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最終反補貼税」后續:上汽、吉利闢謠「私聊」風波,中歐雙方新一階段磋商

2024-11-01 15:03

當地時間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不顧中方反對宣佈結束「反補貼調查」,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的所謂「最終反補貼税」。

根據此次調查,被抽樣的中國出口生產商將被徵收不同幅度的反補貼税:比亞迪將被徵收17.0%,吉利為18.8%,而上汽集團則需支付高達35.3%的税率。

歐委會單獨列出了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公司名單,包括愛馳、江淮、華晨寶馬(包括生產寶馬MINI的光束汽車)、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金龍客車、蔚來、小鵬,它們均適用20.7%的反補貼税,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將被徵收35.3%的關税。最終關税將自當地時間31日生效之日起開始徵收。

然而,10月30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汽集團、吉利控股集團下屬smart汽車有限公司和沃爾沃汽車亞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提出了單獨價格承諾方案。該報道稱,價格承諾方案是加徵關税的替代選項。它具體指,在華生產並向歐盟出口電動汽車的中國和外資車企提高產品售價,同時限制出口數量,保護歐盟汽車產業不受衝擊。

面對無中生有的談判,吉利控股集團於10月31日晚發文表示,提交方案均送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中國機電商會」)備案。「磋商會談期間,歐委會主動接觸吉利旗下品牌,吉利以大局為重,拒絕和歐委會單獨溝通。」吉利還透露稱。

圖片來源:吉利控股集團官微

圖片來源:吉利控股集團官微

10月31日當晚,同樣陷入風波的上汽集團也發表聲明闢謠。上汽集團強調,經上汽集團內部自查,並與國家相關權威部門溝通確認,在歐盟反補貼調查案中,上汽集團始終是中國機電商會「價格承諾方案」的主要參與方,從未與歐委會就上汽方案進行過單獨溝通和談判。另外,對於歐委會的終裁認定,上汽還表示將採取必要法律措施,將本案起訴至歐盟法院,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實際上,歐委會的終裁認定是無視成員國之間巨大分歧和歐洲各界人士強烈反對的結果。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發表聲明稱,歐盟對自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税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倒退,對歐洲的繁榮、就業以及經濟增長都帶來負面影響。

對於德國的普通消費者來説,加徵關税無疑將導致汽車價格上升,他們的選擇也會因此受到限制。對此,穆勒坦言,徵收關税將直接導致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成本上升,並可能阻礙電動汽車的推廣。

從市場端來看,2023年,上汽集團在歐洲十三國的出口量為24.2861萬輛,吉利集團為22486輛,比亞迪為15976輛。

2023年底,歐委會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並在2024年7月引入了臨時關税。

根據Jato Dynamics統計的28個歐洲市場的數據,2024年9月共註冊21.2197萬輛新的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14%;今年1-9月,上述歐洲市場累計註冊了143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下滑3%。

很明顯,從被徵收臨時關税以來,中國電車在歐洲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如今,歐盟反補貼終裁結果已經出爐,但是中歐雙方技術團隊仍存在重大分歧,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

(時代周報王琦 綜合自央視新聞、澎湃新聞、中國經營報、財中社)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news@time-weekly.com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