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輕人在焦慮,血糖儀來了大生意

2024-11-18 17:22

首先,這不是爲了治病,安宇想強調這一點。

她的控糖實驗始於一場小型健康沙龍。分享人説,「別把健康當作理所應當」,然后詳細解釋了血糖失調對身體的影響,比如疲憊、嗜糖,體重增加和激素紊亂。安宇對「效率」「優化」有着偏執追求,如果被飯后血糖上升帶來的昏沉感影響到工作狀態,或壓力太大產生暴飲暴食衝動,「真的會忍不了」。

於是,購入一款血糖儀,監測攝入食物對自己血糖的影響,成為保持精神狀態的最簡單方法。被APP上的數字「支配」了幾周后,安宇成功戒掉咖啡和冰淇淋,愛上喝白開水,感覺自己「在白天更容易集中精神了」。

小紅書上,分享動態血糖儀控糖、減肥經歷的貼文是真實的「流量密碼」。動輒數百條的評論中,網友們熱情地分享着胡蘿卜和燕麥奶哪個纔是「血糖刺客」、怎樣吃水果攝入的糖分更少,以及吃下某種食物后,血糖又升了幾個單位。

社交媒體上的動態血糖儀分享 社交媒體上的動態血糖儀分享

就像爲了抗衰每天吞下一把藥丸的中年人,或爲了保持身材打「司美」的減重者那樣,血糖儀正在成為熱衷健康管理的年輕人追逐的新單品,帶動動態血糖儀受眾從傳統的醫療領域,轉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這種血糖儀全稱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又稱「動態血糖儀」),最初是面向有長期血糖監測需求的糖尿病患者設計的。

但如今,在糖尿病病人仍然是主力購買者的動態血糖儀市場,作為普通消費者的「安宇們」展現出的熱情,連設備廠商們都無法忽略:就在不久前,全球前兩大血糖儀品牌雅培和德康,接連單獨推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非處方血糖監測產品,旨在幫助其瞭解自身血糖、睡眠、情緒等狀態,通過調整自身代謝獲得*健康狀態。

在國內,血糖儀也逐漸躋身各大消費節的頭榜。剛剛過去的「史上最長雙11」中,家庭診療儀器品類的漲勢依舊喜人,血糖儀更是各大平臺「購物補貼」名單里的熱門產品。京東數據顯示,健康採銷直播間訂單量環比提升5倍,動態血糖儀品類「成交額同比實現翻倍增長」。

年輕人的「健康焦慮」,正在催化血糖儀這門新生意。

01 血糖儀用户,變年輕了

一個小小的裝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年輕人關注到的?

相較於傳統的指血檢測,動態血糖儀的硬件部分由傳感器、發射器和接收器3部分組成。主要通過埋植於皮下的傳感器實時監測人體內的葡萄糖濃度,並將其轉變為電信號傳輸至配套的接收器或APP內,擁有24小時動態監測、具備存儲功能、低感染風險、無感佩戴等優勢。

如果説,傳統指血檢測只是給某個特定時刻的血糖值「拍照」,那動態血糖儀就是在不間斷地「錄像」。只需把一個硬幣大小的圓形裝置淺淺地「釘」入胳膊或腹部的脂肪層,就能連續2周持續監測血糖。用法簡單,更重要的是不怎麼疼。

某種程度上説,血糖儀產品更易用是一種結果,而原因,是糖尿病的流行和年輕化趨勢。

謝雲如今任職於天津醫科大學朱憲彝紀念醫院,已經做了幾十年內分泌科醫生。過去的多數時間里,她面對的都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但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出現在她的診室里,訴説着自己體檢報告里不正常的血糖指標。「我管過的最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有9歲。」

中國一直是糖尿病大國。截止2021年,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糖前」羣體,指糖尿病發病前的過渡階段)羣體數量分別達到1.5億人和3.5億人。而近年的新趨勢是,年輕人患病率持續上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佔比持續提高。

在糖尿病患者的分型中,1型致病原因以遺傳為主,而2型糖尿病和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生趙維鋼解釋:「我們一般説越精英的人越容易得糖尿病,就是這個原因。壓力大,生活習慣不好,吃得多,又運動少。這些年,臨牀治療糖尿病的藥和監測手段愈發成熟,醫生水平也不斷提高,但病人卻越來越多,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許多前來就診,或想嘗試動態血糖儀的年輕人未必真的都是糖尿病患者,甚至未必屬於「糖前」羣體。謝雲提到,正常人受運動、飲食或情緒等因素影響,也會存在短期的血糖波動,雖然「原則上可以使用動態血糖儀,但從臨牀治療指南的角度並不推薦」——一是性價比不高,二是不同動態血糖儀使用的傳感器技術不同,監測結果上會存在誤差,可能造成使用者的無端焦慮。

但面對「真的得病可能就伴隨一生」的恐懼,還是會讓年輕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搞清楚,波動的血糖數值到底會不會讓自己的健康惡化。

陳晨今年35歲,「糖齡」23年。在動態血糖儀產品尚未正式大規模進入內地市場時,就已經開始從香港代購使用。他見到過不少處在「糖前」階段的年輕人,困惑於自己為什麼突然出現這種情況。同時,「你根本想象不到他們刷手機的速度有多快,微博、抖音、小紅書,信息很雜,他們也未必真能辨別,但這個時候,他們只想知道怎麼快速控制好血糖」。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近年來那些使用GLP-1類產品減肥的人,正在成為動態血糖儀的忠實擁躉。在醫療從業者的傳統認知中,GLP-1的血糖穩定性不錯,按道理會「擠兑動態血糖儀需求」。有海外廠商還專門對此開展過試驗,結果卻顯示,服用GLP-1的人羣使用動態血糖儀的「依從性更高」。伴隨着GLP-1藥物需求釋放,動態血糖儀的使用意願甚至可能被進一步激發。

「從樂於接受新事物的角度,這兩類產品的受眾可能有重合。」安宇猜測:「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總是好的。」

02 降價,血糖儀長成消費大單品

11月11日剛剛結束,頭部國產廠商三諾生物就發佈「戰報」稱,今年「雙11」期間,動態血糖儀全網銷售超過40萬盒,增速達到400%;硅基仿生則表示,自家動態血糖儀銷售額突破億級,自營電商渠道的成交量實現176%的增長。

熱鬧背后,如果回看動態血糖儀市場在國內的發展歷程,2017年左右,雅培、美敦力等海外品牌進入中國,或許可以算作一個起點。但真正繁榮起來,其實還是這兩年的事。

楊天是一位動態血糖儀上游芯片供應商,他提供給36氪的數據顯示,直到2020年時,國內動態血糖儀市場規模還只有1.5億元左右,但2023年時,這一數字直接飆升到了40億元。

產品性能越來越穩定是市場滲透率提高的大前提。在動態血糖儀產品的評價體系中,代表監測精準度的MARD值是最常用的參考指標。

它指的是每個測量值和匹配參考值之間的平均誤差範圍。MARD值越小,説明準確性越高。如今,行業幾乎默認,雖然MARD值小於15%就可以申報上市,但一般低於10%纔會被主流市場認可。目前,主流國內外品牌在售的動態血糖儀產品的MARD值基本趨同,多維持在7.5%-9.5%之間。

同時,作為一類需要持續復購的產品,產品佩戴的舒適性、數據讀取是否直觀等,也是影響着患者的購買意願。楊天提到,早年間,有些產品的助針器彈力過大,能把人打出血;或是產品配套的軟件接收器操作不便,都可能導致用户放棄使用。而這些「有關產品體驗的問題,只能靠不斷的市場反饋來慢慢打磨」。

此外,3年間近25倍市場增長背后,另一個無法忽略的變量或許在於,多款國產產品在此期間獲批,並直接帶動了動態血糖儀進入「價格戰」時代。

數據來源:華創證券研報 數據來源:華創證券研報

陳晨仍然記得,自己在2000年左右確診糖尿病時,醫生問父親的*個問題就是「家里條件怎麼樣」。那時,指血檢測還是主流,「血糖試紙5塊錢一張,一天推薦測8次」,一年光檢測試紙最多就要花1萬5。隨后,動態血糖儀問世的最初幾年,傳感器價格普遍也有大幾百元。

但這兩年,國產玩家集中入場,直接將動態血糖儀產品價格降幅抬到了50%以上。尤其是2023年的「雙11」之后,單個傳感器價格被拉低至100-200元的區間內。國產品牌滲透率也隨之提高,市場佔比已達20%左右。

每月省幾杯咖啡錢就能持續監測自己的血糖健康,這筆賬對年輕的消費者們來説頗為划算。

「從我們的體感中,某國產上市公司是打‘價格戰’打得最狠的。」在某種程度上,楊天們不排斥見到這類現象。因為這樣,下游廠商「纔有降本增效的動力」,而原本在整個動態血糖儀制造成本中佔比不低的芯片,自然是最合適的「優化」對象之一。

2020年左右,卡準了國產動態血糖儀集中獲批的前夕,楊天的公司成為較早轉型醫療芯片研發的廠商之一。在他看來,動態血糖儀是當前醫療行業內少有的兼具To B和To C屬性,又有增量市場的賽道。今年,公司的產品開始放量銷售后,動態血糖儀板塊的營收預期達到千萬元以上。

不過,價格戰畢竟不會一直打下去。在成本、品牌、渠道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國內市場上的動態血糖儀定價已趨於穩定。36氪注意到,今年「雙11」期間,三諾生物、魚躍醫療、微泰醫療、硅基仿生等品牌的動態血糖儀在電商渠道的售價大多維持在150元上下;雅培等海外品牌動態血糖儀產品價格則保持在250-300元的區間內,並未再出現去年那樣直接「砍一半」的情況。

企業間似乎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要市場,更要利潤。

當這樣的格局逐漸形成,隨之而來的又一個問題是:卷完價格后,動態血糖儀的下一步該往哪里走?

03 無創,大勢所趨?

在持續不斷的市場教育下,如今的消費者幾乎已經默認,血糖儀就是一種需要貼在胳膊上的圓形設備。雖然要兩周一換,用起來倒也不是很麻煩。

但從技術迭代的角度,讓創傷更小一點兒,始終都是國內外血糖儀廠商們追求的方向。

今年10月底,國家藥監局批准了樂普醫療旗下的一款無創血糖儀。顧名思義,比動態血糖儀再進一步,無創血糖儀連把刺扎進胳膊的過程都省掉了,一般直接通過夾手指的方式實現。

從原理上講,這類產品一般以光為載體,通過提取人體上與血糖濃度相關的信息變化,間接計算血糖濃度;或通過熱學的方法,測量人體內的熱量、葡萄糖相位等信息,進而推導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得益於測量便捷、藴含信息豐富,而且能夠實現真正無創等特點,近年來,這些方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點。

在國內,除樂普醫療外,此前還有博邦芳舟、精策醫療等企業的無創血糖儀獲批;在海外,熱衷於探索這類方法的則是以蘋果、谷歌、三星等為代表的科技公司,產品形態覆蓋眼鏡、手錶、戒指等各種生活常見品類。

但整體而言,無論傳統醫療企業還是科技新貴,無論採取的是光學、熱學研發思路,還是嘗試從淚液、汗液等體液中取樣測定血糖值,幾乎每一種技術路徑的無創血糖監測儀,都無法完全迴避結果滯后以及準確性不高這兩大問題。

一位接觸過某款已上市無創血糖儀的醫生提到,把血糖儀做到無創一直是行業的追求,但整體「沒有把針埋進組織液里獲取信息可靠」。「做研究時,MARD值一定會控制在15%以內,但試驗的條件往往控制得比較嚴格,放在市場上未必能得到這個結果。我很少推薦自己的患者用這類產品,因為不好買,也不太準。」

此前,精策醫療曾經披露過自家無創血糖儀的臨牀數據,MARD值達到10.69%;本次,樂普醫療在產品獲批公告中也提到,使用前需要先完成指尖採血校準,校準時間間隔不能超過30天,且僅作為「現有指尖血糖的一種補充,不能替代其他血糖監測方式」。

在海外,美國FDA今年甚至專門發出警告稱,沒有批准過任何具備自行測量血糖值的智能手錶等可穿戴產品,使用這些設備測出的血糖指標很可能是不準確的。

「目前,無創血糖儀的MARD值基本都到不了10%以下,這就只能當玩具來玩。在涉及準確性的底層技術突破之前,這類產品很難撼動以動態血糖儀為主導的市場格局。」一位關注血糖監測類產品,但「還不準備投無創血糖儀」的投資人認為。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