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Zara不經穿,美邦夾克22年沒壞,縣城時尚重新上桌

2024-11-16 12:06

「時代的眼淚流回來了。」 

前段時間還在為把Zara新品搭出迪奧小香風沾沾自喜的打工人,如今已經開始炫耀「衣櫃里有多少件20年前的美特斯邦威」。

去二手店里花高價買古着沒啥吸引力,「把自己的衣服穿成古着」才更符合當代打工人辦公室穿衣精神:百搭、舒適、耐造,還不用為穿搭多花一分錢。

穿上舊衣服,打工人才理解了媽媽為什麼老説,「衣服還好好的,別丟,留着干活穿。」

圖源:小紅書@豆腐包子

圖源:小紅書@豆腐包子

不管你是辦公室海妖還是職場大女主,要乾的活兒也不會少,穿得舒服最關鍵。看透了時尚本質的打工人們紛紛感嘆,爲了穿一件結實、舒服的好衣服,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去翻一翻自己20年前的衣櫥了。

當年的「步行街之王」們,

怎麼淪落到淘寶平替都不如?

最近,一件「屬於我和外公的美特斯邦威夾克」把國產快時尚們從死去的記憶里拉了回來。

發帖的網友説,自己在2002年的時候花了300多元買了這件棉夾克,自己先穿了10年,后來外公覺得好看,又拿過來穿了6年。2018年外公去世,衣服還沒壞,他又繼續穿。最近降温,這件夾克重新被找出來,依舊是過冬必備,「二十多年了,把一件專櫃新品穿成了屬於自己的古着。」

圖源:小紅書@稀客私物

圖源:小紅書@稀客私物

一眾千禧年間爆火過的時尚品牌也被網友從塵封的記憶翻了出來:以純,朵以,拉夏貝爾,佐丹奴,真維斯……

比如以純,今天仍是公認的牛仔褲之神,「靠賣牛仔褲都能再屹立不倒30年」。牛仔褲萬能百搭,沒什麼設計含量,最重要的是做到任何體型都合身,而國產快時尚們顯然比國際大牌們更懂中國女性「需要什麼樣的褲子」。

以純的牛仔褲一是好穿,二是版型足夠包容,不管梨型、蘋果型,都能找到恰好包裹住自己腿型的那一條。在如今模特都是紙片身材的快時尚店里,買到一條「正面不顯三角區,側面不顯肚子,洗多少次都不壞」的以純牛仔褲,實屬上天的恩賜。

真維斯的休閒運動褲65一條,「腰穿破了也捨不得扔」。再一看,原來足足花了13年才穿破,也就突然明白了那種初戀分手般依依不捨的心情,「從此以后再也沒買過如此稱心如意的褲子」。

還有人發現,十年前的淑女坊,其實就是如今「名媛穿搭」的最早踐行者。蕾絲立領粉色洋裙配淺白短款小貂皮,這樣的設計放到今天依然是「都市千金」們最愛的經典公式。

十幾二十年前,美特斯邦威火起來的原因也和Zara有些類似:做出了一批半截拼色夾克袖的休閒西服,款式新潮又價格實惠,把年輕人從千篇一律的牛仔服和衞衣里解救了出來。

學生和年輕的打工人是購買的主力軍,攢半個月生活費就爲了拿下一件美邦新品。一句「不走尋常路」的廣告詞被無數人放進QQ簽名里,「美斯廣告里出現的每一件衣服都能對應班上一張同學的臉」。

但「懷念青春」,只是大家重新穿起它們最不重要的那個原因。「工作五年還在穿」,重點不是買了多久,而是「還在穿」。在一條「衣服穿十年沒壞要不要扔掉」的提問下,評論區回覆,「千萬不能扔,扔了就找不到這麼適合自己又質量好的衣服了。」

當年的美特斯邦威,想走的路其實和Zara是同一條:「大牌平替」。Zara平替Gucci秀款,每個季度坐到秀場第一排去抄;美特斯邦威就對標香港的佐丹奴,佐丹奴出啥它出啥。連老闆周成建都説,當年美特斯邦威的成功,是平替佐丹奴的成功。

看到20年前的美邦和以純們,不少人才想起來,原來快時尚的衣服也不是一直都像現在這樣「不經穿」:洗一次版型盡毀,不到一個月開始起球,三個月之后再也不想再穿了。

圖源:小紅書@陳小橙

圖源:小紅書@陳小橙

拋棄Zara、H&M的都市白領們從衣櫃里翻出高中時在步行街買的外套、連衣裙,發現不僅還能穿,質感比自己上個月買的那幾件zara新款還都更好。一度被嫌棄「土」的國產「舊」時尚又重新上桌。

當追憶步行街快時尚的風颳遍互聯網,你以為這些牌子早都倒閉了,上淘寶一搜,原來大多數都還活得好好的。只不過當年的「潮流前線」們,現在統一叫作「縣城快時尚」。品牌們的審美大多停留在20年前,「有種用力過猛的精緻土」。比如乍一看設計還不錯想拿下來試試,它總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印上一句英文,把購物慾創飛。

穿20年前的舊衣服,這叫國產Vintage,舊日的痕跡把土味也沉澱出不一樣的質感,但可怕的是2024年買一件新的以純,胸前依然印着大大的「Fashion」。

美特斯邦威今年年初開始嘗試淘寶直播,要重塑年輕化品牌形象,但反響平平。最近美邦宣稱要做「始祖鳥平替」,如果一個品牌自稱平替,那尷尬的就只有消費者了。森馬請徐志勝代言羽絨服,志勝的笑容一眼難忘,可惜沒人記得羽絨服長什麼樣。

一邊被追憶,一邊越來越賣不動,縣城快時尚們像是你那許久沒聯繫的白月光,記憶里明明又高又帥優點無數,再見面卻發現已經中年頭禿,開口就問你在哪兒發財。

「縣城快時尚」被吐槽最多的,首先是現在定價太高

一件短款羽絨服賣到500多,單説絕對價位,和優衣庫的新款屬於同一個水平。可你細看,充絨量和專業羽絨服品牌差了一截,設計上還是淘寶兩年前淘汰的針織翻領,一直走「平價」路線的品牌logo也給不到什麼情緒價值,你也就找不到為它付出一件優衣庫的理由了,畢竟優衣庫把羽絨服賣500多,理由還是用了「科技保暖面料」。

圖源:小紅書@如果當時

圖源:小紅書@如果當時

步行街快時尚們好像對做平價已經沒了興趣。以純的牛仔褲動輒兩三百,想買一條過冬穿,得先蹲折扣,或是上網求助,「有員工內部價嗎」,不知道的還以為在買哪個奢牌。

圖源:小紅書@Pun

圖源:小紅書@Pun

不僅價格貴,品牌們還經常線上線下不同價。有人在森馬門店279買了一件外套,到官網旗艦店一看發現才239,發誓以后只會「門店試穿,官網買」。感覺被當成「怨種」的消費者找森馬客服要求退款,客服的回答竟然是「線上線下不屬於同一家公司,價格不同步。

但用着同樣的名稱、Logo、產品,消費者們想不通,既然有兩家不同的公司,為啥都能打着一塊相同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圖源:小紅書@一隻團團不睡覺

圖源:小紅書@一隻團團不睡覺

另一方面,如果不想被線下門店「薅羊毛」,消費者又得承受線上門店薛定諤般的服裝質量。

便宜的以純、森馬們只存在於淘寶。同樣是官店,線上的價格有時能比線下便宜一半,但款式不同。你以為都是官店差別大不到哪去,買回家,才發現這也不是記憶中國產快時尚們該有的質量:短袖機洗一次就已經開始起球,牛仔褲才穿兩個星期就掉色嚴重,堪比39.9一件的夜市地攤。

「買的明明也是官方店鋪,怎麼質量能差這麼多?

拉夏貝爾5年關了9000家店,在2021年時申請破產清算,但如今100多家貼牌店依然在淘寶開得風生水起。貼牌是造成這些縣城快時尚質量參差不齊的原因之一。拉夏貝爾宣佈倒閉當日,十幾家「拉夏貝爾正品專賣店」在淘寶、抖音做清倉直播,賣三折的大衣,五折的棉服。消費者以為是「撿漏了清倉貨」,到手發現直播間説的百分百羊毛變成了百分之五十,衣服上還一股汽油味兒,這才知道被撿漏的原來是自己。

實際上,「賣不動」之后,拉夏貝爾在2020年就提出「開展品牌授權經營策略」,造成結果是任何廠家獲得授權后,都可以給自己的衣服貼上拉夏貝爾的標籤。此后,「品牌授權」也成為拉夏貝爾主營業務之一。2021年上半年拉夏貝爾授權業務的收入達到了6500萬元,佔到拉夏貝爾全部收入的23%。

圖源:小紅書@Monmu

圖源:小紅書@Monmu

縣城快時尚們確實都還活着,但在消費者心中好像已經「死了」,20年前的美邦被寄託無限懷念,成了再也買不到的vintage。

20年前的快時尚,

真的比現在質量更好嗎?

現在把20年前的衣服出來穿,大家除了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也是追憶那個「衣服還能穿三年」的時代。很多人説,當年的服裝質量、版型和設計,放眼現在的快時尚,也確實很難再找到了。

但20年前快時尚質量真的比現在更好嗎?怎麼20年科技進步,手機都能更新16代,服裝行業卻沒變得更好,反而更壞了呢?

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了徐衞東——就是那件「穿了22年的美特斯邦威夾克」的設計師。「懷舊美邦」的帖子走紅后,他也在小紅書上發帖分享了自己當年的設計經歷。我詢問他是否有興趣聊聊「20年前的衣服為什麼比現在質量更好」的話題,他很快回復,「這是個好問題。」

圖源:小紅書@徐衞東

圖源:小紅書@徐衞東

徐衞東1997年加入美邦,在美邦做了18年設計師,設計出了大鬧天宮t恤等等一系列熱門作品。現在,徐衞東還在時尚行業里,從設計師轉行做了學者,算是一路見證了國內時尚行業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發展。  

氫:當時設計美邦這件夾克時,有想到20年后被拿出來懷念「能穿很久」嗎? 

徐衞東:其實當時整個行業的人都沒有「這件衣服要穿多久」的念頭,但只是覺得我們給顧客提供的東西要越來越好。

記得當時做這件夾克,打板至少三四次,從我設計開始,到輔料、面料、細節,跟工廠的溝通,到最后的確認,前后花了兩三個月。

20年前我所在的美邦其實還不能稱之為快時尚。2003 年開始中國有了第一篇介紹 Zara 的文章,2007年,H&M進中國,我們行業才逐步有了快時尚的概念。

氫 :當時的品牌不追求上新速度嗎?畢竟肯定每個時代的人都對「穿到新衣服」有需求。 

徐衞東:服裝行業追求速度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傳説Zara新品兩周就能上架,所以顧客每年能來重複購買17 次。這就給服裝產業造成錯覺,要不停地上新,要快,顧客才能不停到你店里來。聽起來邏輯是對的,是不是?真實情況是 ,Zara 有 70% 的銷售額是基本款,這些款式的平均開發周期會達到9個月。

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先和供應商溝通,比如我要備 180 萬米的面料,先下 30 萬件單,里面可能包含十幾個款,這十幾個款慢慢地做,這個時間很長,可能兩個月,海運還要40 天,然后運到第一批店鋪里賣。在兩周之內會跑出幾個款特別好賣,緊接着,面料在了,生產線在了,再針對特別好賣的款繼續補單,這個時候纔會要求空運,兩周上新。

Zara在全球有近2000家門店,讓所有款在2000 多家門店同時上,14天,你覺得可能嗎?只有部分的門店,有些款可以這樣做,但絕大部分撐起銷售的還是長周期的基礎款產品。

氫 :如果快時尚其實不像大家看到的「那麼快」,那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快時尚服裝質量如此之差? 

徐衞東:以前,中國大部分服裝品牌都是從檔口出來的,毛衫、牛仔、大衣、羽絨服都是獨立的行業,做毛衫的就一直做毛衫。此時的服裝品牌都是「品類負責制」,這個設計師負責毛衫,另一個設計師就負責牛仔。

2013年左右,國內興起一種「設計企劃模型」,每個月上幾波產品,給這個產品設置一個主題,比如這個主題叫「璀璨星空」,下個主題叫「摩洛哥風情」。

這套模式的特點是,一個設計師團隊要負責完成一個主題,這個主題里面就包含了毛衫、 t 恤、連衣裙,跨了不同的供應鏈。當時國內很多的顧問公司在推行這樣的一套產品模式,逐漸整個服裝界就被這樣一種新模式替代了。按我對現在行業的觀察,國內大概 95% 的快時尚品牌都在用這套模式。

但這套模式運用得越久,每類服裝的專業性就越在下降。

一個設計師如果一直負責牛仔,做十年,對整個行業的積累一定非常強,但是如果換成一個設計師什麼都負責,做十年也不精,就造成了巨大的供應鏈浪費。

以前一個設計師只負責一個品類,直接跟供應商説要什麼面料,要多少,很容易達成共識。但你想象一下,如果有 10 個團隊負責 10 個主題,10個設計師都找供應商要面料,對於供應商來講,即便每個設計師只定3種面料,也是30種面料。這30種面料最終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會大規模生產。

又因為每個主題里什麼都要涵蓋,設計師每次需要開發很多款式供加盟商選擇,所以開發款式和訂貨款式的比例也一直在升高,低的可能3:1,高的可能9:1。比如一個品牌一季要 200 多個款, 按照9:1的比例,就要開發1800多款服裝,才能選出200多個。

對於供應商來説,款式越多,訂單就越分散,他就越沒法預測什麼款、什麼面料需要補單備貨,造成的結果就是每個款的面料、製作成本都被儘可能的壓低。所以設計也不專業,成本又被壓低,就造成了現在生產出來的衣服質量越來越低。

氫:既然現在的時尚品牌都在套用追隨流量的「主題企劃」模式,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很多國產快時尚,反而感覺設計得那麼土呢?是品牌自身問題,還是消費者需求變了? 

徐衞東:可能因為對「快時尚」比較片面的瞭解,設計師們被要求出款多,速度快,從設計階段就沒有時間去了解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之前設計師從類似WGSN,PeclersParis,PV展,潘通等這類資訊媒體,又或者通過奢侈品牌每年的秀,PR活動等獲取一些信息,彼時的設計師還能結合品牌風格進行一些消化。

現在設計師們依照的標準現在變成了各種資訊媒體,包括抖音,小紅書,淘寶,平臺都在主動地抓取這些「時尚趨勢」,推給品牌們,所有品牌就會有一個念頭叫,「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只管照着平臺説的做,反正不火是常態,萬一火了沒做就有問題了。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方面你覺得各種快時尚產品爆炸,另外一方面你又發現它們趨同性非常強,這段時間所有的牌子都推新中式,再過段時間所有的牌子都推美拉德,品牌自己的風格和專業就更不存在了。

氫:那20年前,不依靠淘寶、小紅書,設計師從哪里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樣的衣服呢? 

徐衞東:20 多年前,資訊非常不發達的時候,設計師反而更能看清消費者想要啥。

我們當時會去店鋪里面看消費者穿什麼。比如零幾年的時候,抓絨衣都是男裝,沒有女裝。有一次我看到幾個小姑娘不停地找男裝抓絨最小碼在那兒試穿,我就會意識到,可能需要一件女裝抓絨,我們就成了做女裝抓絨衣的第一家店。

甚至最早的時候,我爲了做羽絨服去了哈爾濱,作為一個南方人體驗到了什麼叫零下 30 度的「殘忍寒冷」,然后就知道羽絨服到底該做多厚。因為服裝製造的重鎮在珠三角跟長三角,他們對寒冷的定義與北方的定義是完全兩碼事。珠三角就對羽絨服的定義就是版型要好看,像大衣一樣,因為它沒有寒冷冬天的感覺,所以做出來的衣服很難適應北方。

圖源:小紅書@赤城千葉

圖源:小紅書@赤城千葉

氫:同一個品牌,線上線下的衣服質量真的會有差距嗎? 

徐衞東:大部分的品牌會有兩個團隊,不一定做一樣的款式,但會有兩個團隊,從設計到生產,一直到銷售,都是分開的。線上線下不同價,線上便宜線下貴,快時尚品牌們都用這種模式去做,最后也導致品牌會做得越來越糟糕。

氫:所以速度快、價格低這兩件事其實不一定需要犧牲服裝的質量,是這樣嗎?

徐衞東:質量、速度跟品項這個三者之間是要有一個均衡點的。這個均衡點在於找到消費者真實的需求。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只是想要一件穿上好看的、應季的、適合自己的衣服。

現在消費者連找到一件適合自己的衣服都很難了。去店里買衣服,已經不是一種享受了,而是穿哪件被打擊更大的問題了。這是一個巨大的悲劇現象,反過來也是個巨大的市場空間。所以服裝產業應該認真對待消費者,從那種亂七八糟的、虛幻的東西里走出來,認真地把消費者的需求摸好,去打磨產品。

我們做衣服的簡單來講就是裁縫,做一件衣服能夠讓顧客穿得好看,就是唯一要在乎的事。

【Vista氫商業】報道女性消費與商業,一個有趣有温度的商業號。關注它↓↓↓ 清醒熱愛,智性消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