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18 10:24
(來源:投資界)
具身大模型賽道最大融資。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投資界獲悉,繼締造今年最大天使輪融資記錄后,銀河通用今天宣佈又完成5億元人民幣戰略輪融資,投資方依舊豪華:
上汽集團恆旭投資、香港投資公司HKIC、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深創投、金力永磁、建銀國際、智友科學家基金、容億投資、金景資本等,同時老股東IDG、經緯、藍馳、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等繼續大幅追加投資(排名不分先后)。
至此,銀河通用僅成立一年多時間已完成超12億元融資,締造具身大模型賽道最大融資額。
成立於2023年5月,銀河通用身后掌舵者是一位學術大牛——王鶴,他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還是斯坦福大學博士,現擔任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歷經一年,銀河通用推出第一代產品Galbot G1,身后集結了一份長長的投資人名單。
放眼望去,具身智能無疑是當下最激動人心的賽道之一。尤其在一筆筆火爆融資背后,我們看到各大城市掀起一場新興產業競賽。
始於清華,從斯坦福到北大
90后學霸創業
王鶴,無疑是銀河通用的靈魂人物。
出生於1992年,王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后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美國三院院士Leonidas J.Guibas教授。早在讀博期間,他便開始了關於具身智能的研究。
他的學術成就令人印象深刻:ICCV2023馬爾獎(計算機視覺最高獎)候選、ICRA2023 最佳操縱論文提名獎、2022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青年優秀論文獎、2021 世界可泛化機器人技能挑戰賽冠軍、RSS2024 SemRob Workshop 最佳論文、2019年歐洲圖形學會議最佳論文提名……回顧過去,創業的每一個腳步都有跡可循。
2021年9月,王鶴回國加入北京大學任教,在計算機學院前沿計算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獨立創立並領導了北京大學具身感知與交互實驗室(EPIC Lab),並於2022年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具身智能研究中心擔任主任。
直到2023年,王鶴判斷多模態感知大模型與具身操作相結合大有可為,決定抓住這一時機,投身創業。同年5月,他聯手師從北航機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的姚騰洲,后者曾就職於ABB集團上海機器人研發中心,在北京共同創立銀河通用,專注於具身多模態大模型通用機器人研發。
在王鶴的設想中,「具身機器人‘小腦’的身體控制、靈巧操作等物理交互技能,與‘大腦’的認知、理解、規劃等能力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未來通用機器人的藍圖。」基於這一理念,銀河通用首款具身大模型機器人Galbot G1在今年6月正式公開亮相。
據銀河通用透露,Galbot目前在國際範圍內首次實現了成功率在95%以上抓取隨機堆放、從未見過的透明、高光等物體,甚至已進一步掌握類似開櫃子、開抽屜、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團隊堅定地投入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發,在空間智能、動作智能和硬件智能方面全棧佈局, 多點聯合探索,為產業應用上限的可持續性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由此,銀河通用進入國際AI巨頭們的視野——波士頓動力創始人及現任CEO、谷歌高層、英偉達機器人核心團隊、韓國現代集團等相繼造訪,紛紛將銀河通用列為人形機器人的重要合作伙伴。
任何產品都不能脱離開場景落地,否則就是紙上談兵。在王鶴看來,人形機器人一定要有「勝任力」,能在場景里干活,就能走向落地。「落地就是找到足夠通用的場景,能夠承載足夠多的機器人,同時用現有的方法通過可控的資源去實現。」
針對商業領域無人值守應用場景,銀河通用在今年9月已與美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聯手打造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慧藥房解決方案,即 Galbot 可以完成取貨、送貨、補貨等工作,並自主規劃取送路徑,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
而在工廠、車廠的應用中,Galbot 可泛化執行天窗轉運、拆跺、料箱轉運等工作,既可隨機應變解決突發異常情況,亦能處理堆疊、任意位置擺放的料箱,且完全基於視覺引導,現場不需要任何二維碼定位,目前已與奔馳、極氪等頭部車企展開合作。據悉,銀河通用也在探索康養醫療、科研教育、家庭等場景應用。
正如王鶴此前所言,「除了服務千行百業外,我們的最終願景是將人形機器人應用於家庭環境中,服務千家萬戶。」
締造今年最大天使輪
一年融資12億
銀河通用身后,浮現出一份長長的投資人名單。
時間回到2023年5月,彼時銀河通用剛剛成立,便完成了種子輪融資,此后不斷有頭部頂級機構進入。據知情人透露,銀河通用接受投資的門檻較高、融資節奏又快,一大批機構都沒能擠進來。
今年6月,銀河通用宣佈最終完成共計7億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而如今,公司又已完成5億元人民幣戰略輪融資。細細盤點下來,身后幾乎集結了市場上各類型投資機構——
知名風險投資基金:經緯創投、藍馳創投、源碼資本、IDG資本、啟明創投、光源資本等;
戰略及產業投資方:美團戰投、北汽產投、上汽恆旭投資、訊飛基金、商湯國香基金、首鋼基金、招銀國際、建銀國際、容億投資、金景資本、金力永磁等;
科研機構基金:北京大學、北大燕緣基金、清華SeeFund基金、智源研究院基金、鵬城願景基金、智友科學家基金;
國資投資平臺: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香港投資公司(HKIC)、北京多個投資平臺(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機器人產業基金、順禧基金、京國瑞、海淀中關村基金)、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深創投等。
投資人名單(排名不分先后)
同時,銀河通用的股東陣容一舉聚齊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政府背景基金,尤為引人注目。
作為此次戰略輪投資方之一,深創投投資團隊認為,銀河通用作為一家專注於通用具身多模態大模型機器人研發的前沿技術型企業,其創始團隊在具身大模型研發、硬件產品量產和商業化落地等方面展現出優秀的綜合能力。同時,銀河通用的業務方向與深創投長期關注並投資的高端製造類企業,以及與深圳本地優勢產業具有天然的協同效應。
今年7月,港投公司與銀河通用正式簽約,后者成為香港引入的第一家俱身智能領域企業。此次簽約后,雙方將合作建構香港人工智能驅動機器人的科創生態。彼時出席簽約現場的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到:「香港有多方面的優勢,結合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商業化和智能製造能力,加上科研人才的匯聚,在發展具身智能方面有龐大的潛力。」
而談及這筆投資,港投公司CEO陳家齊女士表示,港投公司希望發揮「耐心資本」的特質,圍繞具身智能的範疇,加速前沿科技研發和合作、更多落地應用的探索和更全面的人才培訓,以及香港創科生態圈的構建。「透過今次的合作,港投公司進一步完善了在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多維度佈局,覆蓋面也從產業場景走進了日常生活。」
投資界從知情人士獲悉,銀河通用的下一輪融資也已在路上,且規模將超出此次戰略輪融資。同時有望在下一輪融資完成后,正式躋身獨角獸行列。
全球產業之戰
這一條科幻賽道崛起
具身智能,締造了今年全球創投圈一幕幕火爆景象。
細數起來除了國內的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之外,國際上這一賽道今年頻現數億元美元的大額融資 —— 前不久,Physical Intelligence剛剛宣佈完成了一輪高達4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了24億美元,由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領投,OpenAI及風險投資公司Thrive Capital和Lux Capital參與投資。
同樣於最近宣佈融資的還有Skild AI獲得3億美元A輪融資,公司估值達到15億美元,領投方包括Coatue、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SoftBank Group和Bezos Expeditions。包括OpenAI投資的1X、李飛飛的World Labs等在內的具身智能相關公司估值也都達到20億美金以上,據悉Figure在前輪26億美金之上即將完成新一輪50億美金估值的融資。
為何具身智能如此火爆?
顧名思義,具身智能是指一種智能系統或機器,能夠通過感知和交互與環境進行實時互動通常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人形機器人則被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根據花旗銀行最新發布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台。
馬斯克堪稱具身智能最激進的擁躉者,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在6月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承諾特斯拉將於2025年限量生產旗下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預計生產超過1000台或數千台。他放話,「擎天柱」有朝一日會助推特斯拉市值抬升至25萬億美元,並且到2040年機器人會超過100億台。
我們把目光拉回至國內。去年10月,工信部出臺《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突破一批「大腦、小腦、肢體」關鍵技術,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説到底,具身智能背后是一場新興產業之爭。
上海成為國內發力具身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去年印發的《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就提出,將重點攻關具身智能等先進技術。此外今年2月發佈的《徐匯區關於加快推進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試行)》,是上海首個區級層面的具身智能產業支持政策。
深圳也不甘落后。今年7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正式印發,提出加快推進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加速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創新和產業化進程,推動具身智能大模型與機器人本體深度結合。
緊接着在8月,北京海淀區發佈《關於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為引領,重點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機器人整機,部署六大行動。
但現實也擺在了面前——目前全球範圍內,具身人形機器人都還處於研發階段。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為,然后進行精確的全身運動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實現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除了成熟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之外,還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機器人具身大模型來驅動。而美國的同行們動輒獲得幾億美金起步的資金支持,國內更需要把大量資金聚攏。
放眼望去,AI大時代的歷史車輪滾滾而來,儘管在這背后的科技突破之路,總是充滿艱辛、一波三折,也沒人能預知轉折會在何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