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6 08:59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就《已上市產品原料使用信息(再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我國首款用於祛斑美白的化粧品新原料註冊申請獲批;今年10月份,我國化粧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0.1%……近期,化粧品領域的這些動態值得關注。
政策法規
1.11月15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就《已上市產品原料使用信息(再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時間截至2024年11月30日。相比現行《已上市產品原料使用信息》,《徵求意見稿》收錄範圍從特殊化粧品擴展到了普通化粧品,收錄原料增加1344個,達到了3578個,且使用量信息增加到5240條,內容更為豐富。
2.11月8日,國家藥監局藥品評價中心就《化粧品註冊人、備案人化粧品不良反應自查報告撰寫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時間截至2024年12月6日。《徵求意見稿》提出,屬於嚴重化粧品不良反應的,化粧品註冊人、備案人應當自發現或者獲知不良反應之日起20日內進行分析評價並形成自查報告。不良反應自查報告內容應包括化粧品基本信息、化粧品來源及使用情況、不良反應情況等。
監管動態
1.11月21日,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50批次不符合規定化粧品的通告(2024年第50號)》顯示,經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等單位檢驗,產品標籤標示為廣州紅鑫龍化粧品有限公司等公司生產的紅鑫龍染發膏(亞麻棕色)等50批次化粧品不符合規定。
2.11月7日,國家藥監局發佈的《關於成都名配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飛行檢查結果的通告(2024年第48號)》顯示,近期,國家藥監局組織對成都名配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飛行檢查。經查,發現該企業違反《化粧品監督管理條例》《化粧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等有關規定,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存在嚴重缺陷。國家藥監局要求四川省藥監局對該企業涉嫌違法行為依法查處。目前,四川省藥監局已對該企業立案調查,並責令該企業暫停生產、經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
3.11月11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發佈了5起知識產權刑事典型案例,其中1起涉及化粧品領域,為盧某某等假冒註冊商標案。公佈的案情顯示,盧某某、林某某和陳某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未經商標權人授權,對假冒「ESTEELAUDER」「LANCOME」和「DIOR」等化粧品進行貼標后銷售,商品價值高達1.43億元,非法獲利約3700萬元。清遠市清城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盧某某有期徒刑8年,並處罰金2000萬元;判處林某某有期徒刑6年,並處罰金1500萬元;判處陳某有期徒刑5年,並處罰金500萬元。清遠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4.11月4日,國家藥監局發佈信息稱,於近日批准拜爾斯道夫德國總部公司申報的化粧品新原料異丁酰胺基噻唑基間苯二酚註冊申請。該新原料可作為美白劑用於駐留類化粧品(可能存在吸入暴露的產品除外)。這是我國首款獲批註冊的用於祛斑美白的化粧品新原料。
5.近期,國家藥監局發佈3期化粧品批准證明文件送達信息,共包括642個受理號,涉及廣州啟智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力高芘熊透潤防曬乳等。
行業觀察
1.星圖數據報告顯示,2024年「雙11」電商購物節(10月14日至11月11日)期間,在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綜合電商平臺,美粧護膚品類銷售額達715億元;香水彩粧品類銷售額達237億元。個護美粧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22.5%,僅次於家用電器品類的增幅(26.5%)。
2.11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我國化粧品類消費品零售額為468億元,同比增長40.1%;今年前10個月,化粧品類消費品零售額達3563億元,同比增長3.0%。
3.11月7日,中國證監會網站發佈的《關於毛戈平化粧品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上市及境內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備案通知書》顯示,毛戈平化粧品股份有限公司擬發行不超過1.15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4.11月6日,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發佈消息稱,決定結束對聯合利華是否誇大了某些產品的「綠色」宣稱程度的調查,結束調查的考慮的因素包括聯合利華已經對部分產品的宣傳進行了修改等。CMA還表示,其尚未就聯合利華是否遵守消費者保護法發表意見。
5.近期,有6個新原料完成備案。國家藥監局化粧品新原料備案信息平臺顯示,11月1日,廣東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二氫楊梅素、廣州華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金花茶(CAMELLIACHRYSANTHA)葉提取物、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的青錢柳(CYCLOCARYAPALIURUS)葉提取物、雲南貝泰妮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翠雲草(SELAGINELLAUNCINATA)提取物完成備案;11月6日,艾米泰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二乙二醇苯醚完成備案;11月11日,凡可生物技術(廣州)有限公司的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子實體提取物完成備案。目前,上述原料相關技術要求均暫未公開。(本報記者殷芝整理)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趙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