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14 09:55
10月25日,中國證監會公佈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2024年10月18日—2024年10月24日)。其中,針對順豐控股旗下末端物流解決方案供貨商豐巢,證監會要求其補充説明有關公司協議控制架構以及業務經營合規性方面等相關問題,尤其強調有關豐巢「業務收入中涉及滯留費用及包裹服務費的金額、佔比情況,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此外,證監會還要求豐巢説明,開發、運用的網站、APP、小程序等產品,收集及儲存的客户信息規模、數據收集使用情況,是否涉及向第三方提供個人用戶信息,上市前后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的安排或措施。
2024年8月15日,豐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豐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劃於主板掛牌上市,獨家保薦人為華泰國際。招股書顯示,按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櫃機數量及2023年包裹量計算,豐巢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快遞櫃網絡運營商。
不過,由於面臨到過高的投入和運維成本,豐巢一直處於嚴重虧損狀態。數據顯示,僅僅在2021年—2023年期間,豐巢累計虧損額高達37億元。爲了改善經營狀況,豐巢曾因強制向用户收費而被罵上熱搜,也是證監會所重點提及的「業務收入中涉及滯留費用及包裹服務費的金額、佔比情況,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此外,由於公司與其控股股東順豐之間長期鉅額關聯交易,豐巢的經營獨立性也備受質疑,本次赴港IPO前景並不明朗。
關聯交易遭質疑
豐巢的「豐」,也就是順豐的「豐」。
2015年4月,順豐前商業渠道管理部首席運營官徐育斌在王衞的支持下設立了豐巢科技(也即豐巢前身),目標是解決快遞行業最后1公里配送難題,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由順豐投資100%控股。
據悉,徐育斌早年曾是順豐快遞員,后升任公司區域倉庫經理。在一次赴韓國考察中,徐育斌發現快遞櫃這一終端快遞方式在韓國廣受好評,相較於國內快遞行業人效更高,於是便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同時得到了順豐創始人王衞的鼎力支持。
豐巢成立之時,正是中國電商與快遞行業迅猛期,「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日益凸顯。在此之前,三泰控股率先推出了速易遞項目,成為中國第一家智能快遞櫃運營企業。高峰時期,入局快遞櫃業務的公司數量超過50家。
爲了搶佔市場先機,豐巢成立不久后便開始大舉融資擴股。2015年6月,豐巢獲得來自順豐投資、申通、中通、韻達旗下的上海雲韻和蘇州普洛斯共計5億元的融資。持股比例方面,順豐持股35%,申通、中通、韻達各持股20%,普洛斯持股5%。
2017年1月,豐巢完成A輪25億元融資,其中順豐系出資9.8億元,持股比例達到38.68%。2018年初,豐巢宣佈完成新一輪戰略引資,共募集資金20.73億元,投資方包括鼎輝、鍾鼎、匯豐等多家知名機構,順豐再一次跟投。
在獲得充足資金之后,豐巢開始下場併購。2017年9月,豐巢以8.1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中集電商旗下「e棧」智能快遞櫃。2020年,豐巢再次收購智能快遞櫃品牌「中郵速遞易」。至此,豐巢在國內快遞櫃的市場佔有率接近70%,成功登上了行業第一的寶座。
2021年1月,豐巢完成IPO之前的最后一輪融資。本次戰略融資前估值為30億美元,融資金額為4億美元,后估值約為3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過240億元。在豐巢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王衞通過多個實體控制了豐巢約48.45%的投票權,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若本次赴港上市順利實現,豐巢將成為王衞繼順豐控股、順豐房託、嘉里物流、順豐同城之后的第五個IPO。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順豐之外,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通達系」四位原股東已全部退出豐巢,並改投阿里系菜鳥網絡,這也為此后雙方的競爭白熱化埋下伏筆。
除了真金白銀的跟投之外,順豐還在業務上給予了豐巢巨大的支持,這也是不少投資者質疑后者的經營獨立性問題。2021年—2023年,順豐控股既是豐巢的第一大客户,同時又是公司第一大供應商。2024年1-5月,豐巢從順豐控股處採購金額高達6.33億元,在當期公司總採購額中的佔比高達45%。
顯然,如果沒有順豐王衞的長期堅守,豐巢恐怕很難支撐到現在。然而儘管背靠順豐這棵大樹,豐巢的盈利能力依然很不樂觀。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豐巢錄得淨虧損分別為20.71億元、11.66億元、5.42億元,三年虧損額高達37億元。若從2016年豐巢開始擴張算,企業的累計虧損更是接近60億元。
事實上,自成立以來,豐巢就長期面臨設備投入大、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經營業績持續虧損。面對盈利焦慮,豐巢不斷開展多元化業務佈局來實現增收創利。目前看,會員強制收費等舉措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爭議,品牌形象或長期受損。
會員強制收費引發爭議
從營收構成上看,豐巢主營業務共分為快遞末端配送服務、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以及增值服務及其他三部分。其中,快遞末端配送服務為向使用其快遞櫃的快遞公司以及消費者收費。其中,快遞員或快遞公司使用櫃子存放包裹每件包裹服務費通常介於0.2元至0.4元之間;消費者18個小時內可以免費取件,超時不取的話,每超出12小時加收0.5元,最高3元封頂。
快遞末端配送服務屬於豐巢的第一大收入來源。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五個月,快遞末端配送服務實現收入分別為14.55億、16.86億、18.36億、7.77億,營收佔比分別為57.6%、58.3%、48.2%、40.8%,營收佔比出現一定下滑態勢。
值得一提的是,豐巢的快遞櫃最開始並不向消費者收費。但爲了更好創收,豐巢自2020年4月開始向消費者收取「暫存費用」,同時推出會員服務。只要購買其會員服務的用户可以免費7天存放,而普通用户只有18小時的免費存放時間。
一時之間,豐巢這一強制收費制度引發了外界的強烈質疑。根據公開報道,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江浙滬地區「拒絕豐巢」的小區已超百家,並有多家小區表示要自建快遞櫃來抵制豐巢的強行收費政策。
然而,隨着豐巢市佔率的繼續提升,快遞包裹滯留收費已經逐漸被國內消費者所接受。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五個月,豐巢就儲存在豐巢智能櫃中的約4.30億個、4.60億個、5.17億個及2.08億個包裹收取暢存費,「滯留金」總金額預計超過8億元。
然而,豐巢這一近10億元規模的收入似乎並不合乎法理。根據《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二十八條,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未經用户同意,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因此,若快遞員未經消費者同意就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件箱,由此產生的滯留費用自然不能由消費者本人承擔。
事實上,豐巢有關滯留收費問題已經遭到了監管層的重點關注。10月25日,中國證監會公佈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中明確指出,要求豐巢具體説明其「業務收入中涉及滯留費用及包裹服務費的金額、佔比情況,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除了快遞末端配送服務,消費者智能交付服務也是豐巢一項主要收入來源,也就是消費者通過豐巢櫃寄出快遞的服務費用。近幾年,隨着直播與短視頻帶貨模式的興起,電商退貨和換貨量不斷增加,進而使得豐巢這一服務營收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3年,豐巢電商退換貨綜合服務寄件量分別為1850萬件增長至1.33億件,智能交付服務收入則從8525.8萬元增至8.93億元,三年之內增長近10倍。2024年前五個月,豐巢退換貨綜合服務收入達到6.62億元,收入佔比達到36.3%。
財報美化「扭虧為盈」
值得一提的是,豐巢的創始人徐育斌曾如此闡述快遞櫃的商業邏輯:一方面是從快遞公司賺錢,「以統一的服務標準降低對勞動技能的要求,讓快遞公司、用户能感受到穩定的末端快遞服務。」另一方面則是從用户端賺錢,「豐巢在用户行為數據上深度挖掘,未來我們要通過技術來驅動這個鏈條。」
不難看出,豐巢目前的營收模式基本與其創始人最初設定的「兩頭通吃」的商業模式基本一致,但依舊沒有改變公司經營虧損的問題。為此,豐巢又推出了到家生活服務,包括保潔、家電清洗和上門維修以及洗護服務。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五個月,豐巢增值服務及其他實現收入分別為9.22億、8.96億、9.56億、4.35億,營收佔比分別為36.5%、31.0%、25.0%、22.9%。
不難看出,從近三年數據來看,豐巢增值服務及其他營收維持在9億元上下波動,基本陷入滯漲狀態。由於保潔、洗護等行業門檻極低,豐巢想要在這一紅海中突圍並不容易。
顯然,到家生活服務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豐巢的創收模式,但依舊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豐巢的盈利難題。其中,過高的資本開支成為豐巢入不敷出的一個主要原因。
實際上,快遞櫃一直是一門燒錢的生意。根據公開資料,單個智能快遞櫃的初期投入成本在1.8萬元—6萬元之間,此后還需要支付小區、寫字樓租賃費、空間佔用成本、持續的維修與改造費用、日常運營的電費與網費等一系列運維費用。
不難看出,面對過高的運營和維護成本,豐巢不得不選擇削減投資金額來改善企業財務報表。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豐巢投入運營豐巢智能櫃的數量分別為3.88萬組、1.47萬組、1.66萬組。相比於2021年,豐巢在過去兩年收斂了快遞櫃的投入數量。
在一些降本增效、削減投資的舉措下,豐巢終於實現了首次盈利。2025年1—5月,豐巢錄得淨利潤7160萬元,但其中僅通過滯留包裹累計收取的暢存費就超過1.億元(2.08億個包裹)。這也就是説,如果除去這一存在爭議的收入模式,豐巢其他主營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
此外,折舊政策的「優化」也是豐巢實現賬面盈利的主要原因。2024年之前,豐巢將快遞櫃以5年期限進行折舊,每年均產生高額折舊。2024年1月1日開始,豐巢起將智能櫃的折舊年期由五年調整為五或十年,導致相關折舊成本大幅下降。
根據招股書數據,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1—5月,豐巢銷售成本中分別有使用權資產折舊15.35億元、16.24億元、14.47億元及3.83億元;物業、廠房及設備折舊8.39億元、6.33億元、4.52億元及8023.5萬元。同期,公司使用權資產折舊以及物業、廠房及設備折舊合共分別佔總銷售成本的74.9%、72.0%、55.7%及32.9%。
不難看出,2024年前五個月,豐巢折舊費用以及佔比較2023年全年均大幅下降。顯然,若沒有智能快遞櫃折舊政策的調節,豐巢今年前五個月仍舊面臨數億資金的虧損,財報美化纔是公司「扭虧為盈」的關鍵。
(轉自:海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