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雲數據庫紅海,來了一個叫OceanBase的「年輕人」

2024-10-29 10:42

作者 | Yoky

郵箱 | yokyliu@pingwest.com

數據庫的下一個增長點在哪?

目前整個行業都已經對這個問題達成了共識:雲數據庫。Gartner的最新報告中也印證這個共識,2023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其中雲數據庫佔比高達55%。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頭部獨立數據庫廠商,10月23日,OceanBase(以下簡稱OB)年度發佈會上,CEO楊冰揭曉了 OB 的階段性成績和新戰略:OB 客户數突破2000家大關,連續四年客户增長率超過100%,同時公佈了 OB 商業化的「雙引擎」戰略——專有云與公有云業務的協同推進。

在專有云領域,OB 憑藉深厚的技術積澱和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已在金融行業確立了領先地位。從支付寶的核心賬務系統到各大銀行的關鍵業務,OB 不僅完成了產品和技術的精細打磨,更實現了從頭部金融機構到中腰部客户的廣泛覆蓋,同時產品能力已經到達成熟階段,下一階段是不斷拓展行業,持續深化生態建設。

相比之下,公有云業務的高速發展以130%的年增長率快速攀升,正在成為 OB 的第二增長曲線。尤其在零售、製造、互金等行業受到追捧。這一增長不僅得益於雲數據庫市場的蓬勃發展,也源於 OB 作為獨立數據庫廠商的靈活性和多雲部署能力。Gartner的報告指出,雲數據庫的市場份額正在迅速增長,這為 OB 提供了新的增長機遇。

「專有云合作伙伴的收入超過30%,明年(2025年)相信會達到70%,公有云服務也形成了專門的體系和團隊」,OB CEO楊冰表示。

在專有云業務已經穩固的基礎上,OB 開始發力公有云,於2022年推出OB Cloud,成爲了「雙引擎」戰略的核心。一方面,公有云數據庫的市場環境增長迅速,為 OB 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OB 在數據庫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獨立廠商的市場定位,使其在多雲和出海業務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OB 的「雙引擎」戰略,不僅是對自身技術實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對數據庫市場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作為中國數據庫廠商走向全球舞臺的關鍵一步。

1

上雲,到了最佳節點

從時間線來看,OB Cloud 剛剛推出兩年。相比於其他公有云廠商的數據庫,這個時間並不算長。

但實際上,據 OB 公有云首席架構師易鴻偉透露,OB 從2017年便開始投入研發雲數據庫,並在阿里雲內測了雲數據庫產品,2020年正式在阿里雲推出相關服務,伴隨着一些企業的出海需求,開始在多雲上進行探索及打磨,直至2022年才正式對外商業化,推出 OB Cloud。

但事實上,走到今天,雲數據庫纔剛剛經歷了探索期和培育期,進入規模化的爆發期。

根據Gartner的報告,2023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雲數據庫平臺的市場份額現已達到整體市場的61%,雲數據庫增量貢獻已經超過了90%。相較於往年,2023年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約1/3的傳統數據庫頭部廠商跌出領導者象限,包括 IBM、SAP、Teradata 等;約2/3的「領導者」象限廠商綜合評分下調。

雲數據庫正在逐步替代傳統數據庫成為主流形態。從技術角度來看,雲數據庫以其輕量級和免運維的特點,使得客户能夠以最少的精力投入到數據庫的運維和迭代中。

伯俊科技是 OB Cloud 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專注於為零售行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門店管理(POS)、貨品全流程管理(ERP/中臺)等,而這些方案的底層都離不開數據庫。

伯俊科技CTO陳雨陸告訴硅星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數據庫架構過於複雜。隨着業務的發展以及業務上雲的趨勢,原有的數據庫架構已經無法滿足高併發和實時分析的需求,而 OB Cloud 的出現,為伯俊科技提供了一個一體化的解決方案,簡化了技術架構,降低了運維成本。」

從商業化的角度看,雲數據庫的付費方式更加靈活,尤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企業需要嘗試新的業務模式以適應市場變化。雲數據庫的彈性伸縮和按需付費模式,使得企業能夠在不投入大規模硬件成本的情況下,快速啟動和擴展新業務。伯俊科技通過與 OB 的合作,實現了數據庫的雲化,不僅提升了業務的高可用性和高併發性能,還顯著降低了人員邊際成本和系統採購成本。

更重要的是,伴隨着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再向 AI時代的邁進,企業的業務形態和模式產生了巨大改變,互聯網企業的數字化本身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業務體量逐漸龐雜,底層幾乎由多雲環境構建,傳統數據庫也在向雲上整體遷移。這些都為雲數據庫提供了更多土壤。

這意味着,公有云數據庫的發展是市場趨勢、技術演進、商業需求和業務場景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1

獨立數據庫,意味着什麼?

作為獨立的數據庫廠商,和公有云數據庫相比,OB 的定位和任務都有所不同。

這和企業數字化所呈現的大環境息息相關。隨着企業數字化的深入,多雲部署已成為新常態,企業不再侷限於單一雲服務商,而是根據業務需求,靈活選擇和切換不同的雲平臺。

映客(映宇宙)是一個多雲部署的典型案例。由於不同業務有着不同的需求,映宇宙與多個雲服務商開展合作。比如,在國內市場有阿里雲、騰訊雲、火山引擎,海外業務在 AWS 和谷歌雲上。

映宇宙數據庫負責人趙智博介紹到:「一方面每個雲的特點都不同,根據業務場景的不同來進行組合;另一方面選擇多雲也有更強的靈活性和議價能力。但云廠商的數據庫之間有一定壁壘,這是我們選擇 OB 的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我需要無論服務部署在哪朵雲上,甚至遷到雲下自建 IDC,我都能夠保證數據層是穩定的,這是一個剛需。OB 也建立了多雲間的‘橋樑’,使得在不同雲之間的數據遷移和同步變得更加便捷。」趙智博講道。

目前,OB Cloud 能夠在不同雲之間互聯互通,實現數據的無縫遷移和災備,這種能力使得 OB Cloud 成為多雲環境中的理想選擇,尤其是在企業需要跨雲部署和災備時。作為一個一體化數據庫,OB Cloud 的多雲原生架構支持了國內外主流的公有云廠商,兼容 MySQL 和 Oracle,具備事務處理和分析處理的能力,支持多模數據處理,用一個數據庫來解決用户80%的問題。

最近幾年,尤其對有出海需求的中國企業來説,多雲部署更具現實意義。這些企業在海外業務發展時,通常會基於當地的公有云來構建業務。OB Cloud 的多雲原生架構使得它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提供一致的服務體驗,支持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擴展。例如,OB Cloud 已經在全球30多個地理區域的100多個可用區提供服務,海外客户包括 DANA、PalmPay、GCash 等海外電子錢包案例。

比如映宇宙在出海過程中,依舊選擇了 OB Cloud 作為其數據庫解決方案,以支持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業務擴展。2022年,映宇宙搶先佈局海外微短劇市場,並在北美和東南亞市場推出了兩款微短劇APP——Redshort和Reelbox,爲了實現本土化運營,結合當地文化創作內容劇本、組建本地製作團隊進行拍攝,以滿足海外觀眾的審美和需求。

這種策略為映宇宙的業務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但挑戰也隨之而來,創新型業務既沒有經驗又有不確定性,如何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多雲部署的效果?

「OB 是分佈式數據庫,其分佈式架構、多副本的特性使其可靠性和可用性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證,不需額外支付費用就具備金融級 MySQL 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從而在成本上可以得到節約。同時,OB 的分佈式架構中可以很簡單地增加節點,而無需單獨購買只讀節點,簡化了運維,成本上也降低了30%-40%。」趙智博講道。

作為只專注於數據庫的廠商,OB 在商業競爭中只能依靠數據庫這一個產品,所以必須把產品的能力做得更強纔有競爭力。

伯俊科技 CTO陳雨陸便提到,與 OB 的合作中,OB 的專業性和快速響應客户需求的能力是其選擇 OB 的重要原因,OB 的溝通、反饋、迭代、后期運維也更加迅速,能夠及時響應客户需求,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陳雨陸介紹到:「零售行業具有很強的周期性,但不同行業具體的波峰波谷都不同,需要共同分析業務場景,並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包括對代碼的修改和架構的調整,來解決高併發業務的阻塞和計算問題,這個過程是伯俊和 OB 共同打磨產品的過程。」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包括多雲的靈活部署能力、透明可擴展的原生分佈式能力、高兼容性、高性能/高可用、免運維、統一技術棧以及產品快速迭代更新。這些特點使得 OB Cloud 能夠滿足不同規模企業的需求,從初創期企業的小規模需求到平臺期企業的大規模數據庫需求。

1

市場競爭,倒逼產品力

拋開獨立數據庫廠商的身份,OB 鑽研數據庫多年,OB Cloud 依舊具備着自己的尖刀能力。

比如支持多雲部署是一個技術實現的結果,這不僅僅是數據庫廠商和雲廠商協議的打通,要保障數據庫在多雲環境下穩定運行,背后需要很長時間的技術打磨。

易鴻偉介紹道:「雲數據庫本身就對客户自己的部署環境有挑戰,硬件設備的條件參差不齊,就像一款雲遊戲要考慮玩家的電腦配置會不會太低帶不動或者體驗不好,雲數據庫也是一樣。尤其在多雲環境下,如果雲廠商的環境抖動,我們如何保持穩定,如何靈活部署增減內存,這些都必須在業務場景中磨礪。」

尤其在2020年以后,整個數字化進程迅速,企業都在尋求更優的降本方案,但如果單純拼價格,OB 在這方面並沒有公有云廠商有優勢。

OB 的思考是通過技術降本。易鴻偉講道:「我們不能只靠折扣或者是硬件降本的方式,來採購更便宜的硬件賣給客户,這些肯定沒有公有云廠商有優勢。我們做核心的技術,比如存儲壓縮,可以節省70%-80%的存儲空間,我們用最普通的存儲方案,不需要額外的硬件,在軟件上做核心的技術創新,就能給客户更大幅度的技術降本方案。」

映宇宙之所以選擇遷移到 OB,最初的決策也是出於成本考量。

「集團的社交類業務面對海量的用户,數據量非常驚人,成本壓力很大,而 OB 在數據存儲上採用了專門的壓縮技術,最多節約了 2/3 的存儲空間。」趙智博講道。

另一方面,OB 始終踐行的是一體化數據庫產品思路,進一步從產品功能上幫助企業降本。

「2019年的時候,隨着技術越來越離散,雲資源和中臺所產生的隱形開銷越來越大,基本上三年成本就要追平軟件收入,最后算下來發現提供了產品之后還是虧錢。」伯俊科技發現,這筆賬最后算不平,后端成本管理出現了大問題,亟需尋找一個聚合式的技術解決方法。

「在數據庫層面,我們就把R3全渠道中臺這個核心產品率先遷到 OB Cloud 上,頭部客户比如斯凱奇、蕉下、認養一頭牛都在 OB Cloud 上,從原來的拆分型專業數據庫走向 OB 的一體化數據庫。」

楊冰在受訪時也介紹到:「傳統的數據庫可能要裝5個軟件,花5份錢,但是合併之后,只需要花3份錢,而且所有的運維都在雲上由 OB 實現,這是產品創新帶來的改變。」

無論是多雲部署還是技術、產品的創新,都來源於此前 OB 對於數據庫能力專業性的打磨和實踐。

隨着底層雲廠商的發展,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傳統數據庫遷移上雲、從 Oracle、MySQL 替換成可擴展的分佈式架構,這也是 OB 的另一個長板。

OB Cloud 在幫助企業的傳統數據庫平滑上雲方面有着豐富的實戰經驗。OB Cloud 兼容 Oracle 和 MySQL,擁有多年的去O(Oracle)經驗,這使得它在平滑遷移、高併發、可擴展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企業可以將傳統的數據庫無縫遷移到 OB Cloud,無需擔心遷移過程中的數據丟失或業務中斷。

「對於 OB,我的理解是它的產品就是它的命脈。」陳雨陸講道,「在中國做工具型的廠商很難,只做數據庫而且做深更難。我認為 OB 有把中國數據庫產品對標海外標準化產品做大生態的想法和潛力,再去跟世界上最優秀的數據庫來比拼。」

商業化上的雙引擎戰略是 OB 的新起點,也代表中國數據庫廠商,正在走出自己的獨立曲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