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沒有團課、不跑私教,為何這家健身房能拓店上百家?丨即氪運動

2024-10-12 14:01

作者:王利

編輯:王小坤

自加州健身將「預付制」帶入中國的那時起,「辦卡跑路」的陰雲便徘徊在健身行業上空,揮之難去。

它容易賺錢,但對一門監管相對缺失、發展程度較低,且需要精耕細作的消費型產業來説,這意味着走鋼絲。當內部管理出現問題,或是市場環境劇烈變化,企業不可避免要面臨經營問題。

「辦卡跑路」不僅關乎預付制自身,更反映出行業的一個長久難題——不靠優惠、銷售技巧,如何才能把「反人性」的健身,做成一門良性發展的生意。

乘着移動互聯網的東風,事情起了變化。藉助科技,以樂刻、超級猩猩為代表的新型健身房,在性價比、課程與體驗等方面做着不同探索,試圖給行業帶來改變,賺「用户來」的錢,「月付/次卡」也隨之冒頭。

這一時期,一家名為24/7 FITNESS(以下稱「24/7健身」)的連鎖健身房,抱着類似理念及付費模式,在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出現。與內地同行不同的是,24/7健身「輕內容、重設施」——沒有團課,甚至會處罰推銷的私教,他們將注意力放在打造運營系統,配置高端器械,維護場地清潔衞生,空氣味道亦囊括其中。

「讓客人自在舒服地做運動,然后慢慢得到回報,而非短期,是我們認為比較健康、長遠的模式。」24/7健身董事兼CEO黃靜怡談到。

黃靜怡站在24/7 FITNESS店門口

2018到2024的6年間,24/7 健身在香港開了100多家店。即便經歷疫情,也沒因財務壓力閉店。據黃靜怡透露,當下「香港的每一家店都在盈利」。策略得到驗證后,黃靜怡又把目光放到了香港以外的市場——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新加坡……內地是當中最主要的一塊。

不靠銷售和預付費的健身連鎖機構,如何持續盈利?能帶着這個問題,9月中旬,36氪與黃靜怡聊了聊。

健身房,不「硬銷」

除了打小耳濡目染對運動形成的熱愛,另一個讓黃靜怡決定創業的原因,是當時香港健身行業充斥的「硬銷(hard sell)」現象——通過各種不良手段銷售會員卡。

香港健身行業發軔於上世紀80、90年代,健身文化自歐美傳入后,名為「大場」的大型連鎖健身中心涌現尖沙咀、中環等商區,舒適堡、加州健身是代表企業。

據港媒報道,在初期,健身房屬於新鮮事物,加上「瘦即是美」的文化一時盛行,健身房獲客並不困難,但隨着同行增多,競爭逐漸激烈,行業陷入價格內卷,健身教練的生存法則,從深耕服務,轉為奔命逼單,「硬銷」成為行業的代名詞。

在黃靜怡創業前夕,用户對健身房投訴成風。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資料,2017年到2018年,投訴數字由221起增至415起;同年,香港海關不良營商手法調查課接到健身行業舉報599起。最為誇張的一起案例,是2015年一名智障男子疑被健身中心誘騙簽約25萬港幣,並被帶往財務公司借貸,累計債息近100萬港幣。

香港議員鄧家彪幫助受害者推進智障男子受騙案,林宇翔攝

儘管香港方面在2012年后,將「餌誘式銷售」、「誤導性遺漏」和「疲勞式轟炸」等不良營銷手法列入《商品説明(修訂)條例》,也有健身教練因誘導客户籤卡140萬港幣被判刑40個月,但仍未杜絕這種消費陷阱。

 「我認識很多健身行業從業者,他們都很專業,而且也不想去這樣(硬銷)營運自己的工作。」黃靜怡補充説,「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制度,所以我就在想,如果給大眾一個比較舒服的付費方法,這個行業是不是就可以改善。」

帶着這個念頭,IT行業出身的黃靜怡與朋友一同入局。以付費模式為起點,他們為用户體驗制訂了一整套策略。

首先是簽訂協議后520港幣/月的扣款方式,與24小時開放的營業時間,方便消費者隨時光臨。400~1000平方米的場地內,基本全部採用精英運動員訓練級別的美國品牌Life Fitness(Hammer strength系列)器材,含蓋有氧、力量訓練等,場館還有獲有Hammer Strength Training Center認證。

此外,場地內的清潔同樣重要,衞生間、淋浴間皆有專門維護;也設有醫療級消毒系統,定期抽檢含菌量來確保器材潔淨;空氣則是新風系統搭配史偉莎噴香機來增加「宜吸度」;熱成像系統時刻監測消費者的身體狀態,以確保安全。

24/7健身場館內部圖

這套聽起來難度不大的策略,支撐了24/7健身生存了6年。「我覺得健身房就是做細節,讓顧客能夠感受到温度。」黃靜怡認為,一家健身房品牌的打造,便是由無數小事堆疊而成。

在此基礎上,不算店長,每間店配有2~3名身形姣好的教練駐場提供服務。他們或是示範帶頭,活躍鍛鍊氣氛,或是為用户提供些動作指導。不需要推銷私教,除非客户主動提出需求。

這種做法也與黃靜怡的觀念分不開關係,她覺得「教練對健身房的運營最有價值」。能夠最大限度保留教練熱情的辦法,不是許諾賺大錢,而是沒有「跑數」壓力。如是,健身教練也纔會自願付出更多,感染更多人。

獅子山下,24/7健身正在寫一個朴素卻不常見的故事。

健身行業,先苦后甜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健身故事」寫起來並不容易,背后是大筆的投入。

你經常能在媒體、行業報告里看到類似「健身房屬於重資產」的表述。其潛臺詞是商家前期得付出高昂成本,包括不限於房租、器材、人工等,所以才需要預付費制緩解燃眉之急。這種不成文的行規,也變形為一種敍事——健身房經營有風險,爲了經營,商家需要找人分擔,而非獨立承擔。

在黃靜怡看來,這似乎有些問題,不應該借力他人,而是要「‘先苦后甜’,先付出,挺過去后,慢慢收到回報。」

據介紹,24/7健身的每間分店,前期平均都要投資400~500萬港幣,「一開始投入這些資金有點辛苦,卻是必要的付出。」

同樣能體現這點的,還有疫情時期的會員處理。三年間,24/7健身累計停業約14個月,縱使港府有所補貼,但遠無法補漏虧損。爲了維護顧客關係,在讓客户分擔和獨自承擔之間,黃靜怡團隊選擇了后者。停業期間,24/7健身暫停收取會費,亦無延長合同。

令黃靜怡意外的是,得知這種情況后,一批顧客曾找到她説「你們應該要先收錢,支撐下去,我們希望你不要倒」。

健身房有關人情,但更重要的是生意。已知香港租金、人力成本高昂、器材開銷巨大,在會費並不算高,前期獨自付出的情況下,如果再不期待沒有的牌,單靠手中的牌,該如何破局?

「奧卡姆剃刀」或許是最接近24/7健身方法論的概念——將數學模型、調研、經驗和反饋相結合,儘可能只保留固定開銷,統一運營品質。

24/7上海首店正在籌劃中

「想要讓會員更輕松地使用場館,首先我們必須盈利,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着眼點更多是放在如何控制自身成本。」

比如店鋪裝修期間,只通過網絡營銷尋找客源;合作伙伴傾向尋找健身教練,他們大多願意長期待在店內,可以處理日常接待等工作,再設有一名保潔,最少兩人便可經營;疫情時期,在老派健身房僱人量體温時,24/7健身則用機器將此動作自動化。

雖然創業之初,黃靜怡就想要打造連鎖健身品牌,但在開店這件事上,她非常謹慎。

像是一開始預設不同經營困境,做出平衡各方的方案;又或者不定量化指標,隨時根據市場行情調整,她形容開店后每籤一名顧客,就像攢「積分」,當「積分」攢到一定數值,抵消成本后,再考慮開下一家分店;店鋪選址調研時,以3年以上為尺評估租期,並特別注重當地經商環境。

團隊管理層面,24/7健身則是「自下而上收集信息,自上而下制定方法」——在依賴熟稔區域情況的當地合作伙伴之外,24/7健身也會定期收集顧客反饋,除非聽到大量聲音,否則非必要不開店;每個月或者每半年,黃靜怡還會專門召開檢討會,大家把遇到的困難提出來,共同討論,再按多數意見實踐改進。

「我們對合作夥伴都會做好管理培訓。」黃靜怡接着説,「一般來講,我們已經把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已經定好,例如客訴處理,但總有些小細節例外,這時候我們再聽取意見,一起改良規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24/7健身純加盟商的比例不超過20%,更多還是投資入股,與她關係良好的朋友。

據黃靜怡透露,由於每間店鋪狀況不同,24/7健身並無統一的回本周期,通常為9~12個月。截至目前,24/7健身的香港每間分店有1,000~4,000名會員,12個月的會籍,每月月費520港幣,僅單月會籍則為1,020港幣。假設每位會員每月按520港幣消費,會員數以10萬計,那麼每月至少產生5200萬港幣的現金流。

打破舊有行規的24/7健身,在讓健身更加舒心,給了自身財務安全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種新的敍事,比起跑馬圈地,快速搶佔市場份額,慢慢來或許會比較好。

專注進階健身人士

事實上,健身行業長久以來的預付費問題,跟客羣屬性有着莫大關係——小白用户。

原因也不難理解,當健身成為流行文化、階層象徵、乃至舉國戰略時,人們很難不被形塑。運動或者説體育,也大有從可有可無的「副課」,轉為升學必考的「主課」架勢。拿行業成熟水平地區的情況,套到中國這個小白用户遍地的市場,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錢」景和一羣躍躍欲試的產業力量。

只不過,想象中的錢不容易賺到。即使體量龐大,然而小白用户並不是穩定客羣,人性、消費環境、其他娛樂方式……太多看不見的因素影響着健身消費。

因此,黃靜怡將重點放在有一定基礎、經常健身的人羣,兼容小白用户,哪怕市場數字沒那麼性感。

香港體操運動員石偉雄在24/7健身接受採訪

她發現「專門化」是世界健身的趨勢,對於這批人來説,他們不甘於簡單、重複性的動作,「如果器材足夠優質,能滿足更專業的動作,他們一定願意來消費。」黃靜怡回答說。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24/7健身「禁止硬銷私教」的做法。黃靜怡繼續説:「起初,教練(應聘時)會有些猶豫,后來他們發現我們這里更好做,除了品牌效應,這些有健身經驗的用户,也會主動提要求,希望短期內達到鍛鍊效果,教練不用很辛苦地宣傳推銷。」

自疫情至今,在舒適堡結業,PURE被爆欠租的行情中,24/7健身逆勢擴張,在香港開店之余,亦進軍大灣區。2021年,24/7健身在珠海開設了首家內地分店,並逐漸登陸深圳、廣州、廈門和成都,上海首店也在籌劃當中。

他們期望把「香港經驗」複製到內地,同時也深知其中難度不小——畢竟香港人文地理環境特殊,世界金融中心、國際化都市、地處亞熱帶、快節奏生活、消費之都、高樓密佈……內地少有城市與之相仿。

拿定價來説,24/7健身內地店的價格以香港價格為基準,目前是458元/月(約500港幣),黃靜怡坦言,這個數字並不親民,內地有很多比24/7健身性價比更高的健身房。不過,她認為24/7健身所處的生態位,在內地市場競爭壓力並不大,458元的價格也在可負擔的範圍內。

「內地一線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的一線區域,跟我們在香港的用户很像,他們對健身有追求,甚至達到了比賽級別,也會具備相應的消費能力。」因而,24/7健身在內地主攻中高端市場,提供專業的健身器械,專注一線地域。

現階段內,在黃靜怡眼中,尋找投契夥伴是與品牌建設同等重要的事情。她總結説:「對於健身業,人的因素很重要,就算外界條件萬事俱備,想要確保品質如一,我們要靠理念相投的當地人,所以我們需要把理念推廣出去,這很困難,因為參與人數越多,品質越難以操控,另外文化差異也要克服。」

從2018到2024,帶有「香港基因」的24/7健身,用不算特別的模式持續寫着「健身故事」,故事的結局如何,暫未可知,但如今,他們想要把這個故事講給更多內地消費者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