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星巴克的甜蜜誘惑

2024-11-25 09:00

6月的一個午后,孩子們開始陸續走進紐約市布魯克林公園坡社區的一家星巴克餐廳。先是結伴而來的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然后是兩個穿着私立學校制服的男孩。12歲的維克多(Victor)説,他每天來一兩次,購買點心、中杯無冰草莓巴西莓檸檬水生咖(Refresher)、曲奇星冰樂(Frappuccino),或者喝免費的水。接着是15歲的雷恩(Wren)和佐伊(Zoe),她們點了一模一樣的餐食:超大杯草莓巴西莓檸檬水生咖,還有火腿和瑞士羊角麪包。雷恩説她從10歲開始來星巴克,佐伊説自己2歲就開始了,但兩人都表示,她們最初都是從棒棒糖蛋糕開始,然后逐漸嘗試菜單上的高階產品。雷恩説,她的父母起初反對,擔心不健康。但后來「大家都開始買了,所以如果我不買,我的父母會覺得不好意思」。現在,女孩們每周放學后會來這里大約四次。

真正的高峰期從下午3點左右開始。一羣八年級的女生中,有幾人點了稍有不同的大杯草莓巴西莓生咖——這款飲品的含糖量相當於一塊Butterfinger巧克力,咖啡因含量約等於半杯普通咖啡。色彩鮮艷、可以隨心定製的冷飲深受Z世代追捧。根據星巴克的定義,Z世代指的是目前年齡在11到27歲之間的人羣。正如時任臨時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幾年前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所説,Z世代是「星巴克的關鍵客户羣體」。他表示,個性化定製不僅「提高了銷量」,還「為Z世代帶來了色彩和興奮感,他們往往會立即把照片發到社交媒體上」。

在公園坡社區,有些孩子會通過兼職工作(主要是照看孩子)來支持他們在星巴克的消費習慣。有些孩子會從「爸媽銀行」取錢。「我就是直接管他們要錢。」一個孩子説。還有一些人則依靠青少年之間流通的「硬通貨」——禮品卡。「大家都知道,我只想要星巴克禮品卡。」14歲的泰莎(Tessa)説。

「星巴克確實賺走了我們所有的錢,但我們停不下來。」她的朋友瑪雅(Maya)説。

「這是上癮。」有人插嘴道。

「這是消費主義。」另一個人説。瑪雅總結道,「每天都能找到一個藉口。」話題轉移到秋天,那時她們將分散到不同的高中。每個人都已經找好了離自己最近的星巴克。一個人説,當她意識到最近的星巴克要步行18分鍾時,在學校「差點哭出來」。她的朋友立刻糾正她,説她確實哭了:「你眼里都含着淚呢!」

類似的青少年熱潮在全美各地的星巴克門店上演。當布魯克林的孩子們正在規劃秋季的安排時,在達拉斯,13歲的亞倫(Aaron)和15歲的阿里安娜(Aryanna)兄妹倆正在跟他們的媽媽在一家星巴克門店補習數學。他們過去偏愛無咖啡因的大杯摩卡星冰樂——咖啡因讓他們頭疼,現在已經改喝了大杯冰凍芒果火龍果檸檬水,這種飲料的咖啡因含量只有星冰樂的一半,含糖量為33克,相當於四根多的Bomb Pop冰棒。在紐約的格林維爾,兩個分別只有8歲和11歲的孩子,只需在智能手錶上輕輕一滑,就能點上一杯超大杯的夏日莓果生咖。這里的一名高中生説,她的一位老師還會在午餐時間貼心地幫學生取飲料訂單。

1985年,當舒爾茨仿照米蘭的意式濃縮咖啡吧,開設了第一家咖啡館Il Giornale時,他的最初願景並不是將冷飲和含糖飲料賣給初中生和高中生。但他最終發現,要迎合美國大眾的口味,就需要逐漸遠離那個意式咖啡館的過時理念。雖然如今絕大多數顧客仍是成年人,但星巴克公司也向青少年出售大量含糖和咖啡因的飲品。這種做法最初可能是出於無奈,但如今已經演變為一個有計劃的行動,通過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戰略性地吸引年輕人,將他們培養成終身顧客。市場研究公司Technomic的羅伯特·伯恩(Robert Byrne)説,「這確實是一場長期的遊戲。」

長期以來,因使用卡通吉祥物和廉價塑料玩具來吸引有小孩的家庭購買高糖、高熱量食品,麥當勞(McDonald’s Corp.)等連鎖品牌備受公共衞生倡導者的批評。然而,星巴克(目前在美國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了金拱門)避開了一些過於明顯的營銷手法,將目標客户羣鎖定為稍年長的羣體,基本躲過了類似的批評,但與此同時,它已經從中上階層白領青睞的「第三空間」,轉變為青少年的消費天堂。近年來,星巴克的高管們自豪地指出,在所有年齡羣體中,Z世代對這家咖啡連鎖店的「品牌喜愛度」最高。Greenlight是一家面向兒童(主要為5至18歲)的借記卡公司,該公司表示,去年星巴克是其持卡人第五大熱門消費目的地,僅次於亞馬遜(Amazon.com)、塔吉特(Target)、蘋果(Apple)和麥當勞。據市場研究公司KidSay稱,星巴克禮品卡也是青少年最受歡迎的餐飲類禮品卡,超過了Chick-fil-A和麥當勞。

伯恩説,「毫無疑問,星巴克已成為孩子們課間或放學后的’目的地’。」這種習慣最初是在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踢足球或去其他地方時養成的,隨着孩子長大,社交媒體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習慣。根據Technomic的研究,當孩子們在9歲時被允許擁有第一部手機,父母們就開始資助這種習慣,手機上通常下載了點餐應用程序。星巴克產品體驗主管達娜·佩利卡諾(Dana Pellicano)表示,父母「希望讓孩子能夠非常方便地給星巴克禮品卡充值,鼓勵他們去店里買一些他們認為適合在下午補充能量的東西。」

對於許多家長來説,至少這不是TikTok或網絡遊戲,也不是絲芙蘭(Sephora)這樣更昂貴的消費場所。至於糖分攝入,那倒無所謂。「想知道我們給星巴克賬户充值了多少次嗎?」賈扎·卡布雷拉(Jazha Cabrera)問。她13歲的兒子以前和她一起去星巴克,現在帶自己的朋友去。她説她每隔幾天就會給兒子的應用程序充值50美元,如果他請客的話,充得更多。「如果他表現好,通過了考試,完成了所有的家務——我還能對他説不嗎?」

星巴克北美首席營銷官肯德拉·拉塞爾(Kyndra Russell)表示,該公司的營銷目標人羣是18至54歲的羣體。星巴克在一份聲明中稱:「星巴克不向兒童進行營銷。」公司還指出,它致力於遵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救助兒童會和聯合國全球契約共同制定的標準——《兒童權利與商業原則》(Children’s Rightsand Business Principles)。這些標準包括承諾「確保兒童可能接觸到的產品是安全的」和「限制兒童獲取不適合他們的產品」。

星巴克表示不會透露18歲以下顧客在銷售額中的具體貢獻,但其菜單正日益迎合Z世代的需求。據星巴克稱,冷飲往往受到年輕顧客的青睞,至少在過去三年里,冷飲一直佔該連鎖店飲料銷售額的70%左右。「年齡越小,飲品越冷。」時任首席營銷官布雷迪·布魯爾(Brady Brewer)在2022年談到行業趨勢時表示(他現在是公司國際業務負責人)。

近年來,隨着冷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星巴克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珍珠奶茶店遍佈購物中心和城市角落,Jack in the Box等漢堡店也在銷售冰鎮肉桂飲品,Celsius能量飲料等網紅品牌在CVS和塔吉特百貨廣受歡迎(塔吉特還擁有1700多家店內星巴克咖啡館)。或許正因為如此,星巴克推出的產品也越來越花哨和新奇——從色彩繽紛的氣泡能量飲料、冰鎮薰衣草奶油燕麥奶抹茶,到珍珠奶茶風味的熒光色飲品,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星巴克正努力吸引那些對6美元一杯的拿鐵望而卻步的成年人。不僅如此,它還在試圖安撫一位維權投資者,與工會工人進行合同談判,平息因其在中東的立場而引發的抵制,並重振其在中國的業務。對於那些不介意為拿鐵咖啡支付6美元的忙碌成年人來説,星巴克似乎又無法快速為他們提供服務,有時顧客要等待20多分鍾。今年8月份,由於整體銷售額下滑——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在過去30年中只發生過兩次,即2008年金融危機和疫情期間——公司罷免了最新的首席執行官,由布萊恩·尼科爾(Brian Niccol)接任,后者近年來曾成功幫助奇波雷墨西哥燒烤(Chipotle Mexican GrillInc.)和塔可鍾(Taco Bell)的業務起死回生。尼科爾如今面臨着困擾星巴克數十年的挑戰:如何規劃未來,使其既能成為充滿黃金烘焙咖啡香氣的寧靜綠洲,又能成為供應多樣飲品的一站式休閒場所,讓放學后的青少年流連忘返而不會疏遠成年顧客。

尼科爾如何應對這一挑戰至關重要。儘管他上任后星巴克股價一度飆升,但截至10月7日,星巴克今年的股價幾乎沒有變化,而標普500指數上漲了超過19%。9月,尼科爾上任的第二天,便提出了一項迴歸舒爾茨早期戰略的計劃:在一個讓客人願意久坐的氛圍中,提供高品質、手工製作的咖啡。《彭博商業周刊》看到的會議記錄顯示,這位新老闆在一次內部論壇上告訴員工,「一切始於咖啡」。但尼科爾也是那個讓Chipotle重返快餐本色,並將多力多滋(Doritos)改造成塔可鍾超大號玉米卷殼的人。「我不是説我們不賣其他飲品了,好吧。我們會賣,」他補充道,「我們可能得弄清楚其他飲品的合適數量。」

2017年4月,一張裝有粉紅色粉末、印有星巴克標誌的包裝袋圖片在網上引發熱議。一位博主猜測,星巴克可能是想利用社交媒體上興起的獨角獸主題食品和飲料熱潮。Reddit上充斥着關於配方細節的猜測,有人説不管是什麼,它的味道像熱帶彩虹糖(Skittles)。

幾天后,星巴克在Instagram上證實了這些傳聞。它即將推出一款「顏色會變、口味會變、甚至可能改變生活的」獨角獸星冰樂。新聞稿宣佈,這款飲品將包含粉紅色粉末、芒果糖漿和「酸藍色醬」。飲品頂部則是像獨角獸角一樣的香草味鮮奶油。這款獨角獸星冰樂將僅供應五天。

在有些地方,甚至不到五天就賣完了。內華達州里諾市一家星巴克的資深咖啡師回憶說,有人排了七個小時的隊,直到供應耗盡。他説,顧客以年輕人為主,包括青少年和十幾歲的孩子。當時12歲的凱拉·戴維斯(KaylaDavis)和媽媽以及一位朋友拍攝了一段搶購限量版星冰樂的視頻,觀看量已達390萬次。「它們太漂亮了。」她在拍照前讚歎道。這款飲品成為星巴克當時最受歡迎的飲品。時任首席財務官斯科特·莫(Scott Maw)告訴投資者,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Instagram營銷成功案例」。舒爾茨將其形容為「我們對數字和社交媒體以及Instagram理解的最完美詮釋」。

這款飲品表明,星巴克早已告別了那個將脱脂牛奶視為真正咖啡愛好者禁忌的時代。1989年,當看到一位顧客因無法點到脱脂牛奶而離店后,舒爾茨終於決定讓步。此后,他制定了一項新的公司政策:只要顧客提出要求,答案永遠是「可以」。(舒爾茨不再擔任公司正式職務,但仍是最大股東之一,他拒絕就本文發表評論。)1995年,星冰樂在北美上市的第一周就售出了約20萬杯,是星巴克預期銷量的兩倍。這種口感更像奶昔的冰沙飲料吸引了那些平時不喝咖啡的人。它也在午后時段和炎熱天氣里吸引了大量顧客,因為這種時候喝一杯熱拿鐵咖啡顯得不那麼誘人。1996年,公司將瓶裝星冰樂推向了超市貨架。

很快,咖啡就不再是星巴克主要飲品的必備成分。2002年,星巴克推出了不含咖啡的香草、椰子和印度奶茶口味的星冰樂。時任首席執行官奧林·史密斯(Orin Smith)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稱,該產品系列不僅是下午和晚間的無咖啡因選擇,還為「父母提供了與孩子和青少年共享星冰樂體驗的機會」。一位高管告訴分析師,這也讓星巴克「能夠向父母可能認為不宜飲用含咖啡因產品的年輕人推銷產品」。最終,星冰樂的創意更加大膽,比如萬聖節的「殭屍」口味,上面就淋上了粉紅色的奶油「腦漿」和血紅色的摩卡醬。

據當時在星巴克工作的一位高管説,21世紀初期到中期,星巴克意識到其客户羣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帶着孩子來店里消費。星巴克開始銷售調味牛奶盒和兒童可重複使用的塑料吸管杯,杯子上印有兔子和瓢蟲等幼兒喜愛的圖案。2007年之前擔任全球品牌戰略負責人的安妮·桑德斯(Anne Saunders)在與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説,「我們非常渴望繼續發展與年輕人的關係,並確保家庭也能在店里受到歡迎。」星巴克還增加了有機兒童零食袋。然后是棒棒糖蛋糕和可定製的星冰樂,提供各種牛奶、配料和糖漿。顧客可以訪問星巴克的網站並設計自己的適合社交媒體分享的星冰樂。

Piper Sandler Cos公司的一項長期調查顯示,到2011年,星巴克已成為青少年最喜愛的餐飲品牌。舒爾茨早些時候曾表示,這種認可「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的社交媒體創新正在產生效果」。幾位前高管表示,星巴克並沒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產品,但孩子們肯定收到了品牌的訊息。這些高管為避免損害職業關係要求匿名。耶魯大學拉德食品政策與肥胖研究中心(Yale Rudd Center for Food Policy & Obesity)2013年的一份報告發現,星巴克是「直接向青少年推銷不健康產品」的餐廳之一。儘管青少年看電視的時間比成年人少30%,但他們看到星巴克廣告的頻率卻與成年人持平甚至更高。報告稱,這表明該公司「可能在青少年觀看量相對高於成年人的媒體上購買了廣告」。換句話説,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種有意為之的營銷策略。(星巴克稱該報告「不準確」。)

星巴克不斷改進產品和促銷策略,以吸引不喝咖啡的人。

星巴克表示,其新產品旨在迎合廣泛客户羣不斷變化的口味;當然,很多成年人也喜歡泰勒·斯威夫特和甜冷飲。但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Duk eGlobal Health Institute)家庭醫學和社區健康教授瑪麗·斯托里(Mary Story)表示,使用名人、遊戲、獎品和比賽等手段完全屬於「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食品營銷策略」。

2023年初,前管理顧問兼消費品高管拉克斯曼·納拉辛漢(Laxman Narasimhan)接替舒爾茨后,全力投入飲品創新。他加快了新產品的發佈速度,僅用三個月就推出了一款產品,而這個過程通常需要12到18個月。在不到兩年的任期內,納拉辛漢推出了薰衣草和奶茶風味的飲品、新的能量飲料和粉紅色飲料的瓶裝版,據稱后者借鑑了TikTok美粧博主詹姆斯·查爾斯(James Charles)的配方。據NBCNews報道,去年冬天,在史丹利(Stanley)水杯風靡之際,星巴克推出了自己的售價50美元的限量版聯名款水杯,人們為搶購甚至露營排隊,一度造成「混亂」。今年早些時候,納拉辛漢承諾將推出更多「明確針對Z世代和千禧一代顧客」的產品。幾個月后,俄亥俄州一名8歲女孩因自己開車前往塔吉特百貨商店而登上新聞頭條,在那里,警察讓她喝完了手中的星冰樂。

與此同時,星巴克咖啡館現在普遍配備了得來速服務窗口,而且缺乏舒適的座位——對大多數人來説,已不再是舒爾茨曾經設想的「第三空間」,即「供人們小憩,聽爵士樂,品咖啡,思考一些普遍、個人甚至異想天開的問題的社區角落」。但對於青少年來説,星巴克仍然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它提供了沒有時間限制或購買要求的友好環境。2018年,兩名黑人男子在費城一家星巴克未消費,導致一名經理報了警,他們隨后被捕。公司為此道了歉,並在不久后製定了正式的「無需購買」政策。此外,這里還提供免費飲用水,即使非顧客也可以享用。公司深諳其中的奧妙。星巴克營銷人員拉塞爾表示,「從初中升入高中的青少年有大量空閒時間」,他們經常需要一個「可以隨意進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

星巴克在吸引孩子們前來消遣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學校也紛紛效仿。食堂嚴格意義上來説屬於非營利機構,但由於政府撥款有限,因此需要銷售足夠的食物來支付成本和升級費用。學校營養協會會長香農·格里夫(Shannon Gleave)在7月于波士頓舉行的全國會議上説,這使得星巴克以及其他快餐供應商成為「巨大的競爭對手」。爲了讓孩子們留在食堂併購買學校午餐,食堂不僅模仿星巴克的餐飲種類(當然,前提是符合聯邦營養標準),還將空間改造成迷你星巴克門店的風格。

「這是星巴克還是校餐?」這是沃斯堡附近一所高中關於成功餐飲概念的會議上提出的問題。面對200多名學校餐飲專業人士,兒童營養總監亞倫·懷利(Aaron Wylie)和助理總監梅根·馬丁森(Meghan Martinson)解釋瞭如何通過簡單模仿星巴克的外觀來提升食品銷售。照片顯示了一個咖啡館風格的區域,深色木鑲板裝飾,櫃檯后面是大矩形菜單,冷藏櫃里陳列着飲料和即食餐點——基本上就是沒有標誌的星巴克。這些咖啡館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客户服務」,如定製選項和充電站。雖然他們提供含咖啡因的飲料,但實際上這類飲品的銷量實際上不到1%。

懷利説,他們的想法是「讓人感覺像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星巴克」。他以前學區的一名學生甚至開發了他們訂餐應用程序的早期版本。「是的,我們賣咖啡,但那不是我們真正出售的東西,」馬丁森説,「我們賣的是這種外觀體驗。」

2015年,尼科爾成為星巴克首席執行官,此前他曾幫助塔可鍾擺脱產品質量問題。他重振品牌的標誌性舉措之一是推出了用大號多力多滋玉米餅皮製作的塔可餅。隨后,他發起了一場推特競賽,獲勝者可以為自己所在城鎮贏得提前試吃Doritos Locos Tacos的機會。最后的贏家是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名高中生,他的同學們非常感激他,甚至提名他為舞會國王。

塔可鍾目前仍然是百勝餐飲集團(Yum!Brands Inc.)表現最好的業務之一。尼科爾在奇波雷也取得了類似的成就,他於2018年加入奇波雷,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后,他修復了奇波雷的聲譽。他還加快了服務速度,增加了產品,並經常詢問高管他們的孩子在談論什麼。他今年在一檔播客節目中説,「我一直在主要的社交媒體渠道上保持活躍,也就是TikTok、Snapchat和Instagram。」

正是因為這樣的履歷,讓星巴克以一份超過1億美元的薪酬套餐聘請了尼科爾。除了與工會進行合同談判外,他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恢復人們對這個品牌的熱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星巴克已經偏離了其核心。「它可能會讓人感覺過於商業化,菜單讓人不知所措,產品不一致,等待時間太長,或者取餐過程太忙亂。」他在9月份概述其計劃的信函中説。

爲了扭轉星巴克的業績,他可能不得不採取一個不可思議的做法:放慢新產品的推出速度。在奇波雷,尼科爾以系統化、專注化的風格而聞名,每年只開發一兩個限時供應的產品。他進行試驗,收集客户、員工和供應鏈專家的反饋,將項目從實驗室測試逐步推進到一兩家餐廳,再到大約100家,最后擴展到奇波雷的所有門店。他這種嚴謹的做法收穫了牛胸肉和chicken al pasto這樣的熱門產品。

William Blair & Co.的分析師莎朗·扎克菲亞(Sharon Zackfia)表示,如果尼科爾想精簡星巴克的菜單,像生咖這樣廣受歡迎的產品不太可能會被取消。但她表示,公司需要避免推出讓人感覺像「本月流行色」的飲品。星巴克的佩利卡諾説,對於她的新老闆來説,氛圍和人們喝什麼同樣重要——他説他將專注於增加舒適的座位,讓門店成為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温馨場所。「當我聽到布萊恩説’迴歸星巴克’時,在我看來,這與杯中飲品同樣重要,」她強調,星巴克是一個「適合各代人」的地方。但他必須平衡好Z世代對新奇事物的需求。諮詢公司Culinary Edge的貝蒂·考夫曼(Betty Kaufman)説,Z世代「希望非常頻繁地看到新消息」。

咖啡因飲料的大量供應引發了健康專家的擔憂。成年人攝入咖啡因后,疲勞感會消失,讓即將到來的一天顯得不那麼令人生畏。但攝入過多的咖啡因會適得其反——引發緊張、焦慮甚至噁心,而且具有成癮性。孩子的身體反應並無太大差別,而且所需的咖啡因劑量更少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2019年,《美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發表了一篇涵蓋90項研究的綜述,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兒童和青少年適量攝入咖啡因相對安全」,但即使是100毫克或一杯咖啡,就可能引發這些負面影響。作者還指出,兒童攝入咖啡因可能與憤怒、暴力行為、吸毒和酗酒、抑郁和睡眠紊亂等問題相關,進而導致學業成績下降。當然,添加糖分會使人喝得更多,無論是冰咖啡、草莓巴西莓檸檬生咖,還是Panera Bread的據稱有致命危險的無限續杯「充能檸檬水」(Charged Lemonade)。(Panera表示其產品是安全的,但已於今年5月停產該飲品。)

孩子和家長並不總是知道生咖系列產品中含有咖啡因,其中包括廣受歡迎的草莓巴西莓生咖。對於想要了解的人來説,很容易在星巴克的應用程序上查詢咖啡因和糖的含量。但對於帶着孩子的忙碌家長或者不一定會尋找這些信息的孩子來説,這些數字並沒有列在店內菜單上。雖然該公司表示咖啡和濃縮咖啡類飲品是主要的應收來源,但佩利卡諾表示,公司對生咖系列在下午的顧客(包括Z世代人羣)中的表現「非常滿意」。她指出,這類飲品的咖啡因含量「通常極低,與普通的美國軟飲料和碳酸飲料相當」,並補充説,65%的星巴克產品都是無糖的,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選擇。她説,這種「放縱的」下午飲品與其他產品「形成了均衡互補的組合」。

今年早些時候,星巴克進一步迎合青少年最新的咖啡因熱潮,推出了一系列低熱量「手工」能量飲料,將水果口味與冰茶融合。這些飲料只提供24盎司杯裝,咖啡因含量高達205毫克,大約相當於兩杯咖啡或六罐可樂的含量。

兒童攝入過量咖啡因的問題引起了健康專家的關注,杜克全球健康研究所(Duke Global Health Institute)的一個團隊正在制定飲料建議,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發佈。但專家們發現,對幼兒咖啡因攝入量的研究還很匱乏。「有些人對咖啡因的敏感性比其他人更高。」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國家項目健康飲食研究(Healthy Eating Research)的政策和研究副主任梅根·洛特(Megan Lott)説,「對於一個體型較小的13或14歲孩子來説,100毫克(或大約一杯普通咖啡)已經太多了。」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學會不鼓勵兒童和青少年攝入任何咖啡因。

目前,星巴克又找到了另一種吸引放學后客流的方式:10月初,紐約州威斯特徹斯特縣的一家門店展示了與備受期待的電影《魔法壞女巫》(Wicked)合作的聯名禮品卡。就在幾天前,相關主題飲品的照片在互聯網上流出。星巴克拒絕對與《魔法壞女巫》聯名的傳聞發表評論,但據Instagram用户透露,新飲品包括「格林達的粉色魔藥」(Glinda’s Pink Potion)和「艾爾法芭的綠色藥劑」(Elphaba’s Green Elixir)。前者是一款用椰奶製成的粉色芒果火龍果生咖熱飲,另一款是透明杯子里滴入綠色薄荷糖漿的冷萃咖啡。兩款飲品上面都撒了五顏六色的糖屑,毫無疑問會在社交媒體上大放異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