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07 21:30
來源:36氪
文|Vicky
來源|精練GymSquare(ID:GymSquare)
封面來源|Pexels
相比起「白幼瘦」和「肌肥大」,「薄肌」已經成爲了新的高級感審美。
這要求線條美、力量感缺一不可,也要求健身房或户外為背景的生活感,「#薄肌」這一tag,已經成爲了頗有含金量的自我介紹,成為正在被年輕人追求的健康美。
源自小紅書博主:震忙忙
因此,「#薄肌」這一自帶高光的標籤令人趨之若鶩,在户外凹造型、打燈光,再使用美圖秀秀快捷鍵達成這一成就的也不在少數。但如果深挖,這與「薄肌」背后的內核似乎背道而馳。
完美身材背后隱藏的強自律、好精力,纔是「薄肌」成為社交圈內人氣王真正原因。
職場生活的忙碌讓班味如影隨形,將生活和工作分出界限,規律健身是當下少有的奢飾品。
保持良好的身材意味着能夠持續合理規劃時間和精力,「薄肌」是對生活具備掌控感的外顯體現。
這也引發了眾多年輕人希望能夠被貼上「薄肌」標籤,掌握優先社交主動權的想法。
落在實踐層面,相比起側看似平板的「白幼瘦」、穿衣極顯壯的「脂包肌」,有線條、有力量又顯瘦的「薄肌」身材需要更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預思路。
「減脂增肌」是成為「薄肌」的核心原則。在訓練、飲食和睡眠中需要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才能克服看上去難以同時實現的減脂和增肌。對基線體脂的裁定(偏重減脂/增肌)是在製造熱量缺口時的先決條件。
以形塑為目標,逐步實踐健康生活方式,纔是「薄肌」成為新精緻身材審美的內涵。
薄肌是當下更高級的社交標籤
「#薄肌」在社交圈,逐漸成爲了硬通貨。
在壯和瘦弱之間,「薄肌」找到了一個符合大部分人審美的平衡點。
與薄薄一片的「白幼瘦」相比,薄肌女孩雖然看上去纖細,實則緊緻有勁兒,精神飽滿。
社交媒體的營業基調也從精緻式名媛打卡,轉變成了更為接地氣的户外運動風。不懼於露出腿上的肌肉線條,正展肱二頭肌,大方肆意的笑容......在文案的最后打上一個「#薄肌」標籤。
「薄肌女孩」溢出屏幕的健康和自由更容易感染到觀眾,社交平臺從「網感」到「生活感」的風向轉變,也標明瞭寬肩、細腰、肉腿成爲了大眾追求的健康美。
男性的身材焦慮隱藏於更深層次的憂慮下,刻板印象背后的身材選擇並不多:細胳膊晃盪在寬大的袖口里免不了被叫一聲「細狗」;大塊肌肉往往勸退異性;脂包肌更是直接被定義為胖子。
在「健身成為男人最好的醫美」的號召下,清冷感和少年感逐漸成爲了過去,寬肩窄腰和薄肌成爲了眾望所歸。
基於常規肌肥大訓練,由於飲食不得當、訓練方案偏差或是自身身材天賦等原因,脂包肌身材似乎成為淺嘗健身后更為常見的結果。
薄肌為男性提供了除肌肥大外的訓練新思路:肌耐力替代爆發力成為主要訓練目標。對身材的要求也更精細了:除了寬肩、窄腰、有腹肌這幾個必要特點外,薄肌還強調肌肉線條的流暢和拉絲效果。
社交平臺上,薄肌vs厚肌的爭論常新常有,不論是異性視角,還是男性對自身的審美偏好,往往薄肌佔了上風。
各抒己見的評論區,更是將「適度健身吸引異性、過度健身吸引同性」這一健身圈名言印證到極致。
薄肌反映在臉上,甚至會被認為是頂級精英的面相。
實現「薄肌」面相的唯一方式是:在長期的有氧和無氧聯合訓練下,保持規律的健康飲食和睡眠習慣。其背后代表了高度潔淨健康的生活習慣、充沛的精力和自控力,以及相對可控的休閒時間。
審美偏好逐步開放化,「純瘦」或「大肌肉」哪一個極端都不再是主流,而「薄肌」擁有了優先社交主動權。
隱藏在薄肌背后的社交加分項
強自律、好精力
需要明確的是,「薄肌」絕不是僅在審美觀感上佔盡上風。隱藏在薄肌背后的社交加分項是自律,以及延展於工作、生活中的好精力。
Perita熱愛在攀巖中自動降噪、專注動作的感受,日常在健身房進行臂力、抓握力的訓練。掩於衣服下的薄肌,是她長年累月去訓練、去攀巖的證明。
自帶北大才女光環的Perita,還平衡着博士學習、兼職工作以及生活。節奏緊湊的生活需要每日自律的規劃和精英般的超能力,薄肌似乎是她的鎧甲,守護着健康、充沛着精力。即便需要多線處理工作,依舊氣血充足、注意力時刻專注。
好身材賦予的健康美,與規律的健身運動生活方式、多任務下精力分配遊刃有余的精英感形成了強烈反差。
經得住職場/學業壓力、拒絕得了深夜燒烤啤酒、早起去健身房日復一日的訓練......這一系列穩、定、靜的操作讓每時每刻精神面貌煥發的「薄肌」人成爲了令人敬佩的羣體。
也正因為極難做到自律和精力管理,「薄肌」人身上被投射了期許。人們傾向於尋找這類人潛意識里規正自己的行為,繼而被監督,被成就。
而一些迷思也降臨在了社交平臺中。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貼近薄肌身材到底是爲了迎合這一輪的審美趨勢還是有真正的健康需求?
意圖在社交圈中被打造「自由成風」、「揮灑肆意」的形象,在户外凹着造型拍照趕時髦是否纔是真正的出發點。
亦是爲了享受「薄肌」光環的紅利,選擇在美圖秀秀中,一站式的P出「腹肌、胸肌、人魚線」,用加工過的照片去吸睛。
一次再一次地打開社交平臺,不斷檢查瀏覽和點贊量是否創了新高。
美圖軟件的線條功能
或是認為訓練后會增加維度,直接選擇瘦出線條等選擇都是想通過捷徑成為朋友圈中的「薄肌」。這些浮於表面的行為,與「薄肌」能成為社交中心的內核背道而馳。
薄肌,和減脂增肌
緊密相連
薄肌身材的前提是在增加肌肉的同時,滿足相對較低的體脂率,平均來説,男性體脂率在13-18%,女性在20%左右。
但增肌需要熱量盈余,而減脂需要能量缺口,乍一看兩者似乎無法共存。但由於增肌的機制是蛋白質合成、減脂是消耗脂肪,兩者的代謝並不是同一個路徑,所以是可行的。本質上,我們在給身體一種新的刺激。
想要「薄肌」,需要在自然健身、睡眠和飲食中尋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訓練上來説,在小維度下,雕刻訓練痕跡需要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同步進行。
根據NCSA和ACSM的推薦,主流建議是8-12RM適合增肌,每周3-5次訓練專注於肌肉質量和線條的打造。加入每周3次,每次30min慢跑、游泳、騎行等有氧運動幫助脂肪燃燒。
在進行熱量調整之前,需要先裁定個體是更偏重增肌vs偏重減脂。劃分標準為:男性體脂8-12%;女性體脂18-22%。
一旦低於以上標準,認定為偏重增肌,反之偏重減脂。前者需要在平衡熱量上增加100-500大卡,而后者則需要減少100-500大卡。
切記熱量調整的幅度不可以過大,身體是靈敏的儀器,會對熱量變化產生代謝適應。逐步調整熱量,保持耐心,更有利於減少身體的反抗。
蛋白質作為肌肉合成的原料,推薦攝入1.4-2g/kg/天,以體重50kg為例,蛋白質攝入量可以達到100g/天。
而單餐,身體能用於肌蛋白合成的蛋白質是有限的,均勻的分餐攝入,更有利於肌肉的合成。例如:如果機體一天推薦攝入蛋白質90克,每餐攝入蛋白質30g為宜。
蛋白質永遠不能替代碳水,每天機體攝入碳水需要達到130g或3g/kg。
肌肉的增長和恢復需要充足的睡眠,確保每晚7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是練出薄肌路上的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