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11 22:55
OTA作為一項有益於消費者的技術,在慢慢地演變中成爲了廠商搪塞用户的新藉口,變成了「半成品」汽車的遮羞布。
最近,一汽大眾ID.4 CROZZ遭到了車主們的集體投訴,車質網顯示,投訴原因普遍為「OTA不升級,虛假宣傳」。
有車主表示:「一汽大眾在旗下ID系列車型發售之初,宣稱該車車型具備OTA功能。自2020年ID系列車型上市至今,沒有任何一臺一汽大眾ID車型收到過OTA升級文件,僅部分因冬天低温導致黑屏的車型獲得了線下到店刷機服務,而這並非OTA!此行為是否涉嫌虛假宣傳?」
不止是ID4,大部分車主也表示,包括ID6在內,ID系列首批車主已過質保期仍未收到OTA文件。目前車機存在反應慢、易死機等問題;電控優化差,行駛電耗高、空調能耗高、動能回收頓挫強等問題。一汽大眾一直未能對ID車型履行OTA的服務,放棄對早購買車主的技術支持。
如今的手機廠商和互聯網車企,在發佈會上介紹完某項重磅功能之后,再跟上那麼一句:「未來該功能將通過 OTA 的方式更新,敬請期待!」但是具體什麼時候OTA,又是一個未知數,OTA是否成爲了廠商們的營銷手段之一?
OTA「過度承諾」嚴重,車企也是被逼的?
如今新車發佈,如果不支持OTA功能,意味着這款車在這個「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是不合格的。從智能化的方向來看,OTA毫無疑問是智能汽車未來無可或缺的特性。
但正是由於OTA這種可以讓新車功能「滯后」的特性,反而成爲了部分車企打擦邊球的藉口。爲了搶佔市場先機,部分車企選擇將功能所需的硬件裝入車內后,提前宣傳配備該功能,並完成車輛上市,美其名為「與用户一同成長」。
最典型的例子,早年間新勢力車企們將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上車」,聲稱為后續智能駕駛「預埋設備」。時至今日,卻鮮有車企能夠將早前預埋的配置充分開發,甚至因設備搭載不合理,導致用户高價購入車輛后,卻未能享有應有的用車體驗。
比如去年這個時間,多位小鵬P5車主稱,他們提車將近兩年的時間未享受到CNGP(城市導航輔助駕駛)服務,而在購買新車時,這一服務是營銷噱頭之一,車主們認為被小鵬汽車欺騙。
小鵬P5作為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其在2021年10月上市時,小鵬汽車CEO何小鵬表示小鵬P5未來將支持城市導航輔助駕駛。但后續小鵬P5銷量持續走低,2022年銷量為37982輛,2023年為20089,近乎腰斬。於是,老車主便成了「犧牲品」,幾乎等同於被放棄。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2023年8月,智己汽車副CTO、智能駕駛首席科學家郭輝稱,9月將開啟「去高精地圖NOA」公測;10月開啟「城市NOA」公測;2024年「通勤模式」覆蓋全國100+城市;2025年,IM AD將邁入全場景通勤時代。
但直到今年4月,智己「無圖城市NOA」纔開始在深圳、廣州、蘇州三地開啟公測,第一步就比原計劃推迟了足足半年多;極星則表示高速NPA將於今年6月開啟先鋒用户內測,7月面向全部用户開啟公測,10月全量推送,計劃在Q3之內實現90%以上的地級市覆蓋,到現在也沒有任何消息。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最近兩年,隨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車型之間的同質化也越來越明顯,車企迫切需要新的賣點支撐其產品力。相比無法改變的硬件,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等軟件功能支持后期OTA升級,可以在營銷上面多做文章。
市場研究機構麥肯錫的調查也顯示,在高端新能源市場,最受中國消費者青睞的功能中,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排名前兩位,這也給車企未來的OTA提供了信心支撐。然而許多當初看似美好的承諾並非都能實現,但用户卻因為抱着對未來新功能的期待,而提前為不存在的功能買單,這屬實有點拿錢不辦事。
軟件定義汽車是趨勢,但車企不能「畫餅」
先交付「半成品」,之后再升級或者優化,這事是特斯拉起的頭。早在2012年,特斯拉Model S推出之時,就引入了「OTA空中升級」的概念。
特斯拉Model S通過「OTA空中升級」的方式為已售出車輛不斷增加新功能,比如主動巡航、前撞預警、語音導航等,讓車主每隔幾個月就體會到開上「新車」的喜悦。
「軟件定義汽車」的説法也由此而來,這種「常用常新」的能力,確實給用户體驗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因此在最近幾年,「先上車后刷卡」幾乎成爲了新車型的標配功能。
目前,下到幾萬塊的微型電動車,上到百萬級仰望,都在推行OTA升級技術。根據佐思數據顯示,預計至2026年中國乘用車OTA裝配率有望達到88%,裝配量約2193.7萬台。
但是,OTA升級技術的普及,並不代表着用户體驗就有質的飛躍。不是每一家廠商都能像特斯拉那樣按時間、按質量給用户OTA升級。這導致了一些廠家成了典型的「渣男」,嘴上説一套,實際做一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畫餅」。
如今汽車市場「畫餅」越來越多,引起的消費者糾紛、投訴也逐漸增多,但目前行業還缺少明確的法律依據,沒有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制度化、標準化地進行處理。正如ID4的維權案例,「畫餅」無法兑現后能爭取何種補償,幾乎完全靠用户和車企的博弈。
這就導致新勢力在畫餅這件事上越來越大膽,這張餅什麼時候能夠讓用户吃到嘴里,可能新勢力自己都不知道,即便是后續軟件進度緩慢,其實也不需要負什麼責任。
因此,新勢力的造車速度越來越快,以前傳統車企一款車型的研發投放時間大概是4-5年,現在新勢力造車每年出一款,先把半成品推出市場,后面再根據市場反饋決定要不要OTA。
這樣的造車方式,也引來了傳統車企的效仿,比如大眾此前就宣佈要把新車的研發周期從54個月減少到40個月,未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車企可能也會加入這一行列中。這其實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在車質網的投訴評論區,關於汽車OTA的評述有幾十頁之多。其中,除了投訴一些車企不按時及時OTA,其他要麼是車企承諾了不推送,要麼就是看了隔壁鄰居的車一個月OTA好幾次,產生了失落感。剩下的,大多數是OTA之后,車輛某個方面的性能不但沒有增強,反而被削弱了。
這些投訴大部分都是沒有結果的。
從這點來看,OTA確實是把雙刃劍,未來我們見到的「半成品」車型可能越來越多,OTA正在成為這些半成品車型的藉口,成爲了它們的遮羞布。
希望這些車企能明白,車是消費者拿真金白銀買來的,通過OTA新增功能提高使用體驗原本就是車企該做的事情,把半成品變成完成品,纔算是車企完成了購車交易的最后一步。OTA畫的餅越多,證明車企交付時越倉促,這樣的車企我們還是慎重考慮吧。
車圈頻繁發生關於OTA的投訴,其實也引出一個值得探討的行業問題——對於一臺汽車,尤其是一臺普通的家用車,究竟什麼纔是最重要的。
的確,現在是一個智能化時代,汽車應該也必須更加智能,但無論如何,車首先還是車,車的智能化應該是讓車更安全、更好開、更好用,而不是去替代手機。
廠商不要將OTA作為一種文字遊戲,通過假大空的前置宣傳透支消費者對OTA的信心,而是腳踏實地地將OTA作為給汽車賦能的實用工具。如此才能提升新能源車用户的用車體驗,讓更多的消費者投入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懷抱當中。
封面圖源:小鵬汽車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