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4-10-10 10:15
雷軍在第五次年度演講中,正式對外發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發佈會現場用了不少強悍的參數以及極致的輕量化來修飾。只是對於這款車,雷軍自己都説「買不起」,這也意味着原型車註定不會量產,能量產的小米SU7 Ultra必然針對原型車做減法。
而在年度演講結束之后的一場直播中,雷軍透露了小米SU7 Ultra的價格——「有點小貴,但不會特別貴」。這句話透露的信息極為有限,直至今日纔有更多預測消息傳開來。
據透露,小米汽車將在2025年第一季度發佈小米SU7 Ultra,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高盛預測小米SU7 Ultra可能在明年售出4000輛,平均售價約為80萬元人民幣,這部分收入將佔據品牌汽車板塊總收入的5%左右。
官方對小米SU7 Ultra的估價和銷量預測暫未迴應,但不得不説這一預測已經不算保守:80萬級別的小米SU7 Ultra,意味着要與保時捷等豪華品牌的傳統燃油跑車直接競爭,作為國內最暢銷的跑車之一,保時捷718去年在國內的銷量也不過在4600輛左右。
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小米是「性價比」的代名詞,但自從發佈首款汽車小米SU7之后,消費者越發看重小米的產品品質,而且願意為一款20多萬的小米產品付費。如今,小米汽車在汽車行業逐步站穩腳跟,而且以小米SU7的高熱度來看,小米SU7 Ultra説不定真能達到保時捷718的銷量水準。
小米SU7 Ultra量產版比原型車少了什麼?
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確實帶來不少技術性震撼——超過1500匹的綜合馬力、1.97s的零百公里加速時間、最高2145kg的下壓力,再加上全碳覆蓋件等用料水平,小通保守估計這款原型車的售價大概率要到百萬元以上。
原型車的任務是爲了在紐北賽道留下一個可觀的成績,而量產版最重要的是給用户帶來極致的性能體驗和操控體驗。因此,小米SU7 Ultra量產版不會達到「全碳覆蓋件」的用料水平,更有可能只在關鍵部位採用碳纖維材料,這也是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價格下探的主要原因。
比較有看點的是在關鍵技術方面,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大概率會延續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的同款硬件,比如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所搭載的雙V8s+V6s三電機全輪驅動、AP制動卡鉗、賽道專用制動盤以及麒麟2.0賽車專用電池等。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可能會爲了拉低購車門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小米SU7 Ultra的性能感,比如推出雙電機版本或者不同續航版本,或者針對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底盤調校,去掉誇張的外觀套件等等。
除此之外,小米SU7標準版在實用性、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拓展配件等方面展現出來的優勢,都有可能在小米SU7 Ultra量產版上延續。一切的「減法」都有可能,只要小米SU7 Ultra量產版的技術實力與小米SU7四驅版有明顯的區分,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在品牌中的地位就立住了。至於一年能不能賣出4000輛,可能就看價格是否給力。
今年小米汽車只推出小米SU7一款產品,目前還拿到不少訂單量,官方會將絕大部分精力放在這款產品上。「性能」並非大眾消費者所需,即便「米粉」眾多,但也不會有太多消費者願意為過剩的性能表現和操控質感付出更高成本,但小米SU7 Ultra作為一款標杆級產品,其戰略意義遠大於市場意義,即便年銷量可能不到5000輛,車企投入的精力只多不少。
當然,這一切只是高盛的預測而已,現在已知的準確信息非常稀少,比較肯定的是小米SU7 Ultra會在明年發佈,而且既然是「Ultra」版本,那肯定要比小米SU7四驅性能版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80萬元級,小米SU7 Ultra硬剛極氪001 FR
80萬元級別的純電動性能車,小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指導價為76.90萬元的極氪001 FR。
還記得在極氪001 FR的上市發佈會,官方直接拿出燃油車時代的傳奇布加迪威龍進行加速對比,而且成為首款躋身浙賽圈速榜前20的國產品牌量產車,網上對「電動車只會在中前段傻快」的質疑也在當時被打破。
市面上敢做性能車的品牌非常少,而做到極致的產品基本動用非常頂級的技術,與之相對的是上百萬的售價,海外品牌積累了多年的市場口碑才換來消費者的認可。
作為純電性能車的嚐鮮者,極氪001 FR迅速換來市場的認同。按照官方的説法,極氪001 FR目前每月限量交付99輛,而在去年11月就已經宣佈未來一年的量就已經售罄。
可以想象,80萬級別的小米SU7 Ultra,在硬實力方面至少要與比布加迪威龍更快的極氪001 FR看齊,而且小米SU7 Ultra如果真能在明年推出,就能狠狠打臉極氪「友商們,五年內造不出來」的狂言。
當時聽到極氪所言,小通確實心存驕傲,當可能很快看到極氪會被打臉,心中的驕傲甚至多了幾分。
當然,我們仍需要承認的是,國內的純電性能車市場仍是一個空白領域,直到近年來極氪001 FR、昊鉑SSR、仰望U9等車型的推出,為這一細分市場填補了養分,讓整個行業鏈的企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鍛鍊,給后續小米SU7 Ultra的入局提供了有利條件。
現階段,智能化逐步成為消費者的主要購車因素,也是車企主打的產品賣點之一,主打性能的產品大概率不會獲得亮眼的銷量成績。背后的原因也很簡單,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操控感知並不強烈,但對智能化的感知也非常明顯。然而,性能和智能化並不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兩個要素在新能源車市的發展中都極為關鍵。
就拿新能源領頭羊比亞迪來説,當品牌已經在主流市場取得成績之后,快速扛起性能車市場的大旗,推出仰望U9、仰望U7等主打性能的新能源產品,而且還積極建設賽車場地和賽車文化。
小通以為,各個細分市場都能穩定運轉,整個車市才能健康發展,性能車雖然不是「主菜」,但卻是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如今,作為新勢力品牌的小米汽車也加入性能車的行列中來,對吸引其他車企的加入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