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地產業‘正在消散’?—地產:退市16家,破產1663家...老闆『跑路』……

2024-10-29 22:18

10月29日,佳源國際控股(02768.HK)、大發地產(06111.HK)、大唐集團控股(02117.HK,下稱大唐地產)三家上市房企集體在這一天正式退市

據鳳凰網風財訊統計,2023年以來約40家A股公司因各種原因被終止上市;2023年至今退市的上市房企已超過16家

除佳源國際、大發地產和大唐地產外,還有新力控股、藍光發展、宋都股份、嘉凱城、泰禾集團、陽光城、三盛控股、中天金融、美好置業、粵泰股份、深圳天地、南海控股、嘉年華國際等房企。

與此同時,鳳凰網風財訊根據人民法院公告網信息粗統發現,2024年內全國申請破產房企數量已超過152家,累計2019年至今全國範圍內發佈了破產文書的房企數量則突破1663家。

自今年4月12日證監會頒佈《關於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A股「出清」明顯加速。資深專家柏文喜表示,「常態化退市」的格局正加速形成,今年至今摘牌退市的股數已逼近2023年全年水平,這有助於肅清市場中的劣質公司,促進市場的新陳代謝。

不過放諸房地產開發行業,似乎已經難以「上新」,只有「代謝」,曾經輝煌的「地產百強」一個個消失,曾經喧囂的「上市房企」一步步衰退。

回顧它們的故事,我們或許能夠更好理解房地產的浪潮更迭:每當潮頭成了前浪,總會有新的潮汐前仆后繼,無論黃金還是青銅,時代從不缺浪尖,缺的是周期輪轉中繼續逐浪的勇氣。

緣起:

下海與淘金,一個羣雄並起的年代

1992年初,「南方講話」將改革開放再度推向新的高度,爭議多年的「住房私有化」也自此邁出了勢不可擋的前進步伐。

當年,全國房地產公司從5月的不到4000家躍升至年底的1.2萬家。自此勢如破竹,到2019年的時候,國內的房地產開發商已經突破「9萬家」的大關

當時臺灣商人余英儀已經在房地產的道路上走了8年,開創了「大唐地產」,並在臺灣拿下一個魯班獎。但奈何90年代臺灣地產泡沫破滅,余英儀釜底抽薪在1994年邁入廈門,以京臉譜竇爾敦作為logo開始了二次創業。雖然他2008年籌備公司香港上市時猝死並且資金鍊斷裂,最終在2010年被福信集團併購,但大唐的故事還在繼續,只不過主角變成了廈門女首富黃晞,以及她的忠實夥伴吳迪

那時候的浙江嘉興,一位頗有想法的政府部門領導沈天晴(曾任嘉興市鄉鎮企業局副局長、嘉興市人民政府深圳辦事處主任)堅信自己在商業場也能如魚得水。1995年,沈天晴正式轉戰房地產,創建了足佳房產公司(后改名佳源創盛),這是佳源集團的起源。

一年后,1996年温州商人葛和凱創立了大發集團。但直到2017年大發地產的銷售額才做到幾十億元的規模。而其子葛一暘卻是另一種風格,自他接班后2018年就提出「未來5年衝3000億元」並開始推動在港上市。留學歸來、管培生入職、接任總裁,到最后坐到董事會主席的位子,葛一暘等了很多年,他的時代終於來了

比他們虛長几年,四川青年楊鏗搭上這趟改革班車的時間是1992年,一家名為「成都蘭光房屋開發公司」誕生,並在兩年后於人來人往的春熙路上,亮相了題着「藍光大廈」四字的首個項目,「蘭光」也由此改名「藍光」。其后十年,楊鏗以「藍光」之名從商辦走向住宅,開始了「高周轉」的圈地征伐之路。

在楊鏗的房地產事業站穩腳跟之際,閩清「神童」黃其森也毅然辭去了建行的「鐵飯碗」投身房地產的發展洪流之中,在1996年創立了泰禾集團。雖然直到2002年,黃其森傾力打造北京「運河岸上的宅院」項目,才讓其在地產圈嶄露頭角,並在之后數年間被冠以「豪宅教父」之名。

與此同時,「地產教父」楊樹坪辭去了鐵道副總工程師的高薪崗位,創立城啟(粵泰)集團;從新加坡留學歸來的林騰蛟創立了陽光控股有限公司,拿下了廈門「陽鴻新城」的舊城改造;「退伍老兵」劉道明一早瞄準了海南島,成為最初的「淘金者」之一,在泡沫破裂之后安然脱身,美好置業轉頭就在北京城立了足。

時間來到世紀之交,各地國企改制如荼推進。杭州「老十八家」房企江乾區開發公司完成了改制工作,在千禧之年正式更名為宋都集團。「退伍老兵」俞建午的身份也從江乾區開發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轉為民營企業創始人。

那是一個羣雄並起的年代。此后二十年,這些在「商品房」改革初期成立的房地產企業,逐漸成為國內開發建設的主要力量,隨着時代洪流起落沉浮。

高光:

競逐黃金年華,誰都想上市敲鍾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波及到國內。時年11月,中央出臺一攬子救市政策,預計到2010年底約投資4萬億元,房地產行業迎來了以「三高」為核心模式的黃金發展期

在一張張快速擴容的版圖和迅猛增長的報表之外,股市那一串代碼,也成了房企高光發展的代名詞。要麼組建上市、要麼借殼上市,房地產圈子的「敲鑼擊鍾」此起彼伏。

1990年-2003年是房企大規模A股上市的第一個周期,萬科為開局,中海、越秀地產、華潤置地、金地等資本市場最活躍的主流地產股幾乎都上市於這一時期。據統計該階段共有104家房企上市(A股92家、H股12家)。

2004年-2020年是房企大規模上市的第二個周期,主戰場在香港聯交所。從較早的碧桂園、龍湖、金茂、雅居樂、富力等,到后來的旭輝、正榮、金科、中駿等,彼時共有超過140家房企爭相上市

其中,以上海為根據地的房企,上市更為踴躍且持續。直到2020年之后,還有一批房地產開發企業上市,如弘陽、大發、祥生、港龍、新力、上坤等。

彼時還交融着另一類企業的上市——物業管理企業。據統計截至2022年已經有約57家物企上市。

「新人」也開始參與這場名為「三高」的規模遊戲。成立於2010年的新力控股,僅用了九年時間,便破千億併成為第一家成功上市的贛系房企,43歲的張園林也成了最年輕的上市房企實控人,一時風頭無兩,被稱為「江西地產一哥」。

而「四川地產一哥」藍光在2015年就完成了借殼迪康藥業上市,並在2019年提前邁進了千億俱樂部,也是那年楊鏗做了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在上海設立總部。

這也是很多老闆共同的想法,那個階段藍光、新力、祥生、弘陽、東原、港龍中奧、大唐、中南等房企紛紛在上海新設總部,或總部遷入上海。

同時,萬科、碧桂園、龍湖、龍光等房企也在上海設立了區域總部;與較早入滬的旭輝、大發、中駿、正榮、融信等房企一起,僅僅上海虹橋片區就樹着數十家房企的總部牌匾

上海虹橋也一度被冠以「房企大本營」的稱呼,號稱地產人到樓下逛一逛、喝杯咖啡就能找到下一家房企跳槽。

一定程度上,虹橋就像是一個「萬花筒」,從這個濃縮的微觀視角,能窺見更多區域地產圈的活躍與喧囂,能感受到全國房地產行業的野心與雄心。

落幕:

一夜回到「温飽」前,老闆開始「玩消失」

2020年8月多部門聯合針對房地產企業提出了「三道紅線」指標。次年「三道紅線」政策實施之初,很多地產人根本沒意識到,這個政策會如此火力全開。不到半年的緩衝期,未反應過來的房企們,紛紛嚐到了苦果。

萬科2018年就開始提過「要努力活下去」,當時行業普遍視之為表演。直到2021年郁亮再喊話「活下去」並開始號召節衣縮食的時候,很多人已經活不下去了。

那時候房企似乎流行着喊話和內部信。2021年春節,林騰蛟在陽光城內部發出一封名為《嚴冬過盡綻春蕾》的員工信,希望大家保持定力,勇往直前;林中發佈了《致旭輝全體干部的一封信》,鼓勵大家「要過苦日子、緊日子」;許家印發了一封《致全體恆大人的一封家書》,進行最后的PUA......

然而,寒冬比想象中要長要冷。許家印在2021年6月終於壓不住,承認了存在商票逾期等問題,恆大暴雷首次曝出,此后萬雷齊發、陸續爆炸,房地產行業陷入了空前的危機。

同年,泰康保險虧損16億元離場,陽光城股債雙殺並在2022年官宣債券正式違約;更早一些,泰禾早在2020年便陷入債務危機的泰禾引戰未果,黃其森本人更是被牽扯進建行反腐,在公眾視野中消失了8個月。

張園林直接玩起了「失蹤」。2021年7月,一封名為《新力地產老闆張園林求救信》的截圖引爆了新力控股的債務危機。彼時,張園林曾在羣里澄清后退羣,此后兩年行蹤成謎。新力控股債務解決停滯,各地項目多處於停工狀態,香港高等法院對其頒發了清盤令。

和它們的劇情很相似,在暴雷后出險房企很多都經歷了漫長的兑付談判、尋找戰投紓困、被法院頒佈清盤令和各種執行令;擬定重整協議並曠日持久地溝通......

至今,正式敲定重組協議的暴雷房企也寥寥無幾,找到戰投和新東家的也屬少數,一切都隱藏在「專注保交樓」的説辭之下,極其緩慢而焦灼地尋找着前行的可能。

在此過程中,有限公司的老闆們,承擔着有限的責任。大多數民營房企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局主席職位,已找到了老員工「頂替」;一代有的退居、有的退休,二代紛紛轉戰其他領域尋求發展。

但轉型,談何容易。例如藍光「二代」楊武正的重心,早轉移到了人工智能領域,但至今似乎並無建樹;破產重整中的粵泰控股交到了楊樹坪的兒子手上,但在5月25日粵泰股份最后一場業績説明會上作為總裁出席的楊碩,似乎並無喜色,也未曾分享公司新的想法,一切都舉步維艱。

早前全倉裝配式建築和現代農業的美好置業,業務未展現出支撐力,老闆卻被刑事拘留了;轉戰金融的中天城投早已失敗收場......跨界步伐太大,也很難成功。

如今除了退出房地產開發業務的企業,房企似乎還是「向內開刀」更靠譜,垂直到房地產更深更細的領域(如代建、不動產運營等)更能找到真正的活路。這也是當前大多數房企的發展策略。

跨界又收縮,起起又浮浮,房地產的生意似乎不是沒有了,只是做生意的人和方式都變了。

(轉自:建材大數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