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08 12:56
一家成立才三年的上海初創公司,正在成為安徽蕪湖的座上賓。
近日,上海城市飛行製造企業時的科技宣佈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金額達數億元。投資方都紮根在安徽:
俞敏洪作為聯合創始人的洪泰基金,雖不是「安徽產」,但和安徽合作密切,今年5月剛剛在安徽肥西縣完成20億的募資,熱錢來自安徽。
安泰基金,天眼查數據顯示其實際控制人是蕪湖國資委,是不折不扣的蕪湖熱錢。
灣沚區國投集團,同樣屬於蕪湖的國有資本。
時的科技呢?正如其名,造「飛的」與時間賽跑是它的雄心。
其團隊背景深厚,來自空客、商飛以及吉利、長城等空陸交通名企,更已經研發出能在城市里飛行自如的E20 eVTOL(傾轉旋翼電動飛機)。
如今,在低空經濟概念席捲全球之際,時的科技與蕪湖早有交流。「以投代招、投招並舉」的支持下,時的科技決定前往蕪湖建廠,把城市「飛的」落地為產業。
這次,真的要一起「蕪湖起飛」了。
1、海陸「羣英」匯聚時的科技探索城市天空
專注於城市空中出行領域的時的科技,是由一眾堅信立體交通可以進入大眾生活的「羣英」所創建。
除了「水中游」,「天上飛、地下開」的領域,都是其團隊核心成員的來源地,主要包括空客、商飛、航天五院、龐巴迪、吉利、長城、FCA等國際領軍的飛機和汽車製造企業。
例如,時的科技創始人及CEO黃雍威就曾先后任職於空客中國工程中心、吉利太力飛車中國區,擁有20多年的飛行器研發經驗;聯合創始人及COO湯曉明也先后擔任過吉利太力飛車TF-2A研發總監、菲亞特克萊斯勒Jeep新指南者系統集成經理等職位。
強大的專業初創團隊,自一開始就保障了時的科技「城市出行」整機制造的完整工程專業體系,也奠定了它頗為硬核的發展基調。
2021年5月,時的科技成立;同年12月1日,時的科技就發佈了E20 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全尺寸工程驗證機產品。
由於時的科技E20更多是定位為一種介於汽車與高鐵間的補充性交通工具,服務30-150公里的空中短途區間。所以,E20從一開始就對尋找商業化可行性條件目標明確。
按照規劃,E20選擇的是傾轉旋翼構型,這種構型相比多旋翼或複合翼構型,研發難度是往上走的,但在速度、載重比、性價比、適航條款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更明顯,也被認為是更具商業競爭優勢的技術,以及全球公認的主流技術。
在飛行器方面,E20則採用了電傳飛控操縱方式,飛行效率可達到260公里/小時的巡航速度,以及200公里的*航程。更重要的是,以純電動作為驅動能源,長期性價比明顯要更高。
據預估,E20從上海到蘇州僅需18分鍾,在量產后可實現近乎出租車的出行成本。
因此,時的科技雖然硬核,其設想卻不侷限於成為一家高科技研發製造企業,而是更想成為一家商業模式更完善、想象空間更大的空中出行服務運營商。
如創始人黃雍威所言,「開闢商務出行和城市通勤藍海市場,使用場景不受限,出行更便利。」這是一幅誘人的藍圖。
2、按下加速鍵,「飛的」夢開始具象化
得益於專業的初創團隊背書,早在2021年,時的科技就曾在一個月內完成千萬美元的兩輪融資,藍馳創投、德迅投資先后參與其中。
兩年過去,時的科技進一步證實了自身價值。去年2月,時的科技再次完成1億人民幣Pre-A輪融資,老股東藍馳創投、德迅投資再次跟上,同時新增了領投方遠翼投資,以及跟投方崑崙資本、KIP資本。
也是這一輪融資,為時的科技產品的問世以及商業化進展按下了加速鍵。
當年,時的科技將融得的A輪戰略資金用在了加速產品研發和適航取證進程,並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8月完成E20 eVTOL框架機試飛;10月中國民用航空華東地區管理局也正式受理了其E20型號適航審定申請,隨后時的科技以無人駕駛模式完成首輪飛行測試。
從設計、研發、製造、適航取證到飛行,E20 eVTOL在產品端實現全流程貫通,商業化開跑的鏈條也充分完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中國*完成首輪公開試飛的傾轉旋翼載人電動飛機,填補了中國在這方向的技術空白。一直以來,科研創新驅動的產業中,能打破產業瓶頸,並以此造就企業壁壘的故事,總是更具魔力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當年11月,時的科技就與東部通航達成合作,共推E20 eVTOL在深圳市鹽田區的示範運行;同時,時的科技表示,公司還參與了國內eVTOL相關法規的完善,*驗證了自己「行業初創玩家」的前瞻眼光和先發優勢。
得益於此,今年3月,時的科技成功引入中東投資機構,后者*投資了時的科技2000萬美元A輪戰略融資,意在深化技術研發和中東地區「空中出租車」應用場景的打造。
截至上半年,時的科技在手訂單超數百架。訂單的釋放,給了時的科技正式建廠、落實商業化大邏輯的底氣。
10月最后一天,時的科技宣佈完成年內第二輪融資。這次數億元B輪融資由洪泰基金、安泰基金及灣沚區國投集團聯合投資,主要是爲了打造蕪湖市灣沚總裝製造工廠,以加速推進E20的產業化進程。
某種意義上,這也代表時的科技進入了更成熟的發展階段,開始思考和佈局量產問題。
按規劃,時的科技將在2026年完成民航局飛行體型號合格證(TC)取證並進入量產交付,目前其TC已獲受理申請。
進入2024年后,出海、訂單確定、建廠等產業化進展一一出現,都在説明時的科技的「飛的」藍圖正在步步變為現實。時間站在低空經濟這邊,而機遇已被時的科技充分掌握。
3、追夢低空經濟:這是新時代的奏鳴曲
低空經濟運行的垂直距離偏低,低空產業,卻是在「高高飛起」的途中。*的特徵,還是資本。
資本市場的預期總是跑在實業充分發展之前,從當初的數字經濟到這兩年的AI,概莫能外。資本的流向,也能很好地反饋未來的產業增量預期在哪。
站在當下,低空經濟就是那個絕不能錯過的、處於啟動期的新興產業。
在二級市場,股市資金熱度持續攀高。從7月走強到目前,4個月過去了,低空賽道的熱度一直都未減弱,反而是在頻繁的政策、產業、企業一系列的消息動態中,走向新的高潮。
數據顯示,同花順低空經濟概念指數,自年初1月底推出以來,目前已經漲了近68%;其中僅9月下旬至今,漲幅就接近58%,同一時區內同花順全A上漲43%+,低空經濟概念遠遠跑贏大市。
在一級市場,市場熱度更是展現了一幅偏向於萬物生機勃發的局面。據上奇研究院數據,今年前8個月,低空經濟產業已披露融資事件293筆,總融資額255.93億元。
其中,eVTOL細分賽道單筆投融資規模普遍較大,據RimeData數據顯示,億元及以上融資案例多達11起。時的科技正是其中之一。這既是因為eVTOL所需要的啟動資金量更大,也是因為它背后所能延伸的商業模式,處在整個產業鏈頂端的生態位。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註冊低空經濟相關企業同比增長37.17%,超9000余家。今年截至目前又註冊了5300多家。越來越多的資金、創業者,都在這條產業鏈上追逐一個「低空夢」。
中國民用航空局預估,到2025年國內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翻一番,達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有望突破3.5萬億元大關。
並且,同「AI+」一樣,低空賽道也在2024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隨后,包括北、上、深、徽等地都陸續出臺相關規劃及政策,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
這個新興產業的戰略地位,從一開始就不可小覷。歷史經驗證明,這將是一條有望改變城市生態的產業道路。更大的前景則在於,以低空經濟的命題,在空中產業這張大畫卷上,留下不一樣的名字。
衆所周知,全球的商業航空經濟過去一直由空客、波音等企業牢牢掌握,國內這幾年雖然在C919等大飛機領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面對浩瀚空域,已經定型的大飛機產業自然要追趕,那些還有機會「塞進」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的領域,則必須加強佈局。
低空經濟,正是此類。尤其是在eVTOL產業中,海外雖然沿襲了不少航空產業鏈、適航標準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和優勢,但國內產業的優勢也不小。
這幾年新能源、智能製造產業大舉推進后,國內企業在電池、電機、電控技術上的優勢逐漸凸顯,而且頗有顛覆式創新的姿態。同時,C919的成長演化使得國產航空產業鏈得到加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背后,是產業鏈無聲的進化。
所以,或許大飛機所承載的那個「彎道超車夢」,將率先在eVTOL賽道中得到另一種形式的答案。就像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產業發生的顛覆一樣,當許多技術在水面下有所貫通時,你很難猜測創新會從舊時代幕布的什麼地方捅一個口子,把新紀元的陽光照過來。
正如黃雍威所言,「相信中國eVTOL產業最終一定能走向世界,中國製造的電動飛機也能賣到全球」。
時的科技要抓的是屬於一個時代的機遇,對「*」的追求,將驅動它觀盡風雲,天際穿梭。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松果財經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