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鏈途 |造車新勢力十年創業,為中國汽車供應鏈帶來哪些改變?

2024-10-26 18:37

導讀:在造車創業伊始,中國造車新勢力向豪華車市場發起衝擊。十年曆程,除改變市場端格局之外,中國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又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哪些深層次變化?是一次機會、一套標準,還是一種管理思想?在此次對話的全程,很多供應商表達了對日本主機廠與供應商關係的羨慕。而伴隨中國汽車產業的日益強大,也將培育出擁有中國自身文化特點的合作伙伴關係。

回首2014-2015年間,蔚來、小鵬、理想等早期新勢力車企在爭議聲中先后成立。十年來,中國頭部的造車新勢力們在質疑中不斷成長,最終開花結果,在市場中間據得一席之地。

其中,理想汽車以迅猛的增速成為新勢力車企中的明星。理想汽車供應鏈副總裁孟慶鵬近日透露,公司2022年交付13.3萬輛,2023年交付37.6萬輛,並在2023年成為國內首個實現全年盈利的新勢力車企。更重要的是,到今年第三季度末,理想汽車的周銷量首次全面超越BBA(奔馳、寶馬、奧迪)等傳統豪華品牌。

在他看來,來自供應鏈的強大支持是公司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為實現「理想」,來自供應鏈上游的許多本土零部件企業成爲了幕后英雄,看似默默無聞卻又不可或缺。十年來,它們與整車廠同進退,共發展,構建了一幅和諧共生的良性互動畫卷,昭示了「1+1>2」的協同效應。

挑戰與機遇,中國供應鏈崛起

理想汽車產品交付、品牌建設的十年,也是其供應鏈逐步建立、走向成熟的十年。在此過程中,依託於理想汽車的成長,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鏈也隨之崛起。

在孟慶鵬看來,理想汽車供應鏈的建立可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與國際知名零部件巨頭合作。「當時理想汽車只是眾多新勢力中的一個普通玩家,所以需要花大量精力去介紹公司的價值理念和價值主張。」孟慶鵬説。他表示,當理想汽車的能力、品牌和規模尚未崛起之際,行業最好的供應鏈就是公司品牌最好的背書。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為市場剛有起色、銷售訂單在供應量之上的理想汽車帶來巨大困難。

「過去三年太痛苦了,在解決芯片問題時,我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無能為力。」孟慶鵬坦言。由於當時中高端的芯片均為英飛凌、意法等外企供應商主導,而疫情的直接影響便是中外雙方在供應上的溝通與協調。

但是,理想推動供應鏈本土化策略也在此過程中應運而生。「我們意識到,供應鏈佈局應該在頭部供應商的基礎上做一些補充,來增加供應瓶頸時期的柔性。」

於此契機之下,理想汽車開始推行本土化策略,並在一些品類上展開一系列的佈局。諸如伯特利欣旺達、匯川、保隆科技等國產零部件供應商借力與理想汽車的合作,開始登上國內主流舞臺,並以此為跳板走向世界。

其中,來自安徽蕪湖的伯特利於2022年正式成為理想L8和理想L7項目WCBS(線控制動系統)的定點供應商,后成為理想L6前后卡鉗產品定點供應商。伯特利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袁永彬表示,當初公司的線控制動產品剛剛開始投產,正在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恰逢芯片短缺時期,依賴國際巨頭供應的許多主機廠面臨停產危機,理想汽車也受到了一定影響,雙方迅速達成了合作意向。

「他們對質量的要求標準非常高,幾乎是偏執。」袁永彬表示,這次合作對伯特利的研發產生顯著影響。由於理想汽車定位於高端市場,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遠高於中低端市場,對產品功能的豐富性和細節的完美性的要求都非常嚴格,進而也帶動了伯特利的產品品質。

隨着疫情結束,進入2023年,理想汽車的供應鏈開始全面發力,在產能上稍微領先於銷售,並建立了一定的彈性。孟慶鵬將2023年前的供應鏈比作0—1的階段,而自2023年則跨入1—10階段。不過,這一時期的供應鏈體系仍落后於公司業務發展。因此在2023年初,理想汽車馬上就進入了基層供應鏈的變革,流程體系的變革升級:「這些基礎能力如果不夯實,上層建築就爬不上去,到今年流程完善了以后,我們纔可以推進數字化和人工智能(AI)建設。」

回顧過去三年,孟慶鵬表示這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進步最大的三年:「去年上海車展,外企夥伴們在現場驚歎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進步和變化。」

在他看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在三電領域已是全球領先,並且在反哺世界,其他領域也在持續突破。其中智能領域除特斯拉外,其他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車企都遠遠落后於中國;再給中國企業十年的時間,中國的底盤企業也可以反哺世界。

共生與共創,相互成就

在理想汽車與合作供應商看來,理想不斷更新的產品序列,實則是由整車製造商與供應商合作共創的結晶,在供應鏈企業深化與理想汽車合作的進程中,它們的產品力與品牌力也在不斷做大做強。

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電源及動力總成等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也是在理想汽車成立初期就與之合作的本土供應商之一。目前理想汽車是匯川電控電機業務第一大客户,2023年佔據匯川銷售額31%,2024年預估佔比40%。匯川同樣是理想電驅動品類第一大供應商,2023年佔比約40%,2024年佔比約60%。

匯川聯合動力常務副總經理、首席運營官楊睿誠表示,與理想汽車等新勢力公司的合作,對匯川的發展至關重要,「最初我們無法進入國內外的傳統主機廠名單。但隨着新勢力的崛起,大約在2019年、2020年左右,國內整車廠都開始向新勢力學習,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形勢已經明顯改善。」

尤其是近半年來,匯川接觸的歐洲客户非常關注中國整車廠,並對小米、理想等品牌的競爭力感到好奇。楊睿誠表示,這對匯川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點,不僅幫助他們打開了國內市場,也為匯川進入海外市場提供巨大幫助。據悉,目前匯川的業務已經覆蓋了國內一線主機廠,包括比亞迪、長安、奇瑞、廣汽、一汽、上汽等。

保隆科技產品包括胎壓監測系統(TPMS)、車用傳感器、智能駕駛產品、智能主動空氣懸架、汽車金屬管件和鋁外飾件等。自2017年起,保隆科技正式成為理想ONE TPMS的定點供應商,后成為理想L8、理想MEGA空氣彈簧的定點供應商。截至目前,理想汽車為保隆科技最大體量的客户之一,2024年佔總銷售額3%。

「理想汽車在整個過程中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和資源。」保隆科技ECAS單元副總經理李嶺回憶道。他認為這種開放的合作氛圍,讓保隆科技能夠在技術上不斷進步,實現預期的目標。

並且,后續雙方團隊還定期組織交流會,共同探討市場的最新趨勢與技術創新。通過這種方式,讓保隆科技不僅能及時解決問題,還能把握行業的發展方向。

「理想團隊始終強調我們要進行共創,不是你和我,而是我們一起共創。」欣旺達董事長王威也表示,供應商和理想汽車是一個團隊,在合作過程中更多是圍繞技術創新想法進行開發性的談判,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敢於去探索、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的合作機制和文化的注入讓我們的合作更加深度」。

基於這種互相尊重的精神,欣旺達內部也將與理想的合作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併爲理想汽車單獨成立了一個部門。該部門內的所有人都專職服務理想,其營收也與理想汽車的銷量息息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欣旺達在2009年成立之際,僅僅是一家手機電池供應商。如今已躋身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之列,今年1—8月累計裝機量達6.5GWh,同比增長60%,全球市佔率達到2%。

「對於欣旺達而言,我們要知道產品賣給誰,如何準確定義產品,規劃產品定位。對於產品的精準定位決定了某一代產品的市場地位,這也是我們在與理想汽車合作過程學習到的地方。」王威説。

自研與協作,如何權衡?

儘管一輛完整的成品車離不開廣大零部件企業的支持,但在新能源汽車配置日趨同質化的當下,對於整車製造商而言,自主研發纔是區分其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然而,自研與協作究竟應當如何權衡?理想汽車在構建供應鏈的三個階段中,也產生了相對成熟的認知。

孟慶鵬表示,自研的領域比較廣泛,但理想汽車並非全部自研生產零部件,而是選擇性地進行自制。如在智能化配置方面的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方案,以及作為下一個技術風口的智能底盤,包括電子制動系統和空氣懸架等。

「很多合作伙伴也想為我們提供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但他們的速度沒辦法支撐理想在智能領域取得領先。」孟慶鵬説。

在他看來,選擇自研亦或者與供應商協作,取決於該技術是否能為理想帶來市場定位的優勢,以及提供一定的護城河。此外,還會考慮當前的夥伴資源能否滿足快速供應的訴求,以及質量一致性能否獲得保障。

孟慶鵬以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核心——三電領域為例:理想汽車與欣旺達進行了電芯Pack的聯合開發,但電驅系統則由理想自主研發;在純電平臺上和增程器上進行了大量的自研工作,因為增程技術是理想的核心競爭力,需要不斷地深化。

「如果上述三點都無法得到保障,我們就會自己製造。」孟慶鵬表示,理想汽車自制的產品包括碳化硅、供電模塊、電驅動、增程系統等,而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增程系統的投資就動輒3000萬元起,讓合作伙伴一開始就投入6000萬、甚至1—2億的資金(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性能階段還未達到預期時,我們會選擇自己來完成這些工作。」

「我們不可能自己投入對所有零件的研發,我們會抓住核心部分,而其他領域的零部件需要與所有合作伙伴共同創新,單純追求眼前的利益不是長期之計,只有調動合作伙伴的研發力量,聯合創新,共同成長,才能在競爭中持續獲得優勢。」他表示,如果考慮到合作伙伴的研發投入,總研發費用至少要為原來的3倍。

孟慶鵬同時強調,研發是理想的根本,不論營業額如何變化,研發投入都不會減少:「去年理想投入106億元,今年計劃繼續增加。如果沒有持續的研發和技術迭代,我們無法保證產品的市場地位和產業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理想汽車的現金儲備達到1000億元左右。孟慶鵬強調,如果沒有現金儲備,理想汽車很難做到持續的研發,「健康的經營是我們整個業務體系正向循環、良性循環的基礎」。

中國到世界,本土供應鏈迎來新生

隨着第100萬輛下線的里程碑達成,作為造車新勢力的理想汽車掀開了新的篇章。但孟慶鵬強調,這並不意味着企業前進的腳步會就此停歇或者放緩:「我們將繼續前進,面對下一個百萬的挑戰。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規劃。」

按照理想汽車的設想,下一階段將構建全面的供應鏈體系來支撐公司的商業成功,包括質量、成本、供應、聯合創新、智能製造,以及最佳經營策劃。

「從今天的這個點走向下一步時,僅僅優秀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加卓越。」孟慶鵬表示,在今天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理想有責任帶領「理鏈」一起持續成長。

他強調,理想汽車將以「WIN文化」號召供應商與整車廠共贏、創新和鏈接,「共贏不僅是我們合作的終點,也是我們合作的起點,一開始的出發點就是奔着共贏的方向,纔可能長期合作。但這需要靠創新和鏈接來實現。創新讓我們產生更多的用户價值,有了更多的新用户價值后,大家可以共享分配。如果沒有新的價值產生,那麼總有一天會被取代」。

「因為中國先有了像理想汽車這樣汽車品牌的出現,他們和我們的策略,都是在用好外企夥伴的同時也要培養本土企業。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像博世、採埃孚、法雷奧這樣的企業,但是一定要跟整車廠聯動才能提速。而理想汽車也一定要有這方面的策略和戰略的牽引。」

而正如楊睿誠所言,隨着理想汽車這樣的品牌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整車企業也開始採取同步培養本土供應商的策略,進一步推動中國本土供應鏈的生態,並由國內走向世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