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25 09:01
近期,有41家港股公司向相關機構發出聯名信,呼籲降低港股通門檻,暫緩「出通」調整,並對已「出通」的公司做追溯調整;同時還要求支持港股18A公司直接進入港股通。
上述公司希望降低港股通門檻的呼聲並不意外。當前,通過港股通南下的內地資金已成為港股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降低門檻或者港股通擴容勢必為上述公司帶來更多增量資金。
但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港股通整體門檻降低或直接納入18A公司牽涉到支持科技創新、投資者保護等多個方面,需要通盤考慮和平衡市場多方利益,循序漸進地適時調整門檻。
中小市值公司面臨流動性挑戰
事實上,41家港股公司發出聯名信的根本原因是在當前的流動性困境下,希望獲得更多資金關注。
據瞭解,在全球幾大知名市場上,除了市值較大的公司外,其他中小型公司幾乎都會在流動性方面遭遇挑戰。以港股市場為例,10月23日,成交額最高的是美團,達87.64億港元,其次是騰訊控股有62.57億港元,再次是中芯國際有61.17億港元。而除了這些明星公司,在當日,港股市場上有超過500只個股是0成交,其中的個股並非都是仙股,甚至包括一些市值在數十億港元乃至上百億港元的公司。
而從18A公司來看,有7家公司的成交額超1億港元,但同時有4家公司是0成交,有10家公司的成交額低於10萬港元,有14家公司成交額在10萬港元—100萬港元,其他公司的成交額則在數百萬港元到數千萬港元不等。
「這是全球市場的現象,20%股份獲得市場80%的流動性。近幾年強者愈強,馬太效應愈明顯。美元利率上升提高公司的融資成本,但龍頭企業憑藉自身更強的資產負債表,穩定而有增長的業務吸引大量機構參與,流動性增加,從而提升估值。另外,信息透明度、股票流動性、公司的競爭優勢等都有影響。」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説。
因此,41家港股公司發出聯名信也並不意外,而納入港股通的好處則是顯而易見的。從今年的交投量來看,港股通為港股帶來了不少增量資金,在港股市場中的影響力日趨明顯。
顏招駿分析,2018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額為1068億港元,港股通佔比10.4%。而2024年年初至今,港股日均成交金額達1264億港元,港股通佔比大增至31.0%,港股通資金已經成為當前港股市場主要參與者之一。
記者梳理發現,被納入港股通后,多數企業的交投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今年9月10日,港股通標的名單經過新一輪調整,包括阿里巴巴、知行汽車科技、順豐同城和雲音樂等33只股票被納入港股通。市場數據顯示,納入港股通的股票當日平均上漲約1.2%,成交額也同比上升約177%。
毫無疑問,降低港股通門檻,有助於解決中小市值公司一定的流動性問題。在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看來,降低港股通的納入門檻在理論上是爲了增加市場參與度,提高股票的流動性。流動性的提升有助於減少交易成本,增加市場效率,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從2022年至今,港股通納入門檻下降約20%,這一措施可能已經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
市場存在不同「聲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發出聯名信的港股公司中,約有一半是港股18A公司。所謂18A公司,是指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后,在港股上市的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
顏招駿提供的數據顯示,自港交所推出18A上市制度以來,累計有66家企業通過該特殊上市制度完成港股IPO,通過港股IPO募資超過1200億港元。截至2024年10月20日,上市的66家18A公司僅有7家公司高於發行價,即89%的公司已經破發,且不少公司跌幅嚴重。與此同時,進入過港股通/擁有港股通持股的公司有39家,佔比高達59%。以上意味着,不少投資18A公司的內地投資者已經虧損嚴重。
因此,對於18A公司自動納入港股通一事,市場有相當多不同的「聲音」存在。Wind數據顯示,目前66家18A公司中,已有21家被納入港股通,佔比達31.82%。
「業界的提議更多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因為生物科技公司在研發初期資金需求高,屬燒錢行業,二級市場股價及估值太低會嚴重損害公司的融資能力,再而影響創新葯研發進度。但從實際納入情況來看,自2020年底兩地交易所宣佈將18A未盈利生物科技股票納入港股通以來,目前18A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港股通的比例已遠高於其它港股納入港股通的比例。」顏招駿説。
在黃立衝看來,對於18A公司自動納入港股通的提議,需要綜合考慮市場影響、投資者保護、流動性需求和監管標準等多方面因素。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應進行充分的討論和評估,以確保任何決策都符合市場的整體利益。
在顏招駿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將18A公司自動納入港股通一定程度提升流動性,但對提升估值或股價表現沒有必然關係。「截至10月18日,獲納入港股通的生物醫藥公司年初至今平均成交金額為1556萬港元,遠高於未獲納入港股通的生物醫藥公司的125萬港元。但是獲納入港股通的生物醫藥公司股價年初至今平均表現爲-29.1%,差於未獲納入港股通的生物醫藥公司的-26.1%。因此,從數據上看,公司的股價或估值是否有提升空間,主要取決於公司的基本面、研發能力、管線。」
也有受訪人士贊同進一步降低港股通門檻。藍海資本董事長楊鋒對記者表示,港股通的實際調出門檻為40億港元,接近6億美元,這個市值放在美國納斯達克來看,已屬於不錯的公司,因此這個門檻不算很低。「無論是滬港通還是深港通,大概都要維持在20%左右的交易量,如果按照40億港元市值標準,把企業拒之門外,在當前市場較為低迷的情況下,對企業是雪上加霜,未來就很難引導更多資金來支持港股的新經濟。」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也認為,經過幾年的調整,港股當前估值水平較低,市場進一步下行的風險相對較小,當前或許是推動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互聯互通較好的時間窗口。
門檻降低應循序漸進
拋開18A公司直接納入港股通的問題,對於當前港股通整體門檻是否合理的問題,受訪人士都不否認降低門檻會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但仍需要從市場發展和投資者權益方面來綜合評估。
對於港股通的市值門檻,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自2022年6月以來,該門檻已下降了5次,從72.18億港元下降至如今的57.4億港元,下降幅度約20%。在實際情況中,根據LiveReport大數據測算,截至2024年10月16日,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需要達到約59億港元,纔可能在下次檢討中新納入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因此,港股通的實際納入門檻為59億港元左右,而實際調出門檻為40億港元。
針對聯名信中有關於港股通門檻的問題,記者瞭解到,香港交易所此前回複稱,香港交易所致力於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範圍並優化相關機制。現行證券的納入準則是根據兩地相關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之間的協定實施,因此任何變更均需達成共識。內地監管機構與香港交易所會不時檢視互聯互通的運作,積極探討如何優化相關機制,這樣方能使互聯互通成為更具吸引力及穩健的渠道。
顏招駿認為,當前的港股通門檻合理,監管機構需要在保障投資者權益與市場發展中取得平衡。同時,港股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成熟股票市場,上市公司的市值或估值的增減已反映投資者對公司基本面及前景的判斷。如果把門檻大幅降低,有可能令更多的基本因素較差的上市公司納入港股通。在他看來,調整港股通門檻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