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多重利好!低空經濟「飛」出7只翻倍股!盤點最強30家公司,花落誰家?| 原創

2024-11-26 13:08

低空經濟鏈條長、應用場景豐富,如今已撐起萬億市場。國內估值最高的30家低空經濟公司,整體市值已達到6140億元,其中,估值500億元以上的僅光啟技術、大疆創新兩家,市值100—500億元的達到14家,佔據了一半席位。從細分領域看,中游的低空飛行器製造公司在產業鏈中佔據主導,在30強里佔據11個席位。

過去,低空經濟的主要構成是以直升機、小型機從事運輸的通用航空產業,在這一領域,中國起步晚,較歐美有較大差距。近年,隨着無人機的蓬勃發展、eVTOL的商業化加速,中國低空經濟有望複製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故事。

政策支持下,低空經濟的地區集羣效應明顯。30強中,北京和成都分別有5家,並列第一,且都以低空飛行器製造類企業為主;深圳有4家,且包攬估值前二的大疆創新、光啟技術;廣州有3家,分別是小鵬匯天、億航智能、航新科技;哈爾濱和南京各有2家。

來源:新財富雜誌(ID:xcfplus)

作者程華秋子

2024年被稱為低空經濟發展元年。這一年2月,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盛世龍」從深圳蛇口郵輪母港起飛,經過約20分鍾的飛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碼頭,這是全球首條跨海跨城eVTOL航線的首次公開演示飛行。同年10月,深圳國慶開啟萬架無人機表演秀,創造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11月18日,中國航空運輸協會通航業務部、無人機工作委員會主任孫衞國在2024國際電動航空(崑山)論壇上透露,中央空管委即將在六個城市開展eVTOL試點。據悉,六個試點城市初步確定為合肥、杭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

低空經濟是指在垂直高度3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載體,以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業態。2024年3月,發展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是航空器與各種產業形態的融合,即「低空+」,如「低空+農林」「低空+電力」「低空+物流」「低空+醫療」「低空+遊覽」等。從為人熟知的大疆無人機,到空中的士eVTOL,從美團外賣無人機,到可在地震災區提供長時間電力照明和通信網絡的翼龍2H無人機,都是低空經濟的具體應用。

隨着場景的持續拓展,低空經濟的市場空間正逐漸打開。根據中國民航局數據,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而眾多新興企業,已角逐其中。

資本市場上,低空經濟也受到追捧。據Wind統計,2024年初至今,低空經濟板塊已有7只翻倍股,分別為宗申動力萬豐奧威中信海直萊斯信息上工申貝金盾股份建新股份

01

低空經濟30強,花落誰家

《新財富》雜誌系統盤點了中國低空經濟產業各領域的主導者,並根據公司市值(未上市公司為最近一輪融資時的估值)進行排名,得到「國內低空經濟30強」榜單(簡稱「30強」)。目前,這30強公司的整體市值達到6140億元,其中,市值/估值500億元以上的公司僅2家,100—500億元的公司達到14家,佔據了榜單的一半席位(表1)。

低空經濟產業鏈按上下游環節來劃分,可以分為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器製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飛行保障四個板塊。

目前,低空飛行器製造板塊在產業鏈中占主導地位,且相關公司整體市值較高,主要包括直升機、消費級無人機、工業級無人機、eVTOL等整機制造商,以及相關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

低空基礎設施板塊包括地面保障基礎設施和空管系統、雷達監控、數據網等供應商;低空運營服務板塊包括維修培訓等飛行服務和應急醫療、運輸等運營場景服務商;低空飛行保障板塊則包括檢測檢驗、適航審定等服務商(圖1)。

那麼,中國低空經濟各環節發展現狀如何?哪些公司的競爭力更勝一籌?它們能否成長為萬億新經濟的引擎?

02

低空飛行器製造公司佔產業鏈主導

目前,處於中游的低空飛行器製造板塊,在產業鏈中的表現最為亮眼。

  • 整機制造商市值佔據五成

低空飛行器製造的上游包括原材料(金屬材料、復材、高分子材料等)及零部件(芯片、電池、電機等)、研發(工業軟件)環節,中游包括載荷(傳感器、雲臺、攝像機)以及地面系統環節,下游則為整機制造環節。

其中,排名居於30強公司首位的光啟技術,深耕超材料尖端裝備行業,市值高達916億元,處於低空飛行器製造的上游環節。2023年,光啟技術營收達到14.94億元,同比增長27.97%;淨利潤達到5.83億元,同比提高54.94%。

而下游的整機制造商則主導了整個低空飛行器製造產業的發展,目前相關公司在30強里佔據11個席位,分別是大疆(估值800億元)、萬豐奧威(市值439億元)、中直股份(市值344億元)、中無人機(市值340億)、航天電子(市值306億元)、航天彩虹(202億元)、小鵬匯天(估值110億元)、山河智能(市值86億元)、億航智能(市值77億元)、航天宏圖(市值58億元)、縱橫股份(市值36億元)。

它們的市值合計達到2798億元,佔據30強整體市值的45%(表2),其中,市值100億元以上的公司達到7家。

無人機大發展之前,低空經濟的主體是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是指使用航空器從事工業、農業、林業、漁業和建築業的作業飛行等,涵蓋了民用航空中除運輸航空之外的所有部分,相關航空器包括各種小型飛機、私人飛機和直升機等。我國通航事業起步較晚,主要航空器為直升機,近年雖加速發展,但產業規模仍與歐美存在明顯差異。

而隨着無人機和eVTOL蓬勃發展,中國低空經濟有望複製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故事。

  • eVTOL:國內產業端催化密集,商業化有望加速

由於可以重塑未來的空中交通,eVTOL是低空經濟的一個重要細分領域,也是目前業內最熱門的賽道。

eVTOL以電力驅動,不需要專門跑道,即可實現垂直起降和空中懸停。相較無人機,其電池容量及續航要求較高,且可以載人。相比傳統直升機,載人eVTOL具有純電驅動、噪聲低、性價比高、低成本、易維護、環保等優點,被視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

eVTOL將空、地兩種出行場景相結合的模式,已吸引不少資本入局。公開資料顯示,除小鵬匯天外,海外已有Joby、Lilium、Vertical等初創企業,空客、通用、大眾等傳統主機廠也開始佈局,國內玩家則包括吉利、億航、峰飛等。

2023年以來,峰飛航空、沃蘭特航空、御風未來、小鵬匯天、時的科技等公司均已發佈代表性的eVTOL產品,並進行試飛測試、推進適航認證等,進展整體順利。

其中,億航智能(EH.O)打造的EH216-S於2024年4月取得全球eVTOL行業內首張生產許可證(PC),加上此前獲得的型號合格證(TC)和標準適航證(AC),成為全球首個集齊三證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已經以定價239萬元/架開售(表3)。

億航智能2014年8月在廣州成立,2019年1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其eVTOL產品主要應用於旅遊觀光和低空出行。2023年,億航智能實現營收1.17億元,較2022年的4430萬元營收增長165%;淨虧損2210萬元,同比縮窄62.8%。

2016年1月,億航智能發佈全球首款載人級無人駕駛航空器EH184,此后相繼發佈了全球首個大載荷智能空中消防應急解決方案EH216-F、中短途空中物流的大載荷EH216-L、城際間長航程交通的載人級VT-30等。

億航智能EH216-S採用多旋翼構型,產品設計及推進較快,但續航里程有限,多用於遊覽、應急救援等短途通行。對比來看,峰飛航空等公司的產品多采用複合型構型,升力與巡航的螺旋槳相互獨立,分別用來實現垂直起降和巡航功能,定位於區域客運。

另一重量級玩家小鵬匯天成立於2014年,是小鵬汽車(XPEV.N/09868.HK)生態企業。小鵬匯天最早於2016年開始飛行汽車原型機的測試飛行,2018年原型機載人首飛成功,2019年研製出旅航者T1並試飛成功。2023年1月,小鵬匯天旅航者X2獲國內特許飛行許可證,2023年10月發佈一體式飛行汽車最新造型,以及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

2024年7月,廣州開發區與小鵬匯天簽訂投資合作協議,小鵬匯天將在該區建設飛行汽車研發、智能製造及銷售中心,其中,智能製造中心是全球首個利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大規模量產的飛行汽車工廠,將首先用於生產「陸地航母」的飛行體部分。

eVTOL產業要形成規模,關鍵取決於和其他交通工具的價格對比。峰飛航空曾表示,eVTOL單價可望降至每人6元/公里的水平。與之相比的是,深圳出租車起步價為10元(2公里以內),20公里以內2.7元/公里,20—35公里3.51元/公里,超出35公里,則達到4.32元/公里。對比來看,eVTOL單價有望降至路面的士單價的2倍,而路程和耗時將大為縮短,具有較為明顯的性價比。

而傳統直升機的收費標準主要取決於飛行距離、直升機型號以及服務內容,也遠高於前面兩種工具,例如,羅賓遜R44的租賃價格為每小時5000—8000元,而空客H130的租賃價格則為每小時15000—20000元。這意味着,在短途運輸、緊急救援等應用場景中,eVTOL的穩定性和技術成熟度得到驗證后,將對直升機起到較強的替代作用。

不過,由於低空地貌相對複雜,需要三維導航及不同應用場景的導航點和路線規劃,且起降時對電池提出了更高能量密度和更高倍率的要求,eVTOL真正實現產業化,還需要在快速監測系統、智能導航系統、航路規劃設計、電池系統等技術上進一步迭代(表4)。

這些技術要求,也推動了部分傳統廠商涉足eVTOL零部件供應環節。如航空鋰電池密度要求較高,多家動力電池巨頭都已圍繞這一需求進行研發,寧德時代於2023年推出500Wh/kg的凝聚態航空電池,適配300—500公里航程的eVTOL。2024年,寧德時代投資峰飛航空,並宣佈預計搭載寧德時代電池的eVTOL將在2024年底首飛。國軒高科則與億航智能在2023年底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eVTOL的動力電芯、電池包、儲能系統和充電設施等。時的科技的傾轉旋翼eVTOL則採用了孚能科技的動力電池。

此次上榜的宗申動力,為低空飛行器製造中的發動機代表公司,市值達到386億元。宗申動力2003年通過資產重組上市,是國內通用動力機械和摩托車發動機行業的龍頭公司。

宗申動力控股子公司宗申航發主要為旋翼、固定翼的通航飛機和工業級以上無人機等航空飛行器提供動力裝備,產品應用於彩虹無人機、翼龍無人機等知名品牌。宗申航發目前正在開拓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應用場景,同時加速推進適航認證進程以及混動航發產品的研發,為產品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應用奠定基礎。

近20年,宗申動力的收入利潤較為穩健。2003—2023年,其營業總收入從9.93億元增長至81.51億元,期間複合增長率約為11.1%,歸母淨利潤從0.43億元增長至3.62億元,複合增長率約為11.2%。

  • 無人機:中國企業發展速度領先

全球來看,我國無人機發展領先。據《2023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在通用航空領域,截至2023年底,中國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的傳統通用航空企業有690家,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數量達449個,通用航空在冊航空器總數達3303架,全年完成飛行137.1萬小時。

民用無人駕駛航空方面,截至2023年底,獲得通用航空經營許可證,且使用民用無人機的通用航空企業19825家,全行業無人機擁有者註冊用户92.9萬個、註冊無人機共126.7萬架、有效無人機操控員執照共19.44萬本,全年無人機累計飛行小時達2311萬,部分主要指標均較2022年有30%以上的增長(表5)。

而根據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數據,美國註冊無人機數為86.4萬架、註冊用户為33.2萬個。也就是説,中國註冊無人機數量大概是美國的1.5倍,而註冊用户數則達到了3倍。

從用途來看,無人機可分為民用無人機和軍工無人機。而民用無人機又可細分為消費級無人機和工業無人機,消費級無人機主要面向普通消費者,多用於航拍、創意拍攝等;工業級無人機則服務於特定行業用途,如警務安防、森林消防、電力巡檢、測繪勘探,以及物流運輸和編排表演等。

中國是全球消費級無人機的最大生產國,且高端市場高度集中,由大疆、縱橫股份、科比特等少數龍頭企業壟斷。其中,成立於2006年的大疆創新為領軍企業,佔據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大疆創新之所以能寡頭壟斷,因為其在旋翼芯片、飛控系統、飛行安全保障系統等核心技術上保持領先。其中,旋翼芯片技術讓大疆無人機具有了超強的抗風能力和懸停能力,能夠在各種複雜的環境中穩定飛行,2024年6月,大疆無人機成功在珠峰實現了6000米海拔載重15公斤飛行;飛控系統技術則賦予其多種先進功能,如自動返航、避障、跟隨、手勢控制等。目前,大疆無人機已廣泛應用於航拍、遙感繪測、森林防火、電力巡線、搜索及救援、影視廣告等用途。

據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大疆創新2022年營收為301億元,遠高於同期國內直升機龍頭中直股份(194.73億元)、工業及軍用無人機龍頭中無人機(27.73億元)的營收。

航空航天央企下屬的多家子公司同樣深耕無人機和直升機領域,並形成了差異化的技術優勢,進而佈局eVTOL等新興領域。

其中,中直股份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目前已經發展成擁有Y12輕型多用途飛機、Z9系列直升機、EC120直升機和轉包國外航空產品四大業務系列的外向型航空企業。2023年,中直股份的航空產品營收達到230.8億元。2024年8月,中直股份完成對昌飛集團和哈飛集團的重大資產重組,成為國內唯一業務覆蓋直升機全鏈條的上市公司。目前,中直股份也在積極佈局eVTOL領域,啟動最新型2噸級eVTOL「AE20」的研製工作。

中無人機同樣隸屬航空工業集團旗下,於2022年上市,為大型固定翼長航時無人機系統龍頭,主要產品為翼龍系列無人機,已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是我國軍貿無人機出口的主力品種。

目前,中無人機的產品已囊括了翼龍-1、翼龍-1D、翼龍-1E、翼龍-2、翼龍-2D、翼龍-2H、翼龍-3等型號,具備全自主多種控制模式、多種複合偵察手段、多種載荷武器集成、精確偵察與打擊能力和全面靈活的支持保障能力,並在國內外多種場景大量實踐應用。

航天電子則是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原為第九研究院,亦簡稱「航天九院」)下屬的上市平臺,主要產品包括測控通信、慣性導航、機電組件、集成電路等,廣泛應用於衞星、火箭、飛船及地面通信測量等。2023年,航天電子實現營收187.27億元,同比增長7.16%,實現歸母淨利5.25億元。

2018年,航天電子與控股股東航天九院共同投資設立航天飛鴻,將研發、生產無人機系統的無人機系統工程研究所進行法人實體化運作。2022年底,航天飛鴻擴股增資38億元,引入國開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等8名戰略投資者,投后估值134億元。據航天九院九部官微披露,飛鴻系列無人機已具備了中近結合、高低速互補、固定翼旋翼兼具的特點,擁有從300克至噸級超近程、近程、中遠程、巡飛作戰四大系列30余型產品。據報道,飛鴻無人機已遠銷10多個國家。

另一央企航天電子的孫公司時代飛鵬則是集團內eVTOL研製的核心力量,為全球最大無人運輸機系統研製單位,已形成產品矩陣。其自研的FP-98無人機型號合格證獲批,將開闢常態化運營航線;FP-981C-BE型號合格證獲受理,有望在未來eVTOL市場中佔據一席。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由四川騰盾科創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產大型雙發無人運輸機,在自貢鳳鳴通航機場成功首飛。該型無人機翼展16.1米,高4.6米,具備12立方米裝載空間,最大航程達到2000公里,並具備2噸級商載能力,是國內目前按照市場需求研製的最大、全國產化的大型無人運輸機。

海外市場的軍用無人機相對領先,但消費級、工業級無人機進展則相對較慢。亞馬遜無人機經過9年的研發測試,於2022年聖誕節時正式在加州和得州開啟無人機商業化配送業務。不過,截至2023年年中,亞馬遜僅完成了100架無人機的交付,遠低於其年初設定的10000架交付目標。

03

低空基礎設施:空管系統和雷達公司佔主導

低空基礎設施是低空飛行活動的重要支撐。30強中,上榜的低空基礎設施公司共9家,分別是國睿科技四川九洲、萊斯信息、深城交航天南湖威海廣泰四創電子新晨科技川大智勝,其合計市值達到732億元。其中,雷達公司3家,空管系統公司4家(表6)。

空管系統完整的描述是通信、導航、監視(CNS)與空中交通管理(ATM)系統,簡稱CNS/ATM系統,其中,CNS部分屬於外圍設施範疇,ATM則是管理空中交通運輸的信息處理系統,是核心部分。

飛行器多起來之后,空域管理成為核心約束。為解決「上天難」問題,低空空域開放力度正有序擴大。2023年12月,民航局發佈《國家空域基礎分類方法》,將空域劃分爲A、B、C、D、E、G、W等七類,其中,前五類為管制空域,G、W類為非管制空域,是傳統通航飛機、新能源航空器、小型無人機飛行空域,也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空間。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空域管制是阻礙低空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中國民航局原副局長李健曾表示,幾乎所有通航飛行活動都必須預先提出飛行計劃申請,審批環節相對複雜繁瑣。現在推行的空域改革就是給低空開放松綁,飛行器報備后就能自己飛。

發展低空經濟,空路運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是首要任務,包括起落點場站、空中定位網、空中通訊網和空中氣象網,這三網一站組成空中飛行廊道的基礎保障體系,可以保障飛行器在道內安全高效地飛行,最終形成忙而有序的低空運輸產業形態。類似道路運輸,飛行器像機動車一樣購置牌照,繳納基礎税費,然后升空按空路飛行。飛行器可以自用,也可以通過開展低空交通運營活動,獲取運費收入等。

空域管理對應的板塊,就是空管系統公司。

在30強中,該領域龍頭萊斯信息目前市值達到200億元。萊斯信息成立於1988年,由中電萊斯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在中國電科二十八所基礎上組建,簡稱「電科萊斯」)控股,為民用指揮信息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面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以及城市治理等行業的信息化需求。

萊斯信息在空管自動化系統、空管場面管理系統、空管模擬訓練系統等領域較為領先。據三勝諮詢數據,截至2022年12月,全國空管體系有7個地區局、37個分局站,共有44個空管用户,其中35個使用萊斯信息的自動化系統,覆蓋率達80%。各空管用户使用的空管自動化運行系統共88套,其中,萊斯信息提供37套,市場佔有率達42%,業內領先。

萊斯信息也在積極佈局低空板塊。2024年6月,其推出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產品——「天牧」系列,包括低空飛行管理服務平臺、無人機運營服務系統、空域航線規劃仿真系統和起降場智能管理系統四大類產品。低空飛行管理服務平臺是整個低空運行的大腦;無人機運營服務系統是支撐運營方進行場景運營的關鍵核心系統;空域航線規劃仿真系統可實現無人機三維航路規劃、空域受限仿真、空域瓶頸分析、飛行視景仿真等功能;起降場智能管理系統則能夠達成基於遠程視景、一對多的起降場管理,同時具備機位分配、起降排序、進離場管理等相關能力。

2023年,萊斯信息營收為16.76億元,同比增長6.35%,扣非歸母淨利潤為1.08億元,同比增長25.99%,主要系民航空管領域收入增加,且銷售毛利率同比上升所致。

此外,四川九州的空管技術、產品也已在四川省低空試點使用,新晨科技則為客户提供低空空域使用計劃申報、低空空域監視等服務。

雷達也是一個較強的子板塊。30強中,雷達龍頭公司國睿科技目前市值高達225億元,其推出了以低空監視設備、氣象雷達產品以及智能製造產品構成的低空經濟解決方案,適用於低空飛行等多個應用場景。

2023年,國睿科技實現營收32.82億元,同比增長1.77%;實現歸母淨利潤5.99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雷達相關係統創收22.27億元,佔比為2/3。2023年,其研發投入2億元,同比增長4%,主要系雷達與智慧軌交板塊研發投入增長。

此外,川大智勝的低空監視雷達產品也已在四川一地級市的5個通航機場示範應用。

目前,低空空域管理系統是整個低空經濟產業的瓶頸,也是各級政府都在極力解決的問題。當更多低空飛行器馳騁於「空中公路」,也對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地方政府與相關企業的聯動也開始加速。

2024年7月,萊斯信息與上海市寶山區簽訂框架協議,在低空經濟、車路協同等領域建立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

而以城市智慧交通為主業的深城交,劍指「空天地海隧一體化」的多模式協同調控。在其看來,低空飛機、無人駕駛等新型交通方式,將帶來交通運輸體系全方位變革,目前,深城交已承接深圳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期工程,這也是行業內全國首例,預計至2025年,該平臺可支持深圳300萬/年架次以上的商用飛行,系統運營網絡時延低至50毫秒。

04

低空運營服務:積極開拓低空經濟運營場景

低空運營服務包括低空飛行器與各種產業的融合應用,比如物流、應急救援、農業生產、城市管理、旅遊觀光等,以及飛行器的維修、飛行培訓等服務。

這一領域的代表公司中信海直,市值達到205億元。中信海直成立於1999年,前身是中國海洋直升機專業公司,控股股東為中信集團。目前,中信海直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通用航空企業,具有全業務運營資質,擁有亞洲最大民用直升機隊,運營93架直升機和11架無人機,並與多家eVTOL公司建立了合作,開拓相關運營服務和商業需求。

中信海直業務覆蓋海上石油服務、應急救援、陸上通航、通航維修、引航風電等領域,其中,海上石油服務為其主營業務,中海油是中信海直的第一大客户,2023年對中海油的銷售收入貢獻達到67.66%,且穩定增長。

目前,中信海直還在積極開拓低空經濟運營場景。2023年11月,中信海直與歐洲eVTOL龍頭公司Lilium簽署合作備忘錄,在中國建立eVTOL運營網絡。2024年4月,中信海直與吉利沃飛長空簽署戰略合作,將圍繞低空出行、空中旅遊、應急救援等業務進行密切合作,共同推進eVTOL商業化進程。目前,中信海直深圳分公司已開通直升機空中觀光航線。

空天信息服務商中科星圖成立於2006年,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控股,目前估值225億元。

中科星圖目前擁有星圖地球數據雲和星圖地球今日影像等線上產品。面向低空經濟,中科星圖則發佈了「數智低空大腦」產品,採用數字地球、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空天信息等技術,實現低空活動三維仿真、低空態勢實時感知、低空航線智能規劃、低空交通協同管理、低空智能碰撞檢測等核心能力,可支撐低空安全保障和服務。

2024年7月,無錫經開區與中科星圖簽約落地全國首個空天信息全產業鏈基地,總投資30億元。

其中,同時涉及飛行培訓和模擬仿真的海特高新,是我國第一家民營航空裝備研製與技術服務公司,也是國內唯一同時擁有運輸飛機、公務機、航空部附件維修以及飛行員培訓業務並獲中國民航局(CAAC)、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等許可的民營航空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在低空經濟領域,其與eVTOL主要主機廠家也已展開密切戰略合作。

2023年,海特高新實現營收10.53億元,同比增加15.81%;實現歸母淨利潤0.47億元,大幅增長263.21%,主要得益於航空座椅交付結算量大幅增長、訓練系統設備重大項目交付、民航業復甦帶動航空維修業務增長、運營效率與成本控制能力的持續提高。2024年上半年,其營收為6.18億元,同比增加23%;歸母淨利潤約4708萬元,同比增加65%。

05

場景應用日趨豐富:物流、外賣配送、醫療、空中交通……

應用端是低空經濟重要的落地方式,應用場景的開發決定了低空經濟的市場空間。眼下,以順豐、美團為代表的快遞企業、終端配送企業已在深圳、上海等地開通10余條無人機配送航線,拓展了物流、配送等落地。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后,順豐無人機參與醫療防疫物資的緊急配送,7分鍾將物資定點配送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展示了這一技術的「實戰」效果。隨后,其又相繼在海島、跨海以及城市運營等諸多場景進行試運營。2021年,順豐集團的無人機團隊完成內部孵化,成立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目前,豐翼科技自研的物流無人機已具備5—50公斤,10—120公里的運輸能力。

除了豐翼科技之外,順豐集團在無人機領域還有另一個「副本」,即2017年成立的豐鳥科技(現已更名為「順豐無人機」)。和豐翼科技主要研發小型無人機不同,豐鳥科技主要產品是業載150公斤至3噸級的中大型無人機,並按照順豐集團「干線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構想建立生態系統,實現與順豐航空物流網絡干支對接。2022年,豐鳥科技獲得民航局頒發的全球首張支線物流無人機商業試運行牌照。

掀起無人機物流革命的還有美團。2019年,美團第一代無人機誕生,並於2020年進行了首次奶茶配送的流程展示。2021年,美團發佈第二代無人機,送出第一個真實的用户外賣訂單。同一年,其參展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城市低空物流網絡」構想成型。

2022年,美團發佈第三代無人機,這也是其當下承擔低空配送工作的主力機型,已經能夠在雨雪天氣中持續運營。其2023年發佈的第四代新機型,則在配送半徑、載重量、速度、抵抗惡劣天氣等性能上持續提升,最大配送距離約為5公里,較上代提升近35%;同時可在中雨和中雪等天氣中安全執行配送任務,最高可抵抗7級大風,有效應對高樓間隙中出現的高速穿堂風,並能在昏暗環境中準確定位並感知周邊障礙物。

截至2024年6月底,美團無人機已經在深圳、上海、廣州等城市開通31條航線,並累計完成超30萬單訂單。

此外,空中交通是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2024年2月27日,峰飛科技eVTOL完成深圳至珠海的跨海跨城首次演示飛行,將兩地約2小時的地面行駛時間縮短至20分鍾。此次首飛的盛世龍可載5人,核心模組100%國產化,巡航速度可達200千米/小時。據測算,該航線未來投入商業化運營的價格,預計為每位乘客200至300元。峰飛科技預計2026年開啟載人飛行。

在「無人機+醫療」方面,血液配送是一個典型的應用。2021年3月24日,載着10個單位臨牀用血的迅蟻RA3無人機從浙江省血液中心起飛,5分鍾后平穩降落在浙大二院的無人機起降站。這標誌着全國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送血航線投入使用。

無人機醫療即時配送是智慧醫院的組成部分,相對於地面運輸,無人機醫療即時配送能夠提升60%的運輸時效,提高了未來醫療的服務效率。

06

地區:多地競逐低空經濟,北京、成都、深圳產業優勢明顯

觀察30強公司的地域分佈,不難發現,低空經濟的地區集羣效應明顯。

30強公司中,北京和成都分別貢獻了5家,數量並列第一,且都以低空飛行器製造類企業為主;深圳有4家上榜,且包攬估值前兩名大疆創新、光啟技術;廣州有3家,分別是小鵬匯天、億航智能、航新科技;哈爾濱和南京也都上榜了2家企業。

此外,廣東、江蘇、安徽、湖南、海南等多地發佈了低空經濟相關產業政策或行動計劃,涉及三年規劃、企業數量、產業規模等多項指標,不少城市還通過項目集中籤約、設立產業基金、推行相關法規對低空經濟產業進行扶持(表8)。

  • 北京:北斗導航產業鏈助力

《北京市促進低空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徵求意見稿)》提出,將聚焦技術創新、安全管控、低空製造等多個方面,將北京打造成低空經濟產業創新之都、全國低空經濟示範區,並明確提出系列目標,包括力爭用三年時間,使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低空技術服務覆蓋京津冀、輻射全國,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在30強中,北京上榜了5家,總市值達583億元(表9)。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上榜的30強中,估值最高的中科星圖和北斗星通都依託於北斗導航產業鏈。北斗星通是我國衞星導航產業首家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芯片及數據服務、導航定位產品和微波陶瓷器件等。中科星圖定位則是利用其在數字地球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基於北斗導航系統提供高精度的地理空間信息服務。北京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北斗導航產業鏈,擁有一批從事北斗導航產品研發、生產、運營和服務的企業。這為其發展低空經濟產業積澱了技術優勢。

目前,在北京市內,豐臺區擁有軌道交通、航天航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羣以及眾多科研院所,相對而言,更有利於建立完善的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延慶區則建成了55.2萬平方米的中關村(延慶)低空經濟產業園。

  • 成都:航空研發製造和配套產業體系完整

《成都市工業無人機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6年,基本建成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循環暢通的工業無人機全產業鏈體系,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躋身全國前二,本地配套率提升5%,帶動全產業鏈營收突破1000億元。

研發方面,新增5個以上省市級工業無人機相關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主要工業無人機整機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佔營收的比重達到8%。

在低空經濟30強中,成都上榜了5家公司,其總市值達548億元。其中,位於成都高新區的中無人機市值佔據6成以上,其研製的「翼龍」系列無人機出口量長期居全國第一位。除此之外,海特高新、縱橫股份、立航科技、川大智勝的市值皆不超過100億元(表10)。

從地理位置來看,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擁有較為開闊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這為低空飛行提供了良好的空域資源,有利於低空飛行器的安全起降和飛行。

成都是國內同時具備飛機整機、航空發動機研製能力的三大城市之一(另外兩個是沈陽和上海),具有較為完整的航空研發製造和配套產業體系。航空工業、航發集團、中國商飛、航天科技等央企集團在成都均有重要戰略佈局。2023年,成都航空航天裝備產業集羣收入規模突破1500億元。

  • 深圳:上榜公司總估值居首

從低空經濟產業鏈上游的研發,到中間的集成製造、下游的場景應用,深圳都有較好的基礎,其一是靠近上游供應鏈,電子產業鏈集中在珠三角;二是靠近下游運營場景和應用端。憑藉良好發展環境,深圳逐步形成了低空經濟生態圈。

數據顯示,深圳有1500余家低空經濟產業鏈企業,2023年新開通無人機航線77條,累計開通156條,完成載貨無人機飛行量超60萬架次。根據《深圳市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到2025年,深圳將網格化佈設600個以上低空飛行器起降平臺,開通220條以上市內無人機航線,鏈上企業突破1700家,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大關。

作為全國低空經濟領域的先鋒城市,2024年初,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首部低空經濟法——《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以法律形式支持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並明確指出,發揮財政性資金的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參與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其中提到的重點應用場景包括應急救援、文體旅遊、城市城際及跨境飛行、聯程聯運、城市物流配送等。

目前,在低空經濟30強中,深圳上榜公司市值遠超北京、成都,主要是因為榜單前兩名總部均在深圳,其中,光啟技術的市值高達916億元,位居30強之首,而大疆的估值高達800億元,位居第二(表11)。

深圳除了大疆、光啟技術,還擁有深城交,這是國內首個國資控股的城市交通體解決方案上市企業。目前,深城交已在深圳、無錫、江門等地中標並開展低空經濟業務,並積極對接拓展華東、西南、華南、華北等城市的相關業務。

未來,隨着中國低空管理制度改革的推進,在市場和政策的雙輪驅動下,國內低空經濟產業的規模可望快速增長。除了本次盤點的30強,這一領域還將涌現更多的明星企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