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加坡富豪增持維他奶,「兩個老品牌」的相互救贖?

2024-10-15 10:01

近日,據港交所披露消息,信和置業主席黃志祥的胞弟黃志達首次申報透過旗下公司楊協成及其家族辦公室,合共持有維他奶超過5%股權。交易完成后,黃氏家族成為維他奶第三大股東。

同期,維他奶的另一大股東三菱日聯金融則減持了維他奶,減持后,三菱日聯持股比例從8.51%降至7.82%,為維他奶第二大股東。據瞭解,今年以來,三菱日聯8月至今,其已經累計減持維他奶超2000萬股。

事實上,或因2021年的「香港襲警事件及維他奶的失當聲明」,以及行業普遍壓力的影響,維他奶近年發展崎嶇。由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創立的黃氏家族,為何會選擇在維他奶業績低迷期增持呢?該操作透露了什麼?

01

一場事件、一蹶不振?

維他奶的業績轉折點似乎在2021年。據報道,2021年的香港襲警事件及維他奶的失當聲明,讓其在內地市場的形象一落千丈。消費者的抵制、商家的下架、代言人的解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維他奶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品牌危機四伏。

公開數據顯示,2017—2021財年,維他奶內地市場的營收從26.7億港元快速增長至50.1億港元,佔維他奶整體營收的比重由49.3%升至66.6%。其中,2019財年,其年度營收達到巔峰75.26億港元。

但在2022財年,維他奶內地市場營收下滑至39.13億港元,佔維他奶整體營收的比重降至59%。在該財年,維他奶出現上市26年以來首虧。總營收為65.01億港元。2023財年和2024財年,維他奶營收持續下滑,分別實現收入63.41億港元、62.17億港元。維他奶似乎變得「一蹶不振」。

不過,從盈利角度來看,維他奶通過降本等方式在2023財年實現了扭虧。2023財年,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4600萬港元;2024財年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為1.16億港元,同比增長155%。

業內人士直言,近年來,維他奶豆奶市場受行業擠壓明顯,且行業整體增速有限。如阿里平臺2021-2023年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植物基飲料市場整體年同比增速僅為2%。

02

維他奶謀轉型意圖明顯

從維他奶近年動向來看,以王牌單品「檸檬茶」為撬動點,拓寬茶飲市場的空間,成為其重要戰略。這或亦是吸引新加坡首富增持的原因之一。

據報道,面對全新的市場形勢,在主力產品領域,維他奶接連推出了無糖檸檬茶、高纖醇豆奶、香蕉豆奶、草莓豆奶等口味新品。同時,維他奶也推出無糖茉莉花茶等產品,試圖追趕無糖茶風口。不過目前來看收效甚微。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於1900年的楊協成雖然以製造醬油起家,但后將業務擴展至飲料、罐頭食品等。20世紀30年代,楊協成將業務遷至新加坡,產品也擴展至豆奶、馬蹄爽、菊花茶等飲料,以及罐頭食品、調味料等。楊協成在茶飲方面的探索與維他奶相契合。增持公告中亦顯示,此舉增加了楊協成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植物飲料行業的投資。

事實上,2021年,楊協成還與燕麥奶巨頭OATLY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包括共同投資,用來升級楊協成位於新加坡的生產基地的設施,以生產OATLY燕麥奶。該廠的目標市場同樣是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

以植物飲料為支點,撬動中國市場,或是百年品牌楊協成的破局路線。經歷股價、業績危機的維他奶,股價處於歷史較低點,在公司發展路線上又具備一定契合性,這或促成了此次楊協成對維他奶的增持動作。

楊協成、維他奶,合計擁有200多年曆史的兩個品牌,似乎共同走到了時代的十字路口,二者能否攜手破局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