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雲市場格局生變

2024-11-04 14:29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雲計算白皮書(2024年)》所披露的數據,2023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實現了顯著增長,市場規模飆升至61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達到了35.5%,這一增速在全球範圍內處於*地位。其中,公有云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市場規模達到了45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1%。與此同時,私有云市場也不甘落后,市場規模增至156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8%。

從規模及增速來看,公有云仍然是中國雲計算市場的主流。

從公有云的細分領域來看,IaaS 2023年市場規模3383億元,同比增長38.5%,佔比74%。得益於公有云出海以及AI發展的需求,PaaS市場增速達到74.9%,總規模達598億。SaaS市場增速23.1%,總規模581億元,已經被PaaS反超。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阿里雲、天翼雲、移動雲、華為雲、騰訊雲和聯通雲分別佔據了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的前六位。這一市場格局不僅展示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活力,也反映了各大雲服務提供商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的出色表現。

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上,運營商雲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運營商的雲業務存在感都很低。但是,中國的運營商雲似乎很強勢,尤其是近兩年來,發展迅猛,衝擊了整個市場格局。接下來,我們將通過2024年中期財務報告,深入探討三大運營商在雲計算業務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並與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主要雲服務提供商進行對比分析,以揭示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各自的特點。

01 天翼雲:2024營收有望突破千億 加速向智能雲全面升級

中國電信2024年中期業績顯示,天翼雲2024年上半年收入達到了5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4%。

歷史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電信天翼雲收入實現279億元人民幣,增幅達到102%;2022年天翼雲營收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2023年,天翼雲收入972.3億元,同比增長67.9%。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從營收增速來看,隨着營收規模的擴大,天翼雲的營收增速快速回落,趨於平緩,從高速增長期切換到平穩增長期。

從營收規模來看,2024年天翼雲有望突破千億的規模。

市場表現方面,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天翼雲的政務公有云基礎設施國內*,專屬雲服務連續五次*, DaaS排名國內*。

數據來源:財報

數據來源:財報

天翼雲海外收入同比增長172%;公有云收入同比增長26%;B端客户數達到455萬戶,同比增長29.2%,市場頭部地位進一步鞏固。

根據IDC測算,天翼雲保持政務公有云基礎設施*和全球運營商雲*的頭部地位,市場份額在國內公有云IaaS和IaaS+PaaS前三中實現持續提升。

在發展戰略方面,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沒有AI就沒有云的未來,除卻AI不是雲。

圍繞大模型時代對雲服務商的新要求,天翼雲加速向智能雲全面升級,打造雲智超一體的泛在算力基礎設施,構建「慧聚」、「雲驍」和「息壤」三大智算平臺,成為國內*的大模型算力服務商。

據瞭解,天翼雲高質量建設雲計算原創技術策源地,不斷突破關鍵技術,以自研雲操作系統TeleCloudOS 4.0為核心,形成技術*、自主可控的全棧雲技術和產品體系,打造出一雲多芯、一雲多態、一雲多算的雲底座,服務千行百業上雲用雲,作為國雲的框架全面成型。

在智算雲底座方面,中國電信構建的「息壤」一體化智算服務體系和能力,打造集「算力、平臺、數據、模型、應用」五位一體的智算雲能力體系,全方位開放生態合作,為客户提供「供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智算服務。

據悉,息壤一體化智算平臺,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具備強大的算網調度、高效的異構計算和一站式的訓推服務能力,提供豐富多樣的公共智算服務。目前,「息壤」已招募39家算力合作伙伴,各類智能算力合計達到22EFLOPS,在公共算力、算力互聯網、異構計算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應用案例。

同時,為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中國電信打造雲智、訓推一體的算力基礎設施,在京津冀、長三角建成全液冷萬卡池,已承載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任務,在31省部署推理池,滿足各類AI應用推理的需求,智能算力達到21EFLOPS。

02 移動雲:從規模型增長轉向效益型增長 向智能雲創新發展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移動雲收入達到504億元,同比增長19.3%。

歷史數據顯示,2023年移動雲收入達到人民幣833億元,同比增長65.6%;2022年,移動雲全年營收503億元,同比增長108.1%;2021年,移動雲全年營收242億元,同比增長114%。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從營收增速變化來看,移動雲與天翼雲呈現出相同的態勢,隨着營收規模的擴大,移動雲的營收增速回落顯著,營收增長趨於平緩,從高速增長期切換到平穩增長期。

從營收規模來看,2024年移動雲的營收規模將有望達到900-1000億元之間。如果下半年表現出色的話,突破千億也是有可能的。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從上圖數據比較來看,移動雲與天翼雲之間的營收差距在2023年有所擴大,2024上半年又有所收窄,可以看出,兩家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

在發展戰略方面,中國移動表示,根據發展階段和內外部形勢的變化,移動雲正在不斷優化業務結構和提升服務能力,從規模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通過提升算力和網絡融合能力,以及加強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推動移動雲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據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移動雲展現了顯著的規模優勢。公司擁有8.2 EFLOPS的通用算力和19.6 EFLOPS的智能算力,這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都處於*地位。此外,中國移動的高速高帶寬網絡覆蓋全國300個城市,為移動雲提供了強大的網絡支持,確保了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在科技創新方面,移動雲圍繞AI技術進行了大量的創新工作。通過九天大模型等先進技術,移動雲在算力調度、存儲調度、網絡調度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提升,這不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服務效率。

移動雲還充分利用了中國移動遍佈全國的屬地服務資源,這為移動雲在政企市場的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政企市場方面,移動雲表示,將推進標準化、產品化、平臺化進程,以提升毛利率和盈利水平。

移動雲在IaaS、PaaS、SaaS三個層面都推出了豐富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比如,移動雲在IaaS層上,通過結合訓練和推理,利用14箇中心節點、1500個邊緣節點,為用户提供了訓推一體的智能服務,這進一步體現了公司在雲計算領域的創新能力和服務實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國移動的移動雲業務正在通過結構優化、技術創新、服務升級等措施,實現從規模擴張向效益增長的轉變,以適應智能時代的新要求和挑戰。

03 聯通雲:在三大運營商中表現平淡 打造「安全數智雲」的品牌形象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聯通雲收入為3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3%。

歷史數據顯示,2021年聯通雲收入人民幣163億元,同比增長46.3%;2022年,聯通雲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121%;聯通雲2023年實現收入510億元,同比增長41.6%。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數據來源:財報 製圖:數據猿

從營收增速變化來看,聯通雲的營收在2022年出現較大的漲幅,2023年快速回落,2024年上半年繼續回落。

從營收規模來看,聯通雲的營收規模遠遜於天翼雲和移動雲。

總的看來,在三大運營商中,聯通雲的表現較為平淡。

在發展戰略方面,中國聯通成功升級了其雲計算戰略業務品牌「聯通雲」,在雲計算行業中樹立了「安全數智雲」的品牌形象。這一升級標誌着中國聯通在雲計算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定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聯通雲的新版本「聯通雲7」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包括雙引擎架構的升級、性能指標的新突破、安全可靠的全自主控制以及行業能力的擴容。

聯通雲7版本的升級,特別強調了對政企客户需求的全場景供給能力,通過提供行業雲、私有云、信創雲等三大業務主推版本,全面賦能產業發展。例如,行業雲版本通過聯動全國超200個地市的雲池資源,實現了一市一池、秒級調度,滿足了客户開箱即用、敏捷交付的需求。

此外,聯通雲在PaaS平臺及產品方面堅持全棧自主可控,提供自研操作系統CULinux系統及國產自研數據庫,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敏捷上雲能力。聯通雲PaaS產品能力已覆蓋數據庫、中間件、容器服務、Serverless、備份遷移工具等五大類PaaS產品,共計80余款,滿足通用場景下的客户上雲需求。

在服務豐富性方面,聯通雲持續推動PaaS產品數智融合,支持億級IoT連接,提供40余項人工智能原子能力,8種區塊鏈通用服務組件,aPaaS組件支撐160余款自研應用,實現集約化運營和一體化敏捷交付。

2024年上半年,中國聯通持續完善雲網邊一體化佈局,建設上海臨港、呼和浩特等萬卡智算中心,全網智算算力達到10EFLOPS;佈局20多個大型算力中心園區,全面覆蓋「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加快建設「新八縱八橫」國家骨干網,在算力中心間部署超高速互聯通道,打造一張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的智能算力智聯網絡。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三大運營商中,天翼雲和移動雲同屬*梯隊,營收規模都有望在2024年突破千億;聯通雲則略為遜色。在營收增速上,三大運營商都進入了平穩增長期;在發展戰略上,雲+AI成為共識;在運營方面,每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天翼雲更側重於市場頭部地位的鞏固;移動雲由規模轉向效益;聯通雲則致力於品牌的打造。

04 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格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2024年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格局中,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雲業務與互聯網廠商(如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軟硬件背景雲廠商(華為雲)等的雲業務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4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4年上半年IaaS市場,阿里巴巴、華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騰訊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為70.1%,集中度同比下降2.3%。IDC表示,國際背景雲廠商和算力服務雲服務商在AI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其市場份額提升較快,是市場前五集中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來源:IDC

來源:IDC

從上圖數據來看,在公有云IaaS市場中,天翼雲的市場份額13.2%,移動雲的市場份額9.1%,二者合計佔比22.3%;阿里雲佔比25.8%,華為雲佔比13.4%,騰訊雲佔比8.5%。

與下圖2023年下半年的數據相比較,可以看出,運營商的佔比有所提升,阿里雲的佔比略有下降。

來源:IDC

來源:IDC

2024上半年PaaS市場中,阿里巴巴、騰訊、華為、AWS和中國電信為市場排名前五,市場份額總和64.7%,集中度同比下降1.7%。IDC表示,AI和出海需求的不斷提升爲PaaS市場帶來更多發展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市場集中度。

來源:IDC

來源:IDC

從以上數據來看,阿里雲在中國的公有云市場還是佔據着頭部地位。

不過,不同陣營雲廠商市場表現趨勢進一步分化:

1、互聯網背景雲廠商注重AI與公有云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營收增長開始加速。

阿里雲貫徹以公有云為戰略核心的發展方向,聚焦「AI驅動,公共雲優先」戰略,持續擴大技術及規模優勢,加大算力調度、雲存儲、數據庫和雲安全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力度,在雲原生、大模型和大數據等方向上不斷提升自身在用户羣體中的影響力。

阿里2025財年*季度業績報告顯示,阿里雲業務在*財季實現了外部收入同比增長6%,公共雲業務更是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這一顯著增長主要得益於其對公共雲戰略的專注以及運營效率的提升,同時也受益於阿里雲在開源大模型能力方面的不斷投入。

根據阿里巴巴財報數據測算,阿里雲2024年(自然年,下同)上半年的營收約為521.44億元人民幣。阿里雲2023年的年度營收為1053.96億元人民幣,相較於2022年年度營收的1026.21億元增長了3%。

阿里巴巴管理層表示,傳統雲業務的營收增速比較有限,超過一半的增速來自AI相關產品的營收增長。

阿里雲CEO吳泳銘表示,未來將繼續優化雲產品結構,專注於有競爭力、可持續毛利、營收可複製的公共雲產品,這是阿里雲實現健康高質量增長的基礎。

騰訊雲堅持雲計算「公私並舉」戰略,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在視頻雲、遊戲雲、企業微信、協同辦公、智能營銷等領域取得較好的市場表現。

2024年,騰訊發佈了大模型原生工具鏈,推出大模型知識引擎、圖像和視頻創作三大引擎工具,通過PaaS服務輸出大模型能力,縮短從模型到應用的距離。騰訊還發布了名為「騰訊雲智算」的全新AI基礎設施品牌。這個產品集算力、存儲和網絡於一體,整合了騰訊雲旗下的高性能計算、高性能網絡、高性能雲存儲等眾多核心產品。據介紹,目前騰訊雲智算已覆蓋了國內90%的大模型廠商。

騰訊SaaS、PaaS等自研產品商業化加速,其中騰訊會議收入同比增長強勁,在製藥、製造、零售等行業的滲透率不斷提高。

基於多年的技術投入、產品打磨與行業實踐,騰訊雲已經構建起了包括騰訊雲數據數據庫TDSQL、操作系統TencentOS、專有云TCE、大數據TBDS等在內的全棧國產軟件體系,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軟硬件生態系統,在金融、交通、政務、醫療、能源、傳媒等行業中積累了豐富的融合創新落地實踐。

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表示,面對行業內愈演愈烈的「內卷」競爭,實現業務健康增長至關重要。對此,湯道生提出了三大方向:以數提效、順勢而為、揚帆出海,分別對應騰訊雲的三個增長空間:AI、信創、出海。

騰訊2024Q2財報顯示,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為504億元人民幣。結合其市場份額的數據,據此推測,騰訊雲的季度收入約在100-150億元人民幣之間。

百度智能雲2024Q2營收達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AI大模型能力得到市場充分肯定,依託百舸和千帆平臺,為中國AI應用場景加速賦能。李彥宏表示,「模型推理是最重要的長期機會之一,這將成為雲業務的關鍵驅動力。」

2、以華為云爲代表的軟硬件背景雲廠商重視軟硬一體的產品研發,在公有云網絡響應、存儲性能、昇騰雲等領域上獲得業內廣泛讚譽。

華為雲提出「一切皆服務」戰略,表示了從基礎設施即服務、技術即服務、經驗即服務三個層次,嘗試去解決客户數字化轉型中共同的難題。比如,如何結合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如何加速企業業務的雲化,又如何深化雲的行業化。

2024年6月,華為雲推出了最新版本的AI大模型盤古5.0,並提供多種參數配置,以滿足客户多樣化的訓練需求。

在渠道夥伴生態方面,華為雲宣佈聯合TCL、安永和軟通動力,推出合作伙伴能力計劃,以提升合作伙伴在產品和場景技術方面的能力。目前約有4500名合作伙伴加入了該計劃,與華為雲合作開發了500多種解決方案。

根據2023年的財報數據,華為雲業務銷售收入達到55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9%。

3、運營商背景雲廠商依託集團政策驅動和政企用户的基本盤優勢,繼續保持市場營收的快速增長。

中國電信天翼雲加大科技投入和科研創新,算力調度成功實現公有云萬卡納管,並在新一代信息通信、大數據、雲安全等領域實現全新業務佈局;這一戰略不僅加強了天翼雲在雲計算領域的競爭力,也為其在政企市場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持。

中國移動雲在政企市場上「量質並進」,升級九天海算政務大模型,並在車聯網等市場實現規模性突破;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中國移動雲在政務領域的服務能力,也為其在車聯網等新興市場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聯通雲以視頻雲需求帶動雲存儲等細分市場發展,並在醫院上雲、互聯網醫療、泛政務等垂直領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聯通雲的這一戰略佈局,體現了其在特定細分市場中的深度挖掘和專業化服務能力,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這些領域的市場地位。

縱觀全局,從營收數據上看,天翼雲和移動雲的營收規模有趕超阿里雲的跡象。也就是説年度營收上千億的雲廠商將有望達到三家,而華為雲、聯通雲、騰訊雲的年度營收約在500-1000億元之間。

在營收增速方面,雲市場增速持續放緩,但隨着互聯網等科技密集行業在AI相關領域的投入增加,整體市場提振信號明顯。

表:主要廠商營收數據

同時,不同陣營的雲廠商逐步在自身優勢方向上找到發展節奏,在軟硬件產品協同、解決方案創新、AI生態培養、數據要素流轉等領域不斷涌現新的競合模式,為雲市場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挑戰與機遇並存。

整體看來,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競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卷完價格,卷AI」,到了真正拼技術拼資金的時候了!

如果説AI給雲計算帶來了新一波的刺激,它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雲計算的競爭還遠遠沒完,而且註定是一場持續快速變化的長期戰爭。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數據猿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