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1-01 18:27
民生汽車團隊整理了本次理想汽車2024Q3業績發佈會紀要,供投資者參考!
【琰究全球汽車】系列紀要精品譯文
20240830理想汽車|2024Q2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40523理想汽車|2024Q1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808理想汽車|2023Q2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511理想汽車|2023Q1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228理想汽車|2022Q4及全年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40424特斯拉TSLA.O|2024Q1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40125特斯拉TSLA.O|2023Q4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720特斯拉TSLA.O|2023Q2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40319小鵬XPEV|2023Q4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818小鵬XPEV|2023Q2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524小鵬XPEV|2023Q1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829蔚來Nio|2023Q2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608蔚來Nio|2023Q1業績發佈會紀要
20230301蔚來Nio|2022Q4及全年業績發佈會紀要
01
會議時間
北京時間2024年10月31日晚8點,理想汽車發佈了2024Q3財報,並召開業績發佈會:
02
會議內容
Q1: 理想L系列增程式車型未來的增長空間如何?
A:公司預計明年銷售增長將是人民幣20萬以上市場的兩倍。
Q2: 理想汽車車位到車位的自動駕駛功能何時全量推送?城市NOA功能明年是否會隨着硬件升級下沉到新款車型?
A: 過去10個月里,理想汽車完成了幾個大版本的自動駕駛功能迭代。車位到車位的一鍵自動駕駛功能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全量推送給所有AD Max用户,並一同推送全國ETC不停車通行能力,使用VR模型進行ETC識別;城市NOA功能因需要更強的感知能力和更高的算力,現不支持現款普通車型,后續新車型請保持關注。
Q3: 明年純電車型的推出時間、價格區間以及月銷量預期是多少?有報道稱將推出I6,消息是否準確?
A: 詳細的產品計劃將在合適的時間通過正式的產品發佈會分享。理想對后續的純電SUV車型非常有信心,希望它們能在高端市場有所表現。
Q4: 關於CEO的股權獎勵,本季度確認了多少,四季度還會有多少?費用預分和時間劃分的原則是什麼?
A: 截至9月30日,公司交付量加上第四季度預期交付量將達到CEO績效要求的首批股權獎勵標準,即總交付量在最近12個月內首次達到超過50萬。第三季度已確認的CEO薪酬費用為人民幣5.93億元,第四季度將有額外的人民幣4200萬元。每一批獎勵意味着下一個500,000輛的里程碑,其費用將與之前相同。
Q5: 四季度銷售政策如何?與去年相比,今年四季度銷量指引增長較為保守,是否意味着銷售政策不會像去年那樣積極?
A: 首先,在競爭中,L系列的銷售依然強勁,主要得益於公司品牌認知度的增強,超過100萬輛的交付量以及自動駕駛能力的快速突破。公司市場份額一直在持續增加,對下個季度非常有信心。第三季度,公司在人民幣20萬以上市場的份額達到了17.3%,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時,自L6車型發佈以來,其月交付量已超過25,000輛,累計交付量超過139,000輛,成為今年新發布車型中銷量最好的車型。公司在今年下半年啟動了新一輪變革,給予每個地區更多的運營自主權,根據當地市場條件開展特定區域的銷售和營銷活動,以增加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因此針對不同省份的競爭和市場壁壘,公司將根據當地條件制定特定區域的銷售政策。
Q6: 今年到年底以及明年2025年銷售網絡的擴張計劃是什麼?
A: 預計今年年底零售店將達到約500家。今年在實施渠道調整,減少表現不佳的購物中心門店,增加領先和汽車園區的銷售中心。到今年年底,汽車園區中銷售中心的比例將從2023年底的24%增加到40%以上,在中國的總展示點預計從2023年底的2600多個上升到2024年底將超過3,600個。同時,公司正在擴大在三線城市以及一些關鍵的四線和五線城市的銷售和服務網絡覆蓋。明年的銷售目標將在第一季度財報發佈后分享。
Q7: 面對更多增程式車型的競爭,理想L系列在混動產品方面將做哪些提升和迭代?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可能有哪些改進方向?
A: 汽車競爭包括技術、產品、供應鏈、銷售服務等綜合經營能力。L系列在未來一兩年仍處於青壯年階段,理想將通過OTA持續更新功能和升級體驗,提升產品價值。未來3-5年,最大的變量來自人工智能,包括基於AI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助手。
Q8: 海外市場是否有更激進的戰略?如果有,調整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是否有粗略的規劃,包括重點市場進入渠道的打法?2025年海外市場是否會成為重要的銷量增長點?
A: 海外市場對公司非常重要。公司的海外戰略與其他汽車製造商不同,目前已經在幾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服務網絡,擴大了海外市場份額。關於地區選擇,中亞和中東將是公司的首批目標區域。公司將繼續探索和評估所有高增長潛力的市場,但目前不打算進入西歐和北美市場。
Q9:AD Max版本的銷量是否有顯著變化?用户體驗的反饋如何?
A:AD Max版本的銷量在今年前三個季度中確實有顯著變化,尤其是在價格超過30萬的車型中,銷量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此外,理想L6車型中AD Max的佔比也在持續提升。用户體驗方面,端到端的自動駕駛功能從規則算法轉變為AI大模型算法,這種轉變為用户帶來了顯著的價值。首先,接管里程顯著增加,隨着模型參數和訓練數據量的增加,MPI(每次干預的里程數)大幅提升。其次,MPA(每次事故的里程數)也在穩步提升,預計端到端版本的安全里程數將達到人類駕駛的3到5倍。最后,隨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像自動緊急制動(AEB)和自動緊急轉向(AEF)等主動安全功能的安全性也顯著提升,重大事故數量大幅減少。
Q10:到明年年底,公司的充電站數量預計會達到多少?目前自建和第三方充電站的比例如何?充電站的使用率如何?充電站的增加對毛利率有何影響?
A:公司計劃建立行業內最大的OEM充電網絡,並在新電動車型上市前擁有絕對優勢。公司預計在新車型上市時,運營的充電站數量將超過2000個,並在2025年底達到4000個。公司的超級充電站網絡目前覆蓋了9條國家高速公路,總長超過54,000公里,覆蓋率為63%。到2025年底,公司將在高速公路沿線建設超過1200個超級充電站,覆蓋90%的國家高速公路。除了高速公路和城市覆蓋,公司還將選擇性地覆蓋中長途自駕路線,以滿足用户的家庭旅行需求。目前,公司已經在城市中建成了超過500個合作超級充電站,預計到明年年底,這一數字將超過3000個。
Q11:在20萬以上價格區間的市場中,品牌集中度是否如年初預期?如何應對全品類品牌高端車型和科技背景新勢力品牌的競爭?
A:在公司尚未推出純電SUV系列產品的情況下,公司在20萬以上新能源車的市場佔有率每季度都在提升,第三季度已達到17%。無論任何品牌進入市場,都會面臨能否在其價格區間提供領先產品價值的挑戰。公司對長期發展非常有信心,通過增程和純電產品線的結合,公司將持續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公司的長期目標是在20萬以上價格區間佔據25%以上的市場份額。
Q12:公司在中大型尺寸的家庭用SUV市場中,是否認為家庭用户的邊界已經被觸達?是否有其他細分市場的藍海機會?
A:公司認為對家庭市場的挖掘纔剛剛開始,尤其是隨着人工智能在自動駕駛和座艙體驗方面的改變,家庭用車的空間和創造力將會更強。因此,公司不急於開拓新的市場,而是希望在現有市場中做得更好。從純電動汽車的角度來看,30萬以上的純電產品市場仍有很大潛力,尤其是像L7、L8、L9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對手。因此,無論是從人工智能還是純電動的角度來看,中大型SUV市場仍有許多機會,公司會繼續探索這些機會。
Q13: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和未來規劃如何?從中長期來看,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速度是否會放緩?如果放緩,會不會導致各家公司技術差異的縮小?
A:關於自動駕駛的進展和未來規劃,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雖然從中長期來看,技術迭代的速度可能會有所放緩,但公司相信這不會導致各家公司技術差異的縮小。相反,公司會繼續專注於技術創新,以保持競爭優勢。
Q14:公司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研發和未來規劃是什麼?
A:公司目前專注於監督智能駕駛的技術研發和產品迭代,目標是實現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無縫產品體驗。在智能駕駛方面,公司也在進行人機交互的產品和技術創新。目前,公司已經開始內測用户,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向所有用户推出。此外,公司已啟動L4級別自動駕駛的研究,基於現有技術路線,研究更強的雲端世界模型相結合的強化學習體系。公司將持續加大在智能駕駛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以保持在計算能力和智能駕駛里程數上的領先地位。公司認為,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差距不會縮小,反而會因為車端和雲端算力、訓練數據資源投入以及大模型算法能力要求的增加而擴大。
Q15:未來公司在降本方面有哪些計劃和影響因素?
A:伴隨着銷量的提升,公司在未來降本方面的空間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採購、技術和折舊等方面。公司將通過優化這些因素來實現成本的有效降低。
Q16:公司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供應鏈管理來降低成本?
A:公司通過端到端的全鏈條管理來尋找降本增效的機會,這包括技術創新、採購規模經濟、減少質量浪費、提高合作伙伴的產能利用率以及更高效的物流配送方式。技術創新方面,公司通過電驅動系統和中央控制單元的集成化來提高產品競爭力,並降低成本。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公司搭建了聯合創新平臺,讓合作伙伴更早介入,共同尋找更好的設計和工藝方案,以降低成本。公司始終堅持雙贏的合作理念,有助於產業的長期發展。此外,公司通過零部件的平臺化設計和集中採購來提升產能利用率,優化成本。公司還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減少製造過程中的浪費,提高設備的開工率,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