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中場之爭,誰能做企業的最佳「合夥人」?

2024-10-13 23:27

每個人描繪理想中的家,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樣一個畫面。

設想下:當疲憊的你下班回到家中,空調已經自動調適好適宜的温度,掃地機器人白天已經完成清掃、地面顯得一塵不染;走進廚房,智能冰箱屏幕根據當天食材,為你制定一份晚餐list;坐到餐桌上,電視自動開機並調出了你最愛看的綜藝 ;睡前,耳邊傳來了音箱正在播放的有聲書,當你睡意朦朧,只需説聲「我要睡覺了」,全屋即會自動熄燈,並關掉無需使用的電器......

通過一個大腦中樞連接家里的所有設備,讓它們彼此共通有序協作,實現主動式、無縫式的全智能家居體驗,早在十年前,以上一代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廠商就曾做過這類嘗試。但由於交互技術不夠成熟、設備智能程度有限、缺乏統一硬件生態等問題,智慧家庭時代迟迟未能到來。

直至今天。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技術變革席捲行業,帶來了大規模落地的可行性,智能生產力逐漸進入日常生活中,智能設備滲透率迅猛上升。根據IDC預計,2024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互聯平臺接入率為76%,出貨量將同比增長6.5%;到2025年,市場規模或超過8300億元。

2024年10月11日至13日,在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移動愛家」展臺中,用一部手機,鏈接AI科技、AI健康、AI學習等六個家庭場景,人們關於智慧家居的理想畫面在這里被實現了。

多元場景設備融合互通的背后,一方面是人們對高智能化、情感消費訴求的變遷,以中國移動「移動愛家」為代表的應用創新,將給具體領域帶來巨大變化。同時,這也是中國移動走出來的獨特路徑,與合作伙伴一起構建「AI+」生態,釋放數智技術的產業價值。

會場上的「All in AI」

觀眾的關注度依然非常集中在與AI相關的展臺。但一個明顯的趨勢變化是,相比去年聚焦展示通用大模型的數據處理和生成能力,今年更多是AI技術的具體應用和落地成果。

在「移動愛家」展臺入口,最吸睛的無疑是中國移動的AI機器人家族,由人形雙足機器人「鳳起」、輪臂機器人「小智」、輪式陪伴機器人「小佳」、四足機器狗「小力」共四款家庭服務機器人組成。其中「鳳起」為首次展出,計劃明年進行線下試點;其他三款機器人在現場均做了真機演示。

「小智」定位為泛家庭領域的個性化助手。展臺現場,工作人員將幾個不同外形、材質的物品放在桌面上,當「小智」接收到清理任務時,會先判斷該物品屬於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隨后伸出右臂靈巧手、協同左臂的二指夾爪抓取目標,並精準放入對應的垃圾桶內。

對於研發和商業化進度更快的「小佳」「小力」兩款機器人,現場也分享它們作為生活助理、家庭攝影師等角色,幫助人們進行快遞寄取件、vlog拍攝、吃藥通話提醒、廚房清潔、餐點製作等任務,展示了其在仿生交互、意圖理解、任務規劃、全身協同等方面的能力。

過去數年,由於技術不成熟,機器人只能提供case by case服務,面對家庭等這類複雜場景的應用空間有限。直至大模型出現,具身智能技術發展大幅度提升了機器人認知和決策能力,讓規模化落地成為可能。比如上述的四款AI機器人,正是中國移動基於多年的數據沉澱和智能算法,集成了網絡、算力、存儲、大數據、多模態技術等複雜的系統性工程。

AI最大的想象力在於改變物理世界。如果説當前距離服務機器人走進家庭的里程碑式跨越尚有距離,但在工業、醫療、金融、政務等千行百業中,由AI發起的產業革命已然開始、並有了不斐的成果。

以工業礦山場景為例。中國地大物博,受不同地理環境變量影響,煤礦行業存在人員短缺、礦山間複製難、智能化不足、場景落地難等挑戰,300米井下仍需要大量人工現場作業,主運系統也十分依賴人工巡檢,礦工每天需要走10-20公里巡檢,不僅工作量大、環境也極為惡劣,安全高效作業難以保障。

引入中國移動九天大模型后,基於其「1個工業大模型+1套工具鏈+4款工業AI應用」模式,一站式開發專用於礦山的服務模型,用AI輔助人、替代人完成複雜、高危險性的煤礦生產工作;其「Al+工業安監」智能體,面向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場景,藉助圖文理解、綜合調度、智能生成三大核心能力,實現礦山AI監管智能升級。

AI作為新一代基礎設施,業界共識是,智能時代不止是大模型本身,更應是大模型生態體系。基於大模型之上開發的原生應用,成為企業們突圍的關鍵。

在活動現場,中國移動發佈了全新的AI智能助理「靈犀」。基於中國移動九天大模型,「靈犀」既能提供日程規劃、AI速記、聊天陪伴等基礎服務,面向通信、辦公和家庭等場景,也表現出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比如幫助用户進行聯繫人、信息等數據的高效管理,還能參與家庭活動、控制智能家居設備等。

可以看到,中國移動在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拿出了自己的十八般武藝,不僅在家庭通信業務中實現規模化應用,也將目光聚焦在更廣闊的千行百業上,要與合作伙伴一起,真正用AI來解決實際問題。

AI中場之爭在應用

AI技術與行業應用之間隔着一道高牆。與上一代技術產業從需求推動供給變革的發展邏輯不同,今天的AI行業屬於「供給-需求」驅動。不同行業、企業有各自的難題,細分場景數量難無法統計,許多AI公司難以洞悉特殊場景下每個環節的差異化需求,也就無法「對症下藥」。

即使將技術能力進行遷移,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更低頻、長尾的複雜場景和大規模協同的需要,以至於一些企業很難真正將AI在業務中用起來。這部分客户的特點是,有一定的付費意願且數量龐大,同時對自身需求又很清晰,因此,他們對AI在垂直領域的專業表現十分看重。

以醫療行業為例。爲了幫助醫生判斷病情,日常體檢必不可免,其中,體檢數據過去由人工進行錄入,花費時間多、成本也很高。針對這一訴求,中國移動推出醫療大模型,不僅提供醫療報告生成、醫學信息抽取、醫學問答等基礎能力,還切入了醫療隨訪、問診、病歷等全流程,加速大模型在實體產業中落地。

另一邊,儘管擁抱AI的呼聲高漲,但要把技術用起來,傳統行業並非都有專門的研發團隊,加上算法生產的成本相對太高,投入產出比難以保障。落地過程中,企業思考的往往是如何用更少的計算成本、智能水平更高的大模型去提供AI服務。

縱觀構成AI三駕馬車:模型是最大的競技場,任何人都可以做點什麼;數據是護城河,隔行如隔山;而算力則仰仗少數巨頭。

有業內人士曾向36氪分析稱,算力就是大模型時代的發電廠,不是所有玩家玩得起的,誕生幾個頭部運營商是大勢所趨。「就像通信網絡時代有中國移動,雲計算時代有亞馬遜、阿里、騰訊等。」

在這一背景下,聚焦AI+共創、關注數智服務基礎底座的中國移動,與企業需要可靠的AI合作伙伴的需求不謀而合。

根據中國移動董事長在活動上透露,今年以來,中國移動在呼和浩特、哈爾濱兩大萬卡級別智算中心已先后投產運行。接下來在設施方面,中國移動還將打造超萬卡智算集羣、沉澱數萬億Tokens行業數據集、訓練萬億參數AI大模型。

此外大會期間,中國移動還跟多家合作伙伴企業,推出基於網聯、物聯、視聯、智聯能力所打造的商客算力一體機,通過網絡接入與AI算力深度融合,為中小企業組網、監控、辦公和安全AI智能化升級提供支持。 

做企業AI 2.0時代的合作伙伴

今天,以數智化為主要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AI加速突破應用。從「互聯網+」「5G+」到「AI+」時代浪潮已至,技術最終會落向何處?

在中國移動看來,必將是千行百業、千家萬戶之中。 

爲了最大限度地將AI能力釋放到應用端,中國移動也提出了兩條並行的解決思路:一是以基座大模型為依託,構建家庭為核心的多元AI場景應用矩陣;二是服務合作伙伴,覆蓋基座、算力算法、模型、終端到應用全鏈條,為不同企業的各個階段做支撐。

具體來看,首先在技術方面,中國移動在全球夥伴大會上重磅發佈了九天善智多模態基座大模型,這也是九天系列通用大模型的最新研發成果。根據實測數據,該模型有多項關鍵技術指標已達到業界領先水平。 

爲了加快模型在各行業的規模化應用、提高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中國移動也深入到金融、交通、能源、製造等10+個行業中去,全自研30余個橫跨多領域的行業大模型,向更多產業層面的延伸和探索,加快形成面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賦能輻射圈。 

其次在產品側,中國移動推出了第四大客户品牌「移動愛家」,構建「一根線+一張網+一個家」的智慧家庭服務生態和服務體系,最終實現人、智能設備和家庭之間互聯互通的理想智慧生活。

AI 2.0浪潮下,企業都在大模型衝擊下迎來顛覆性的產業再造。生態是跑進AI時代的最后一公里。基於這一思考,中國移動董事長在活動現場也提出了四個「推動躍升」和四個「模式重塑」。 

第一,「AI+」推動融合創新實現躍升,重塑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第二,「AI+」推動產業體系實現躍升,重塑數智產業發展模式;第三,「AI+」推動企業運營實現躍升,重塑企業價值創造模式;第四,「AI+」推動信息消費實現躍升,重塑數智生活服務模式。 

在國際AI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多方變革已是不爭的事實。以AI為核心的新生態正在形成,技術創新引領不斷向前的方向。 

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選擇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將對企業在浪潮中能走得多遠起到關鍵性作用。中國移動儼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