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失速的中信建投要回歸?與中信證券交叉任職高管,市值超兩個「國君+海通」

2024-11-13 17:18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頭部券商合併猜想又起。

11月6日與11月8日,中信證券(600030.SH)和中信建投(601066.SH)陸續公告新任總經理,此前「雙方高管互換」的傳聞落地。

據公司公告及中證協等信息,中信證券新任總經理鄒迎光,是中信建投成立的元老之一,2017年加入中信證券,之后又於2023年10月再度迴歸中信建投。此番調任前,其擔任中信建投黨委委員、執行董事、執行委員會委員、執行董事、財務負責人。

而中信建投新任總經理為金劍華,曾在中信證券系統任職多年,具備豐富的投行工作經驗,此前在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及中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均有職務。

11月12日,中信證券新任總經理鄒迎光在中信證券2025年資本市場年會上發言。這是鄒迎光上任不到一周,作為中信證券總經理首次公開露面。

鄒迎光在會上表示,「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主動權明顯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質的飛躍,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總量政策將推動經濟增長迴歸合理區間,資本市場的生態也在經歷根本性重塑。多重積極因素正在累積,新的征程已經開啟,讓我們站上起跑線,奮力開新局!」

兩家頭部券商高管交叉任職的任命落地之后,市場反響熱烈,11月7日,兩家券商股價雙雙漲停。同時,「中信+中信建投」的合併猜想也再度冒頭。

對於此次高管交叉任職是否為兩家公司合併做準備,截至發稿,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均未向時代財經進行迴應。

與同樣被業內猜測的「中金+銀河」不同,目前,中信證券實控人為中信集團,而中信建投則是暫無實控人狀態。這艘合計超6600億元總市值的航母級「大船」能否順利航行,合併猜想已行至何處?

交叉任用正式落地,合併有苗頭?

近期被市場廣泛傳播的頭部券商交叉任用終於落地,也被業內認為是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兩家公司的整合有苗頭。

目前業內除「國君+海通」外暫無確定的頭部券商整合落地。此次兩家頭部券商高管交叉任職,是否為合併落地奠定業務基礎?顯然,市場先給予了充分的合併預期,在高管交叉任職傳聞出來以及正式落地后,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在資本市場均反響熱烈。

11月4日至6日,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均已實現三連漲。11月6日晚,中信證券發佈公告敲定總經理人選后,次日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均應聲漲停,實現「四連陽」。

從中信建投11月8日披露的信息來看,金劍華在中信證券系統內身兼多職,曾在中信證券擔任多條核心業務線負責人,還在中信證券多家核心業務子公司擔任一把手。

公告顯示,金劍華曾任中信證券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北京)、金融行業組負責人、裝備製造行業組負責人、併購業務線負責人;子公司方面,金劍華曾任金石投資總經理、中信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中信私募基金總經理。

而鄒迎光的履歷更多元。鄒迎光最早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擔任外科醫師,隨后於海南華銀國際信託公司擔任業務經理,正式踏入金融行業。

之后鄒迎光進入華夏證券,先擔任其海淀南路營業部機構客户部經理,后晉升至債券業務部高級業務董事。后來,華夏證券破產重組,中信建投承接華夏證券的原有業務和人員。此后鄒迎光曾在中信建投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

2017年,鄒迎光加入中信證券,同樣擔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

直至2023年10月,鄒迎光重回中信建投,擔任執行董事、執行委員會委員,今年8月起擔任財務負責人。這意味着,鄒迎光上任中信建投財務負責人還不到3個月,又重返至中信證券任總經理。由此來看,鄒迎光在這兩家頭部券商之間「輾轉」十余年。

11月12日,在鄒迎光上任后,中信證券一名業務線管理人員告訴時代財經,目前內部還沒有合併消息。其表示,自己瞭解公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看公司的通知和公告,「對我們來説,做好工作就是全部」。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被市場猜想的頭部券商合併名單中的另一組「候選搭檔」——同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匯金」)旗下的中金公司(601995.SH)和中國銀河(601881.SH)也曾經歷一輪交叉任用。

2023年10月,王晟任中國銀河新任董事長。此次任職前,王晟在中金公司任職已有21年,其2016年6月任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2020年3月任投資銀行部負責人。

該項任命僅僅過去一個月,2023年11月,陳亮空降至中金公司任董事長。而此前2019年6月至2023年10月間,陳亮任中國銀河總裁、副董事長、董事長。

除交叉任用之外,中信建投高管團隊即將退休或超齡任職的情況也十分突出。

今年以來,中信建投已有兩位高管因到法定退休年齡主動辭任,分別是執行委員會委員周志剛、非執行董事武瑞林。但中信建投董事長王長青,其出生年份為1963年,今年61周歲已經超過法定退休年齡,至今仍在職。

此外,即將達到退休年齡的還有中信建投首席風險官彭文德,以及中信建投執行委員會委員兼中信建投國際董事長蔣月勤。兩位高管的出生年份均為1966年,今年均為58歲。

中信建投跟中信證券本屬「一家人」

中信建投的誕生本就帶有濃濃的重組基因,與斷層領先的行業頭部中信證券也淵源頗深。

19年前,老牌券商華夏證券因嚴重資不抵債陷入破產困境。2005年11月,中信證券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銀」)共同出資成立中信建投,以收購華夏證券的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基金代銷業務,債務和法律責任則仍由華夏證券承擔和負責,2009年1月,華夏證券宣告破產。

彼時,中信證券、中國建銀分別出資16.2億元及10.8億元,中信證券因此成為中信建投的控股股東,持有其60%的股權,背后的實控人則為中信集團。

2008年4月,為整治證券行業盲目擴張導致的諸多亂象,證監會對證券行業提出了「一參一控」的政策要求,即一家機構只能同時控股一家券商、參股一家券商。

2009年6月,肩負着整合金融資源的中央匯金出手,經財政部同意后,中國建銀將持有的中信建投股權無償劃轉至中央匯金,劃轉后,中央匯金持有中信建投40%的股權。

而作為實控人,中信集團同時控股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在「一參一控」的要求下只能向外出讓中信建投的股權。

2010年11月,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曾用名「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國管中心」)、世紀金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金源」)分別成功受讓中信證券持有的中信建投45%及8%的股權,此次出讓后,中信證券持有4.27億股,持股比例下降至7%。

至此,中信建投第一大股東變更為北京國管中心,持股比例45%,其實際控制人為北京市國資委;第二大股東為中央匯金,持股比例為40%。

2016年12月,中信建投證券(06066.HK)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8年6月,中信建投「回A」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實現「A+H」上市。

而在2020年11月,北京國管中心將其持有的中信建投股權無償劃轉給全資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北京金控」),通過國有資產股權的無償劃轉,實現內部股權架構的調整。

據瞭解,本次股權無償劃轉是由北京市國資委決定的,北京國管中心和北京金控集團均由北京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目的是為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做強做優首都金融產業。

據中信建投2024年半年報顯示,目前,該公司無實控人,第一大股東為北京金控,持股比例為35.81%;第二大股東仍為中央匯金,持股比例為30.76%;中信證券仍是其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94%。

此前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官宣合併,市場均認為將誕生「巨無霸」券商。而受益於中信證券的斷層領先,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若合併,多項數據都將碾壓「國君+海通」,以及之前也屢次有合併傳聞的「中金+銀河」。

按2024年三季度財務數據估算,中信證券總資產是1.73萬億元,中信建投總資產為5547億元,合併后的總資產接近2.29萬億元;而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合併后總資產約為1.63萬億元,中金公司與中國銀河總資產合計約1.40萬億元。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市值則更甚,按2024年11月13日收盤后市值計算,「國君+海通」的總市值合計3098億元,「中金+銀河」總市值合計2850億元;而「中信+中信建投」合計總市值達6626億元,足足是「國君+海通」總市值的兩倍還多。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業績方面,按今年前三季度數據測算,「中信+中信建投」營收合計604.56億元,而「國君+海通」與「中金+銀河」的營收規模相差不大,均被「中信+中信建投」超出近200億元;「中信+中信建投」歸母淨利潤合計210.96億元,均是「國君+海通」、「中金+銀河」的兩倍之多。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具體業務上,經紀、投行及資管三大業務,「中信+中信建投」的業務手續費淨收入均遠遠甩開「國君+海通」與「中金+銀河」。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製圖:時代財經;數據來源:Wind

「如果兩家(頭部券商)合併,在中小券商看來,只是從兩個‘老大’變成一個‘老大’」,近日,華南一名中小券商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另一名頭部券商人士則向時代財經表示,如果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行業「馬太效應」會更加顯著,絕對頭部的體量會更吸引投資者,同時還會促進中小券商之間的合併及轉型。

「失速」的中信建投回歸是最佳選擇?

與中信的合併傳聞一度伴隨着中信建投的發展與成長。2020年,中信建投迎來資本市場的「高光時刻」,高速成長是中信建投「回A」上市后前兩年的關鍵詞,2020年,其市值一度超過券業「大哥」中信證券。

2020年8月10日,中信建投股價創新高,截至收盤漲8.41%,報56.39元/股(來自Wind前復權數據),創下其A股主板上市后的新高。Wind數據顯示,當日其總市值已高出中信證券2.49億元,達到3925.80億元,而中信證券當日總市值為3923.31億元。

僅上市兩年多即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券商股,中信建投一時風光無兩。據Wind數據,自中信建投2018年6月20日上市以來至2020年8月10日達到股價高點,兩年多已經上漲842.98%。

也就是2020年,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的傳聞甚囂塵上,兩家公司均多次發佈澄清公告否認。

快速上漲的股價,爆炒的氛圍之下,當年8月10日股價創下新高之后,中信建投再發公告澄清合併傳聞,其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本公司、第一大股東北京國管中心及第二大股東中央匯金均不存在正在籌劃涉及本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股份發行、收購、債務重組、業務重組、資產剝離、資產注入、股份回購、股權激勵、破產重整、重大業務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然而高光之后,作為業內核心公司「三中一華」的一員,中信建投正受到曾經輝煌的投行業務拖累,近幾年業績表現盡顯疲態,且業務質量飽受質疑,監管也多次對其出具罰單。

此前,中信建投曾數次超越中信證券拿下投行冠軍寶座,無論是項目數量還是承銷金額,都穩步上升,投行業務佔比也逐年攀升。中信建投的招股説明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中信建投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分別為30.70億元、41.63億元和33.48億元,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16.15%、31.40%和29.62%。

2019年開始,趕上科創板正式「開閘」,中信建投更是馬力全開。據中證協發佈的數據,2020年中信建投再登投行業務收入榜首,攬下驚人的57.46億元收入,高於中信證券的57.02億元。

隨着投行業務環境變化,再融資及股債承銷均承壓,近幾年,中信建投經營業績持續下滑。2022年、2023年,中信建投歸母淨利潤分別為75.07億元及70.34億元,分別同比下降26.68%及6.45%;2024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為42.97億元,同比再度下滑24.49%。

而中信證券業績表現則穩健得多,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斬獲167.99億元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35%。2022年及2023年由於行業不景氣,中信證券歸母淨利潤也出現下滑,但同比降幅均為個位數,顯著好於行業。

與業績數據下滑相應的還有外界對中信建投投行業務質量及合規問題的質疑。

2020年2月,由中信建投保薦的紫晶存儲登陸科創板,該項目之后成為科創板首批因財務造假而強制退市的案例,中信建投也因此被判與其他中介機構共同出資賠付投資者損失10.86億元。除此之外,中信建投還捲入恆大債欺詐發行案,其保薦的多家企業也存在上市后業績急劇「變臉」等情況。

據中證協官網,2024年以來,中信建投共有22名保代被監管出具罰單,遠超其他頭部券商的數量。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來,中信建投還因投行業務收到10張罰單。事實上,該狀況早已體現在中證協的投行業務評價中,由於罰單及項目保薦被罰較多,2022年和2023年,中信建投連續兩年被中證協評為B類投行。

逐漸掉隊的業績表現,不夠嚴謹的執業質量,多次曲折的股權變動,都給這家頭部券商風雨飄搖的未來增添了不確定性。隨着其多位高管即將退休,與中信證券合併重整的猜想會否迎來終局也值得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