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05 19:26
AI能否超越炫技,真正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 | 成妍菁
編輯 | 董子博
「一般而言,相較於豆包、kimi,用户會比較容易接受夸克從搜索引擎到 AI 助理的形態轉變。「
「因為前者是讓用户直接去理解 AI 助理,這對於普通用户來説挺難的」。資深產品專家孔辛對雷峰網解釋道。
之所以難,恰恰是源於用户對於固定路徑的依賴性,簡單來説,用户可以接受傳統搜索引擎中嵌入AI技能,但卻需要相當長時間去適應一款全新的AI功能產品。
比如以谷歌、百度、夸克等為主的傳統搜索引擎,都是選擇將AI集成至自身搜索引擎之中,並未推出相關新品,既能發揮自身龐大數據庫價值,又能通過入口搶佔用户心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在AI時代中,聊一聊夸克產品的原因。
作為一款搜索引擎,它在一眾老玩家面前是一個后起之秀,作為一名AI助手,它又能憑藉產品設計和功能形態與同行其他產品一較高下。(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暢聊科技新動態,講述最新圈內故事,添加好友請備註)
01
好看好用頁面乾淨,顏值和功能並存纔是王道
據雷峰網多方瞭解,市面上的 AI 搜索產品之間的差距並不大。
由於答案都是基於 RAG 生成的結果,底層數據庫的細微差距,可能就會導致 AI 搜索產品的「偏科」。
一個 AI 搜索產品,可能在某個問題上產品表現好,但換一個問題,產出的答案或許又難以令人滿意。
發揮不穩定,也就導致在當下,市場上還沒有一款「頂尖」的產品,可以完全超出其他同類的競品。
相對來説,作為老牌搜索巨頭,百度的 AI 搜索在精準度更勝一籌;而以夸克為代表的「新生力量」,在產品設計上做了很多細節層面的設計。
一位夸克資深用户黃洋所説,自己關注AI搜索就看中兩個點,第一,頁面純淨,第二,快速找到問題答案,而夸克是他在六年前就已經特別看好的產品。
「怎麼説呢,當時一打開就覺得,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和信息流展示,還蠻清新的。」
如今的夸克在頁面乾淨的基礎上,將大模型與AI搜索相結合,只要用户輸入需求,夸克就能明確識別真實意圖,返回相匹配結果。
從夸克的設計能夠看出,先通過搶佔用户習慣,第一時間推出純淨版搜索頁面,讓用户嚐到甜頭后,其他產品就很難再次模仿和超越。
其次,夸克PC端用三欄式設計,更清晰地展現生成式回答和網頁信源等,一來增加AI回答的可信度,二來便於信息瀏覽。
比如在Bing和夸克上分別搜索「2024年脱口秀冠軍付航的表現如何」,夸克的搜索就會根據文檔總結,從而生成一篇類似於點評式的小作文,儘量從更多角度解析同一個問題,而且每一段分析背后都會標明出處,這一點倒是很像論文引用格式的方法。
而到了 AI 健康諮詢這個細分場景,人們有一個理想的未來:如果身體不舒服,人們不必事事去掛號看病,只要精準輸入症狀,配上強大的 AI 搜索能力,完全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健康問題。
然而,AI 再智能,也無法「感同身受」,無法完全洞察用户的完整需求。所以,在 AI 和用户中間,需要產品設計的巧思在中間銜接,讓用户能掌握使用 AI 的能力、更好地用上 AI 的信息服務。
當輸入病症問題后,搜索結果中出現了 AIGC 內容和夸克健康助手的入口,這一步可以讓用户自行對照判斷病症。
比如輸入「眩暈症如何緩解」就會得到不同病理角度的回覆,相對來説信息更加全面和精準。
再次輸入症狀「坐着忽然開始頭暈是怎麼回事」,答案的補充欄里就會出現時間和發病期間的身體感受,力圖更細緻的還原用户的患病過程。
用户先描述症狀,再根據系統的提示一點點地完善——這種方式,就是力求模擬醫生問診的過程。一般病人即使是用「説」的方式,也很難精準、清晰地自述病症,大多還需要醫生的引導,而換成文字輸入,問診的難度就更高了。
通過這種「循循善誘」的方式,患者也自然能在夸克上獲得更準確的診斷。
這種方式,雖然早在其他產品上有所應用,但在大模型產品上卻是初次登場。這種產品設計巧思的借鑑,正是 AI 產品可以和同類競品拉開差距的關鍵。(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暢聊科技新動態,講述最新圈內故事,添加好友請備註)
02
做AI時代的瑞士軍刀,而非「漂亮的花瓶」
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尾聲中,唯一剩下的宇航員大衞跟人工智能計算機HAL9000展開殊死搏鬥,終於制服了他。
迴歸現實中,從目前來看,人類處在掌控人工智能技術的那一端。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鳳凰網《旅途》中的一個片段,正是講述技術是如何服務於人類的。
黃老師是河北涿州某高職的高三語文教師,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這種疾病隨時都有致盲的風險。
爲了繼續給學生們代課,不耽誤高三學子的前程,黃老師決定繼續留在講臺上,一直到高考結束。
尤其是在給同學們解答試卷的時候,由於黃老師看不見試卷,所以就需要通過某種技術方式,先把題目聽一遍。
但找人朗讀題目給黃老師聽並不現實,所以只能藉助於夸克App里的掃描功能,將試題拍下來保存,再通過音頻播放等一系列環節,最后才能夠成功解答試卷。
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科技服務於人類生活的案例。
今天看夸克的功能矩陣,會發現,夸克比起一個專業的「錘子」、「螺絲刀」,更像一個萬能的「瑞士軍刀」,十八般武藝功能不少,乍看上去讓人眼花繚亂。
為什麼要把產品做成這樣的形態?夸克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一個用户搜索「怎麼拍證件照」,目的往往不只是獲取相應的知識,而是要自己獲得一份合乎標準的證件照片。於是,夸克就做了「拍證件照」的功能,直接給用户自拍證件照的能力,讓用户可以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如果能一步到位,為什麼還要用户自己動手?無論如何,從用户的角度出發,這是夸克的產品哲學。
比如在教育領域,孩子大量的算數題需要檢查,家長做起來相當費時費力,想到就撓頭,夸克做了口算檢查的功能,拍一下作業就能檢查,省下家長不少精力;
而孩子到了中學,碰上覆雜的幾何、代數問題,讓很多家長都不得不「繳械投降」,夸克做了掃題答疑的功能,同樣還是把題目拍下來,就能生成詳細的題目講解,甚至還輔有視頻,掃題結果也能輸出成 PDF 再進行打印;
此外,夸克最新升級的「AI搜題」產品,能夠輔助搜到各類新題和難題,並通過AI分步驟進行題目講解,甚至可以進行隨時的進一步提問。
新穎、有趣的功能做了不少,而在上月,夸克又對 PC 客户端進行了全面升級,賦予了它「系統級全場景AI」的強大能力。
簡單來説,這意味着廠商們正有意識地,將 AI 技術無縫整合到用户的整個電腦使用過程中。
無論是在桌面處理文件、瀏覽網頁,還是在編輯文檔時,用户都可以通過快捷鍵、選中文字、截屏、右鍵菜單或瀏覽器插件等多種便捷方式,隨時調用夸克的AI功能,實現智能搜索、高效寫作和信息智能總結等操作。
其實,這幾年用户對AI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止要做的對,還要做得好。
據雷峰網瞭解,夸克團隊內部會基於媒體的口碑調研來製作報告,為業務發展提供數據支持,甚至會細緻到某個特定功能的操作層面。所以我們更傾向於將夸克的AI產品視為一款「瑞士軍刀」,因為它能夠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提供多樣解決方案。
所以站在公司角度來看,夸克有一個非常適合生存和打磨產品的環境。
這便不得不提及阿里巴巴在去年公佈的首批戰略級創新業務,分別是:1688、閒魚、釘釘和夸克,它們被統稱為「阿里四小龍」。
而不同其他大廠產品的是,夸克一直保持自己的節奏,而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反而讓夸克擁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暢聊科技新動態,講述最新圈內故事,添加好友請備註)
03
為什麼大廠都在瞄準AI搜索?
在眾多AI應用下,AI搜索引擎是許多互聯網「老炮兒」發力的陣地。
從微軟的 New Bing、到谷歌的Bard和Gemini,傳統搜索廠商已經打得難分伯仲,另一邊SearchGPT、Perplexity也迅速擠進AI搜索賽道之中。
同樣,國內互聯網這邊也在暗暗較量,月之暗面推出kimi、百度AI、360AI搜索、阿里夸克最近也推出超級搜索框,宣稱能夠實現一站式AI服務。
為什麼大廠全都瞄準了AI搜索賽道?答案便是用户離不開搜索。
無論是Web1.0時代還是如今的移動互聯網,用户上網最多的動作就是打開搜索框,輸入問題找到答案。
最初,用户的搜索流程是,搜索——篩選(縮小範圍)——找到滿意答案——點擊鏈接查看,但伴隨需求次數的增多,用户的搜索過程變得更加精細和分散。
比如會在第一次搜索結果中找到新的需求,會根據已有查詢詞和搜索結果,不斷理解和加深自己的搜索意圖,不斷激發用户發現新的搜索目標。
但傳統搜索往往有不少缺點:
第一,信息廣告流太多,正確信息難以捕捉。
如果一個用户想要搜索辦理簽證的電話,頁面就會推送旅遊團的報名電話,很難判斷搜索結果的可信度和準確性,導致查看問題答案時往往需要在多個鏈接之間進行跳轉,甚至一個頁面要向下劃好幾次才能翻完,反而增加用户搜索時間。
第二,大量不相關結果多余,複雜問題很難得到滿意答案。
如果是搜索「放假幾天」這類簡單的問題,傳統搜索完全能夠滿足需求,但如果提升問題質量,涉及到專業領域名詞,檢索信息的時間和成本精力等就會變長。
一位手機交互設計師對雷峰網表示,在一些較垂直的領域,搜索人因工程與交互設計交叉領域相關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找不到答案,需要自己去挑選和點擊閲讀判別真偽。
第三,傳統搜索的工具屬性日趨弱化。
過去用户是搜完就離開,但現在用户會根據瀏覽到的內容信息搜索后做停留,與其説是工具屬性,不如説是用户想獲取更多內容,從搜索結果中獲取更多服務。
比如我們在抖音中搜索相關穿搭,或者是在小紅書中搜索相關知識點,有時就會彈出商業詳情頁引發下一步購買行為,但過去在傳統搜索頂多是給用户提供購買的網址鏈接。
因此AI搜索產品的出現,既是符合用户搜索習慣下涌現的新工具,也是技術層對模型能力再優化的體現。(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暢聊科技新動態,講述最新圈內故事,添加好友請備註)
04
結語
看過市面上大廠的幾乎每個AI產品之后,不少人不得不提出這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纔是所謂「超級 AI 產品」?
回看去年的 AI 賽道,廠商們都在「卷」大模型,以期為 AI 產品打開一片天空。
事實上,AI 產品就像一輛整裝的汽車。驅動了汽車的,是提供動力的發動機——而對於 AI 產品來説,大模型當然是「發動機」。
然而,捲了這麼長時間,各家廠商的同級別大模型,差距卻沒能拉得多大。競逐至今,還沒有一家的大模型能被稱作「超級 AI」,進而一統江山;不同的模型,甚至長板和短板都長得差不多。
當然,大模型在具體問題和領域上有表現差距,但這樣的差距,在 C 端用户中間的觀感差異到底有多大?
就如同對一個想要買車的一般人來説,發動機之間,百公里加速差的這一秒兩秒,並不是大多數消費者更關注的要素。
但歸根結底,汽車不只是發動機。除此以外,消費者關注的點還有很多很多:從外形到內飾,再到車機、甚至皮座椅,都可能成為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對於 AI 產品來説也是一樣——除了大模型之外,產品功能的安排、用户體驗的設計、生態矩陣的建構......種種要素、細節齊備,才能真正地跑出來。
當下的時代,沒有「超級 AI」,只有「超級產品」。(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暢聊科技新動態,講述最新圈內故事,添加好友請備註)
注:文中孔辛、黃洋均為化名
3D 視覺派:斯坦福具身智能人物關係圖
誰偷走了圖森未來的夢想?
重新給美團外賣「算一下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