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28 05:14
德國商業軟件巨頭思愛普(SAP)的股價10月22日早盤上漲逾5%,市值激增逾240億歐元,達到約2731億歐元,超過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阿斯麥(ASML),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后者目前的市值約2643.7億歐元。此前,阿斯麥的股價遭遇接連大跌,市值蒸發超過600億歐元。該公司遭遇看空的背后,是全球芯片行業的深刻變局以及美國和荷蘭對中國出口限制政策的疊加效應。
主筆 趙恩霆 整理
市值兩天蒸發逾600億歐元
長期以來,阿斯麥憑藉其在光刻機領域的技術優勢,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不可或缺的供應商,2020年首次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荷蘭人經常會驕傲地宣稱,阿斯麥是「荷蘭科技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近年來,隨着全球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阿斯麥賺得盆滿缽滿。2023年,阿斯麥的淨銷售額達276億歐元,同比增長30%。該公司原本預計,隨着人工智能(AI)時代到來,未來的營收還將快速增長。
然而,阿斯麥10月15日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由於今年第三季度訂單鋭減,該公司第三季度總訂單金額約為26億歐元,不到上一季度近56億歐元的一半。這一令人失望的業績引發市場大幅拋售,當天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阿斯麥股價跌幅達15.6%,創下自1998年6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彭博社直言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下跌」。16日,阿斯麥的股價進一步下跌5.1%,收盤報633.9歐元。股價連續兩天大跌,導致阿斯麥的市值蒸發超過600億歐元。
全球芯片市場需求的變化,是導致阿斯麥業績面臨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工智能芯片需求依然強勁,尤其是來自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微軟和谷歌等科技巨頭的需求,這些公司爲了高效運行ChatGPT和Copilot等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建設大型數據中心,從而推動了對芯片的持續需求。
但另一方面,荷蘭國際集團分析師馬克·赫塞林克指出,人工智能市場份額僅佔整體芯片市場的10%至15%,單憑這一板塊難以驅動整個芯片行業。阿斯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凱也表示,儘管人工智能領域具備增長潛力,但難以彌補其他市場板塊復甦乏力的問題。
當前,全球電子消費品需求在經歷數年的爆發式增長后逐漸回落。同時,歐盟近年來試圖通過《芯片法案》提振本地芯片製造,以減少對亞洲和美國的依賴,但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包括英特爾在內的芯片巨頭推迟在歐洲建廠的計劃。這些都令半導體行業的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被迫下調中國市場預期
除了市場需求變化,更加直接的威脅來自美國和荷蘭政府的出口限制政策。近年來美國不斷向荷蘭政府施壓,以「國家安全」為由嚴格管制向中國出口高端芯片製造設備。由於禁令,阿斯麥不僅一直無法對華出口其最先進的極紫外線(EUV)光刻機,從今年初開始多款中端產品也已無法向中國出口。
中國近年來一直是阿斯麥的重要市場,銷售額約佔其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中國連續多個季度成為阿斯麥最大的銷售市場,其中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全球佔比均為49%,第三季度銷售額創下27.9億歐元的歷史新高,佔其總銷售額的47%。
路透社援引投資人士的分析報道稱,美國主導的對華出口限制政策導致阿斯麥來自中國的訂單有所減少。阿斯麥被迫下調中國市場預期,其在華銷售額的預計降幅讓市場分析人士大感意外,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信心。有專業市場預測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市場營收佔比將降至20%左右,這將大大削弱阿斯麥的業績增長空間。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正推動荷蘭政府進一步限制阿斯麥在華的售后維護服務。這意味着已出口至中國的設備,在服務和維護方面也可能面臨障礙。如果最終實施,將對阿斯麥的業務運營造成更大沖擊。
阿斯麥這類超大型跨國企業,其研發、生產、採購、銷售、供應鏈網絡、售后支持等有着極大的系統集成度和經營慣性。但美國不斷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包括阿斯麥在內的眾多國際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波動和非市場干擾因素不斷增多,生產計劃、成本控制、營銷策略、戰略規劃等面臨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業務空間被極大壓縮。以所謂「國家安全」等藉口打壓他國企業,依靠「制裁」維護自身競爭力,是美國的慣常操作。
從上世紀80年代日本在高技術領域對美國發起挑戰時,美國祭出反傾銷關税並將東芝等企業納入制裁名單,到採取「長臂管轄」等手段「肢解」法國製造業代表性企業阿爾斯通,再到盯上印度的鋼鐵、加拿大的木材和巴西農產品等,美國的非市場手段花樣迭出。
從將更多外國企業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到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以吸引更多半導體和新能源企業赴美投資設廠,同時阻礙其他國家相關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種種排他歧視性政策破壞公平競爭原則,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兩任總裁均反對出口限制
阿斯麥始終反對出口限制政策。該公司現任總裁克里斯托夫·富凱和前任總裁彼得·温寧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均公開反對美國限制阿斯麥對華出口。富凱今年4月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對華出口限制是不明智的,實際上損害了西方自身利益。這些限制措施只會推動中國加速自主研發高端技術。
他指出,目前汽車行業,尤其是德國汽車行業,迫切需要大量使用成熟技術生產的芯片,但這些芯片的利潤率相對較低,西方投資不足,歐洲甚至無法滿足一半的需求,中國產能滿足了這一需求缺口。他直言:「阻止別人生產你急需的東西沒有任何意義。」
據彭博社報道,富凱22日在倫敦出席彭博科技會議時説,「考慮到地緣政治格局,我認為美國將繼續向盟友施壓,要求他們(對華)施加更多(出口)限制。」他當天接受採訪時稱,「問題是,對荷蘭來説,什麼是正確的?對歐洲來説,什麼是正確的?」
富凱表示,中美間存在經濟競爭,而荷蘭和歐洲正爭論進一步的限制措施是否屬於「國家安全或貿易政策」的範疇,以及這些措施是否會起作用。他指出:「爭論之一是,這真的與國家安全有關嗎?另一個爭論是……這對我們有益還是有害?我發現很多美國公司也開始問這個問題。」他解釋説,阿斯麥在中國的大部分業務都集中在成熟技術上,與國家安全問題的關係不大。
温寧克的觀點則更直接。他認為,美國對華芯片戰的背后是意識形態,而非事實依據。他強調,阿斯麥在中國擁有客户和員工已經30多年,他們一直在為公司業務發展作出貢獻,因此公司「(對他們)也有義務」。温寧克表示,他將進行遊説,儘可能阻止更嚴厲的出口限制。
訂單鋭減、業績預期下滑,加上股價暴跌,使阿斯麥這顆「荷蘭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蒙塵。荷蘭媒體有關阿斯麥股價暴跌報道下面的一則評論寫道:「這就是讓美國主導規則的結果,阿斯麥被迫捲入了一場地緣政治博弈。」荷蘭經濟事務大臣迪爾克·貝爾亞爾茨9月訪美期間重申,阿斯麥必須「儘可能自由地」開展業務。 (綜合新華社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