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16 23:42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瞿依賢 經濟觀察網獲悉,10月15日,41家港股上市公司發出聯名信,再次呼籲港股通渠道的擴容與門檻調整。
經濟觀察網瞭解到,收信方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檢查委員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恆生指數有限公司。聯名信末尾有41家公司相關負責人的簽名。
經濟觀察網向參與聯名信人士瞭解到,41家公司中約一半是港股18A公司(依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因此港股創新葯企是這次呼籲的主力。
聯名信主要呼籲了三點:降低港股通進入門檻;暫緩「出通」調整,並對已「出通」的公司做追溯調整;支持港股18A公司進入港股通。
降低港股通進入門檻的具體建議為:提高恆生指數累計市值覆蓋率,將恆生指數累計市值覆蓋率從94%提高至96%,讓更多香港上市公司具備納入恆指和進入港股通的條件。
暫緩「出通」調整具體建議為:已在港股通名單里且「連續十二個月底平均市值低於40億」的香港上市公司,暫緩對這些公司的「出通」調整,維持其港股通渠道的暢通。
此外,還建議對過去12個月,即2024年2月16日季度檢討結果和擬在2024年8月16日季度檢討結果中被調出恆生綜合指數的香港上市公司,參考第一點和第二點呼籲進行追溯調整,自動重新納入恆生綜合指數和港股通。
支持港股18A公司進入港股通的具體建議為:港股18A公司自動納入港股通,且被移出港股通的港股18A公司能自動重新列入港股通交易標的。
第三次聯名
經濟觀察網瞭解到,今年5月,19家港股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已經致信香港交易所,希望其對港股通標準進行調整。今年8月,19家港股公司再次向包括香港交易所在內的機構發出聯名信,但這19家港股公司不全是Biotech,收信方也擴大至幾方機構,信中的三點呼籲與最新的聯名信相同。在最新的聯名信中,簽名公司則擴容到了41家,約一半是港股18A公司。
根據公開市場數據,在過去的9月中港股市場流動性逐步復甦,市場於9月30日錄得月度最高單日成交額5058.38億港元;其中滬港通交易佔當日港股市場總成交額的24.21%,深港通交易佔當日港股市場成交額的17.05%,兩條通道的總成交額佔到了香港股市總交易量的41.26%,這一數據展示了港股通在香港資本市場流動性中的重要作用。
41家公司在最新的聯名信中稱,「補漏趁天晴」。希望香港市場在流動性緊張時暴露出的問題,在資本市場逐步復甦的背景下得到合理的關注與調整。因此重申上述三大呼籲。
聯名的港股公司的觀點是,對於港股上市公司而言,流動性是支撐公司估值和投資者信心的關鍵因素。中國的創新葯行業最受中國投資人關注,港股通作為連接港股與 A 股的重要橋樑,納入港股通意味着公司能夠吸引內地資金,對流動性可以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更早之前,在5月的聯名信中,19家港股18A公司表示,目前滬股通和深股通的股票調入調出標準和機制,並不利於創新葯產業發展和保護港股通投資者。
現行機制是,屬於恆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的港股通股票,每半年一次會被評估其前12個月平均月末市值,低於40億港元時會被調出港股通。由於受到整體宏觀經濟影響,疊加行業快速擴張后的回調,整個港股18A公司創新葯的市值已嚴重縮水,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市值低於40億港元。
經濟觀察網統計,截至10月15日,港股18A公司中有44家市值低於40億港元,其中多數為創新葯企,如北海康成(01228.HK)、三葉草生物(02197.HK)、君聖泰醫藥(02511.HK)、開拓藥業(09939.HK)、德琪醫藥(06996.HK)、藥明巨諾(02126.HK)、騰盛博藥(02137.HK)、和鉑醫藥(02142.HK)、歌禮制藥(01672.HK)、加科思(01167.HK)、華領醫藥(02552.HK)、基石藥業(02616.HK)、宜明昂科(01541.HK)、和譽(02256.HK)、康寧傑瑞製藥(09966.HK)等。
19家港股18A公司認為,港股通標準維持現狀會帶來兩大后果:
其一是產業發展減速:研發階段的公司需要通過持續融資維持研發投入,失去港股通資格或無法進入港股通造成相對應股票流動性減弱,市值降低,系列連鎖反應使新葯研發公司失去以上市公司主體進行融資的機會,從而削弱產業競爭力。目前所統計的60家上市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中(包括18A、科創板、納斯達克上市公司),37%的公司縮減研發開支,半數公司的現金生命周期不足2.2年,融資是研發型企業最迫在眉睫的議題。若倡議被採納,將為國內創新葯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其二是內地投資者失去低價買入機會:內地投資者在過去五六年間逐漸積累了對創新葯進行定價的經驗,港股通投資者比普通投資者具有更強的風險識別能力。現行的港股通標準讓內地投資者失去低價買入的機會。而持有退出港股通企業股票的投資者,無法再買入相關企業股票,不利於鼓勵擴大發展港股通以及資金正向循環。若倡議被採納,內地投資者將獲得更多投資標的,港股市場也將獲得更多南下資金以提升流動性,有助於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收信方的回覆
經濟觀察網瞭解到,19家港股公司在今年8月26日向相關機構發出聯名信后,在8月26日—9月10日收到了香港證監會、香港聯合交易所、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和恆生指數公司的回覆。
針對8月底的聯名信,香港交易所9月5日回覆的郵件稱,香港交易所致力於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範圍並優化相關機制。現行證券的納入準則是根據兩地相關監管機構和交易所之間的協定實施,因此任何變更均需達致共識。內地監管機構與香港交易所會不時檢視互聯互通的運作,積極探討如何優化相關機制,這樣方能使互聯互通成為更具吸引力及穩健的渠道。
香港交易所稱,與兩地夥伴檢討優化機制時將謹記有關建議。如有任何最新發展,將適時通知市場。
上海證券交易所9月5日回覆的郵件稱,根據市場發展水平和投資者保護情況,兩地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港股通標的範圍包括A+H股的H股,恆生綜合大型、中型股指數成份股及12個月港股平均月末市值不低於港幣50億元的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以上標準適用於所有納入港股通的股票,包括港股18A上市公司股票,並沒有對其做區別對待。同時,從實際納入情況來看,自2020年底兩地交易所宣佈將18A未有盈利生物科技股票納入港股通以來,目前18A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納入港股通的比例已遠高於其它港股納入港股通的比例。
上海證券交易所稱,未來將會同港交所在兩地證監會指導下,繼續以市場發展爲導向,進一步研究優化完善滬港通機制,以更好地滿足兩地投資者需求,助力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另外,針對8月的聯名信,其他幾家機構回覆了已收到、正處理、交予內部跟進。
經濟觀察網聯繫發出10月15日最新聯名信的多家公司,對方均表示不願意具名。
(實習生李佳欣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