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宿命:創業18載,好大夫在線終成大廠「拼圖」

2024-10-12 17:28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蔣力 北京報道

多年來,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始終堅守着「三不原則」——不賣藥、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將醫療服務作為業務核心。如今,這位理想主義者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企查查顯示,今年9月中旬,好大夫在線的運營主體互動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股東變動。股東變更后,螞蟻集團持有互動峰科技100%股份。這標誌着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全資收購好大夫在線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好大夫在線最新工商信息,來源:企查查)

(好大夫在線最新工商信息,來源:企查查)

此次收購不僅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還引發了關於互聯網醫療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入討論。有人提出,互聯網醫療企業被大廠收購是終極歸宿,但如果好大夫在線也賣藥,結果會不會更好?然而,對於大舉進軍醫療領域的支付寶來説,能否擺脫大廠做醫療只有「賣藥才能賺錢」的怪圈,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一位深耕互聯網醫療多年的從業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如果説互聯網邏輯和醫療邏輯是天平的兩端,‘賣藥’實際上具有消費屬性,更偏向的是互聯網邏輯,有流量就能實現快速變現;而對於問診等醫療服務而言,更需要遵從醫療邏輯,提升整體服務質量,這遠遠比賣藥複雜得多。」

現實的情況是,儘管好大夫在線在醫療服務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盈利問題一直困擾着這家企業。由於堅持「三不原則」,好大夫在線錯失了互聯網醫療最為「簡單粗暴」的快速變現模式——賣藥。與此同時,其他互聯網醫療企業,如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紛紛通過藥品銷售實現了盈利。

自2014年互聯網醫療爆發元年以來,已經過去了十年。然而,互聯網醫療企業仍然普遍深陷盈利困境中。在這期間,「醫藥電商」或者説「賣藥」成爲了唯一被驗證過的商業模式。一些企業經過多次創新嘗試后,最終選擇轉身賣藥,但仍難以解決盈利困局。而像好大夫在線這樣的企業,雖然高舉「不賣藥」的理想主義旗幟,但最終也難以抵擋現實的骨感。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宿命

好大夫在線成立於2006年,十多年來,創始人王航一直堅持「三不原則」,即不賣藥、不自建線下醫院、不做醫療廣告,將醫療服務作為業務核心,只靠醫生在線問診服務收費。在王航的帶領下,好大夫在線專注於醫生在線問診服務,致力於打造一個優質、權威的線上醫療服務平臺。

好大夫在線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11日,好大夫在線收錄了全國10497家正規醫院超過93.38萬位大夫的職業信息,有超過28.41萬位公立醫院醫生提供在線解答。

(好大夫在線入駐醫院及醫生數據,來源:好大夫在線官網)

(好大夫在線入駐醫院及醫生數據,來源:好大夫在線官網)

然而在業內看來,王航的理想雖然很豐滿,但顯然避開了互聯網醫療最為「簡單粗暴」,可以快速變現的商業模式——賣藥。

事實上,即便是大廠們在互聯網醫療方向的佈局,最后也難逃「賣藥才能賺錢」的命運。

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為代表的巨頭,先后在港交所上市且都已經實現盈利,都是以藥品銷售作為主要營收來源。

(阿里健康藥品銷售在總營收中佔比,來源:華夏時報製圖)

(阿里健康藥品銷售在總營收中佔比,來源:華夏時報製圖)

公開資料顯示,2020財年至2024財年,阿里健康總收入分別為95.97億元、155.2億元、206.8億元、267.63億元、270.27億元,其中來自醫藥自營和醫藥電商平臺業務的收入合計分別為93.04億元、134億元、199.07億元、258.30億元、260.69億元,賣藥收入佔比基本達到近九成以上,而醫藥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收入佔比僅為個位數。

京東健康2024年上半年總收入為283.44億元,其中銷售醫藥和健康產品收入239.10億元,而平臺、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僅為44.34億元,賣藥收入佔比高達84%以上。

相比之下,好大夫在線的盈利狀況並不理想。儘管王航曾在2023年表示,好大夫在線在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了收支平衡,全年將會盈利,但這一盈利狀況並不穩固。隨着市場競爭加劇和運營成本的不斷攀升,好大夫在線的盈利壓力越來越大。

盈利,盈利,還是盈利

在業界看來,好大夫在線被收購的主要原因是其盈利困境。近年來,互聯網醫療行業普遍面臨盈利難題,除了少數通過賣藥實現盈利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仍處於虧損狀態。

互聯網醫療企業中,以藥品零售為核心的幾家頭部企業,如方舟健客、叮噹健康等,仍深陷虧損的泥沼。

以方舟健客為例,2024年上半年總收入13.23億元,其中線上零售藥店服務收入佔比50.9%,另外向第三方分銷商批發藥品的收入佔比21.1%,而綜合醫療服務帶來的收入及其佔比大幅降低,由2023年上半年的6.12億元,佔比47.4%;下降至3.21億元,佔比24.2%。

(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

儘管如此,主營「賣藥」的方舟健客業績也並不好看,虧損在持續擴大,2024上半年淨虧損8.19億元,同比擴大432%。

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對比是,阿里健康2024財年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17.77億元,銷售費用率僅6.5%;京東健康2024上半年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為14.04億元,銷售費用率不到5%;而方舟劍客2024年上半年銷售成本達10.57億元,銷售費用率高達近80%;即便是叮噹快藥,銷售費用率也長期在20%以上。

由於醫藥電商市場主要被大廠蠶食,多數人更傾向於線下購藥等原因,其他互聯網醫療企業想要佔據一定市場份額,只能不斷加大營銷費用投入以佔據用户心智,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成本壓力。

上述從業者告訴本報記者,「國內賣產品和賣服務本來就有C端接受度的差異,賣藥固然是一個能很快看到錢的商業模式,但是大廠能賺錢還是得益於電商流量優勢,如果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沒有這些,很難説會不會更好。」

好大夫在線作為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拓荒者之一,其盈利難題尤為突出。

在一位曾參與好大夫在線收購洽談的投資人看來,好大夫在線的真實情況比大家預想的要難,不管是活躍用户數量、平臺運營能力,還是網絡基礎設施,「說白了就是沒有人力和成本支撐,只能勉強維持。」

不賣藥,無法擴大營收;賣藥,難以扭虧為盈。互聯網醫療企業陷入兩難抉擇的「賣藥怪圈」。

對此,上述從業者表示,「好大夫在線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離盈利還有很長一段路。對於好大夫在線來説,被大廠收購或許不失為一次重振旗鼓的契機。」

當夢想照進現實

事實上,好大夫在線並非沒有嘗試過盈利模式的創新。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好大夫在線曾多次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但始終未能找到一條穩定盈利的道路。王航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好大夫在線仍處於商業化探索的第一階段,即打磨每一項產品和服務,併爲之定價,遠沒到規模化盈利的階段。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盈利壓力下,好大夫在線不得不考慮尋求外部支持。近年來,市場上不斷傳出好大夫在線尋求併購的消息。

早在2023年8月,就有市場消息稱,互聯網大廠想收購好大夫在線,百度、京東健康等主動接觸過好大夫在線,但因為價格、業務融合、價值觀匹配等因素,最終並沒有達成合作。今年4月,市場再次傳出消息,阿里健康目前正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雙方已就一些關鍵問題的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然而,這一收購計劃最終並未成型。

伴隨着好大夫被收購的傳聞,不少業內人士也表達了對於這樣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惋惜:如果好大夫也賣藥,會有更好的結果嗎?

直到8月,談判方由阿里健康轉變為螞蟻集團。經過多輪談判和協商,最終螞蟻集團成功收購了好大夫在線。

對於此次收購,螞蟻集團方面並未進行公開回應。但業界普遍認為,螞蟻集團收購好大夫在線,旨在增強其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實力。

賣藥儘管「簡單」,但終究盤子過小。從阿里健康、京東健康最近財報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營收增速來看,「賣藥」似乎已經觸及市場天花板。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醫藥電商市場規模在每年3000億元上下,增速呈下降趨勢。隨着抖音、美團、快手、小紅書的接連入局,市場份額也將被進一步瓜分。

支付寶顯然有着更宏偉的「醫療夢」。今年9月以來,支付寶在醫療領域的動作不斷。先是在9月5日的外灘大會上正式推出「AI健康管家」,首批入駐20多個醫療智能體,為用户提供找醫生、讀報告、陪看診、問醫保、管健康等30多項健康服務,王航作為合作伙伴嘉賓出席了當天的新產品發佈會。而后,收購好大夫在線的傳聞落實。

業內人士認為,支付寶此次收購好大夫在線,主要看重的是好大夫在線在互聯網醫療服務積累的深厚經驗和豐富的醫生資源。畢竟作為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螞蟻集團在醫療行業,至少在醫生羣體中很難快速建立起口碑和彼此間的信任。

事實上,支付寶早在2014年就開始佈局互聯網醫療,推出「未來醫院」計劃,意在打造一個移動就醫平臺。而后,其目光逐漸聚焦在了「醫保」上。2016年,支付寶與深圳市人社局合作開啟醫保無卡支付;2018年,支付寶參與醫保電子憑證標準制定;2019年,支付寶協助國家醫保局上線全國第一張醫保電子憑證……

在「不賣藥」這件事上,支付寶和好大夫在線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殊途同歸。

隨着收購好大夫在線后在問診等「醫療服務」端的補齊,藉助同爲阿里系的阿里健康在「醫藥零售」端的優勢,支付寶有意打造「醫療+醫藥+保險」的商業閉環。加上在醫療大模型和智能體上的發力,支付寶擺脫「賣藥怪圈」的決心和跑通創新商業閉環的野心昭然若揭。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這條路上仍然佈滿荊棘,例如如何劃清醫學倫理的界限,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跑通付費邏輯等等;而已然看到的是,由於醫療自身的特殊性,以往在醫療服務上做出嘗試的大廠已紛紛折翼,京東健康「砍掉」家醫事業部、字節跳動旗下小荷健康被曝業務併入抖音,傳聞稱騰訊旗下騰訊覓影項目也處於擱置狀態……

搭上AGI時代的便車,互聯網醫療能否講出新故事?

螞蟻集團內部員工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醫療是支付寶絕對不會放棄的業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