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支付正在「席捲」全球|《財經》封面

2024-10-30 18:33

一個馬來西亞人到中國旅遊需要準備什麼?

以前,倪翔會建議至少做兩項準備:一是電話告知銀行開通銀行卡跨境支付服務;二是提前兑換人民幣現金。現在,理論上可以只帶一部手機。

倪翔是馬來西亞TNG Digital公司的CEO(首席執行官),該公司運營着當地最大的電子錢包Touch 憂 Go eWallet(下稱「TNG錢包」),被稱為馬來西亞版支付寶。

杭州亞運會期間,倪翔在中國待了一個禮拜,一部手機基本能夠滿足他的支付需求。不僅如此,倪翔表示,在其他國家,有Alipay+(跨境數字支付和營銷解決方案)標誌的二維碼都支持TNG錢包掃碼支付。

TNG的跨境支付是螞蟻集團試圖橫縱貫通(打通)全球數字支付工具,實現一個錢包走遍全球的戰略縮影。

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螞蟻集團又升級了「外卡內綁」和「外包內用」這兩套跨境移動支付解決方案,讓更多國際賓客都能「一部手機輕松遊中國」。

螞蟻不是唯一嘗試打通全球支付網絡的中國企業。

2024年10月13日,銀聯國際宣佈與越南國家支付公司(NAPAS)在河內簽署合作備忘錄,約定深化二維碼跨境互聯互通合作,推動銀聯二維碼錢包和越南本地錢包在對方網絡掃碼支付。

2024年9月13日,微信支付宣佈與馬來西亞PayNet達成合作,讓200多萬家馬來商鋪接入微信支付,微信用户直接掃本地DuitNow二維碼即可完成支付。

跨境支付網絡互通背后是來自更高層面的推動力量。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下稱「中國央行」)着力推動優化外國人來華支付體驗,通過「外包內用」「外卡內綁」等方式,指導支付機構滿足境外來華人士的移動支付需求。

顯然,與之前跨境遊帶動的支付網絡全覆蓋相比,當前支付出海帶動的二維碼互掃背后,是中國支付企業的技術輸出。

另據BCG(波士頓諮詢)發佈的報告,目前東南亞各國正通過雙邊和多邊跨境二維碼支付合作,構建更加一體化的支付環境。

《財經》獲悉,銀聯正積極制定並推廣其二維碼標準,並尋求與其他支付巨頭合作,推動全球通行的二維碼標準。

在新的外部環境、政策引導下,中國支付出海正步入新的階段。迎面而來的亦是多個新商業故事。

在泰國旅遊剛剛返回國內的肖佳看來,中國的支付生態正在向國外無縫遷移。「微信掃碼點餐、網約車、線上訂票等移動支付服務極為普遍,尤其在曼谷等大城市,生活方式已經非常接近中國。」

聚集東南亞:移動支付普及提速

支付出海故事是從東南亞開始的。

從成都天府機場起飛,三個小時就能抵達曼谷素萬那普機場。

飛機落地那一刻,肖佳腦子里冒出一個念頭,「去泰國比去北京還近」。

地理位置接近等因素影響下,中國居民赴東南亞旅遊的熱潮經久不衰。泰國旅遊與體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月1日至10月6日期間,泰國共接待國際遊客超過2664萬人次,其中中國遊客數量接近539萬人次,排名第一。

2023年疫情影響逐漸消退之際,與中國遊客腳步同頻,支付巨頭便再度聚集東南亞。

2023年2月3日,據報道,微信支付東南亞地區總監Etienne Ng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我們將新加坡視為微信的戰略市場」,隨着中國居民出境遊重啟,該公司的目標是「讓中國遊客更容易光顧當地商家」。

十天后的2月13日,微信支付宣佈與東南亞打車巨頭Grab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係,用户通過微信上的Grab小程序可預訂東南亞的打車服務。Grab總部位於新加坡。

同年7月,泰國國家旅遊局與支付寶在杭州舉辦「支付寶伴你地道遊泰國」發佈會,雙方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推出聯合營銷計劃。

2023年以來,銀聯國際加速推進「網絡互連互通」合作,與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多個東南亞國家實現二維碼網絡跨境互聯互通。

一位支付行業觀察者告訴《財經》,疫情之后相關支付機構紛紛再度發力東南亞支付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東南亞市場對它們而言並不陌生,之前也僅僅因為疫情影響了一些佈局計劃,但也帶動了新的商機。

「之所以對東南亞市場並不陌生,源於太早就已佈局東南亞。」上述觀察者説。

早在2004年,剛成立兩年的銀聯即開始試水國際化,跟隨中國人出境的腳步拓展受理網絡。到2015年前后,銀聯基本實現了「中國遊客走到哪里,銀聯卡用到哪里」,進而轉向「全球遊客走到哪里,銀聯卡服務到哪里」。

2013年前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發力出境遊業務,開始進入東南亞市場佈局二維碼受理網絡。受益於國人的支付習慣,和商户側的成本優勢,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二維碼迅速在東南亞鋪開。

伴隨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境遊市場,國人跨境遊的消費能力越發增強。這種表現在疫情前夕尤為明顯。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數據顯示,自2012年起,中國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消費國。

2018年,中國遊客全年在國外花費達到2773億美元,較2012年的1020億美元增長約1.7倍。

國家外匯管理局發佈《2019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境外旅行支出1275億美元,超五成旅行支出發生在亞洲地區。

同時,居民個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金額持續增長,排名靠前的國家有新加坡、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跨境人員往來大為減少。「幾乎在一夜之間,東南亞失去了中國遊客。」馬來西亞吉隆坡一位海鮮老闆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海鮮店單日營業額也因中國遊客減少,而從10多萬林吉特降到500林吉特。

對於出海東南亞的支付機構而言,其出境遊業務以及跨境支付一度面臨高壓。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間,東南亞本地移動支付普及率卻加速上升,掃碼點餐等數字化服務也開始流行起來。

據BCG(波士頓諮詢)發佈的數據,新冠肺炎疫情后,超過一半(56%)的東南亞消費者使用現金支付的頻率下降,其中將近三分之二的用户位於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標誌着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種轉變的另一方面體現在數字支付解決方案的迅速普及上,三分之一(33%)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首次使用電子錢包,超過四分之一(26%)的消費者首次使用二維碼支付解決方案。如今,二維碼支付已經成為東南亞最為流行的移動支付方式之一。

世界支付公司(Worldpay)發佈《2024年全球支付報告》顯示,2023年,二維碼支付在北美和歐洲以外的國家得到廣泛應用,東南亞市場表現尤其亮眼。據Juniper Research預測,到2028年,二維碼支付在東南亞市場將增長590%以上。

一位拓展東南亞業務的支付機構人士表示,對於一些東南亞的商户來講,他們漸漸地意識到接受移動支付並非降低成本那麼簡單,而是可以讓數量龐大的中國遊客在當地有了更為放心的感覺。

一份市場調查顯示,疫情之后,用户出行、出遊,包括心態均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安全、友好和簽證方便成為排在用户出遊的前三位指標。在全球局勢緊張之際,友好被跨境遊用户極大期待,但是安全因素依然排在首位。「這不僅僅包括當地的局勢安全,還包括支付和資金安全。」一位支付機構人士坦言。

2023年以來,東南亞多國陸續推出對中國公民的簽證便利化措施。截至目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老撾宣佈對中國遊客實施階段性或永久免籤政策。

從一部手機出行到一部手機出國,習慣了移動支付的國人越來越發現,到東南亞一些國家之后,原來的生活模式未有太大改變。

支付機構出海為何都把東南亞作為重點?

博通諮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表示,一方面是因為東南亞與中國地理位置接近;另一方面,中國與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十國在地緣上也較為親近。

「受益於RCEP貿易協定落地,東南亞和中國經貿往來迅速升溫。當地電商和移動支付行業均得以迅速發展。」博通諮詢研究指出,2023年初至2024年,跨境支付機構都在東南亞加大了投入力度,包括且不限於與東南亞各國支付工具掃碼互認,搭載營銷解決方案進入本地生活服務等。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巨頭出海也不止於東南亞市場。以支付寶為例,據媒體此前報道,其與南非沃達豐集團合作推出移動支付錢包VodaPay,支付寶提供了底層技術。

三巨頭發力:從支付到技術出海

在馬來西亞,隨處可見支付寶、微信、銀聯三家二維碼並行擺放的情況。三家機構支付出海的競奪故事也早已開始。

據前述海鮮店老闆回憶,2013年底之前,中國遊客用銀聯刷卡的比例佔80%,然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了,迅速分走一些份額。

一位支付行業人士稱,彼時境內外支付機構都在爭搶中國出境遊客。除了銀聯、微信和支付寶,Visa、Mastercard等國際卡組織也試圖分一杯羹。

市場競爭態勢加劇,以服務中國遊客出境遊為起點,三大巨頭紛紛謀劃本地化轉型。

螞蟻選擇從投資入手。自2015年投資印度版支付寶Paytm以來,螞蟻國際先后在海外投資了多個電子錢包,包括馬來西亞的Touch’n Go eWallet、泰國的TrueMoney、菲律賓的Gcash、印尼的Dana等。有人稱之為批量「複製」支付寶。

上述觀察者表示,螞蟻支付出海早期主要是為當地打一個樣板出來,否則很難知道這條路能不能成功。「投資不是其主要目標,其主要工作是賦能。」

疫情期間,東南亞各國掃碼點餐等非接觸服務需求量大增,但本地服務商的技術能力難以支撐。據前述支付機構人士介紹,當時東南亞很多商户的二維碼掃出來就是一張PDF文件,能看到圖片,但點餐得叫服務員。

2020年,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外灘大會首次對外介紹「Alipay+」概念,並宣佈螞蟻已推出Alipay+解決方案。井賢棟表示,「Alipay+」是指幫助全球商户和電子錢包用户之間實現連接。

Alipay+官網顯示,截至10月26日,其已擁有30+移動支付夥伴,300+收單合作伙伴,覆蓋全球66個市場的9000萬商户。

微信支付亦在嘗試對外輸出其數字化能力。

今年以來,微信小程序進一步加大了對入境和境外市場的投入,包括特別成立了小程序境外團隊,專注服務港澳臺和海外地區企業需求。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港澳商户小程序交易筆數同比增長近1倍,交易金額同比增長約70%。

「除了從產品層面提供更多‘開箱即用’的能力和工具,還幫助商家和服務商降低開發和運營的門檻,我們還希望通過‘牽線搭橋’,聯動更多的生態力量,助力商家數字化升級,服務更多用户。」微信開放平臺副總經理胡仁杰表示。

以泰國本土超市Big C為例,通過微信小程序,該超市能夠向中國遊客提供下單預約、到店自提、本地配送、自助退税、回國郵寄等服務。此外,Big C在其20多家熱門超市內均鋪設線下物料和企業微信二維碼,引導用户加羣瞭解后續退税流程,進入私域持續運營。

近年來,除了餐飲、百貨、商超便利、景點購票等,微信支付還進一步拓展交通出行、景點購票等境外城市服務場景。

最新數據顯示,微信支付已為境外7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移動支付工具,支持31個幣種結算,境外合作機構超千家,境外商户超600萬。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支付曾嘗試在海外運營本土錢包。2018年8月,騰訊推出WeChat Pay MY(微信支付馬來西亞錢包),為馬來用户提供以林吉特結算的本地支付服務。2020年1月,微信支付獲印尼央行批准在當地運營。

不過,2024年9月1日,WeChat Pay MY正式停止服務。微信支付曾迴應媒體稱,關閉以馬來西亞林吉特計價的本地電子錢包是騰訊在馬來西亞業務戰略調整的一部分,該公司將專注於馬來西亞的「人民幣計價的跨境支付」。

騰訊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微信及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户數達13.71億,同比增長3%。但Worldpay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的市場,WeChat pay和Alipay都沒有擠進主流支付方式行列。

據媒體此前報道,微信團隊表示:「未來三年將不尋求向海外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本地支付錢包服務,而是專注在熱門海外旅行目的地服務來自國內的出境遊客。」

近日,微信支付團隊向《財經》表示,微信支付國際化業務繼續聚焦中國人出境遊、境外人員來華兩大重點場景,同時探索多元化的支付科技創新。

三大支付企業中,唯有銀聯的基因根植於銀行卡業務。

彼時,銀聯國際業務重點轉向與境外機構合作發行銀聯卡,服務本地用户。銀聯國際境外發卡區域主要遵循兩條主線:一是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等周邊區域;二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

截至2024年9月末,銀聯在8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銀聯卡,境外發行規模接近2.5億張。其中,在亞太地區累計發卡佔比逾80%。

近年來,移動支付在全球範圍內接受度逐漸上升,但銀行卡仍是主流的支付手段。前述《2024年全球支付報告》顯示,在歐洲,銀行卡(借記卡和信用卡)在線下消費支付中佔比超過60%,北美的比例更是超過70%。即便在東南亞,新加坡的主流支付方式也是銀行卡。

在此背景下,銀聯提出了「一卡」+「一碼」的境外發卡策略:即發行銀聯卡的同時,在發卡行App中配置銀聯標準二維碼,或在二維碼跨境支付互聯互通業務中配置非銀聯標準。通過這種方式,覆蓋用户的移動支付需求。

此外,爲了提高發卡效率,銀聯國際與境外銀行或電子錢包合作,支持銀行或錢包用户在其App內申領銀聯數字化發卡。目前,銀聯境外合作錢包用户可通過掃銀聯標準二維碼或手機閃付完成支付。

根據銀聯此前發佈數據,2022年境外新增發行的銀聯卡中數字化發卡佔比超40%,成為國際業務本地化的重要推動力。截至2024年6月,銀聯在境外累計發行數字化發卡5000萬張。

跨境風險點:重在監管合規

伴隨支付企業出海,跨境支付帶來的監管合規風險亦不容忽視。

一位熟悉跨境支付行業的律師告訴《財經》,當前國內跨境支付業務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為跨境電商等商户提供跨境收款服務,二是為出境的中國居民提供跨境付款服務。目前,第二類跨境支付服務主要是銀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三大支付機構提供。

在實際展業中,支付機構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境外商户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商户是否真實?其提供的服務是否合法?無論監管部門還是支付機構自身風控邏輯,這都是首先關注的問題。」前述律師説。

目前,跨境付款這類業務的主流模式是間連模式,即境內支付機構與境外收單機構合作拓展商户,支付機構不直接與商户簽約。「這意味着境外商户的合法性主要由當地收單機構把控,一定程度上給境內的監管部門和支付機構管理商户增加了難度。」該律師表示,「這也是境外更容易出現虛假交易和違法交易的原因。」

另一項頗受關注的合規風險是跨境支付斷直連。

所謂斷直連,即斷開支付機構與收單機構之間的連接,所有資金和數據通過清算機構轉接。目前,中國境內支付業務已經完成斷直連,但跨境支付是否斷直連仍待明確。

根據2023年12月發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跨境支付業務必須持有境內支付牌照。

同時,《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將涉及資金安全、信息安全等的核心業務和技術服務委託第三方處理。」

第三十條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應當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清算機構處理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他非銀行支付機構之間合作開展的支付業務,遵守清算管理規定,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清算業務。」

「現有跨境支付典型合作模式中,境外無國內牌照的支付機構,雖然僅提供境外層面的付款和收單服務,但核心商户信息由誰掌控依然需要分清,新規或顛覆現有模式。」王蓬博表示,「這種模式能否持續,斷直連是否必須,仍需要明確。」

此外,前述律師表示,跨境消費者保護、外匯管理等合規風險亦是監管和支付機構共同關注的問題。

對於跨境展業的支付機構而言,同時也需滿足境外監管機構的要求。

「支付機構出海需滿足諸多合規要求,不但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還要遵守反洗錢和反恐怖條約等,還要注意外匯管理和數據出入境方面的相關政策,特別是數據層面,越來越被更多的國家所關注。」王蓬博表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支付技術標準和規範可能存在差異,支付機構在拓展海外業務時需要適應這些差異。

近日,BCG發佈的《全球支付報告2024》稱,在全球範圍內,監管機構正在加強對支付行業的管控。

在歐盟,《數字運營韌性法案》(DORA)對金融實體提出了嚴格要求,即將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將施加更多義務。在美國,銀行即服務領域的中間件平臺的做法受到了嚴格審查。這使得許多支付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重新評估其第三方合作伙伴關係和市場進入策略。亞太和非洲的新興市場也在經歷越來越多的監管活動。

2019年5月20日,尼泊爾央行宣佈禁止使用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內的移動支付手段,稱該國因中國遊客非法使用這些支付應用程序而遭受外匯損失。

據媒體報道,這主要是由於部分尼泊爾商家使用中國境內二維碼收款,導致資金繞過尼泊爾本地銀行體系。支付寶在迴應媒體問詢時表示,尼泊爾政府禁止的只是上述非法支付手段,並稱,支付寶在尼泊爾跨境支付業務開展正常。

《南方都市報》此前報道稱,類似情況還曾在越南發生。據《財經》瞭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目前在越南當地普及率相對較低,中國遊客赴越旅遊更多使用現金支付。

支付一體化:構建全球標準

近年來,東南亞移動支付發展迅速,多國央行加快建設本地二維碼網絡,並推動其跨境互聯。

前述BCG報告稱,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已經構建國家標準二維碼。在此基礎上,前述六個東南亞主要經濟體央行進一步通過雙邊協議或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形式,推動跨境支付互聯互通。

2022年11月,印度尼西亞銀行、馬來西亞國家銀行、菲律賓中央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泰國銀行五家東南亞央行簽署了一份關於區域跨境支付的諒解備忘錄。由此,東南亞朝着一個區域互通的二維碼支付網絡更進一步。

對此,BCG在前述報告中評價稱,「推動二維碼支付跨境互聯的努力將對東盟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創造一個更加一體化的支付環境,提供順暢的支付機會,使商家、消費者和東盟內部遊客受益。」

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亦尋求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二維碼網絡互通,中國內地是其中之一。

2024年8月19日,中越兩國央行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進一步促進雙方在跨境支付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合作。

基於兩國央行合作框架,10月13日,銀聯國際與越南國家支付公司(NAPAS)在河內簽署合作備忘錄,約定深化二維碼跨境互聯互通合作,推動銀聯二維碼錢包和越南本地錢包在對方網絡掃碼支付。

2021年,NAPAS推出國家二維碼VietQR。在此背景下,銀聯積極推進銀聯二維碼與VietQR互聯互通。前期,VietQR受理商户已支持雲閃付App、境內支持「雲閃付網絡支付平臺」的錢包、境外銀聯標準錢包掃碼支付。未來,越南本地VietQR錢包將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47個國家和地區直接掃銀聯二維碼支付。

在類似「網絡互聯互通」模式下,銀聯的二維碼受理網絡得以迅速擴張。截至2024年10月13日,韓國、斯里蘭卡、柬埔寨、馬來西亞、老撾本地二維碼網絡已先后與銀聯達成相關合作,帶動銀聯二維碼境外受理商户增至800萬家。

除了銀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也各自試水跨境支付網絡的互聯互通。

9月13日,微信宣佈,馬來西亞PayNet和微信支付合作,讓200多萬家馬來商鋪接入微信支付,用户直接掃本地DuitNow二維碼就可以支付。由此,微信支付的境外受理商户從400萬戶一舉擴張至600萬戶。

10月14日,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發佈消息稱,柬埔寨國家銀行與螞蟻國際共同啟動了通過柬埔寨二維碼(KHQR)進行的跨境二維碼支付服務,使得Alipay+用户可以在柬埔寨約330萬家商户進行掃描支付。

202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央行着力推動優化外國人來華支付體驗,指導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中國銀聯等支付機構推出「外包內用」「外卡內綁」等方案,滿足境外來華人員的移動支付需求。

2019年以來,在央行的支持下,螞蟻集團就與網聯清算公司、境內合作銀行、境外錢包伙伴以及國際卡組織等密切合作,積極探索推進入境移動支付服務創新。

通過Alipay+跨境服務,支付寶「外包內用」支持的境外數字支付工具增至13個,覆蓋1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户。

目前,下載支付寶App,支持「外卡內綁」的國際銀行卡品牌即將增至七種,包括:Mastercard、Visa、JCB、DinersClub、Discover、銀聯國際,以及最新即將加入的美國運通,由此實現對全球主流卡品牌的全覆蓋。

《財經》獲悉,通過與銀聯、網聯合作,微信也與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錢包機構已達成合作意向、開展業務對接,支持境外用户使用本地錢包App到境內掃描微信支付收款碼進行支付。目前正在加快相關業務上線。

中國央行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超500萬入境人員使用移動支付,同比增長4倍;交易9000多萬筆,金額140多億元,均同比增長7倍。

一個現實的情況是,三大支付機構同時佈局出海,對海外部分商户的重複爭奪在所難免。前述支付行業人士坦言,此前相互競爭中出現了一定的資源浪費現象。「銀聯正聯合其他兩大支付機構共同探討,希望未來實現中國支付企業的共同出海。」該支付人士稱。

一方面是在跨境支付網絡互通方面的合作。在銀聯與部分境外央行的「網絡互聯互通」合作中,對方也表達了通過銀聯向其他兩大中國支付機構開放的意願。

另一方面是二維碼標準的合作。

早在2016年,銀聯就曾發佈「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2017年,國際芯片卡及支付技術標準組織(EMVCo)面向全球發佈了二維碼支付的國際標準,而銀聯是EMVCo二維碼標準工作組的組長。

目前,銀聯國際已與多國央行、國家轉接網絡、支付聯盟開展轉接網絡技術標準、二維碼標準、芯片卡標準合作,老撾、泰國的銀行卡轉接網絡是以銀聯技術和標準建設而成,銀聯還向亞洲支付聯盟、泰國銀行家協會等授權芯片卡標準。

《財經》獲悉,銀聯正積極制定並推廣其二維碼標準,並尋求與其他支付巨頭合作,推動全球通行二維碼標準。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肖佳為化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