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阿里雲重回增長:連續四季度增速上漲

2024-11-16 09:15

昨日晚間,阿里雲交上了一份增收又增利的最新季報。

這個季度(對應自然年2024年第3季度),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7%達296.1億元,對比上一季度265.49億元,環比增長11.5%,經調整后EBITA利潤達到26.61億元,同比增長89%,大幅超越分析師預期。

此前四個財季,阿里雲收入增速相對温和,均在 2%—3%之間。一方面是阿里雲主動優化收入結構、減少低利潤率項目,導致部分增長被抵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企業數字化需求大盤放緩所致。

如今,在阿里雲繼續戰略收縮高流水、低利潤的定製化項目前提下,阿里雲的收入卻持續拉昇至7%,經調整后EBITA利潤不減反增。

這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結束低迷,阿里雲已邁入健康增長新軌道。

AI相關收入連續五季度三位數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財報還披露了一個數字:本季度,排除阿里巴巴關聯公司的整體收入同比增長超過7%。財報指出,這「得益於公共雲兩位數的增長,包括人工智能相關產品的使用增加。人工智能相關產品收入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從戰略佈局上看,在生成式AI這一新戰線上,阿里雲無疑是國內大廠中攻勢最猛的一家。

除了通義大模型,中國一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雲上,百川智能、智譜AI、零一萬物、崑崙萬維、vivo、復旦大學等大批頭部企業及機構均在阿里雲上訓練大模型。

阿里雲已成為中國大模型的公共AI算力底座。截至目前,中國眾多頭部主流大模型都已通過阿里雲對外提供API服務,包括通義系列、Baichuan系列、智譜AI ChatGLM系列、姜子牙通用大模型等。

9月舉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提到:「我們看到,在新增算力市場上,超過50%的新需求由AI驅動產生,AI算力需求已經佔據主流地位。這一趨勢還會持續擴大。過去一年,阿里雲投資新建了大量的AI算力,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户的旺盛需求。」

除了大模型創企帶動算力消耗外,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在將大模型能力融入業務過程中,同樣催生大量新需求。

在新推出的《永劫無間》手遊中,依託於阿里雲大規模AI算力平臺,網易伏羲實現了AI智能捏臉、遊戲AINPC,遊戲Copilot語音AI隊友等行業創新應用。該AI新玩法上線后獲得了玩家的高度認可和喜愛。據第三方平臺預估,僅「語音AI隊友」在抖音平臺的播放量已突破3億次。

大模型和AI應用持續融入手機、PC等設備,帶來新一輪交互方式變革。2023年,vivo發佈基於阿里雲人工智能平臺PAI訓練的vivo自研藍心大模型,預訓練性能接近LLaMA水平。上線以來,vivo藍心大模型對vivo手機的智能助理、圖文創作等場景進行了全面優化,並與阿里雲合作打造了多模態大模型視覺輔助產品「vivo看見」,為更多視障人士打開新視界。

此外,互聯網電視品牌創維酷開採用阿里雲AI和雲計算產品,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快速落地了電視智能助手、智能繪本20多個應用場景,日調用量快速突破數百萬次,為中國的傳統家電企業智能化升級提供借鑑樣本。

旺盛的AI需求,正在落地成阿里雲實際的公共雲服務收入數字。而公共雲業務帶來的高質量增長,又帶動利潤的進一步上漲,阿里雲正邁入正循環。

技術革命和基礎設施

在大模型熱潮席捲全球科技業的兩年來,英偉達無疑是其中受益最快、受益最大的企業。

自ChatGPT發佈以來,英偉達的市值快速上漲。2022年11月,英偉達市值約4000億美元。2024年2月,英偉達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如今,英偉達市值已突破3萬億美元,市值一度超過微軟和蘋果,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的到來,最先從中受益的往往是為創新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和底層支撐的公司。原因在於,新技術革命往往需要底層設施的繁榮完善,才能支撐應用和商業的蓬勃發展。

從2012年的AlexNet模型到2017年的AlphaGo Zero,算力消耗足足翻了30萬倍。而ChatGPT橫空出世的背后是,微軟Azure雲上的數萬張A100芯片,成本高達數億美元。

有機構估算,對於一個 60幀的視頻(約6至8秒), Sora要生成至少約 120萬個 Token,這將遠超過大語言模型的計算量。即使是 OpenAI這樣的 AI大模型企業,推理成本也將是難以承受之重。

但這還只是個開始,根據OpenAI的研究報告,自2012年開始,AI訓練需要的算力每隔 3-4 個月便會翻番,到 2018 年,訓練所耗費的算力更是增長了大概 30 萬倍,而相比之下,摩爾定律在同樣的時間里只有 7 倍的增長。從發展趨勢看,單個芯片摩爾定律正在失效,單個芯片性能提升遠遠跟不上算力需求增速。

這讓雲計算天生地跟AIGC綁定在了一起。雲計算的算力集中、靈活部署、按需付費、成本較低等特點,儘管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幾乎是算力短缺昂貴的背景下的唯一答案。無論是訓練還是推理,大模型都離不開雲。

雲不僅能夠為AI模型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幫助AI模型快速訓練和部署,還可以提供按需付費的計算資源,大大降低算力成本,成為企業在大模型時代急需的智能底座。

早在2022年,小鵬汽車就攜手阿里雲在烏蘭察布建成中國最大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之一,將自動駕駛模型訓練效率提升了超600倍。近兩年內,爲了支撐小鵬汽車在端到端自動駕駛、大模型方面的AI創新,阿里雲通過公共雲方式將此智算中心的算力儲備擴張超4倍,2025年目標為10Eflops,為小鵬汽車提供穩定高效的AI基礎設施,助力小鵬汽車智駕大模型2天迭代一次,讓小鵬智駕「全國都好用」。

目前,阿里雲在國內已服務超過70%的汽車企業。AI時代下,阿里雲正積極推動大模型技術在汽車行業落地,並與領先車企持續探索如何將大模型技術應用於汽車設計、生產、銷售以及售后服務的全鏈路中。

加速AI+雲大基建

兩個月前,吳泳銘在雲棲大會上拋出了一個宏大概念:用AI重構物理世界。大模型走入汽車、機械行業,智能駕駛、人形機器則開始快速走入現實。隨之,各行各業都需要更適應AI時代的全新雲基礎設施。

不同於傳統IT時代,AI時代對基礎設施的性能、效率要求更高,CPU主導的計算體系已快速向GPU主導的AI計算體系轉移。在激烈變化的形勢中,阿里雲敏鋭嗅到機遇,選擇加碼大基建以支撐即將到來的AI時代。

在雲棲大會上,阿里雲CTO周靖人表示阿里雲正在圍繞AI時代,全面投入升級AI大基建。在上線磐久AI服務器、推出GPU容器算力的同時,發佈最強之一的開源模型Qwen2.5系列,同時上架語言、音頻、視覺等100多款全模態模型,並宣佈通義千問三款主力模型再次大幅降價,最高降幅85%,百萬tokens價格低至0.3元。

財報顯示,阿里雲將繼續投資於客户和技術,特別是投入建設AI技術和基礎設施,以推動AI應用的雲計算採用率。

吳泳銘在前幾次財報電話會上曾表示,阿里雲將在下半個財年,也就是自然年的明年上半年,重回兩位數增長。可以預見,AI和公共雲的熱潮,將進一步推動阿里雲在未來的增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