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張文江倪受彬黃瑞成朱生堅談「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夢想不可能的夢想

2024-11-07 11:23

「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

「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英文原版由英國勞特里奇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十七種。叢書中文版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引進版權,由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黃瑞成教授組織團隊翻譯,共分兩輯,目前推出第一輯的七種。

2024年8月23日,「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讀書會在思南書局舉辦,邀請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張文江教授、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倪受彬教授、叢書中文版主編黃瑞成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朱生堅副研究員分享他們的觀點。讀書會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副總經理易洋主持。

易洋: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狄奧尼索斯被扮演成「藍色酒神」,引發熱議;在閉幕式上,我們又聽到了《阿波羅頌》的鋼琴演奏。法國人在如此重要的國際賽事上,先后用這兩種古希臘神話元素,來作為開幕和閉幕對照呼應,肯定有他們的考量。作為異國的觀眾,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感和思考;但無論我們作何解讀,都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古希臘神話依舊影響甚至參與着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基於此,我們帶着「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來到上海,希望通過各位專家的解讀和各位讀者的參與,深挖這套書的價值和意義。

張文江:感謝重慶大學黃瑞成教授組織,並且和各位譯者共同努力,初步完成了這套「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為什麼説初步?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叢書分為兩輯,第一輯八冊,重點是「諸神」;第二輯九冊,重點是「英雄」。兩輯之間,彼此有聯繫。目前出版的是第一輯,第二輯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第二,第一輯八冊中,還有非常重要的兩冊——《宙斯》和《赫爾墨斯》沒有出版。不過據我所知,已經接近完成,不久將排印問世。第三,叢書英文版主編蘇珊説,這套書從2005年啟動以來,至今二十年,還沒有最后完成。比如説,冥王哈德斯,還在未來的規劃中。那麼英文版還在繼續推進,可見完成這套叢書的艱辛,也可見出版社和編者持久不懈的努力。

張文江

長期以來,我關注中華學術的源流演變,尤其是中國先秦思想的源流演變,而作為可以比較的對立面,不得不同時有所關注歐亞大陸另一端——古希臘羅馬思想的源流演變。而關注古希臘羅馬的思想源流演變,又不得不關注處於源頭位置的古代世界的諸神和英雄,以及這些內容與古希臘哲學的聯繫。

巧合的是,今年7月我剛去了希臘,看見了正在修復的宙斯神廟和只剩下六根柱子的德爾菲阿波羅神廟。回來后我買了一本《阿波羅》,當時並不知道這本書是新書,也不知道它是黃瑞成教授組織翻譯的叢書中一種。當我在網上下單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黃瑞成教授的邀請。網上買的新書和出版社寄來的整套書,相隔一天收到,我這才發現,原來《阿波羅》就在這套叢書之內。

《阿波羅》

我陸續閲讀這套書的時候,巴黎奧運會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我沒有看開幕式,剛纔易洋先生提到,出現了狄奧尼索斯的形象。在閉幕式上,我聽到了著名歌唱家和鋼琴家合作演出的《阿波羅頌》。奧運會開始和結束,對應酒神和日神,有着濃濃的古希臘元素。這些事幾乎同時發生,不能不使人感到有些神奇,也許其中有看不見的聯繫。

我嘗試理解這套叢書的結構和緣起,希望能大致形成相對完整的認知。初步的認知,可以分為兩層,首先是叢書的整體結構,其次是某冊書的整體結構。討論的重點是第一層,第二層用簡單的幾句話帶過。

第一層,叢書的整體結構,又分為三點。我特別關注的還有第四點,最后説。一,叢書中文版序,這是叢書英文版主編蘇珊•迪西寫的,寫於2023年1月。二,叢書英文版前言,寫於2021年11月。前言有一個副標題:「為什麼要研究古代世界的諸神和英雄?」可以對應具體某冊書的開篇「為什麼是xxx?」——xxx是神或英雄的名字,也就是此冊的書名,比如説阿波羅,以及雅典娜、普羅米修斯、狄奧尼索斯、阿芙洛狄忒、阿耳忒彌斯等。三,叢書中文版主編黃瑞成教授寫的跋,時間是「癸卯(2023年)春末」。

第二層,是某冊書的整體結構,也分為三點。以《阿波羅》為例:一,在「為什麼是阿波羅?」標題下,是導言「為什麼要寫一本關於某位神的書?」。二,「關鍵主題」,分若干節,從各方面介紹這位神的事蹟和特點。《阿波羅》中分六節。三,「阿波羅效應」(afterlives),描述阿波羅神話對后世的影響。好比中文世界里重要人物的年譜,在此人離世后,還要列出他身后發生的相關事件。古希臘神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它們對人類文化還在發生着影響。這種持久的影響力,也可以看成某種不朽的方式。四,「拓展閲讀」和「參考文獻」,是全書的學術支持。

再回到第一層,首先看叢書英文版的前言。這篇前言,最初寫於2005年,2017年修訂,2021年再次修訂,可見編者的思想也在不斷地嚴密、深化、更新。

開篇的題詞,引德摩斯泰尼《書簡》中一段話:「正當的做法,對於開啟任何嚴肅談話和任務的人而言,就是以諸神為起點。」也就是説,對於任何人嚴肅言行的認知,最終會上溯到神或者神學。德摩斯泰尼是古希臘的著名演説家,過去被作為勵志的榜樣:這個人從小口吃,然后他刻苦練習,最后辯才無礙。那麼,叢書前言引的這段話,我們怎麼作現代的理解呢?

我的理解是,如果你想嚴肅地理解一個人的想法或行為,應該理解此人的「三觀」如何形成,理解導致他形成「三觀」的真正認知,或者説,他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叢書前言還引用亞里士多德引述泰勒斯的話,這個世界「充滿了諸神」(《論靈魂》411a8)。一般認為,泰勒斯是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是哲學家的「始祖」,而亞里士多德是「三大哲」(其余兩位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中的最后一位。亞里士多德引述泰勒斯,正處於古希臘哲學的首尾。

至於這里的「諸神」是什麼?現在應該已不用迷信了吧,大體可以看成當時的人,對世界和人性認知的顯化。「哲學」這個詞,在古希臘語中意思是愛智慧。由於神纔有智慧,那麼也可以認為,愛智慧就是愛神。至於反命題是否成立,愛神是不是等於愛智慧?這個不一定,還要經過思辨的嚴格檢驗。此所以在古希臘神話之后,依然不可缺少古希臘哲學。

再回到叢書中文版序。也許是感受到了中文世界讀者的熱情和友好,叢書編者更加放飛自我。開篇的題詞是:「去夢想不可能的夢想……」這句題詞沒有註明出處,應該來自編者的自撰。序言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提出一個根源性的問題:「什麼是神?」文章引用了西摩尼德斯的迴應。他最初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可思考得越久,越覺得難以回答。根據黃瑞成教授的跋,這里的典據來自西塞羅《論神性》。

我們應該注意這個問話方式,「什麼是……」,這個問法本身是哲學的。這應該是人類最要緊的問題之一,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西蒙尼德斯的表達,使人想起聖·奧古斯丁《懺悔錄》:什麼是時間,人家不問我,我好像覺得自己是明白的,但是一旦準備回答,就越想越糊塗了。

在西塞羅撰寫的對話里,有人提出,思考這個問題的最后結論是「絕望」。如果回到中華文明的角度,我覺得「絕望」可能帶有情緒性,比較中性的表達,也許應該是無解吧。無解並非沒有希望,它可能醖釀着某種解法,甚至可能本身就是解法。

關於「什麼是神」?叢書中文版序編者的處理是:「叢書採取的視角不是作為寬泛概念的‘神’或‘神性’,而是專注於作為個體的神聖形象。」也就是説,把形而上的問題轉移為形而下,把先驗的問題轉移為經驗的。解釋諸神的神性,不能從抽象討論而來,而是呈現出神具有的千姿百態的形象——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既然思辨這條路走不通,就把這些神是怎麼形成的,以及他們做過什麼寫出來。這樣形成一個由著作構成的「萬神殿」,也就是這套叢書的目標。

這套書是西文編者對「什麼是神」的迴應之一,我願意嘗試補充迴應之二,就是本書的中文版題詞:「去夢想不可能的夢想……」(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蘇珊•迪西女士這句話,原意指叢書的編撰。2000年,有位編輯做了一個夢,夢見正在看一套叢書,每本書以某位「奧林波斯」神為主題。夢醒之后,她到處去找,發現世界上並沒有這樣一套書,於是就發心由自己做出來,這其實就是從無到有的創造。這里我還想做一個引申:因為現代社會已缺乏這種想象,所以「去夢想不可能的夢想」,帶有勉勵現代人的意思。然而,假設回到古典世界,這樣的勉勵也許是可以不要的。在那個時代中,彷彿人神同在,人們「夢想不可能的夢想」,期待自己所沒有的力量,形成了與阿波羅、宙斯、赫耳墨斯等相應的故事和神話,而故事和神話正是那個時代人生命的養料,是當時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蘇珊•迪西著《雅典娜》

對這個問題,又可以有三個解釋。

第一,古希臘神話的形成和塑造,伴隨着人類最初對天地萬物和人自身的認識和理解,其中所有神的事情,都是人的事情的投射;而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德斯的分立,不能不包含對時空的認知。我們現在看到的故事,一開始沒那麼成形,它們是由不同來源的成分拼接起來的。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經歷過多次改編,有過不同的形式,最后才匯聚成相對穩定的形象,形成紛繁複雜的關係網絡,如此才展現出一個瑰麗的古希臘神話世界。

第二,從探求人類最高可能性而言,古希臘神話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夢想不可能的夢想」結果,實質上探求的是人類最高的可能性。它和古希臘哲學有共同的指向,所以希臘神話和古希臘哲學有內在的聯繫。甚至延伸到今天,與現代奧運會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探求人類身體的極限,也指向同一方向。因此,古希臘諸神和英雄形成關聯古今的整體,本身來自遠古前人的想象,也永遠激發后人的創造力。

第三,這個包含彼此對立的萬花筒般的整體,可以作為象的組合,用於模擬人類思想的形成。其中必然會產生矛盾,有很多説不圓的縫隙,如果用單一邏輯來推演,往往會碰到障礙。大家知道,有這樣一句歌詞:「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正因為説不圓,不得不引導后人作出更深邃的推演。我們看到的這套叢書,是現在的人所推演的成果,但依然補不滿所有的縫隙,留下后來者進一步創造的余地。

這使我想起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斯威布的《希臘神話和傳説》。我們那時候一知半解的古希臘神話,大體都是從這本書而來。還記得1978年5月,恢復高考后不久,不少書開始解禁,買新書的人排着很長很長的隊,從淮海中路新華書店的門口排起,拐彎到思南路,再拐彎到南昌路,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頭。這是我的親身經歷,當時買的書,印象中就有斯威布的《希臘神話和傳説》。買書的地方離我的家不遠,離我們今天講座的地方也不遠。

再説第一層第三點,黃瑞成教授的跋「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黃瑞成教授迴應「什麼是神」,他舉了兩方面例證,一方面來自西方,另一方面來自中國,這背后有着文明互鑑的視角。「文明互鑑」這個詞,這些年纔開始流行,過去通常是稱為「比較」的。但是,既然稱為「互鑑」,依然引入了新思路,你照亮我、我照亮你,通過對方產生更深的認知。

最后講第四點,是一個小花絮。叢書扉頁背面,列出「項目支持」,每本書都有兩項。其中六本都有「重慶大學‘雙一流’學科重點建設項目,‘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劃’」,而另一項資助,在2023年11月和2023年12月之間有變化:前者是「古典辭書編撰與古典語文學研究」,后者是「重慶市研究生教改重大項目——‘雙一流’背景下‘古典語文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以重慶大學為例」。這些扉頁背面的文字,靜靜的並不起眼。可是我們深入地看,這説明本科、研究生的教學都開始引入了古典學或古典語文學,包括對古希臘神話在內的關注,已經逐漸進入了中國的課程體系。儘管中國的教育還存在種種不能令人滿意之處,短時間內還難以完全改變,我們依然可以看見有所作為的積極因素。這套書如果能夠列為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參考書目,我相信出版社面臨的壓力也會減輕一些。

倪受彬:我的專業是法學,具體方向是民商法。民商法的源頭是羅馬法,但古羅馬文化是深受古希臘文化影響的。法律與神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它處理的是人間的矛盾衝突,包括刑法、財產法等等。但是法學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就是法治及其正當性的源頭,這個命題就有一定的形而上的意味。同樣在我們法律哲學與訴訟理論中有一個自由心證制度。正如剛纔張老師非常高明地點出萬物皆有裂痕,在審判實踐中,所有的事實都不完備,所有的證據都沒辦法恢復絕對真相,法官必須地面臨這樣一個困境,但他必須要裁斷是非,必須要給出結論;所以法律上也就有了一個彌補縫隙的制度安排,就是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分析、取捨、推論,通過法律的解釋技巧來解決不完備,這就是「自由心證」,它實際上是一種直覺。我和很多法官接觸,他們説當案子拿到手上的時候,「我的直覺是什麼」,按基督教的説法就是「明明可知,無可推諉」(《聖經》: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是藉着所造之物就可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換言之,就是基於合乎理性原則,就是説當一個人處於這樣的情勢下,作為一個裁判者,他是人,他具有對「明明可知」的東西的感知力。又比如國外的陪審團制度,陪審團是重大的惡性殺人事件、重大案件審理纔有的,而把人的生殺予奪的大事情,交給一個沒有任何法律知識構成、沒有法學訓練的陪審團,看起來似乎是很危險的;但陪審團制度的設置,恰恰是對人性與神性共通的認可。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很有意思,它門楣浮雕正中的三位聖哲,從左到右依次是孔子、摩西和梭倫;代表宗教的摩西在正中間,這或許就是他們對「法治及其正當性的源頭」的一個迴應;代表法律的梭倫在右邊,梭倫就是古希臘時期雅典城邦最著名的立法者,他就處身在張老師所説的那個人神同在的古典世界,古希臘的諸神與英雄,勢必是梭倫開展他所有改革活動、政治活動甚至立法活動的基本文化和生活的背景。

代表教育的孔子在左邊,孔子出現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楣,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一個是「人人生而平等」,推而遠之,文化也應該是平等的;另一個就是我們今天説的「文明互鑑」。但許多時候這兩個層面是合二為一的,或者説一體兩面。

倪受彬

大家都知道《世界人權宣言》,它是聯合國的基本法之一。可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人權宣言》里的中國智慧、孔子思想。1947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起草《世界人權宣言》的時候,中國學者張彭春(1892-1957)就説,儒家「仁」的這個概念,應該與「理性」這個概念一樣,共同被看作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質。他把這個「仁」字翻譯成人與人之間的感知和對於別人處境的感同身受。他的建議最終被採納。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一條就説:「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這里的「良心」這個詞英文是conscience,就是「仁」這個概念的英文表達。「仁」的概念的加入,以及「仁」的概念本身,既彌補中西文化的縫隙,又是彌補人間情理相悖的縫隙的一種方式,其中既有人的平等、文化的平等的含義,也無疑是「文明互鑑」的絕佳説明。

我在上海社科院讀研究生期間,黃瑞成教授和我一個宿舍的,我們一起住了三年。我學的是民商法,就是世間法,他是搞神法的,這是世間法和神法在我們兩個之間的一點淵源關係。當時我讀到的幾種書,至今印象深刻,有伯爾曼的《法律與宗教》和《法律與革命》,還有《美國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這本書非常有意思。大家知道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九個法官,他們庭審的時候戴着假發,他為什麼戴個假發,實際上是對神的一種扮演,這其實也是他們對法治及其正當性源頭問題的一個迴應。因為大法官的那些判例,都是對整個世紀政治治理有重大影響的案子,包括墮胎案、女性選舉權等等,很多實際上都涉及到哲學問題。《美國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就寫大法官的判詞中他們對神的認知。美國的《獨立宣言》,包括它憲法的序言,都有「人人生而平等」,這些都源自他們的基督教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我看了《美國大法官的法理及信仰》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所有的判決,其中有一個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就是在1896年的時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路易斯安那州議會「在火車乘客中實行白人和黑人隔離」的立法不違憲,事實上就在美國確認了「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隔離、種族歧視原則;到1954年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時,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種族隔離的法律剝奪了黑人學童的入學權利而違反了美國憲法修正案,這樣,隔離但平等的法律原則被推翻。這里也體現出西方「人人生而平等」的實現,本身有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現在美國甚至西方世界依然面臨有色人種問題,比如黑人白人的關係問題,它依然是非常有價值的命題。所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始終貫穿着其基督教信仰源頭的問題。

就中國法官而言,他在判決的時候,很難説他有信仰(宗教)的源頭,特別是是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我們稱之為「《春秋》決獄」,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把儒家經典法律化。但這一套法則,就如張老師所説,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的觀點,他迴避形而上的問題。因此,中國法官現在裁決時,面對同樣存在的「縫隙」,他可能採取諸如「《春秋》決獄」一類的傳統法律原則進行「填補」,其中神性的東西明顯比較弱,就是作為法治正當性源頭的神性信仰可能被阻斷了,或者被界定成了「心」。借用黃瑞成教授跋的話,「什麼是神」,楊雄的回答,就是「心」,它「經緯萬方,事系諸道德仁誼禮」。楊雄或者中國的這種回答和西方的史詩或敍事之間還是有明顯的不同。或許在西周以前,可能還有很多可追溯到神的正當性源頭,但是隨着我們中國的政治演變,特別是儒家「獨尊」地位確立以后,使得我們喪失了這種神性的信仰源頭,或者因為對神性信仰源頭解釋力的喪失,使得我們就停滯在這兒。所以我們能不能通過文明的互鑑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視角和啓發!

易洋:有一個問題請教朱老師:「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中文出版,它在國內第一次系統而全面地介紹古代世界的神以及它的起源、流變和突出特點;朱老師作為其中《狄奧尼索斯》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也必定有很多新的發現、新的感受,請您就此跟大家作一分享。

《狄奧尼索斯》

朱生堅:剛纔幾位反覆提到,古希臘的諸神和英雄仍然生活在我們的時代,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前不久的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式、閉幕式,其實還有一個更接近於我們當下這個時刻的例子,就是8月20日正式發佈的那款非常火爆的遊戲——《黑神話·悟空》。這也可以説是又一次證明了,古代神話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延續着,而且經過了新的創造、被賦予新的生命。在今天的活動之前,我特意問了問我兒子,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在神話的基礎上改編的遊戲。他説就在《黑神話·悟空》所在的Steam平臺,還有一款《哈迪斯》遊戲,而《哈迪斯》里面的人物設置和情節,也不是完全按照希臘神話中冥王哈德斯的內容來設置,而是增加了許多遊戲設計者的創造。也就是説,整個古代世界的諸神和英雄,都還在世界各地以電影、遊戲等等各種形式被繼續創造的過程當中。剛纔張老師説的,諸神就是人性的一個投射,那麼,也可以説,它是人性的不斷提高和豐富,也跟隨着人對人性的認識不斷深入而不斷發展,或者得到更加豐富的表現。

在我們今天看來,古代世界的諸神和英雄好像離我們已經很遠很遠,但是,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這些諸神和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出現、成形之前,一定經過了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經過了非常漫長的創造;甚至很有可能是在還沒有文字的時代里,我們人類的祖先對宇宙、自然和人性的思考,然后逐漸積澱、衍生、組合成為一個個神話。

這個漫長的創造神話的過程還處在人類社會早期,那時候,不要説像倪老師在今天所從事的法律制度,就算是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最基本的行為規則都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那些諸神和英雄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生龍活虎的,甚至很不守規矩,簡直就是爲所欲爲。這好像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人對他們的一個刻板印象或者一個固定印象。但是,我在這里特別想要説的是,我們大概都聽説過的一句話,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奧林波斯山上的諸神也不對抗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自然界、自然規律的必然性;另外一個必然性,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像古希臘悲劇里頭的那種「命運」,天命的必然性,最高的正義的必然性。就是説,儘管這些古希臘諸神看上去好像是無法無天的、可以亂來的,但是他們仍然還是不會去挑戰這兩個必然性。

朱生堅

那麼,古希臘諸神和英雄這樣的一個整體狀況,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就是一個非常令人神往的狀態,既可以有人性的充分釋放,又有一個更高的限制和約束。但是為什麼到了古羅馬之后,古希臘的諸神和英雄的光芒突然就暗淡下去呢?——當然,肯定有一些學者,包括黃瑞成老師,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它們還是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從總體上來説,后來,在古羅馬之后,整個情形是從多神教變成了一神教,也就是基督教。而且,這也跟剛纔倪老師的説法相對應,因為古羅馬帝國已經建立起了它的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然后人世間的這些法律、道德、規則的譜系變得會越來越嚴格,所以像古希臘諸神和英雄所在的那樣一個顯然更加自由自在的世界就消失了。

后來,經過漫長的中世紀,就有了一場文藝復興。復興什麼?就是復興古希臘的文化,就是要從中世紀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或者説一個太有秩序的世界,恢復到一個能夠釋放人的生命力的狀態。到了德國古典哲學,把文藝復興以來的追求推進到了一個思想上的新高度。德國古典哲學包括康德、黑格爾,以及黑格爾的同學荷爾德林在內的所有哲學家、詩人,他們都特別崇尚、甚至可以説迷戀古希臘文化,他們傾向於認為,就像后來的海德格爾公開宣稱,德意志文化就是古希臘文化的最正宗的傳承。通常認為,德意志精神,或者説,德國古典哲學家們,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他們特別強調人的主體性或者個體性。同時,康德、黑格爾他們也強調要為自己立法,也就是説,我要遵守我自己為自己所立的法。當然,還可以補充一點,黑格爾也特別強調個體性和羣體性的結合。只不過,在德國古典哲學這里,至少作為它的時代背景、思想氛圍,神性還是凌駕於人性之上,但是他們這樣崇尚、頌揚人的主體性和個體性,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人性當中的最好的部分可以無限接近於神性,或者説,可以把神性看作人性的理想。這是德國古典哲學給我們留下的一筆非常寶貴的遺產。

現在我們倡導文明互鑑,而文明互鑑的目的是要達到世界上各種文明之間的相互融合。我們同樣可以把古希臘諸神和英雄看作我們的文化遺產,也同樣可以把德國古典哲學對於人性、對於人的主體性個體性的崇尚,看作我們的思想遺產。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今天我們有很多人都處在一種非常「卷」的生存狀況之中。前兩天碰到一個八〇后的小師妹,她説,你們六〇后、七〇后成長起來的年代,也就是1980、1990年代,那是一個不斷突破、改變規則的時代;而我們八〇后、九〇后成長的年代,就變成了一個各種法律、規章、制度都已經建立健全起來,要求我們守規矩的時代。好像就在他們這樣八〇后、九〇后的一些年輕人的心目中,現在這個世界就是所有規矩都已經全部定好了,你只能按照這個方式來做,你只能按照這個方式「卷」起來。所以,我想,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我們很有必要回到古希臘的諸神和英雄那里,從他們身上來汲取一些力量,由此,進而發揮出我們自己的人性之中可能具有的力量;當然,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也有必要為自己立法,以一種自立、自律的態度,達到一種較為理想的生活狀態。

黃瑞成:我想在座的朋友們,都讀過張文江先生的書,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讀他的解讀的趣味和收穫,甚至要遠大於讀他所解讀的經典本身。今天張老師前面的分享,我的感覺就是兩個字:超越!張老師對中文版序、英文原版叢書前言以及我那不值一提的跋的迴應,還有對叢書內容的整體分析,特別是對叢書兩個層次的結構性分析,實際上都超越了所涉文本本身。張老師《〈管錐編〉讀解》第一條,就是「論易之三名」,里面説,解釋就是「攤平」(「箋釋者,把事物攤成平面是也」)。我們能夠從上面張老師的分享中聽得出來,恰恰是這樣的解釋,提升了我們的認識和眼界。張老師前面的解讀,超越了文本,提升我們了對這套書的認知。

有人説這套叢書會是一套暢銷書,但我也要説,這套叢書內容還是有門檻的。所以,我覺得這套書其實也肩負着一個使命,就是讓讀到它的人在精神上能有所提升。所以我覺得,前面張文江先生的這一番講解,既提升我們在座者的精神認知,也提升了我們這一套叢書的格局格調。

「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最新出版的一本——《美狄亞》

易洋:對於專業出版,西北大學出版社這些年來一直是兩條主線,一個是歷史文化,一個是思想學術。我們秉持「不忘本來、借鑑外來、面向未來」的出版遵循,在西學漢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這其中包括已經出版的、填補了古典希臘語和古典拉丁語語音學和音韻學研究著作翻譯空白的「古音三書」。仍在不斷推出的:迻譯當代世界思想學術前沿的「精神譯叢」,系統反映海外漢學界研究中國哲學的觀念、方法和見解的「海外中國哲學研究譯叢」和我們今天這套研究神話原型及其在文明進程中的流變,探討其對西方世界思想觀念和精神生活的影響的「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以及正在編譯的、匯集百年來國際三代維特根斯坦研究羣體學術成就的「維特根斯坦譯叢」。

目前「古代世界的諸神與英雄」叢書出版了六種,第一輯還差兩種,第二輯有九種,總共是十七種;接下來我們要加緊工作,等到十七種出齊的時候,我們力爭再到上海來與大家見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