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16 17:48
「科創板八條」落地后,科創板發行審覈進度明顯提速。據上交所官網,海博思創將於10月17日上會審覈,距其A股上市更進一步。
招股書顯示,海博思創成立於2011年,專注於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主攻方向是電化學儲能系統。報告期內,海博思創保持着強勁的增長態勢,其歸母淨利潤從2021年的1126.05萬元躍升至2023年的5.78億元。
海博思創業績增長的背后,離不開行業需求的持續爆發。
在全球能源深度綠色轉型浪潮中,儲能技術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環節,迎來巨大的發展紅利。2024年,「新型儲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據中國物理與化學電源行業協會預測,到2025年,我國新型儲能的產業規模或突破萬億大關。
風口之下,入局者眾,出圈者寡。由於新型儲能行業具有多重壁壘,加上隨着單體儲能電站的電量從百MWh邁向GWh時代,更大容量電芯帶來的安全考驗等問題依然待解,使得行業准入門檻進一步提高,機構普遍看好頭部儲能集成企業的后續表現。
海通證券分析稱,隨着儲能商業化成熟度的提升,技術與品牌壁壘將明顯提升,龍頭企業有望獲得長期的增長。頭部儲能集成企業通過規模化可實現一定的成本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年收入近70億元,技術創新成增長「引擎」
「海博思創就是幾位‘海歸博士想創業’。」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曾如此解釋公司名稱的由來,12年前,他和兩位海歸碩士、博士一起創立了海博思創。
2021年,伴隨着儲能政策風起,憑藉在BMS領域以及早期客户的積累,主攻儲能系統集成的海博思創開啟業績「狂飆」模式。
招股書顯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創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38億元、26.26億元、69.82億元以及36.87億元,前3年營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88.67%。
在新的市場格局下,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創儲能系統收入達36.49億元,同比增長24.5%,增速高於陽關電源等同行可比公司。
期間,海博思創的淨利潤也呈幾何式增長,公司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126.05萬元、1.77億元、5.78億元和2.82億元。
在國內儲能系統集成領域,海博思創已穩定在第一梯隊。據CNESA統計,2021-2023年,海博思創的儲能系統出貨量牢據國內市場第一、第二位。據國際知名諮詢機構伍德麥肯茲發佈的《全球電池儲能系統集成商排名》,海博思創2023年全球排名第五位。
海博思創持續增長的背后,既得益於儲能市場迅猛發展,也有賴於公司堅持內生式增長,將研發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力。
報告期內,海博思創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593.78萬元、9410.02萬元、1.78億元及1.17億元,呈現增長趨勢。2022年-2023年,公司研發技術團隊人數超過了員工總數的30%。目前,公司已掌握多項新型儲能關鍵核心技術。
招股書顯示,在儲能系統的核心組件上,海博思創實現了全鏈條軟硬件自主研發與生產,涵蓋電池管理系統(BMS)、熱管理系統、功率轉換系統(PCS)、功率協調控制系統及能量管理系統(EMS)等。
研發成果方面,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取得138項專利(62 項發明專利)及154 項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成果。其中,海博思創應用於公司主營業務並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達44 項,遠超科創板對擬IPO企業「應用於公司主營業務並能夠產業化的發明專利7項以上」的硬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深改八條」強化科創板「硬科技」定位,上市門檻進一步提升。在當前監管層更加強調對科技型企業精準識別的背景下,海博思創科創板IPO進程的推進,也體現出資本市場對於新能源領域創新企業的認可和支持。
AI大模型融入新型儲能,賽道迎來新變局
政策是推動儲能行業發展的重要動力。2024年,「新型儲能」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儲能技術,包括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等,是解決清潔能源消納、提高電網穩定性、構建高比例清潔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
近年來,隨着新能源裝機不斷擴大,因建設周期短、選址靈活、高容量密度等優勢,以電化學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實現規模化發展,儲能單站裝機量從MWh走向GWh時代。
在儲能產業空前繁榮的當下,隨着各路資本蜂擁而至,行業洗牌在所難免。與此同時,「更大容量」的儲能電站在日常運營中也面臨全景監控難、調度場景複雜、系統穩定性弱、安全預警難等多重挑戰,對產業鏈中游的儲能系統集成商帶來更大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新型儲能與AI、大數據分析、智慧運營等技術的深度融合,被業內視為「破題思路」。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深化人工智能在電力系統等領域的應用,實現數字技術賦能綠色轉型。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比亞迪CTO孫華軍等領軍人物均表達了對AI技術的支持。海博思創董事長、總經理張劍輝也看好AI技術對推動儲能大規模發展的重要價值。據其介紹,海博思創大力推進AI、大數據、數字孿生等數智技術的落地應用,運用大儲雲平臺、分佈式雲平臺等全面賦能儲能電站的安全運維。
目前,海博思創已形成「硬件+軟件+AI大模型」的儲能3.0新格局,全面提升了儲能系統的運行效率與維護效果。數據顯示,海博思創基於百TB大數據訓練的儲能電站AI模型,能夠提升電站整體收益4%,其中運行成本降低2.4%,可用電量性能提升1.6%;同時實現了99.7%的告警預警的精確率,極大降低了電站維護成本。
圍繞當前儲能行業亟需定製化的電池管理芯片的現實需求,海博思創也加大了自主研發芯片的投入,深挖其「儲能+AI」業務發展的護城河。
「從長遠來看,儲能行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本質上要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技術不斷升級,推動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張劍輝稱。
萬億儲能市場加速崛起,機構看好行業頭部企業
當前,國內儲能商業化進程在持續加速,多地出臺了明確的裝機目標。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發佈數據,截至2024年6月底,全國已發佈約2160余項與儲能直接和間接相關的政策,廣東、浙江、山東、安徽等地儲能政策最為集中。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6個省市制定了2025年底的新型儲能裝機目標,總規模達86.6GW。
另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GW/99.06GWh,較2023年底增長超40%。
海通證券研報指出,我國儲能行業市場規模仍具備較大增長空間。國家層面及各省份地區陸續發佈2024年-2025年儲能行業相關建設方案,有助於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持續深化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型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海博思創擬借力資本市場加碼主業,實現產能提升、技術升級。
此次IPO,海博思創擬在科創板募資7.82元,用於年產2GWh儲能系統生產建設項目、儲能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數字智能化實驗室建設項目、營銷及售后服務網絡建設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從現有產能利用情況來看,報告期內,海博思創的產能基本處於滿負荷運行狀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產能利用率分別為111.20%、89.27%、198.11%和148.84%。
海博思創表示,公司通過「年產2GWh儲能系統生產建設項目」的實施,將擴大儲能系統生產規模,保證產品供應,並且推動產線升級迭代,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提升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除此之外,海博思創擬投入部分募集資金用於強化技術創新和智能製造。「公司將以數智化儲能集成技術為核心,全面推動新型儲能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公司將積極審慎地實施本次募投項目,着力於增強公司的競爭力,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促進公司健康快速發展。」海博思創表示。
展望中長期,行業普遍預期,國內儲能市場規模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國信證券發佈研報稱,2024年三季度國內主網設備陸續進入密集交付期,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上半年國內配電設備招標有望起量,相關企業預計業績表現強勢,且未來至少一年維持增長態勢。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也對國內及全球儲能市場的發展表達了高度樂觀態度。報告指出,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國內儲能市場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併網招標數據遠超此前預期,配儲時長顯著延長。基於此積極態勢,對2024年國內儲能裝機預測上調至83.9GWh。
機構亦看好頭部儲能集成企業的后續表現。
「儲能系統的開發需要積累大量的電芯使用數據,因此對於新進入的廠商而言,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製造經驗和項目經驗積累。」海通證券分析稱,儲能是電力穩定運行的保障,隨着儲能商業化成熟度的提升,技術與品牌壁壘將明顯提升,龍頭企業有望獲得長期的增長。建議關注陽光電源、上能電氣、海博思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