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23 15:57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11月23日電(記者高少華)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下,智能算力短缺現象日益凸顯,國產GPU迎來廣闊發展機遇。近期,國產GPU廠商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和摩爾線程先后啟動IPO事宜,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專家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數據中心對高性能AI芯片的需求,在當前國內超算中心建設熱潮和信創東風下,國產GPU正加速落地應用,逐步構築AI時代算力底座,「中國版英偉達」概念也由此受到資本熱捧。
搶佔資本市場風口 國產GPU廠商衝刺上市
近日,證監會官網顯示,國產GPU公司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摩爾線程」)在北京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A股上市輔導,公司註冊資本為3.3億元。
摩爾線程自2020年10月成立以來,迄今已經推出四代GPU芯片,在國內AI芯片領域處於第一梯隊。2022年12月,摩爾線程完成15億元B輪融資時,估值達到240億元。根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摩爾線程以25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估值入選。
今年7月,摩爾線程宣佈其AI旗艦產品誇娥智算集羣解決方案實現重大升級,從千卡級別大幅擴展至萬卡規模。摩爾線程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建中表示:「當前,我們正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技術交織催動智能涌現,GPU成為加速新技術浪潮來臨的創新引擎。誇娥萬卡智算集羣作為摩爾線程全棧AI戰略的一塊重要拼圖,可為各行各業數智化轉型提供澎湃算力。」
國內另兩家GPU廠商燧原科技和壁仞科技也已在今年下半年啟動IPO計劃。8月26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上海燧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燧原科技」)上市輔導備案獲受理,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計劃在A股進行IPO。
燧原科技成立於2018年3月,專注人工智能領域雲端和邊緣算力產品研發,目前已完成首款人工智能高性能通用芯片「邃思」的研發和量產,並面向數據中心推出數款人工智能算力加速產品。燧原科技之前已完成10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近70億元,騰訊為主要投資方,並以約20.49%的持股比例成為最大股東。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燧原科技以估值160億元上榜。
燧原科技迄今已在四川成都、湖北宜昌和甘肅慶陽展開智算中心建設及合作。其中,宜昌點軍智算中心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300P國產算力建設和交付,並實現上線全消納。燧原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趙立東表示,算力作為新質生產力對於推動大模型的快速演進和人工智能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燧原科技已完成產品的多次迭代,商業落地規模化穩步前進。
9月12日,AI芯片獨角獸上海壁仞科技在上海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券商為國泰君安。《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壁仞科技的估值為155億元。
壁仞科技此前於2022年3月點亮了首款通用GPU,創國產芯片算力紀錄;2022年8月,發佈了首款通用GPU芯片。近期在2024全球AI芯片峰會上,壁仞科技公佈了其自主原創的異構GPU協同訓練方案,實現了中國在異構多GPU芯片算力訓練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壁仞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張文不久前表示,壁仞科技第一個五年,實現了既定目標,壁仞科技的產品已經為眾多行業提供了強大算力。目前壁仞科技正在積極推進國產化,同時也在深度打造生態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算力需求指數級增長 數據中心建設迎來熱潮
燧原科技、壁仞科技和摩爾線程此次爭相開啟上市進程,正逢當前國內算力需求激增,各地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根據工信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計劃》,2025年我國算力規模將超過300 EFLOPS,智能算力佔比達到35%。2023年以來,國內多地爭相推進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
中國電信研究院發佈的《智算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經建設和正在建設的智算中心超過250個,已有超20個城市建設了智算中心。截至5月底,全國規劃具有超萬張GPU集羣的智算中心已有十多個。其中,三大通信運營商加大國產GPU的應用,預計2024年將建成6個萬卡集羣智算中心,已投產使用近3萬張國產GPU。
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龔明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產AI芯片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一方面,大型互聯網公司如百度、阿里、騰訊等因自身在AI特定應用場景或低成本方面的考量,積極發展自研ASIC AI加速芯片。另一方面,其他本地企業如華為、摩爾線程、壁仞科技等,重點關注互聯網和企業級特定應用領域大語言模型訓練或各種邊緣端AI實時推理及聊天機器人等應用機會。
在業界看來,GPU是國產化替代的核心器件,隨着信創產品滲透至更多核心業務領域,其市場規模前景十分樂觀。特別是在英偉達芯片限購背景下,國產GPU的發展和崛起迫在眉睫。據業內人士介紹,2023年以前,國內市場上主要有3家GPU企業,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而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市場上已經有8家GPU企業。國產GPU隨着性能和易用性的提升,正逐漸獲得國內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應用企業的青睞。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近日在上海表示,「國內算力芯片單片性能與國外可比,但集羣性能還有差距。」
隨着計算量不斷攀升,當前,國際科技巨頭都在通過積極部署千卡乃至超萬卡規模的計算集羣,以確保大模型產品的競爭力。隨着模型參數量從千億邁向萬億,大模型對底層算力的訴求進一步升級,萬卡甚至超萬卡集羣成為這一輪大模型競賽的入場券。
在萬卡集羣方面,摩爾線程今年推出的誇娥萬卡智算集羣,正是專為萬億參數級別的複雜大模型訓練而設計。摩爾線程方面表示,希望能夠建設一個規模超萬卡、場景夠通用、生態兼容好的加速計算平臺,並優先解決大模型訓練的難題。今年8月,燧原科技也在甘肅慶陽舉辦國產萬卡集羣點亮儀式。燧原科技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張亞林表示,本次點亮儀式標誌着國產算力集羣搭建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將全面助推「東數西算」工程高質量實施。
國產GPU概念遭遇市場熱炒
目前全球GPU芯片賽道主要被英偉達、AMD、英特爾三家壟斷,英偉達現在也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凸顯出資本市場對GPU前景的青睞。
在國內資本市場,GPU概念也受到資金熱捧。寒武紀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個季度營收1.85 億元,同比增長 27.09%;虧損 7.24 億元。自2020年上市以來,公司累計虧損超過50億元。即使如此,寒武紀市值近期已高達2000億元左右,有投資者感嘆「寒武紀漲得讓人看不懂」。
面對GPU的誘人前景,一些上市公司近期宣佈通過併購來涉足這一熱門賽道。今年10月,華東重機宣佈併購GPU芯片公司廈門鋭信圖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鋭信圖芯),併購總體估值約2億元,溢價近70倍。憑藉這一併購,華東重機股價在短期內也出現了大幅上漲。
雖然目前國產GPU受到資本熱捧,不過和英偉達、AMD等國際廠商相比,短板和差距仍很明顯:在技術方面,國內廠商仍落后於英偉達最新技術兩代以上;在生態方面,國產GPU剛處於起步階段,缺乏成熟的軟件工具和開發者支持等。
中國信通院雲大所所長何寶宏在近日於上海舉行的2024年國際算力標準與應用研討會上表示,當前我國智算產業面臨的挑戰在於,算力孤島問題顯著,高端AI加速卡資源不足;GPU平均利用率常在30%以下;算力供需「斷層」,算力空閒與算力短缺並存。國際化芯片在算力、顯存、總線帶寬等各方面均處於相對領先水平,國產芯片雖然百花齊放,但生態仍不繁榮,適配需要資源支撐。
編輯:王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