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4 05:07
蘇州工業園區舊貌
開發建設初期
《窗口》雕塑
《昇華》雕塑
《入戲》雕塑
(蘇州工業園區宣傳部供圖)
初冬時節的金雞湖右岸,開闊的親水平臺上,略帶涼意的微風從湖面温柔吹來。人們三五成羣,或悠閒漫步,或駐足遠眺,盡情感受着這座城市的自在與美好。高聳的《飛翔》雕塑前,時尚的年輕人擺出各種造型,尋找最佳角度合影,而更多人則被雕塑前方的文字深深吸引——
作為慶祝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的紀念雕塑,《飛翔》象徵着中國與新加坡的深厚友誼,並與屹立在金雞湖左岸的《圓融》雕塑隔湖相望,見證園區跨越發展,共祝園區錦繡前程。
從《窗口》看對外開放,從《圓融》看合作共贏,從《飛翔》看未來願景……行走園區,一座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雕塑,彷彿時代的座標,記錄着這座城市30年間的一個個高光時刻;又似歲月的註腳,講述着高光背后的一個個動人故事。
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深度學習借鑑新加坡經驗,不斷地消化、吸收、再創造,形成了聞名遐邇的「園區經驗」,誕生了國家級經開區「八連冠」。30年后的今天,而立之年的園區變得更加成熟、自信、充滿力量,在新的生命活躍期大步邁向「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窗口
從蘇州古城區驅車向東行駛,沿着蘇州大道進入蘇州工業園區,迎面而來的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了園區最鮮明的底色——開放。
《窗口》雕塑以被風掀開的窗簾為造型,寓意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也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窗口。透過這扇窗,世界看見園區,園區擁抱世界。
「飛利浦蘇州已經在園區投資設立了綜合性影像生產研發基地、研發中心和全球業務服務中心,未來還要加大投入,落地更多項目。」今年9月,荷蘭皇家飛利浦執行副總裁、全球執委會委員貝特·範·穆爾斯一行來到園區。在他看來,園區對於飛利浦而言,不僅是製造的基地,更是創新的中心,是飛利浦全球佈局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0年來,園區累計引進外資項目超5100個,併成為江蘇首個且唯一一個外資總部經濟集聚區。其中,10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了174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超400億美元。
僅一條蘇虹路,短短14公里,就有博世、艾默生、三星電子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比鄰而居。庫力索法半導體(蘇州)有限公司市場經理許園園從小生活在這附近,她還記得,2002年前后,蘇虹路周邊逐漸完成拆遷徵地,外資企業一家接一家入駐。每天一早,蘇虹路上的人潮中,既有步履匆匆趕去上班的外企職工,又有拿着農具去路邊水田忙活的水鄉原住民。全球化浪潮在這一刻變得具體而生動。
2023年10月,園區作為中國唯一獲獎單位,獲得當年度聯合國投資界最高大獎「全球傑出投資促進機構獎」。這是對園區促進跨國企業投資、打造全球優質企業集聚地成效的肯定,也是對園區在變化的國際環境下堅持開放創新、合作共贏、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認可。
園區的開放是雙向的,不僅有高質量引進來,還有高水平走出去。2020年9月,蘇州自貿片區成立一周年之際,一條從蘇州自貿片區數據中心至新加坡數據中心點對點的國際數據專線——「服貿通」中新數據專線開通。「這一全國首創大幅提高企業國際網絡訪問速度,降低了使用成本,從根本上解決了企業‘用網’問題。」羅傑斯科技亞太區域總監顧智倩説。得益於「服貿通」在內的一系列開放舉措,羅傑斯科技從只有單一產線的製造基地,成長為擁有全品類事業部的全球標杆工廠和綜合性亞太區總部。
通過探索構築全球化的協同研發創新體系,園區加速整合海內外研發創新資源,推動研發互補和需求對接,提升研發成果配置效率,保證研發與生產的連續性,搶佔國際市場最前沿。
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統計數據顯示,30年來,園區已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5萬億美元、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萬億元、實現税收超萬億元,2016年起連續8年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覈中位列第一。
圓融
在金雞湖畔的湖濱公園,一座由新加坡雕塑家孫宇立創作的雕塑——《圓融》,是蘇州工業園區重要的城市符號。《圓融》由兩個動態扭轉的圓相疊而成,外圓內方,彷彿兩種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於一體,向世人昭示着園區海納百川、兼容幷蓄、和諧為本的情懷,更藴含着中新雙方密切合作、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
新加坡,國土面積僅733.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卻成為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她的騰飛之路,被認為是「新加坡奇蹟」。
學習新加坡,應該怎麼學?從哪里入手?如何才能學好?30年前的春天,園區首批9名專業管理人員帶着一肚子困惑,啟程赴新。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總建築師馮正功是其中一員。談起這段經歷,他記憶猶新,感觸良多。
「課程涉及土地規劃、環境管理等方面,教材是全英文的。我們不僅要儘快學,還要儘快學以致用,既要吃透新方這一套‘軟件’的內涵,又要結合國內的環境和園區的特點有選擇性地借鑑,並最終形成文件。」馮正功説,「當時,大家的壓力都非常大,幾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30年來,園區以「獅城」為「師城」,派出一批又一批學員,系統「拷貝」新加坡的一整套經驗,從最早的聯合規劃、協同招商、共同開發,到近年來向服務貿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深層次領域拓展,政府間合作持續走深走實,企業間合作更加密切。
One-Stop Service(一站式服務),就是園區從新加坡借鑑來的一條公共管理經驗。2002年,園區在國內率先成立一站式服務中心,開創國內「授權審批」先河。如今這里已成為園區最繁忙最具人氣的機構之一,每天要接待數百人,完成數千項業務。以一站式服務中心為原點,一張「15分鍾政務服務圈」的巨型網絡覆蓋園區全域。
園區不僅向新加坡人學習如何建立一個產業園,還向新加坡人學習如何走出去建立一個產業園,目的是共享經驗,將改革開放的紅利複製到更多地方。
位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的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由園區與嘉興市嘉善縣合作建設。作為該產業園的開發主體,中新集團發揮其在園區開發運營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將原先以木業、五金類企業為主「低小散」地塊,前瞻規劃爲智能傳感產業平臺。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總裁劉建中説,從「木片」到「芯片」,是「園區經驗」的又一次落地。
在多個異地合作共建項目中,園區直接派出人才團隊紮根駐點、輸出經驗。在蘇州市內,園區與相城區、吳中區、姑蘇區合建項目;在江蘇省內,與宿遷合作建設蘇州宿遷工業園區,與南通合建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在省外,推動設立了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疆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寧夏銀川蘇銀產業園等多個「飛地園區」……距離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25公里的中白工業園,是中國目前對外合作層次最高、佔地面積最大的園區,其管理運營模式同樣借鑑了幾千公里之外的蘇州工業園區。
昇華
從空中俯瞰,獨墅湖畔,巨大的白色雙弧形鋼結構雕塑《昇華》,如日月之升,橫跨星湖街上,象徵着蘇州工業園區發力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的決心和信心。
絡繹不絕的車輛向南穿過《昇華》,就來到了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這里集聚了37家大院大所、33所中外名校、超9000家創新型企業,是園區轉型升級的主陣地,也是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區域,創新濃度全國鮮見。
時針撥回到20多年前,外向型經濟在蘇州如火如荼,最大限度利用外資的模式幫助園區在短時間內迅速對接到全球創新資源。但進入21世紀后,隨着中國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外企轉而選擇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園區人開始預感到,轉型已迫在眉睫。如何轉?只有創新「華山一條路」。
2002年,園區在獨墅湖畔劃出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設「研究生城」,后改為「獨墅湖高等教育區」,最終定為「獨墅湖科教創新區」。三易其名,顯示出園區對集聚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的迫切渴望和執着追求。
從技術引進一步步轉為自主創新,從「世界工廠」奮力躍向創新高地,這正是園區的「昇華」。經過20多年的沉澱和磨礪,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已經架構起一個多層次的「創新矩陣」:以蘇州實驗室為龍頭的實驗室體系,以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為代表的「一區兩中心」國家級平臺,以及中科大蘇州高等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冷泉港亞洲會議中心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項目……
走在仁愛路上,迎面而來的是一張張青春洋溢、目光篤定的臉龐,道路兩側是一排排享譽國內外的名校院所,澎湃的發展活力讓人動容。
豐富的科創資源,為園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以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為例,依託該中心,園區已佈局生物醫藥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檢驗檢測、審批審評、生產製造、銷售流通等全產業鏈平臺體系,通過實施「揭榜掛帥」項目,面向全國發布核酸藥物、細胞療法等攻關榜單,現已立項81個項目。
藉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外溢」,園區還積極推動院校合作、校企交流,促進深度對接,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並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今年9月,由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同建設的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啟動,其中,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江蘇中心就落户在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該中心發力高校端,探索以體系化、批量化的方式統籌推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勰説,只有真正打通高校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轉移轉化中的堵點、卡點,才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技術攀「高」,產業向「新」。園區已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新能源及綠色產業四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2+4+1」產業體系。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達7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
入戲
在金雞湖星光大道,兩隻手託舉着一個巨大的「相框」。相框中,遠處的天空、天空之下鱗次櫛比的高樓天際線和波光粼粼的湖水,共同組成了畫面的背景,而近處來來往往的行人則「入戲」其中,成為畫面的主角。這一幕,彷彿電影里的鏡頭,一瞬即是永恆。
這種充滿趣味的互動,讓雕塑《入戲》成為網紅打卡點。有人説,相框底部的雙手不但是「執框之手」,也是「呵護之手」,託舉的不僅是美景,還有園區人穩穩的幸福。
早在開發建設之初,蘇州工業園區就明確提出,要摒棄傳統的開發區模式,不僅僅要打造「工業園」,更要打造一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區,讓新老園區人共享發展紅利、共享美好生活。
鄰里中心是園區從新加坡借鑑而來的一種社區商業形態,如今已成為園區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油鹽醬醋茶」還是「衣食住行閒」,都能在鄰里中心一站式解決。
在園區第一家鄰里中心新城鄰里中心,藏在菜場里的藝術展「一半詩意,一半生活」已悄然結束,但展品並未完全撤去——菜場內隨處可見蔬菜水果主題的藝術畫作。
「環境這麼好,價格估計要貴一點吧。」幾名外地遊客一面讚歎地拍照,一面小聲交流。「價格都標着呢,你看電子屏!」耳尖的商户插話。順着她手指的方向,屏幕上,菜品價格、交易數量、質量溯源等信息實時滾動,讓人放心。除了菜攤,菜場內還設置了縫紉、乾洗、維修、家政等「小修小補」功能區。早餐店也是「中西合璧」,有包子油條,也有三明治咖啡。
小小的菜場里,天南海北的商販、慕名而來的年輕UP主、中文不太利索的老外、只會説方言的蘇州「好婆」,各有各的詩意和生活。這就是園區作為「蘇州城市新中心」的松弛感和國際範。
藝術走進了生活,生活成爲了藝術。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誠品生活蘇州等文化載體,精彩的演出和展覽連軸上演,把優質的文化服務送到園區人的家門口。蘇州交響樂團、蘇州芭蕾舞團跨國巡演,用極具江南特色的原創藝術作品,向世界講述園區的傳奇;iSING!Suzhou、中法文化藝術周、金雞湖雙年展等國際性文化品牌活動有聲又有色,讓世界的眼光鎖定園區。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相輝映,別樣的文化體驗讓園區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在園區展示中心,面對一撥又一撥海內外參觀團隊,講解員陳香和同事們將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來。從篳路藍縷的奠定基礎階段,到意氣風發的跨越轉型階段,從革故鼎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到活力奔湧的新發展階段……在這里,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具象為一條清晰的實踐路徑,讓天南海北的參觀者真切觸摸到「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發展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