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賺麻了!阿里又拿下一個IPO

2024-10-30 11:51

來源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趙曉曉

圖源丨圖蟲創意

這個月,阿里又收穫了一個IPO。

10月30日,東南亞電商代運營公司Synagistics在香港以‌De-SPAC形式上市,成為香港2022年設立SPAC上市機制以來的首個併購交易案例。

與傳統上市不同,Synagistics是作為被收購方、通過被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收購,完成上市的。上市后公司更名為獅騰控股(02562.HK),截至發稿,市值195億港元(約178億元人民幣)。

Synagistics成立於2014年,主要為品牌提供代運營服務,包括線上店鋪運營、供應鏈和履約、質檢售后、數據分析等。Synagistics也有2C業務,即把品牌方的產品賣給消費者。

創始人李敍平、戴可欣、李育,各自在零售、商業及營銷領域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其中李育是李敘平的妹妹。

Synagistics創始人: 李育, 戴可欣, 李敍平

收購方香港匯德收購(07841.HK)成立於2022年,是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由前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渣打銀行前大中華區主席曾璟璇發起,並於當年在港交所上市,募資約10億港元。

在這次併購交易中,對Synagistics的估值是35億港元。併購雙方還以非公開配售方式向第三方投資者募集了5.51億港元。以此計算,併購完成后新公司的市值約50億港元。

併購完成前,阿里持有Synagistics 47.22%的股份,戈壁創投Meranti基金佔股22.17%,三位創始人合夥人共計佔股30.6%。在併購完成后的新公司里,阿里持股減至27.89%,仍是單一最大股東,戈壁Meranti基金減至13%,三位創始人共持股22.35%。

收購方香港匯德收購的各個股東,共持有併購后新公司23.6%的股份,其中陳德霖和曾璟璇分別持股2.41%、1.51%。

按去年近7億的營收計算,Synagistics在東南亞所有數字商務解決方案平臺中排名第二。東南亞之外,Synagistics還跟着阿里的業務走進了歐洲。

起步於東南亞的電商

電商代運營指的是為品牌提供端到端電商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商店和活動管理、數字營銷推廣、創意服務、客户服務管理、供應鏈管理和履約。

這一模式最早在中國發展成熟,2003年淘寶成立后,中國電商代運營開始起步,到2015年,代運營業務發展成熟、市場高速發展,寶尊電商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品牌電商第一股」。

同時期的東南亞,電商剛起步,Lazada成立才三年;Shopee剛成立,大部分GMV由臺灣市場貢獻,市場規模佔東南亞零售的比重還不到1%。

「但也正要迎來電商的黃金時代。」一位東南亞電商早期創業者説。

印尼「阿里巴巴」MatahariMall上線;Lazada前CEO迴歸,加大對當地電商投入;京東進入印尼;美國風投Ardent Capital收購泰國生活電商Moxy;法國LVMH收購美粧網站Luxola。

Synagistics也在這個階段成立,是東南亞最早一批成立的電商代運營公司之一。

東南亞代運營鼻祖是aCommerce,在Lazada成立第二年、2013年成立,當年完成310萬美元融資,第二年融資金額翻了三倍。

aCommerce CEO Paul Srivorakul

Synagistics市場聚焦在新加坡,2015年,Synagistics推出其首個線上零售網站,專注在當時增長最快的美容和嬰幼兒領域。

這一年,東南亞電商發展快速起步,aCommerce印尼訂單量首次超過泰國。業務猛增,aCommerc還用20%股份,跟瑞士零售分銷商DKSH換來了一百多個西方品牌在東南亞的使用權。次年阿里10億美元收購了Lazada。

2016年,Synagistics開始向部分供應商提供電商服務、物流配送等服務。一年后,Synagistics進軍馬來西亞,這是其在新加坡以外的首個海外市場。

aCommerce成立早,但Synagistics先它一步上市。2018年,Synagistics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市值為7100萬美元。

當時aCommerce宣佈公司2020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但隨后內部陷入混亂:印尼分公司四年內換了四個領導人,高管離職、員工離職。

Synagistics則借上市籌到的資金,把業務進一步擴展到越南、菲律賓、泰國,併成為新加坡政府指定的數字轉型服務商。

2020年是Synagistics發展的關鍵一年,創始人聯合阿里、戈壁創投旗下基金Meranti完成私有化,阿里成為最大股東、佔股47.22%,Meranti持股22.17%,創始人佔大概30%的股份。

這是阿里第二筆重倉東南亞的交易,當年的阿里正努力把電商向全球擴展。B2C電商是一場長期、耗資巨大、勝者為王的遊戲。

收購Lazada后,阿里需要一個更懂本土電商的服務商,來帶動Lazada的業務。Synagistics也因此獲得了Lazada這個龐大的客户。

服務600個國際大牌

大多數電商代運營服務商的模式都包含D2B和D2C兩部分。

D2B指的是電商代運營,為品牌方提供相關的電商解決方案。D2C實質上就是線上零售,代運營服務商向品牌方購買產品,再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給消費者,為的是提高公司利潤率。

Synagistics主營業務也是這兩種。在與電商平臺的合作上,Lazada、Shopee等本土電商平臺都是其合作方,也包括近兩年剛上線的TikTok Shop。依靠頭部電商平臺的影響力,Synagistics的D2B和D2C業務一直保持增長。

根據IPO文件,Synagistics服務了600多個品牌方,半數是國際大牌,如Lululemon、雅詩蘭黛、資生堂、三星等,涵蓋時尚服飾、高端美容保健、高端生活用品等領域。

D2C業務上,Synagistics直接找品牌拿貨,這樣能確保拿到最低價,維持平臺多樣化的SKU、較高的利潤率。2022年,Synagistics調整了D2C戰略,採用輕資產低庫存模式,按需囤貨,並把貨放到第三方供應鏈的倉庫里,風險降到最低,提高了訂單履約率。

過去三年,Synagistics年營收由2021年的8593萬新加坡元(約4.5億元人民幣),增至2023年的約1.27億新元(約6.8 億元人民幣)。

線上零售貢獻了約80%的營收,平均訂單價值為35.5新元(約191元人民幣),Lazada是D2C的主要銷售渠道,佔比從2021年的70%增至2023 年的82.4%。但代運營的毛利率將近70%,遠高於線上零售13.8%的毛利率。

過去三年,Synagistics毛利率從2021年的27.6%下降至2023年的25%,主要原因時是2022年輕資產模式的推行,導致毛利率下降。

零售佔大頭也是東南亞代運營公司的普遍狀態。代運營電商鼻祖aCommerce也是這種情況,甚至被行業人評價,「更像線上分銷商而不是服務商。」區別是,aCommerce沒處理好庫存管理和效率、成本之間的關係,利潤一直下降。

Synagistics的客户留存率一直很穩定,保持在90%以上。過去三年,公司來自五大客戶的營收從2021年的760萬新元增至2023年的1470萬新元,翻了一倍。

截至今年4月,Synagistics的業務範圍覆蓋了東南亞六大電商市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尼及菲律賓。

有趣的是,Synagistics在東南亞市場的佈局劍走偏鋒,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業務撐起了公司70%以上營收,電商市場規模較大的印尼和越南只佔兩成左右的收入,泰國市場的營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整體來看,成長了10年的Synagistics,收入基礎仍然相對較小,增長速度在放緩,去年營收對比2022年只增長了12%,毛利率也略有下降。

不太樂觀的一面是,公司淨虧損在擴大。由2021 年的1101萬新元(約8700 萬元人民幣),增至2023年的1731萬新元(約9300多萬元人民幣),到2023年底,公司現金大約剩1300萬新幣(約7200萬元人民幣)。

上市給Synagistics帶來了急需的資金,此次併購上市,共為Synagistics注入15億港幣。

港股首單‌De-SPAC

2022 年,港交所設立了SPAC上市機制,目的是給符合條件的公司提供一個融資渠道。目前香港有5家上市SPAC,但一直沒有成功完成併購交易(‌De-SPAC)的案例。

創業邦瞭解到,去年至少有2家併購項目提交了申請,SPAC公司Aquila去年8月曾宣佈與內地鋼鐵產業電商平臺找鋼網集團合併。去年 12 月,SPAC公司Vision Deal與內地最大移動語音社交網絡平臺趣丸集團達成協議。目前這兩個併購項目都被擱置了。

另有兩家SPAC公司Interra、TechStar Acquisition尚未披露併購對象。Synagistics成為港股首單‌De-SPAC上市企業,也是東南亞首個上市的代運營公司。

東南亞電商還在快速增長,目前市場規模在1500億美元左右,如果按人口規模、不斷完善的城市化程度、增長的人均GDP來看,完全有理由相信當地的電商市場規模未來能達到中國的50%。

目前東南亞電商平臺集中在Shopee、Lazada,以及后來者TikTok Shop上,按照目前的市場紅利,未來也許會有新的電商平臺跑出來,或者其他電商巨頭進來,比如剛開始攻入東南亞的TEMU,過去幾年一直沒把東南亞當作重點市場的亞馬遜。

電商代運營在東南亞的快速發展是在2020年之后,成熟度上還遠不及中國。三年前,有中國代運營公司去東南亞考察,看了一圈后選擇觀望,現在這些公司在東南亞都有業務,包括安克。

一位TikTok Shop代運營創業者説,更多品牌在涌進東南亞,渠道銷量業績是絕對的衡量指標,「未來 3-5 年,東南亞的電商服務依然是黃金期,」

另一個機會是,線下零售也在擴展線上渠道,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業風口。

如今,在東南亞已經形成了具有多種解決方案的商品化空間,Synagistics在當地有眾多競爭對手,他們背后都有知名風投,各大電商平臺也趁勢上線全託管、半托管模式,品牌有了更多選擇。

代運營利潤和渠道商差不多,很薄,基本靠走量,自身運營能力多強、手里品牌有多少,是決定他們能否做大的核心參考標準。

Synagistics有10年的歷史,收入基礎仍然很小,增長速度也差強人意。未來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在於能否在潛力巨大但競爭激烈的東南亞,抓住風口的紅利。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