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29 13:27
北京時間2024年10月13日晚,SpaceX的星艦完成第五次試飛。
這不是第一次試飛,也不是第一次成功,為什麼還是獲得了廣泛的關注?
一方面當然是SpaceX自身的流量體質,但更重要的是,這是首次回收可重複使用的助推器。
星艦是兩級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運載火箭,由超重型助推器和飛船部分組成。根據SpaceX的設想,試圖將這兩個部分都回收並重復使用,在運載能力方面,可將100至150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第五次試飛是首次對超重型助推器進行回收,SpaceX設計了一個類似筷子夾取的回收系統,當超重型助推器精確返回后,由兩個機械臂在半空中將其抓住,飛船部分則濺落到印度洋。
2021年,編號為SN15的飛船部分已完成垂直起飛和降落測試,所以到目前為止,超重型助推器和飛船部分都已經單獨完成垂直降落。
在本次試飛中,雖然助推器成功完成了回收,但星艦的飛船部分再入大氣層時,高温等離子體侵入翼面轉軸處,出現局部燒穿。所以不能算是一起完成了回收。
因此,對SpaceX而言,下一步則是讓星艦發射后,超重型助推器和飛船部分都能在星艦基地完成軟着陸。
「大力出奇跡」,星艦在加滿燃料的情況下,起飛重量大約5000噸,使用33台猛禽發動機,比阿波羅登月任務使用的土星五號還要龐大。
根據SpaceX的設想,星艦的主要用途是將人類送往火星,依託其強大的運載能力和重複使用能力,在火星上建造定居點。爲了滿足行星際運輸的要求,星艦的飛船部分內部體積設計得很大,有效載荷艙的高度為17米左右,直徑為8米,容積達到了1000立方米,比國際空間站的加壓區容積還要大,能夠多裝多運。
星艦在發射后,超重型助推器返回發射工位,飛船部分則進入太空,除了部署衞星和行星際運輸外,還能夠在地外天體上着陸。為此,SpaceX還專門為飛船部分設計了着陸裝置,推出登陸地外天體的星艦版本,可在月球表面、火星表面着陸、起飛。
從中可以看出,可重複使用要求下的垂直軟着陸模式,在地外天體表面就形成了先天優勢,能夠在火星、月球上自主垂直降落。這與我們傳統觀念中對返回艙、軌道艙的認識有較大的不同。
從阿波羅登月開始,在月球等天體上着陸,航天器大致由軌道艙和着陸艙兩個部分,軌道艙負責空間飛行,着陸艙負責登陸,兩者是分開的。比如阿波羅11號的指令艙在月球軌道上運行,鷹號登月艙負責登月。歐洲空間局登陸格拉希門克彗星的羅塞塔號探測器也是如此,登陸艙在彗星表面實施軟着陸,軌道艙則繼續環繞運行。
星艦飛船則是一個整體,集成了再入大氣層返回、軟着陸、軌道運行等多種任務角色,並不存在軌道艙和着陸艙等可分離的組件,即便在地外天體上軟着陸,也是以整體的形式。
由於超重型助推器的重量太大,內裝33台猛禽發動機,返回質量達到200多噸,所以SpaceX提出了集成塔回收方案,並非獵鷹9號所使用的着陸腿支撐。集成塔回收是一種全新的火箭回收方式,特點在於能夠回收返回質量較大的助推器。目前已有的發射臺稱為OLP-A,正在建造的發射臺為OLP-B,每座發射臺均配備發射架和集成塔,發射架的作用是在發射時為火箭箭體提供支撐,集成塔可輔助固定箭體。
集成塔的主要結構是兩個巨大的「筷子臂」,在發射之前,可協助星艦垂直安裝,當星艦發射后,集成塔轉變角色,變成回收裝置。使用「筷子臂」回收,可減少超重助推器的磨損,縮短助推器翻新周期。
由於星艦運載系統不斷成熟,直接影響到了美國宇航局的載人登月計劃。
SpaceX與NASA簽訂了載人着陸系統的建造合同,為阿爾忒彌斯三號和四號任務提供着陸系統。可以認為,星艦已經作為阿爾忒彌斯計劃的一部分,參與到重返月球任務中。
2019年,美國宇航局提出阿爾忒彌斯計劃,試圖在2024年載人登月。隨着時間的推移,美國宇航局發現2024年無法達到登月條件,將時間推迟到2026年9月之后。
星艦任務的進展對阿爾忒彌斯計劃起到了推動作用,美國載人航天出現了重大變革。原先由獵户座飛船和太空發射系統組成的運載體系,開始被打破並升級,加入了星艦的存在。
在星艦出現之前,美國登月計劃主要策略是複製阿波羅登月的硬件,由洛馬公司建造登月艙,將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隨着星艦項目的推進,可以説,美國宇航局的登月任務已經押寶星艦。根據阿爾忒彌斯三號的規劃,由獵户座飛船將4名宇航員送入軌道與星艦對接,兩名宇航員乘坐星艦登月,還有兩名宇航員留在獵户座飛船上。
不過,目前用於登月的獵户座飛船狀態不佳,年初時被發現飛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統閥門出現故障,阿爾忒彌斯計劃能否按時實施,目前看是個巨大的問題。
本次星艦第五次試飛,完成了超重助推器的回收,顯然這個里程碑對於阿爾忒彌斯計劃而言,是個利好消息。但是,阿爾忒彌斯計劃仍然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比如星艦需要安裝着陸腿、獵户座飛船能否承擔載人轉移的重任,都可能導致阿爾忒彌斯計劃被進一步推迟。
這也就不難理解,美國宇航局為何在2023年8月宣佈,將原定載人登月的阿爾忒彌斯三號任務,更改為繞月任務。這足以看出美國在載人登月整體進度方面,仍然處於較為混亂的狀態,獵户座飛船整體性能仍然不夠穩定,星艦目前還處於迭代試飛中,原定的2026年9月左右的登月時間極有可能被進一步推迟。
換個角度看,美國傳統的航天企業,比如波音、洛馬,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中並沒有展現出中流砥柱的作用,獵户座飛船甚至出現隔熱罩丟失碳層碎片的離奇失誤,由波音、諾格等研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除了因技術問題多次推迟外,還面臨發射成本嚴重超支的問題。白宮預算辦公室給出的評估文件稱,SLS火箭每次發射成本超過20億美元,波音公司仍然未找到降低發射成本的有效方法。星艦在短時間內達到多個試飛里程碑,反倒是給阿爾忒彌斯計劃注入了一些可能性。
星艦之所以在設計上突出超強的運載能力,主要是因為其任務目的所致。它的目標是將人類送往火星。
按照SpaceX的説法,要在2050年之前將100萬人送上火星,建立一個火星城市。按照這個目標計算,需要建造1000艘星艦飛船,以每26個月一次的發射窗口向火星運輸人員和物資。
至少在目前看來,這個計劃仍然有些超出我們的想象。畢竟當前狀態的星艦也僅僅完成了第一次超重助推器的回收。即便解決了星艦的問題,前往火星仍然存在較大的難度。
(圖片來源:SpaceX)
1、心理問題。
從地球飛往火星,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人類長時間在封閉空間中生活,可能出現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導致情緒訓練也是太空飛行任務的關鍵。
2、身體問題。
研究發現,微重力環境可能損害細胞結構、導致免疫紊亂、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組織等,甚至增加致癌風險,可能產生空間適應綜合症,對人體構成深遠的影響。移民火星的人員還面臨晝夜節律改變、睡眠障礙等問題困擾。此外,長時間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進行空間飛行,以及在火星表面生活,還需要考慮到空間輻射的問題。美國宇航局的相關研究指出,登陸火星的宇航員受到的平均輻射是國際空間站的3倍以上,是地球表面的200多倍。
3、改造火星的問題。
SpaceX在2024年提出建造火星城市的設想,馬斯克認為就地取材是建立火星城市的關鍵,預計在未來7到9年內開始這個領域的研究。所謂的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火星上現有的物質,包括使用火星大氣中的氮氣和微量的氧氣進行生產活動。但是要維持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目前SpaceX也沒有比較可行的方案,更不用説火星城市還能面臨的社會問題等。
客觀來説,本次星艦完成第五次試飛,對星艦項目而言,是個巨大的里程碑。但從SpaceX建造火星城市的角度看,目前還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后續還需要攻克一系列目前看似無解的難題。
參考文獻:
[1] 太空探索對宇航員心理健康的負擔:敍述性評論
[2] Wikipedia:SpaceX星際飛船
[3] 「Mechazilla」是什麼?在半空中接住巨大星際飛船火箭的巨臂
[4] 星際飛船面臨月球任務性能不足的問題
[5] 太空輻射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風險
出品:科普中國作者:川陀太空(科普創作者)監製: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