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騰訊:微信泵血,遊戲帶飛

2024-11-15 08:43

當遊戲重回雙位數增長,騰訊總算熬過上個周期。

11 月 13 日港股盤后,騰訊向市場遞上 2024Q3 財報,幾個關鍵指標表現如下:

營收同比增長 8% 達 1671.93 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 47% 達 532.3 億元,調整后淨利潤同比增長 33% 達 598.1 億元;

毛利同比增長 16% 達 888.28 億元;經營利潤(Non-IFRS)同比增長 19% 達 612.74 億元,經營利潤率由去年同期 33% 上升至 37%。

概言之,騰訊 2024Q3 各項核心指標均是上揚曲線,且淨利潤、毛利、經營利潤均跑贏營收增速——若將時間軸拉長,營收已連續 8 個季度(2022Q4-2024Q3)實現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視頻號廣告、小程序廣告、搜一搜廣告、視頻號商家技術服務費等高毛利率業務共同託舉淨利潤超預期增長;但淨利增速較之前兩個季度又有所放緩,主要受廣告收入增速放緩影響,符合騰訊管理層此前對業務發展的預期。

「過去幾年,中國互聯網經歷了結構性挑戰,一個重大戰略變化是,從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收入最大化轉向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如今進入高質量的收入增長模式,成本紀律和團隊結構優化是其中的關鍵。」騰訊總裁劉熾平曾在財報電話會上如是説道。

當然,業績「穩質增量」背后,騰訊組織瘦身結束,人員重回擴張——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騰訊共有 108823 名員工,同比(2023 年 9 月 30 日員工數為 105309 人)、環比(2024 年 6 月 30 日員工數為 105506 人員工)均增長超 3000 人。

騰訊遊戲,風景獨好

緩緩鋪開騰訊 2024Q3 財報,增值服務、營銷服務、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三大主營業務收入齊增,各業務整體佔比與上個季度變化不大。

首先,增值服務依然是騰訊泵血的核心支柱,收入同比增長 9% 達 826.95 億元;其中,回暖的遊戲業務重新站上雙位數增速,收入同比增長 12.6% 達 518 億元,極大提振了 IEG(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羣)的士氣。

先看本土遊戲市場,Q3 同比增長 14% 達 373 億元,為近三年最好同比增速,且連續兩個季度穩住高增速勢頭。

一方面,遊戲行業回暖趨勢明顯。《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24Q3 國內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 8.95% 達 917.66 億元,創單季收入歷史新高,再疊加季節性因素影響,推動騰訊遊戲 Q3 本土增速強勁。

另一方面,騰訊長青遊戲集體發力。本次財報中,騰訊將長青遊戲細分為旗艦長青、其他長青和具備長青潛力新遊三個類別,具體來看:

旗艦長青遊戲中,《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三季度流水增速較上季度進一步提升——10 月 27 日,《王者榮耀》再度官宣 DAU(日活躍用户數)破億,意味着其上線第九年 DAU 仍處於億級水平;《和平精英》則因新賽季更新及高質量皮膚賣爆,9 月流水同比大增 24%。

其他長青遊戲方面,《火影忍者》手遊於今年 5 月 DAU 破千萬后,Q3 流水同比增長 16%;《無畏契約》Q3 季均 DAU 創下歷史新高,成為騰訊國內流水和收入最高的端遊。

至於具備長青潛力的新遊,9 月底上線的《三角洲行動》首周註冊用户數突破 2500 萬,上線首月躋身 10 月網吧遊戲熱力榜第 5 位,在射擊品類僅次於《無畏契約》和《穿越火線》。

再來看國際遊戲市場,2024Q3 收入同比增長 9% 達 145 億元,創下季度收入新高——主要受益於《Brawl Stars》《PUBG MOBILE》《VALORANT》等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強勁表現:

Sensor tower 數據顯示,Supercell 三季度流水同比大增 95%;其中,《Brawl Stars》今年上半年收入已超 2022 年與 2023年收入之和,三季度遊戲流水更是同比增長超 700%。

《PUBG MOBILE》和《VALORANT》在三季度也延續強勢表現,前者 9 月重奪中國出海手游下載榜第一,后者於今年 8 月在 5 個關鍵國家發佈主機版后,流水同比增長超 30%。

事實上,早在 2024Q1 騰訊遊戲扭轉下滑趨勢時,虎嗅就曾判斷當時本土市場基本恢復了增長活力,只不過彼時受財務上遞延操作影響(騰訊當季遊戲流水不會立刻確認爲收入,財報披露的遊戲收入往往反映的是一兩個季度前的業務狀況)——若剔除該因素干擾,7月、8月 DNF 手遊持續蟬聯暢銷榜第一、《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加速回暖、《極品飛車:集結》《三角洲行動》新品加持,Q3 財報中游戲業務表現必定穩中有升。

當然,騰訊遊戲業務能再次站起來,離不開過去一年的自我修復:

2023 年,騰訊本土重點遊戲(年流水超 40 億元、手遊日活 500 萬或端遊日活 200 萬 )躍升至 8 款,多款遊戲 2024 年上半年增長不俗;

《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兩大王牌流水均在今年 3 月恢復同比增長;《金剷剷之戰》《穿越火線手遊》《暗區突圍》等多款產品本土流水創季度新高;

《命運方舟》和《無畏契約》兩款端遊自 2023 年 7 月上線以來市場表現良好。

對此,一位騰訊 IEG 人士認為,騰訊遊戲或許不再像「上海四小龍」(米哈遊、疊紙、鷹角、莉莉絲)那樣對細分垂類(二次元)保持着敏鋭嗅覺;但 IEG 一直有團隊撲在一線研究新玩法、新賽道。

「不論 mark(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還是 steven(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軼)都一直在看新機會,比如在全球市場找投資機會的時候,steven 作為骨灰級玩家,有一些投資項目先不談怎麼投資,而是跟對方核心團隊聊他在相關遊戲上的體驗和問題,使得一些猶豫是否接受投資的公司,也因為他確實很懂、很熱愛遊戲,才考慮接受投資;但這些決策、投資方面的思考,無法立刻落到一個用户能感知的地方,更遑論被外界看到。」上述人士説道。

微信泵血,視頻號上位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 Q3 將「網絡廣告」更名為「營銷服務」,該業務在外部挑戰下依舊同比增長17% 達 299.93 億元。

一方面,受益於微信生態的高質量廣告收入和 AI 技術應用,其中視頻號、小程序、微信搜一搜顯著提升了營銷服務收入,尤其視頻號廣告收入增幅達 60%;具體到行業,遊戲及電商行業的廣告開支同比有所增長,超過房地產及食品飲料行業縮減的開支。

另一方面,9 月淘天商家已逐步開通微信支付,互聯網「拆牆」走到支付生態開放的節點,「微信入淘」實質性落地——阿里、騰訊「牽手」的考量在於:互聯網企業正面臨外部環境急劇變化、流量紅利增長見頂的局面,抖音與拼多多的異軍突起頻頻觸及騰訊與阿里的神經,開放生態對業務發展及商業協同迫在眉睫,自然不會再囿於過去「生態閉環」的敍事。

財報電話會上,騰訊高管專門迴應了「互聯互通」的進展,「做了很多努力,簽了協議,才實現當前的合作。這個合作騰訊能從支付中獲得更多收入,淘寶能獲得更高用户轉化率,用户可以有更多支付選擇。騰訊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戰略合作最終發揮作用如何,目前對合作效果非常滿意。」

當然,營銷服務背后,QQ、微信纔是騰訊龐大流量池的「心臟」。

財報顯示,2024Q3 季度 QQ 月活躍賬户 5.62 億,環比降低 2%,但據虎嗅瞭解,QQ 在 2024Q3 全面升級了平臺后端基礎設施,AI 妙繪、相冊回憶等新功能推動 QQ 移動終端月活躍賬户於 2024Q3 同比增長回正。

至於微信,2024Q3 微信及 WeChat 的合併月活躍賬户數進一步增至13.82億,環比淨增 1100 萬,外界驚訝於微信在高基數上仍能保持滲透,騰訊內部則越發凸顯微信生態之於集團的重要性:

一是,小程序交易生態活躍,季度內交易額突破兩萬億元,包含餐飲零售、交通出行、民生繳費等多個場景的線上線下服務——這恰恰符合五年前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的預判,「小程序的使命是讓創造價值的人獲得回報,騰訊如果自己壟斷了頭部的流量,那整個生態就沒有了,微信還是希望建立一個市場,這是一個讓創造者體現價值的市場,是一個非常活躍、充分競爭的市場。」

尤其,依託小程序生態的小遊戲風頭正盛:2024Q2 微信小遊戲月活衝破 5 億大關,用户使用時長持續增長帶動小遊戲總流水同比增長超 30%——這背后,微信小遊戲已累計服務超 40 萬人次開發者,60 多款遊戲 DAU 過百萬、240 多款遊戲季度流水超千萬。

二是,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平臺近兩年都在發力站內搜索心智的培養,而微信搜一搜完成了升級,通過上線「搜索直達」功能和利用語言大模型技術,加強了對其複雜檢索及內容的理解,提升了搜索結果的相關性,微信搜一搜在商業化檢索量與點擊率均實現同比增長。

三是,財報數次提及的視頻號進一步「上位」,遵照去年馬化騰「讓狀態最好的人上場」的意志,視頻號小店進一步升級為微信小店——此舉説明,騰訊志在微信內部建立一個更系統化的電商生態,緊密連接包括公眾號、小程序、企業微信在內的場景組件,而不是僅僅基於視頻號或者直播構建電商生態:

於內而言,微信小店利用微信的社交互動、內容平臺和支付能力,助力商家有效觸達客户並推動銷售轉化,進而提高微信生態的商業化變現能力;

於外而言,微信小店幫助微信貼身從抖音、快手等頭部短視頻平臺搶奪用户的時間和注意力,並通過激勵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參與直播帶貨,從而盤活視頻號直播帶貨生態。

虎嗅拿到一份三方專家紀要,視頻號自 2020 年內測以來,DAU 迅速從 1 億增長至 5.2 億,年均增速超 80%;日均用户時長也從(2022 年上半年)32 分鍾增長到( 2023 年12月)47分鍾,增速超 45%。

可以説,流量引領潮水走向的敍事中,視頻號商業化仍處於早期階段,除了打賞和廣告業務外,視頻號通過直播切入直播電商的變現空間還很大——Q3 財報業績會上,騰訊高管表示,「當前騰訊視頻號Ad load(廣告負載)仍然較低,僅為低個位數」——作為對照,國內同行的廣告負載均值超過 10%。

概言之:微信又一次成為騰訊財報中「最亮的崽」——視頻號拉廣告,小程序拉金融支付,微信小遊戲拉高毛利率,剋制的微信終於開始由線到面推動商業化提速。

至此,微信商業化一躍成為短期衡量騰訊增長的風向標:

對 C 端而言,微信提供豐富的社交、購物、支付等場景,是一個超高用户市場、超高頻,同時又兼具社交關係鏈、統一賬號體系、閲讀習慣、支付習慣、購物習慣的成熟生態;

對 B 端而言,微信為企業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數字化工具,不僅打通了騰訊會議、企業微信,而且從朋友圈、推薦、話題標籤、搜一搜到看一看、公眾號、直播、微信羣、聊天對話框實現私域流動,成功構建起多贏的商業生態系統。

誠如馬化騰説的那樣,微信最核心的價值是實現人與人的即時連接,「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逐漸擴展到人與物、人與服務,於是我們有了朋友圈,有了小程序,有了視頻號」;其次,產品是騰訊發展的根本,「不管ToC、ToB還是ToS,內核都是價值導向,產品為先。」

「重心」穩,身板才硬

最后,將目光拉到騰訊新的發展「重心」上——騰訊 ToB 業務(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受到宏觀環境波動影響,增速進一步放緩,收入同比微增 2% 至 530.89 億元。

先看金融科技部分,按照騰訊財報的説法,理財服務收入因用户規模擴大及客户資產保有量增長而同比增長,但支付服務收入有所下降,主要受消費疲軟影響,進而帶動支付、信貸收入承壓。

不過,在 2024 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騰訊雲首次披露了金融雲的國際化進展:已服務全球超 10000 家金融客户,其中境外金融客户超過 300 家,覆蓋亞洲、中東、歐洲和美洲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再看企業服務部分,受益於雲服務和視頻號商家技術服務費推動,收入增長拉動了毛利顯著改善。

事實上,雖然 2019Q1 騰訊纔將「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從「其他收入」中拆出來單獨披露;但 2015 年騰訊便已開始佈局產業互聯網,此后即便短期業績承壓,其仍保持對戰略業務和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

這背后邏輯並不難理解:當騰訊已成為貫穿數萬家企業、千億就業崗位的鏈接管道,騰訊能否構建起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芯片、SaaS 等在內的完整自研體系,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其生態重構的進度,以及能否蜕變為廣義的互聯網入口。

為此,騰訊不惜下血本,持續在技術投入上「燒錢」,2024Q3 研發開支同比增長近 9% 達 179 億元,2018 年至今騰訊累計研發投入已經達到 3205 億元——通過持續加碼,騰訊逐漸搭建起以雲計算、數據庫、音視頻、安全、大數據、AI 等技術能力為基礎的產品創新體系,服務 11000 家合作伙伴、超 200 萬家客户,海外服務企業也超 1 萬家。

等於説,騰訊調整生長路徑,將重心移向數實經濟已打好地基。

當然,騰訊 To B 業務也搭上了大模型的東風——去年 9 月騰訊混元大模型公開亮相;今年三季度騰訊發佈混元 Turbo(使用異構混合專家架構的升級版基礎模型),較上一代模型騰訊混元 Pro 的訓練、推理效率提升一倍,且推理成本減半——截至目前,騰訊混元已與內部 700 多個業務和場景深度整合,並在廣告等多領域產生積極推動。

馬化騰曾在 2023 年股東大會上回應有關 ChatGPT 提問時表示:「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關鍵是要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紮紮實實做好,更關鍵的是場景落地。」

這背后,移動互聯網到了用户、流量趨於見頂的成熟期,意味着技術走到平臺重構生態的關鍵期,監管自然開始側重產業互聯網的推進與建設,互聯網公司必須入局(包括技術生態迭代、研發投入等),進而博一張未來的船票。

不過,劉熾平指出,「雖然騰訊將 AI 應用於精準廣告等產品,但這些投資尚未帶來顯著的收入增長,公司的 AI 業務收入仍落后於美國雲計算服務提供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