4 億元,同比增長 27.2% 。
每日優鮮的前車之鑑給了后來者更為明確的調整方向。最明確的一點是,入局前置倉起碼要先在 「 客單價 」、「 履約成本 」、「 訂單量 」 三者之間做好平衡,才能保證利潤率。
比如知危通過測試發現,為保證客單價,小象超市北京地區顯示滿 39 元免 4 元配送費,盒馬滿 49 元免 6 元運費,七鮮則是滿 59 元免 6 元運費。根據《 中國企業家雜誌 》此前的報道,美團小象超市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要比其他品牌高一倍以上,客單平均在 60 元以上可以覆蓋運送成本,自有產品達到 50% 以上時,客單價在 60 元基本就可以實現盈利。
而七鮮本就是從京東自營生長出來的品牌,相比於其他家最大的優勢便在於對供應鏈的把控。在七鮮超市或者是 App 上可以看到不少產品都特意標註了 「 產地直採 」 的字樣。用京東自己的話來説,是通過 「 擠掉供應鏈多余的水分 」 能夠更大程度上實現讓利。
無論是前文提到的 「 擊穿價 」 喊話對家,還是擁抱前置倉,七鮮都有意對標盒馬和小象超市。
今年 10 月,有媒體報道,七鮮首個前置倉位於北京順六條附近,距離美團自營的 「 小象超市 」 直線距離僅約 1 公里;第二個前置倉則位於北京十里河附近,而小象超市十里河店也已開業運營。
並且,七鮮把重心放在一二線城市,並且採用 「 倉店一體 」 的形式,這就是在直接對標盒馬。一位盒馬會員用户對知危表示:「 前幾天第一次逛七鮮的線下店,發現最常買的可頌、貝果這類商品,幾乎跟盒馬一模一樣。」
據《 晚點 》報道,2022 年底的京東零售內部大會上,劉強東提到:「 今天京東在品牌方、零售行業地位的下降,本質是因為其他渠道的快速增長。」 三個多小時的講話中,「 低價 」 一詞出現了幾十次。
除了價格本身和前置倉模式外,值得討論的還有另外一點:在近兩年各大平臺都停止卷低價的背景下,京東的 「 擊穿價 」,能堅持多久?
莊帥對知危表示:「 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零售電商行業本就是以低價為核心競爭優勢,一旦一家零售商失去了價格優勢,就會很快被另外一家取代:亞馬遜之於沃爾瑪、山姆會員店之於永輝超市均是如此。」
曾經對標國美、蘇寧電器等傳統電器商場,京東通過 「 低價 」 迅速發展。在 2019 年時,京東的目標是 「 實現有質量的增長 」,所以當時搜索流量和資源傾向給利潤更高、價格更高的自營商品,京東的基調也在這些戰略中建立起來。但現在,當拼多多逐漸塑造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后,京東的優勢大不如前。
所以,現在低價不僅僅是七鮮的戰略,也是京東零售不得不選的路。而價格戰的另一面,是巨頭們在品質、服務、供應鏈、智能化、人效等多方面維度的長期競賽。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對知」表示:「 京東七鮮通過自營的控質、控價、控庫存優勢結合多種商業模式,包括線上的電商平臺、線下的商超等零售業態,以及即時零售平臺和前置倉的結合,最終在任何一種零售模式上形成了高效、高質和低價的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並且京東 App 主站同步的 ‘ 自營買菜 ’ 還能通過電商平臺幾個億用户提升七鮮整體的供應鏈規模,在 ‘ 效率和規模 ’ 方面有底氣,才能發起大規模價格戰。」
商務部研究院市場研究所最新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國內即時配送市場規模為 3410 億元,同比增長 24.8%。即時電商行業同樣保持高複合增長,年均增速超過 30%,預計至 2027 年,即時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 5 萬億元。這也説明,即時零售現在各家必爭之地。
只不過,從規模上來看,七鮮在 2018 年就曾提出 「 計劃在 3-5 年的時間里,在全國鋪設超過 1000 家門店,長期目標是要在中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都能看到7FRESH 」。
而 6 年過去,截至目前,七鮮僅有 61 家門店。
相比之下,盒馬全國門店已經突破 400 家,小象超市也有報道透露稱今年二季度開設超過 680 個前置倉。
總而言之,正如前文所説,「 客單價 」、「 履約成本 」、「 訂單量 」 三者的平衡纔是關鍵,儘管價格優勢現在打出來了,但京東七鮮的用户規模顯然遠遠不夠。
這次所謂的價格戰,可能就是爲了解決用户增長問題而做的,我們都是京東獲客 Play 的一環。
撰文:鬧米
編輯:大餅
(轉自: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