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晶圓需求或增9.5% 預計全球市場2025年重回增長軌道

2024-11-16 04:00

轉自: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全球半導體市場回溫明顯。

日前,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公佈了2024年度全球硅出貨量預測報告。SEMI預計,在2023年大幅下滑14.3%后,今年全球硅晶圓出貨量同比跌幅將縮窄至 2.4%,為12174 MSI(百萬平方英寸),約合1.076億片12英寸晶圓。

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第三季度,SEMI的報告顯示,全球硅晶圓出貨量達3214百萬平方英寸,相當於2842萬片12英寸晶圓,同比實現6.8%增長,環比則提升了5.9%。

環球晶圓副總裁兼首席審計師李崇偉表示,今年第三季度的晶圓出貨量延續了第二季度開始的上升趨勢。整個供應鏈的庫存水平有所下降,但總體上仍然很高。其中,對用於 AI 的先進硅晶圓的需求依然強勁,不過汽車和工業用硅晶圓的需求持續低迷,而手機和其他消費產品用硅晶圓的需求則有所改善。

因此,他認為,2025年可能會繼續保持上升趨勢,但總出貨量預計還不會恢復到2022 年的峰值水平。SEMI預計,全球硅晶圓出貨量在2025年將重返增長軌道,同比提升9.5%至13328百萬平方英寸。

中國市場成績亮眼

在此輪增長中,中國的市場表現,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之一。DIGITIMES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在智能手機需求回溫、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礎建設與汽車產業帶動下,2024年中國大陸芯片進出口金額較2023年分別增長5.2%和11.4%。

中國的官方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輪增勢。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七個月,中國芯片出口總額達到6409.1億元,超過汽車、手機、家電等傳統出口項目,僅次於船舶,成為國內第二大出口產業。

「中國市場龐大的AI需求拉動了國內芯片的增長。」CHIP全球測試中心中國實驗室主任羅國昭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同時,中國半導體產業鏈也逐步發展,加大了產能,從而為這輪全球需求的增長提供了足夠的供給。

DIGITIMES數據顯示,在出口區域方面,中國大陸芯片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亞洲,中國臺灣、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中國大陸前四大芯片出口地,出口金額比重合計共佔70%。而2024年中國大陸芯片出口金額約為950億美元,芯片出口金額明顯增長,為疫情以來次高,反映出中國大陸自主發展半導體已現成效。

截至目前,在7nm以上芯片上,國內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設施。芯片產業的自給率從十年前的不足10%,提升到如今的25%。

SEMI在今年6月曾估計,中國芯片產能在今年將增長15%,2025年還會繼續增長14%,達到每月晶圓1010萬片的產能,佔全球行業產能的近三分之一。

巨頭營收強勢增長

區域性的拉動給全球芯片市場的活躍帶來了充足動能。而在行業及公司層面,芯片巨頭的表現無疑是這輪全球復甦的重要基礎。

晶圓製造業的業績向來是全球芯片走勢的晴雨表。各大芯片巨頭最新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臺積電、中芯國際和聯電均實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增長。其中,臺積電營收規模達到235億美元,超過其后四家營收的總和。中芯國際營收也創歷史新高,達到21.7億美元。

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其后的財報會上表示,AI需求對公司業績的推動非常重要。同時,隨着下游對尖端工藝技術的需求不斷上升,臺積電正在迎來黃金發展期。

瑞達恆研究院首席分析師王清霖告訴記者,由於生成式AI在過去兩年帶來的風潮,各行業對於使用新的AI芯片的需求大幅提升。同時,AI芯片的性能提升需要依靠更先進的製程工藝來實現,而這些芯片的價格普遍更高,這進一步加大了芯片代工業的收入。

綜合公開消息,記者注意到,目前,由於工藝升級和代工成本上漲,今年聯發科和高通旗艦SoC(系統級芯片)的出貨價將上漲15%—20%。其中,聯發科 9400 SoC的價格目前已上漲至約每片155美元。

分析師郭明錤此前透露,高通驍龍 8 Gen 4(SM8750)的報價將上漲25%至30%,單價或達190至200美元,這歸因於其採用臺積電最新、成本較高的3nm製程。

此外,英偉達、AMD、英特爾三巨頭的訂單,也進一步帶動了代工市場的繁榮。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臺積電2025年上半年的3nm工藝產能利用率將達到100%,持續滿負荷運行,同時,5納米產能利用率更是將達到超負荷運轉的101%。

羅國昭表示,臺積電作為龍頭,是最先進製程需求提升的受益者,考慮到其市場份額,基本代表了此輪全球需求的風向。隨着次先進製程需求的跟進和釋放,后續的半導體市場增長也在預期之中。

終端需求回暖

隨着全球半導體市場需求回升,2025年,也被市場認為將是全球半導體市場經歷疫情低迷周期的翻身年。

中國市場的數據仍然是產業關注的重心。對此,TrendForce集邦諮詢分析師鍾映廷告訴記者,從需求端來看,2024年大多數客户的庫存已降至健康水平,逐步啟動庫存回補,這使得中國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自2024年后明顯復甦。在各類商業活動效應的推動下,各廠的產能利用率得以保持在高位。

他表示,基於中國IC國產替代和本土化生產的趨勢,過去兩年中國晶圓代工廠的產能以兩位數的年增長率持續擴張。隨着部分新廠陸續建成,預計2024年和2025年產能將繼續以兩位數增幅增加。

全球市場方面,Omdia半導體產業研究總監何暉認為,如果將2024年看作復甦年,2025年的增長預計會更好一些。在其看來,目前AI確實是下一個能夠帶動整個半導體產業進入下一代的驅動技術,但仍在等待AI真正跟普通消費者、端側結合,出現現象級的應用纔有可能明顯拉動產業增長,讓半導體迎來下一輪爆發式的增長和技術革新。

羅國昭則認為,AI驅動的效應已經顯現,且在短期內不會消失,產業界目前對於2025年的增長已有共識,但關鍵是看增長率的高低,是否符合市場的預期。

CINNO Research研報指出,隨着全球半導體產品庫存逐步迴歸合理水平,終端市場需求逐步回暖,尤其是智能手機、服務器、汽車和 PC 等領域的半導體需求增加,以及 AI、物聯網等快速發展,全球半導體產業景氣度將逐步復甦,重新進入穩步增長的發展通道。儘管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與挑戰,但對於整體發展前景仍持積極樂觀態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