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亞美尼亞瑰寶展:文明交匯 厚重積澱

2024-11-16 03:45

也許不少人都聽説過諾亞方舟的故事:一位叫做諾亞的好人按照指示建造了一艘方舟,帶着他的家人以及一雄一雌的各類牲畜禽鳥等動物坐在船中,躲過了那場因神懲而造的大洪災。但或許很少人會留意,那艘方舟最終停泊在了什麼地方。

其實,傳説中方舟最終停靠的地點是歷史上亞美尼亞地區的聖山,亞拉拉特山。這座山被亞美尼亞人稱作「神山」,現大部分處於土耳其東部邊境內。亞美尼亞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它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在歷史上曾是多種文化和商業力量交匯之地,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11月13日,廣東省博物館聯合埃里溫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在羊城正式與觀眾們見面。本次展覽精選了近百件埃里溫歷史博物館館藏的亞美尼亞文化珍品,涵蓋傳統服飾、珠寶銀器、手工藝品、古城影像、活態遺產等,為廣州的市民揭示了亞美尼亞古國祕境的風俗畫卷。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2月16日。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銀製水壺。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銀製水壺。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諾亞之舟 傳説祕境

走進展廳,不少觀眾都迷惑:第一件展品竟然是一個地球儀?其實,這個地球儀是爲了讓觀眾們在地球上找一找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到底在哪里。亞美尼亞地處亞歐交界的「十字路口」,是東西交通的孔道,也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之一。它位於外高加索地區最南端,北接格魯吉亞,南臨伊朗,西與土耳其毗鄰,東與阿塞拜疆接壤。

亞美尼亞境內山脈縱橫、河湖密佈,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當地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且民風善良淳朴、熱情好客,他們還有自己的語言——亞美尼亞語。信仰與文字,為亞美尼亞民族的身份認同與文明延續奠定了紮實的文化基礎。

在本次的展覽中,記者就看到了一面埃里溫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銀製基督教禮拜儀式聖扇。聖扇是一種基督教的傳統禮拜儀式工具,特別流行於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聖餐期間驅趕蒼蠅和其他昆蟲。據介紹,聖扇通常為長柄,由兩個或多個形狀像扇形或圓盤的金屬片組成。而展覽中的這件聖扇上還刻有銘文,中心部分為十字架的造型,做工頗為精巧。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亞美尼亞教堂的銀窗簾也十分吸睛。窗簾在亞美尼亞的生活中也藴含着豐富的禮儀文化,它可以將聖所和中殿分開,代表着塵世與天堂之間的界限。窗簾在禮拜儀式中的運用及其複雜的設計,使其成為亞美尼亞基督教崇拜與文化的重要元素。這次展覽中所展示的這件銀窗簾上還有許多風格化的花瓣、葉片裝飾,象徵着生命之樹。

亞美尼亞境內遍佈石頭,因而這個國家還有着「石頭之國」的別稱。當地人常常以石頭為建築材料,憑藉着精湛的教堂建築技藝聞名於世。Gevorg Orbelyan是來自亞美尼亞埃里溫歷史博物館的展覽與設計部負責人,也是本次展覽的外方策展人。他表示,在公元10至14世紀,亞美尼亞境內的建築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地的教堂建築在形制、裝飾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融匯了來自敍利亞、其他高加索地區不同文化的風格,成爲了亞美尼亞大地上的一道亮麗風景。

在本次的展覽中,記者發現了一隻精巧的高腳杯被觀眾們團團圍着拍照,這個杯子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用玄武岩製成的石頭高腳杯。這種石頭高腳杯在19世紀時是亞美尼亞人的飲用器皿,通常用於慶典、宴會或宗教儀式等正式場合。而展出的這隻高腳杯杯身上,還刻有一隻精美的鳥形圖案,為其增添了獨特的裝飾魅力。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銀製胸飾。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銀製胸飾。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華冠麗服 銀花寶鈿

亞美尼亞的傳統服飾塔拉茲(Taraz)歷史悠久,「Taraz」一詞本身就具有樣式、時尚等多種含義,用以指稱包括裙子、外衣、圍裙、帽子、鞋類等在內的一系列服裝。據介紹,早期塔拉茲多用羊毛、棉布等製作,在絲綢傳入亞美尼亞后,富裕階層的塔拉茲也開始使用絲綢。

亞美尼亞傳統服飾色彩鮮明、紋樣豐富,不同的服飾顏色和紋樣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環境,也體現了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的差異。通常女性服飾顏色多樣,男性服飾顏色相對較少,以深色為主。而且服飾紋樣題材豐富,有古代紋樣、動植物紋、幾何紋等,兼具裝飾與儀式意義。傳統服飾的紋樣一直流行到20世紀初,在此過程中也不斷革新、不斷進化。

由於受到戰亂影響,歷史上的亞美尼亞逐漸形成了東、西兩部分,兩地民族服飾在顏色、圖案和刺繡風格上也大有不問。東亞美尼亞大致以現在的亞美尼亞共和國為中心,男裝具有泛高加索風格,襯衫與褲子多以自制的帆布縫製,外套則用羊毛、綢緞等製成,以深色為主、搭配羊皮帽;女裝則大多用羊毛、棉、絲綢製成,以金銀線、珠飾裝飾。

西亞美尼亞以今天土耳其東南部的奇里乞亞為中心,與東亞美尼亞的服飾風格相比,西亞美尼亞的傳統男裝總體上具有相似的廓形,女裝的剪裁方式也較為相似。不同之處在於西亞美尼亞服飾通常更加絢麗多彩,細節豐富,刺繡華麗。

在展覽現場,記者就看到了一套埃里溫博物館館藏的19世紀西亞美尼亞人民的日常服飾套裝。這套服飾包括外衣、長袖夾克、腰帶、圍裙和頭飾。其中,紅色圍裙是這套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上,圍裙是西亞美尼亞服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帶有豐富的刺繡,由棉或昂貴的織物製成,如天鵝絨、闊幅布。而紅色的圍裙則為已婚女性的穿着,年輕女性通常不會穿。此外,長袖夾克和腰帶都裝飾上了由金線繡制而成的花朵圖案,佩戴在帽子上的紅色頭巾還有着精緻的石榴花圖案和花朵裝飾。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套衣服中,碗狀的帽子是其中最亮眼也是最重要的頭部裝飾。據館方介紹,在西亞美尼亞,女性的頭飾款式多樣,色彩豐富。亞美尼亞年輕女性經常會編長發辮,並在辮尾裝飾上銀飾和珠子,再配上面紗、玫瑰等,頭飾上還經常掛有仿製銀幣或金幣的圓形裝飾物。像展覽中套裝的帽子,就鑲嵌着銀幣狀的裝飾。據說到了20世紀,人們甚至逐漸開始使用真正的錢幣作為裝飾。

除了製作精美的傳統服裝之外,亞美尼亞的飾品和銀器也堪稱一絕。亞美尼亞是一處至今已延續了數千年的珠寶和銀器製作中心。他們善於製作各類首飾,包括頭飾、耳飾、戒指、手鐲和胸飾等,而且在亞美尼亞家庭中,珍貴精緻的銀器還被用作餐具,不僅反映着主人的熱情好客,也是財富和繁榮的象徵。

地毯編織是裝飾藝術的古老分支之一,而亞美尼亞的地毯編織傳統由來已久,幾乎可以稱為是亞美尼亞文明的「活化石」。Gevorg Orbelyan表示,本次展覽中他們帶來了三件亞美尼亞地毯編織的代表作,正是爲了展示亞美尼亞精妙的「地毯編織史」。儘管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磨難,亞美尼亞人仍然保留了從先輩繼承而來的地毯編織技藝,並通過創新藝術和設計,向全世界宣揚地毯的編織藝術。豐富的綿羊毛、山羊毛、駱駝毛、絲綢,價值非凡的胭脂紅天然染料,以及亞美尼亞絢爛的文化背景,都極大地促進了地毯編織藝術的發展。

Gevorg Orbelyan提到,亞美尼亞地毯用途廣泛,可以用來裝飾牆壁、地板、座椅,甚至是用作窗簾或者是房間的隔斷。他還補充表示:「地毯代表着財富和奢華,因此也用於裝飾宮殿、寺廟和住宅。地毯通常還是新娘嫁粧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美觀,當地人還相信地毯象徵着生育和保護的力量。」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石頭高腳杯。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圖為《亞美尼亞:18-20世紀文化瑰寶展》展品石頭高腳杯。 本報記者 梁信 攝

和合共生 傳承交匯

據館方介紹,亞美尼亞在公元初年即在西方世界與中國的交往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到了7世紀,亞美尼亞與唐朝的交往加強,亞美尼亞商人的形象逐漸為中國熟悉。在馬可·波羅之前,元朝宮廷已有亞美尼亞人的蹤跡。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以后,亞美尼亞商人兼取陸路與海路前往中國,他們將本國的珠寶、藥材、染料、皮革運往中國,將中國的絲綢、陶瓷帶至亞美尼亞。17世紀以后,廣州成為他們人口最集聚的家園之一,形成了許多亞美尼亞商人聚居區。

記者在展覽的最后一個單元看到了多幅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的19世紀油畫。這些作品記錄了當時抵達黃埔港的眾多海外商船之上,便有亞美尼亞人的身影;還有些畫則記錄了珠江邊亞美尼亞人建立的商館。

位於亞歐交界的亞美尼亞,是不同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從古老的方舟傳説,到一針一線中的精妙圖案,無不訴説着延續千年的厚重積澱。而奔波於絲路城市的亞美尼亞人,成為所行走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使者,激發着不同文明交流和碰撞的火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