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25 18:25
作者:葉知秋/數智猿
責編:凝視深空/數智猿
提到甲骨文,很多人還停留在它作為數據庫霸主的輝煌時代。而隨着雲計算的興起,這位曾經的巨頭一度顯得步履迟緩,彷彿陷入了「中年危機」。許多人質疑它是否已經落伍,尤其在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領跑的時代,甲骨文似乎不再是那場風口上的弄潮兒。
然而,事實卻出乎所有人意料。當所有人都認為甲骨文逐漸被時代邊緣化時,它卻悄然發力。雖然起步晚,但當它下定決心轉型時,執行之果斷讓人刮目相看。不僅在雲計算領域站穩了腳跟,甲骨文更在AI時代捲土重來。如今,甲骨文不僅成爲了TikTok的雲服務提供商,還在大模型智算中心的建設上令人震驚,甚至傳出為OpenAI提供算力支持的消息。
問題來了,甲骨文真的「老了」嗎?還是説,我們一直在低估它?或許,它的反擊比我們想象得更猛烈。
一、數據庫霸主的崛起,在開源時代遭遇了第一波衝擊
甲骨文的故事從1977年拉開序幕。當時,拉里·埃里森和兩位合夥人創立了這家公司,最初只是一個小小的「軟件開發實驗室」。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初創公司會成為全球數據庫市場的統治者。
Oracle v3的發佈是甲骨文邁向霸主地位的關鍵一步。1983年,全球首個商用SQL數據庫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企業管理數據的方式。銀行、政府等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維權)的行業,迅速成為甲骨文的忠實客户。
SQL技術的標準化,讓數據操作不再是複雜的技術難題,而是變得高效、簡便,企業因此可以輕松處理海量信息。這一步,不僅讓甲骨文奠定了在數據庫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還通過數據鎖定機制牢牢綁定住了客户。
這種鎖定效應意味着,企業一旦選擇了Oracle,就幾乎無法輕易擺脫它。因為更換系統的代價不僅是金錢,更是時間、管理和培訓成本。這種深度綁定使得甲骨文在企業數據領域的地位固若金湯。
進入1990年代,埃里森並不滿足於只做數據庫巨頭。他看到了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果斷推出了ERP系統。這個一體化的企業管理方案,徹底將甲骨文推向了更高的維度。ERP不僅讓企業管理更加自動化和高效,也讓甲骨文全面滲透進了企業的運作流程。數據庫、ERP系統的雙線佈局,使得甲骨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關鍵玩家。
甲骨文在其數據庫霸主地位上站穩腳跟多年,然而,進入21世紀,開源數據庫的崛起讓它的地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MySQL和PostgreSQL等開源數據庫的出現,為企業提供了更加經濟靈活的選擇。開源數據庫並沒有像甲骨文那樣收費昂貴、複雜宂長的許可協議,這使得許多中小型企業甚至部分大型企業開始重新審視其IT開支。
MySQL的崛起尤為典型,它在2000年代成爲了互聯網公司的「寵兒」。從Facebook(現在的Meta)到Twitter(現在的X),這些硅谷的新貴都採用了MySQL作為基礎架構的一部分,開源解決方案不僅價格低廉,社區支持的廣泛開發還帶來了創新和靈活性。這種趨勢使得甲骨文在中小型企業的市場份額被逐步侵蝕。
不僅如此,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是那些正在向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公司,也逐漸轉向這些開源解決方案。這種轉變的背后,是企業越來越重視靈活性、可擴展性,以及避免長期被鎖定在單一供應商的戰略風險。而甲骨文的封閉生態和高昂成本在這場市場轉型中逐漸暴露出其劣勢。
甲骨文並非沒有應對之策。2010年,它以74億美元收購了Sun Microsystems,獲得了Java技術以及MySQL的控制權,試圖通過掌握MySQL來反擊開源數據庫的崛起。然而,社區的開源生態並不容易被掌控,MySQL的影響力雖未減弱,但甲骨文也未能在開源數據庫市場中迅速佔據優勢。
Sun Microsystems主要創始團隊
在這個開源數據庫不斷蠶食市場的背景下,甲骨文雖然仍然在大型企業市場佔據主導地位,但其面對的競爭壓力不可忽視。MySQL和PostgreSQL的成長昭示着市場格局的轉變,而甲骨文對封閉數據庫的堅持讓其在開放和靈活性上的短板越來越明顯。這場競爭,遠未結束。
即便如此,甲骨文依然在其傳統業務領域中穩居高位。但進入雲計算時代,甲骨文的優勢似乎在逐漸消失,許多人認為它的輝煌已經開始走向終點。然而,真正的故事,纔剛剛開始。
二、雲計算的迟疑與破局,甲骨文如何在劣勢中尋找轉機?
甲骨文在雲計算時代的早期顯得頗為保守。拉里·埃里森,作為甲骨文的掌舵人,曾不止一次公開嘲笑雲計算,認為「雲計算只不過是重新包裝的託管服務」,並堅信企業不會輕易將數據完全交給第三方。這個判斷在20世紀90年代末或許還有道理,但到2000年后,已經顯得陳舊而僵化。
與此同時,亞馬遜AWS在2006年率先推出雲計算服務,並在短時間內憑藉其靈活、低成本、按需付費的特性,迅速獲得了中小企業乃至大型公司的青睞。微軟也在2010年推出了Azure,以企業友好和與現有IT系統的無縫集成為賣點,吸引了大量企業客户。這兩大巨頭快速擴張,分別佔據了雲計算的不同市場切入點。
反觀甲骨文,直到2016年才推出第二代雲基礎設施——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它錯過了最具爆發力的早期市場機會,特別是在中小型企業客户和初創科技公司中,其雲產品幾乎沒有存在感。這種迟疑直接導致了甲骨文的戰略性失誤,它在雲計算的第一輪競爭中完全落后,市場幾乎被AWS和Azure瓜分殆盡。
儘管迟疑,但甲骨文最終還是意識到,雲計算是不可逆的趨勢,自己必須迅速轉型。2016年,甲骨文決定以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為核心,發力雲基礎設施,但它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不再和AWS、Azure拼公有云的規模,而是專注於企業級混合雲和數據庫相關的雲服務。
OCI的核心差異在於它的企業級定位。甲骨文明白,自己無法在中小型企業市場與AWS硬拼,所以它選擇了以高端客户為中心。甲骨文將OCI與其數據庫服務深度整合,推出了革命性的產品自治數據庫(Autonomous Database),這不僅解決了企業在雲端數據庫管理中的運維問題,還大幅提高了安全性和自動化程度。這一產品抓住了企業的痛點:在多雲和混合雲架構中,如何確保數據的自主性、隱私性和安全性。
此外,甲骨文並沒有盲目擴張,而是選擇了有針對性地發展雲服務。它通過更強的企業級數據庫支持,將混合雲和本地部署需求無縫對接,使企業能夠在私有云、公有云和本地數據中心之間靈活切換。這種策略使得甲骨文抓住了那些無法完全轉向公有云的大企業客户,尤其是在金融、政府、醫療等對數據安全極為敏感的行業。
隨着AI時代的到來,甲骨文也在智算中心和雲基礎設施領域逐步展開更為激進的佈局。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甲骨文成功拿下了TikTok的雲服務合同。不可否認,這個合同有不少的政治因素,但至少説明,甲骨文在雲層面有了跟AWS、微軟雲、谷歌雲這些領先者一戰的基礎。
更為激進的是,甲骨文在智算中心建設上已經走到了行業前列。它計劃在新建的AI數據中心旁邊建造三座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以滿足其不斷擴大的電力需求。這種大規模使用核能為智算中心供電的計劃,不僅展示了甲骨文前瞻性的能源佈局,也凸顯了其對未來AI計算需求的遠見。對於那些需要大規模算力支持的大模型訓練,甲骨文希望通過這種激進的基礎設施建設來佔據領先地位。
此外,甲骨文在AI算力市場的全球爭奪戰中也不甘落后。它與埃隆·馬斯克的xAI就雲算力展開合作談判,儘管最后由於電力供應等問題未達成協議,但這次談判顯示出甲骨文在全球AI計算資源競爭中的戰略意圖。更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與微軟Azure的合作,為OpenAI提供更多的計算資源。OpenAI的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表示,甲骨文的雲基礎設施是支持AI模型訓練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無疑再次證明了甲骨文在智算領域的重要性。
此外,甲骨文在數據中心的擴展不僅僅是爲了滿足自身需求,它還正在打造全球領先的液冷散熱AI訓練架構,這一架構特別適合高性能AI訓練,而不是推理。甲骨文這一舉措也表明,它不僅要在雲計算的基礎設施方面發力,還要成為AI訓練和大模型計算的核心參與者。
甲骨文雖然起步較晚,但后發制人的策略讓它在雲計算戰場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它通過針對性強的企業級雲解決方案和深度整合的數據庫產品,彌補了早期的失誤。如今,甲骨文不僅在企業級市場站穩腳跟,還通過智算中心、核能計劃、大模型計算的基礎設施佈局,逐漸在AI浪潮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甲骨文不再是那個被動防守的老牌巨頭,它正在通過精準的戰略決策,迎接雲和AI新時代的挑戰,並展現出驚人的反彈潛力。
三、AI時代的戰略突圍,甲骨文的得與失
甲骨文作為全球科技巨頭,雖然在雲計算和AI領域起步稍晚,但其務實的戰略使得它依然穩健地紮根在企業級市場。甲骨文並沒有如微軟、谷歌那樣大舉進入大模型開發,而是選擇通過AI技術來強化其核心產品,並逐漸通過雲基礎設施和智算中心發力,爭取在AI時代突圍。
1. 早期探索:AI與企業管理軟件的初步結合
在2000年代初,甲骨文已經開始通過將基礎AI嵌入其Oracle EBusiness Suite,在企業管理軟件中初步應用智能化技術。早期的AI功能,包括簡單的算法應用在報表優化、預測分析等領域。甲骨文通過智能化增強,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供應鏈管理和財務規劃領域,推動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
這段時期,甲骨文的AI功能雖然較為基礎,但其務實的策略幫助其穩固了企業級市場的技術優勢。
2. 自治數據庫:AI與數據庫的深度融合
甲骨文在AI領域的轉折點發生在2017年,當它推出了Oracle Autonomous Database(自治數據庫)。這款數據庫系統通過AI實現了自動化的數據庫管理,能夠自主修復、優化和調優,極大降低了企業在數據庫維護上的人工成本。
自治數據庫通過自動處理故障、更新安全補丁,為金融機構、政府等對數據安全要求高的行業提供了強大的支持。這一產品展示了甲骨文如何通過AI技術來提高數據庫的運維效率和可靠性,鞏固了其數據庫市場的領導地位。
3. 企業級AI的深化應用:ERP與供應鏈的智能化
在AI與數據庫技術結合取得成效后,甲骨文將AI技術進一步嵌入到其Oracle Fusion Applications中,特別是在ERP(企業資源計劃)和供應鏈管理(SCM)中。通過AI預測分析、流程自動化等,甲骨文幫助企業優化運營,減少成本和浪費,提升供應鏈效率。
甲骨文的AI不僅用於后臺數據處理,還廣泛應用於前端的業務決策流程中,比如預測財務風險、優化庫存管理和人力資源調配。這種「嵌入式AI」讓企業可以更加智能化地運營,提升了甲骨文企業管理軟件的市場競爭力。
儘管甲骨文沒有直接參與大語言模型的開發,但它在全球AI算力爭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16年推出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OCI)以來,甲骨文不斷擴展其智算中心,並通過與英偉達合作,部署最新的GPU架構,支持大規模AI模型訓練。
然而,甲骨文的AI戰略也面臨挑戰。它在消費級AI市場中的影響力較弱,未能像微軟、谷歌那樣憑藉大模型取得廣泛的市場關注。而在互聯網公司和新興科技市場的競爭中,甲骨文的表現略顯低調。
四、成也埃里森,敗也埃里森
跟微軟、谷歌、IBM、蘋果這些巨頭不同,甲骨文的創始人拉里·埃里森並沒有淡出公司,還活躍在一線,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方向。要破解甲骨文的「密碼」,核心就在於拉里·埃里森。
與硅谷其他科技大佬的成功之路不同,埃里森有着一個充滿挑戰的童年。他出生在紐約的一個貧困家庭,母親將他送給了芝加哥的姨母撫養。在孤獨和貧困中成長,埃里森沒有受到優越的教育資源,但這並沒有削弱他的野心和冒險精神。
埃里森曾兩次輟學,先是在伊利諾伊大學退學,后來在芝加哥大學只讀了一個學期就放棄了。沒有學位,沒有方向,他開始在硅谷打零工。但他有一個獨特的天賦:敢於冒險,敢於打破規則。
埃里森的私人生活也充滿故事。他是一個帆船愛好者,並多次參加美洲盃帆船賽。當他所在的隊伍在2003年輸掉比賽時,埃里森直接斥巨資升級船隊,最終在2010年贏得了比賽冠軍。這種執着和不服輸的精神,同樣貫穿了他的商業生涯。
1977年,埃里森憑藉一本關於關係型數據庫理論的書(來自IBM的一位研究員Edgar F. Codd),創立了軟件開發實驗室(SDI),也就是今天的甲骨文。他幾乎把身家都押在了一個小眾的技術——SQL數據庫上,押注未來數據將會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這種孤注一擲的勇氣,奠定了他未來的商場風格。
埃里森從來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企業家。比起硅谷典型的「工程師文化」,他更像是一個資本掠奪者。2000年代是他的「敵對收購」高峰期,埃里森通過一系列激進收購,不斷擴展甲骨文的商業版圖。2005年,他以103億美元收購了PeopleSoft,成功進入了企業資源管理(ERP)領域。這筆交易一開始遭到強烈反對,但埃里森一意孤行,最終完成收購,使甲骨文得以在軟件領域進一步站穩腳跟。
2009年,甲骨文收購Sun Microsystems的故事更具傳奇色彩。當時的Sun公司已經陷入困境,但埃里森敏鋭地看到了其持有的Java和Solaris操作系統的戰略價值。他甚至把這筆交易描述為「企業服務市場的核武器」,因為Java幾乎驅動着整個互聯網世界。雖然許多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懷疑,但收購之后,Java成爲了甲骨文在全球開發者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利器,幫助甲骨文在技術競爭中站穩了腳跟。
拉里·埃里森作為性情中人,在硅谷快意恩仇,因此有不少鐵桿兄弟,也有不少敵人。
其中,拉里·埃里森與比爾·蓋茨的「宿敵」關係,堪稱硅谷商業競爭中的經典。埃里森曾公開宣稱:「微軟的軟件又貴又難用。」在1990年代,甲骨文和微軟在企業軟件市場上正面交鋒,特別是在數據庫和操作系統領域。這兩位科技巨頭的競爭,不僅體現在產品上的你爭我奪,也在公開場合頻頻交火。埃里森爲了擊敗微軟,甚至不惜僱傭私家偵探調查比爾·蓋茨的個人生活,以便在輿論上壓制對手。
不過,與喬布斯的深厚友誼,又展示了埃里森與另一位硅谷大佬完全不同的關係。兩人不僅是商業上的盟友,還是私交甚篤的朋友。喬布斯被蘋果驅逐后,埃里森曾勸説他「一起收購蘋果,然后讓你回來掌舵」。雖然這個建議未能成真,但喬布斯重返蘋果時,埃里森依然在背后給予了大量支持。兩人不僅共享對技術和創新的熱愛,還擁有極為相似的個性:狂熱、執拗、追求極致。
埃里森從來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有前景的戰場。在AI大潮襲來時,甲骨文不僅僅侷限於數據庫,還開始在AI算力領域擴展自己的疆土。最近與埃隆·馬斯克之間的算力爭奪戰,就是硅谷頂級大佬之間的最新「碰撞」。
埃里森最為人稱道的,或許就是他敢於在商業上孤注一擲的「賭性」。他並不像其他科技大佬那樣依賴細緻的長期規劃,而是不斷在戰略轉型時投入巨資。敵對收購、激進投資、甚至智算中心旁建核反應堆,都是他大膽的冒險故事。甲骨文正在大規模擴建全球的智算中心,滿足大模型訓練的巨大需求。與其他企業的保守策略不同,埃里森選擇用最激進的方式,為未來可能的「算力戰爭」做準備。
埃里森的領導風格是硅谷罕見的,他總能在別人質疑時果斷出手,把賭注壓在未來最大的風口上。正如他的商業生涯:從貧困到億萬富翁,從數據庫霸主到雲計算的重要玩家,他總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做出最令人驚訝的抉擇。
五、你給甲骨文的表現打多少分?
在某種意義上,甲骨文跟微軟、IBM一樣,是「上一代」科技巨頭。然而,他們在新技術領域,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走向了不同的未來。
在雲和AI上的表現,如果説微軟能拿到95分(滿分100),IBM只能拿到40分,那甲骨文應該可以拿到75分,並且這個分數還可能上漲。
甲骨文、微軟和IBM曾經都是各自領域的王者,但在雲計算和AI的賽道上,它們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軌跡。微軟早早意識到未來不再屬於PC,而是雲計算。在薩提亞·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進行了徹底的戰略轉型,全力押注Azure,同時與OpenAI合作,率先搶佔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高地。微軟的果斷與前瞻性,讓其不僅在雲計算中崛起,還在AI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閉環。可以説,「微軟贏得了未來,因為它敢於捨棄過去。」
反觀IBM,昔日的企業級巨頭,卻因其保守的私有云戰略逐漸落寞。IBM未能在雲計算的爆發中及時調整策略,依然依賴於其傳統企業客户的定製化需求。雖然Watson曾經象徵着AI的未來,但其未能商業化,最終被邊緣化。IBM的失利,源於它「過度依賴歷史的輝煌,而忽視了未來的變革。」
而甲骨文的轉型之路則充滿戲劇性。最初的猶豫讓甲骨文錯失雲計算的黃金期,但通過后發制人,它依靠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與自治數據庫,在企業級市場上打了一場翻身仗。甲骨文的精準戰略避開了與AWS和Azure的正面競爭,反而通過為TikTok、OpenAI等提供雲基礎設施,在AI算力爭奪戰中站穩腳跟。甲骨文證明了「迟到不一定意味着失敗,關鍵是找到自己的‘賽道’。」
總結三者的命運,微軟的成功在於破舊立新,IBM的失敗在於僵化保守,而甲骨文的復甦則源於精準的戰略調整和敢於冒險的佈局。正如拉里·埃里森所展示的,「賭對未來,才能在鉅變中勝出。」
展望未來,甲骨文已經憑藉其后發制人的策略,在雲計算和AI算力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AI與雲的深度融合爲未來帶來了更大的機遇與挑戰。關鍵在於,甲骨文能否抓住未來幾年的「第二波」爆發,進一步擴大在AI和雲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
《秋風辭·甲骨新篇》
——葉知秋
昔年孤注立高峰,
數據庫雄踞,萬里同。
鎖定深情連舊主,
如鐵壁銅牆,固守其中。
雲起時,疑風動,
開源低語,歎世事匆匆。
欲謀新局還猶豫,
看那江湖浪卷,幾度翻空。
迟迟轉舵,雲海競,
混雲深處暗潮湧。
但憑自治斷成敗,
迟來未晚,終得英雄夢。
AI風烈,劍影紅,
核堆靜待,數算盈空。
TikTok寄望,智算競雄,
一朝再起,策馬迎秋風。
埃里森,壯心未老,
縱賭千秋,猶未言休。
且看雲霄新光照,
秋風正勁,甲骨文筆繪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