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商湯科技芯片業務獨立?大廠「造芯」怕踏空

2024-11-01 15:24

(文/姜羽桐)成立10周年之際,商湯科技傳出「祕密獨立芯片業務,並完成融資」的消息,結合戰略調整(裁員風波),及其全資子公司影微創新天使輪融資傳聞,一時間看點頗多。

就上述消息,集微網向商湯科技去電求證。其工作人員表示:「已注意到相關新聞報道,目前尚無更多信息提供。如果有信息需要披露,將在合適的時間公佈。

「造芯」一事,昔日「AI四小龍」(商湯、曠視、依圖、雲從)均有相關舉措。而早在2018年,商湯科技就開始自研人工智能專用芯片,並於2020年成功流片STPU芯片;2021年時,有媒體報道其自研服務器CPU的消息,商湯科技迴應「為市場傳言不予置評」。集微網在相關招聘網站亦發現商湯科技發佈的「AI芯片SoC工程師」在內的諸多崗位,仍在持續招聘。

商湯科技為何獨立芯片業務?熱衷「造芯」的科技大廠為何虎頭蛇尾?

神祕人士任一號位?影微創新獲融資

梳理業界相關報道,集微網發現諸多信息:最早今年5月,商湯科技已出現芯片業務獨立的消息,並引入外部投資者完成億元級融資;該舉措旨在「優化財務表現」;芯片業務將由一位具有官方履歷的人士擔任一號位。

巧合的是,「億歐」10月31日消息稱,影微創新近日宣佈完成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及融資金額暫未披露。此次融資將用於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競爭力,拓展市場份額,以及招聘更多優秀人才。

商湯科技推動芯片業務獨立的落腳點,便迅速指向其全資子公司影微創新——天眼查App顯示,影微創新成立於2023年5月,註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經營範圍涉及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及服務、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系統集成服務、雲計算設備製造等。

該公司前身為商湯科技和索尼合資公司,其自研NPU,融合AI算法和AIGC大模型,向圖像增強、感知識別和NLP領域的客户提供完善的AI芯片及AGI場景解決方案。執行董事王曉剛系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張結華是DJI芯片團隊創始人之一,曾先后任職於ST、DJI、NVIDIA等,帶領團隊進行多款6nm、7nmd等芯片開發。

「安徽省股權交易中心」4月消息顯示,影微創新核心團隊超200人,團隊主導研發了兩款芯片:第一款芯片V1已經交付索尼、傳音、VIVO客户,第二款芯片V2增強AI性能,且已送片。A系列芯片是具備AI功能的完整SOC,NPU以Transformer 架構為核心, 可支持大參數模型,適應邊緣AIGC應用,預期A1芯片2024年上半年送片,A2芯片下半年送片。據悉,上述V系列為ISP芯片,A系列為AI芯片。

集微網觀察,如果商湯科技獨立芯片業務消息屬實,且影微創新是相關業務獨立的對象,其改變產品線,由ISP切換為NPU方向可能性較大。有業內人士擔憂,「背靠大樹好乘涼」,平臺內部孵化的芯片部門,往往缺乏核心創業者,與創立第一天就走向市場化的芯片公司相比,戰鬥力猶未可知。更何況,若是以降成本為目的的分拆,商湯科技后期又能給予多少資源支持

截至發稿,商湯科技官方未有相關回應。

6年持續虧損,押注生成式AI

商湯科技傳出分拆芯片業務的背景,是組織框架的大調整。

10月22日,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發佈題為《商湯十周年再出發:專注聚焦、知行合一》的全員信,首次公開最新制定的「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的戰略框架,表示圍繞戰略和核心資源,將構建更加集中和高效的組織架構,推動資源的集中和集約化投入,並加快組織和管理的年輕化進程。

全員信發佈后,商湯科技迅速啟動組織調整,並涉及裁員。有消息稱,有的部門中甚至「整個三級部門‘全滅’」;「上海騰出了大會議室」,給員工的賠償為n+1。

澎湃新聞指出,商湯科技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並不涉及大模型、大裝置部門,研究院和智能駕駛等業務場景導向的BU,成為裁員「重災區」。從數據看,生成式AI已成為商湯科技目前業績增長最迅速的板塊之一,今年上半年,生成式AI業務貢獻近11億元的收入,實現同比增長256%,該部分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例高達60%。

「震盪式」調整的背后,是商湯科技對於生成式AI的全面「押注」——早在2021年7月,商湯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就已面世,其由算力層、平臺層和算法層三個部分組成,通過一整套端到端的架構體系,打通三者之間的連接與協同。為打造算力基礎,商湯科技除外購算力芯片外,順其自然地走上了自研芯片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商湯科技財務狀況卻令人堪憂。2018年—2023年,商湯淨利潤分別為-34.33億元、-49.68億元、-121.58億元、-171.77億元、-60.93億元和-64.95億元,累計虧損503.24億元,長期陷於「虧損」泥潭。直到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才交出一份虧損收窄的財報——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4億元,同比增長21%;淨虧損從去年同期的31.23億元,減少至24.57億元。

財報顯示,商湯科技過去數年間存在多次人員流動。2021年、2022年、2023年12月末的員工數量分別為6114名、5098名、4531名員工。2024年上半年人數回升,截至6月底共有4672名員工。

FOMO情緒作祟,大廠熱衷「造芯」

商湯科技獨立芯片業務絕非孤例。不久前,科技大廠快手就將異構計算與芯片事業部孵化為凌川科技獨立運營,專注於下一代AI大模型訓推一體芯片。消息稱,目前快手內部已經沒有芯片項目團隊,全部團隊轉入凌川科技,正進行VPU方面的融資工作。

更早一些,百度旗下崑崙芯片業務完成獨立融資協議的簽署,投后估值約130億人民幣;小米集團則對旗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

就大廠分拆、獨立芯片業務/部門現象,國內某位投資機構合夥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廠做芯片更多是FOMO(害怕踏空)情緒作祟,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並不積極正面。業務獨立恰恰説明芯片開發難度和資金投入遠超預期,從而希望通過市場化融資降低投入同時,也説明自身市場容量並不足以支撐內部芯片公司,需要更市場化,能夠做更通用的大市場;此外,互聯網雲公司的基因和芯片公司的管理模式並不相同,這又加劇了前兩者的衝突

由於國產替代的需求,以及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的爆發,互聯網大廠、手機廠商、雲服務提供商等紛紛加入「造芯」行列,投入海量資源自研芯片,可謂前仆后繼。但近年來,隨着自研自用的需求逐漸滿足,面對芯片研發更高昂的投入、更復雜的設計、更長的開發周期,即便是大廠也難以為繼,這時芯片團隊往往要從母公司剝離、分拆、獨立,走上自負盈虧的道路。

因此從一開始,大廠「造芯」就要更關注戰略方向,並考慮自身是否有足夠的系統定義能力以及需求。有業內人士提出,芯片是用來提升產品能力和技術壁壘的,沒有強大的戰略地位,就不應該自研芯片,投資獨立的芯片公司尋求合作纔是正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